2009年10月26日

中部地区竞争力分析

一、实践呼唤:持久繁盛“经纶策”

提升竞争力:多国区域政策的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使得经济、科技和社会活动的时空概念、决策安排和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交往更加频繁;作为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相互间的竞争日益直接而激烈;区域在处理地方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际关系变得日益不确定,区域差距扩大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把握全球化的机遇,应对一体化的挑战,OECD国家,区域政策开始从区域间资源分配为中心转向以提高区域竞争力为中心。

提升竞争力:中国区域政策的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增强,流动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区域差距最大的水平。如何有效缩小区际差距,促进落后区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保证先进区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同时指示东部率先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区域政策的指向从简单的制定优惠政策和输血式的援助,转向构建区域优势的造血式能力建设,越来越将促进地区发展的中心环节聚焦到提升区域竞争力。

提升竞争力:中部崛起战略的考量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央的优惠政策,自身的改革开放探索,实现了率先崛起,区域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的1.86倍、中部的1.56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78年分别为50.3%、29.06%和20.63%; 2005年,分�为55%、19%、17%、9%。新世纪以来,在东部继续率先发展的同时,中央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地区进一步塌陷。2001~ 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部四大区域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35%、10.86%、11.12%和10.87%。

中部成为中国之软肋,直接威胁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和国际区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战略就是中部崛起,而要实现加快中部的发展,基本路径就是提升改善中部的环境,提升中部吸引要素、转化资源、占领市场的能力,基本考量应该是提高中部的区域竞争力。

 

二、分析框架:区际竞争“八阵图”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和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从而更多、更快、更好和可持续地创造物质和非物质财富,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区域是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综合体,区域拥有和可利用的产业、要素和环境的规模、质量及其千变万化的组合,产生千差万别的竞争力,就像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中的排兵布阵,不同的军事要素千变万化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战斗力。借鉴中国古代兵法的排兵布阵之“八阵图”术语,我们将影响和构成区域综合体的因素,归纳为九大方面,构成区域竞争力的“八阵图”,一个区域这九个方面的强弱和不同组合,决定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而通过竞争决定城市的兴衰。 

图1 区域竞争力概念框架:“八阵图”

产业体系是支撑。区域产业体系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态势,决定区域创造财富的规模、水平和潜力。高级产业结构比低级产业结构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产业发展和升级是区域发展和竞争的永恒主题。

金融资本是动力。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区域产业繁荣的前提;发达的金融服务业是区域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标志。

科技创新是源泉。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生产要素特性。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使企业获得资源和市场的垄断优势。

人力资本是根本。区域发展是为了人,也依赖人。区域人口规模及消费水平决定区域市场的规模;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产业的规模、层次。教育决定区域的人力资源潜力。

资源环境是基础。便利的区位,可以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也是导致要素和产业聚集的初始条件。宜居环境影响人才和其他高端生产要素的聚集,自然资源相对丰裕度是落后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基础。作为非流动性特点,环境决定区域的未来。

基础设施是载体。城市基础设施的容量大小决定该城市的产业规模。完善的先进的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福利,同时增强了区域对外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制度文化是灵魂。赚钱意识浓、追求发财的风俗浓,能对居民形成强烈的创业激励,道德操守良好,能对居民行为产生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而创新氛围决定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产业。有效的企业制度、自由的市场制度、合理的监管制度和健全的法制环境,能确保要素自由地流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能够激发创业和创新热情,克服偷懒和机会主义。

外部条件是带动。在开放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可以利用外部的要素环境和市场,也可能被外部利用,全球、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发展变化,外部其他区域兴衰,都可能为本区域带来机遇和希望或挑战和威胁。

企业聚合是关键。区域具有结构效应,经济活动的聚集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X效率[1],是维系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城市是企业聚合的载体和支撑。

从全球视角观察,未来一个有竞争力的区域应该是:知识型产业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生活和商务;市民享受知识,致力于创新;绿色生态是区域环境的基本特征;城市和乡村、区域与区域的界线日益模糊;人与人充满亲和力。

 

三、全球审视:腹地文明耀寰宇

回眸世界文明演进的时空轨迹,观察全球当今区域的经济版图,展望国际未来空间的演化趋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总有众多的洲陆腹地闪烁着辉煌和繁盛的光芒。

古代文明:繁荣中心在内地

人类文明起源和长期发展的古代时代,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制度文化,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初始条件,也是区域繁盛的基础。分工和交换创造了城市,也使交通变得重要。由于交往范围有限,尽管有一些沿海区域曾经繁盛一时,更多的河流孕育的文明繁盛于内陆腹地。按照英国史学汤因比对全人类文明的归纳,包括巴比伦文明、伊朗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在内的26个文明,其文明中心处于内陆的文明居于绝对多数。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所导致的世界殖民和世界贸易,使得海洋运输成为交通的主体,空间区位便利性的概念发生了改变;沿海区域占尽地利获得相对的普遍发展,但是,仍有一些资源丰富和交通便利的腹地长盛不衰或逐渐崛起。

