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或许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未来一两年是地方债呆坏账逐步显现的阶段,也可能是房地产价格的拐点区域,银行资产状况将逐步清晰。持续的紧缩政策使银行需要继续大量融资,也让贷款净增加额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无论如何如果股价足够低,只要不破产再差的情况现在的股价也不会再跌多少,只是仍然不清楚价值回归何时到来,两年?五年?不清楚。
�行里的知�的�不少,��也不低,��款金额只要上升百分之一的坏账,那么银行的整年利润就是亏损的,而且2000年至今中国经济还是没有发生什么大低谷,08年及时出手4万亿挽救了经济避免下滑,但通常大笔贷款跟坏账显现都有2~3年的时间差,
衡量银行好坏肯定不能只用eps增长,甚至用ROE也是很不够的,因为没有反映出杠杆,用roa合理一点,但用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比用roe更能反映风险贷款跟盈利比的质量,单单看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是有缺陷的,分子增长比分母快,自然覆盖率就下降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将贷款风险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者称为“不良贷款”),但是看是正常和关注类的,其风险类别也是不同的,例如有抵押住房贷款的风险加权是50%,国有大企业的信用贷款风险加权是100%,虽然经济良好时他们都是正常或关注类,但一旦经济下滑,两者出现坏帐的几率就会不同,
所以看似盈利同质化的银行,里面的风险可是差别很大的
有些银行通过高信用风险创口的贷款项目获得相对高的收益,单纯看净利润增长或者ROE都很不错,但一旦经济下滑,风险就很容易暴露
有兴趣对比一下招行和华夏之类的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能分辨出为何有些银行的确值得给以高于行业整体的溢价
还是那句话,投的是企业而不是简单的买行业 ,银行业里大部分的银行如果持有的话我是睡不着觉的,看看高铁那种超前大规模投资,每年的贷款利息、折旧多么惊人,根本看不到赚钱的可能性,不要说还本,每年还利息都有困难。现在还有这种大干快上的事,最后肯定靠国家买单了。查查哪间银行有贷款给高铁的,那间银行可以马上出掉了
投资僧
我不知道4万亿平台贷款会出现多少呆账,就像我们不知道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一样。但我们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解决。第一政府有可能赖账吗?如果经济照样发展,土地照卖,你还认为还不起吗?四大国有银行和地方财政都是他的手心手背,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肯定会向理不向情的。绝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去换钱,更何况是左胯兜倒右胯兜哪没有换到钱哪。时间的话段,说明决策者要承担的。还要讲的太明白吗?最新消息是2万亿有问题,看来地方是狮子大开口了。
银行贷款,有个自己的潜规则。不看效益如何,只要不亏有现金流还款付息就可。拖着罚息;不还收回抵押,都是对能活着的借者的惩罚措施起作用时对银行有利,对平台不利。平台会缺乏现金流吗?(轨道交通收费够付息就可以)此事拖着不解决,对银行有利。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什么样是银行的贷款损失?只有一个标准破产。很多人习惯惯性思维,还拿着过去那些年国有企业,个体户从银行借款不还的例子看现在。我做过调查,现在没有一个能做到。不信你就挨家试试看看你能否空手套白狼!
如果从破产的可能上看,中国绝不会超过西方。文化上老祖宗就不兴这个,脸面比什么都重要。平台和个人都是这样的。
还有可能