欧洲腹地:敢与沿海斗富贵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使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其中,地处内陆的大巴黎城市群和莱茵-鲁尔城市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巴黎长期以来就是欧洲的中心,今天已是最具竞争力的世界城市之一,莱茵-鲁尔城市群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长期繁荣经久不衰。

在中欧,尽管深处内陆腹地,德国南部地区、奥地利和瑞士是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球先进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中心,这里聚集着世界最富的城市,慕尼黑、斯图加特、维也纳、日内瓦、苏黎世。

北美腹地:全球制造执牛角

地处内陆、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地区包括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的伊利诺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密西根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辛州。是北美洲的心脏,西方国家殖民以后开始发展,随后逐渐繁荣,北美工业革命以后,这里凭借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迅速成为北美和世界工业中心,今天五大湖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服务和科技创新的中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其中,五大湖城市群是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未来发展:兴衰风水轮流转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工具将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将从海洋时代跨入航空时代和网络时代,沿海河内的区位地位将再回平等,内陆将获得同沿海一样的发展机会,内地将有更多的区域重新崛起。尽管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北美五大湖地区和波兰等东欧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仍然有专家认为未来半个世纪:中国将全面崛起,未来一体化的欧洲将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波兰及东欧内陆国家将逐步崛起成为经济强国,欧洲的内陆地区将更加繁荣,美国仍将十分强盛。

 

四、俱往历史:千年华夏系此地

在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发展的五千年征程中,无论是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的南北朝以前时期,还是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后,中部这片最具竞争力内陆腹地,凭借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始终发挥着中国的中心或中坚的作用。中部六省一直在引领或支撑着中国的繁荣。

河南:得中原,得天下

被黄河孕育的中原大地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地,也是今天多数中国人的祖居地。充满神秘的“河图洛书”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序幕。自夏商、经秦汉、到唐宋,河南长期处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的中心。流传了美轮美奂的神话,续写了蔚为壮观的史诗,创造了叹为观止的文化,演绎了如诗如梦的繁华。北宋时期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繁盛,也是对外最开放的时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汴京人口超百万是一个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具竞争力的繁华都市。《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东京的繁华、豪奢、强盛、开放、富饶和勃发。经历了近两个世纪,东京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阔大气象,成为那一时代世界上最繁华的著名都城。

山西:龙兴之地,汇通天下

作为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自唐龙兴以后,山西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长期繁荣,持续领先。在此基础上,山西商业元代开始发达,明代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纵横500年,山西票号的崛起,享誉全球。山西商业资本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山西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商品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江西历史悠久,从唐末宋初以来,江西在经济文化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两宋以后,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历元至明,江西继续保持这一经济优势。此后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无论是农业、教育、商业等方面都名列全国前三甲。缴纳税粮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万历年代却居全国第一。明代江右商帮,盛极一时。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商业繁荣,促进了江西各业的迅速发展,素有“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

湖南: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湖南经济开始繁盛,成为全国大米的重要产地和供应地,同时带动了工商业区的繁荣。宋朝时期开始,洞庭湖区得到大规模开发,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明朝后期,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基地。湖南最为骄傲的是人才,“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湖北:湖广熟,天下足

湖北战国时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经济文化十分强盛。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两湖地区的开发加速。唐朝湖北的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成为南宋三大都会。宋代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明中后期,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安徽: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安徽历史悠久,开发甚早,南北朝后,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东南转移,江淮地区逐步成为经济发达大的区域,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发端于皖南地区的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不仅促进安徽的经济、文化长期繁荣和发达,而且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的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海洋贸易的兴起,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中部地区地位逐渐下降,但是,中部地区的长江沿岸和铁路沿线城市经济依然相对发达。武汉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采取了扶持内陆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为平衡工业经济布局,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在中西部建设了大量工业项目。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国家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的空间布局,中央增加了对内陆地区的投资比重和工业项目的布置,极大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

[1] X效率,由哈维.莱宾斯坦1966年最早提出。它实质指一种组织或动机的(低)效率。其中X,代表造成非配置(低)效率的一切因素。X(低)效率是客观存在的,如,在厂商要素投入量给定的情况下,如果要素投入变化可以使得某些产品的产出增加但并没有使其他产品产出减少,这就说明该厂商存在X低效率,反之,则说明它有X效率。X效率理论强调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上文为《竞争力:中部崛起的引擎》上半部分,未完待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315fd0100ftff.html?tj=1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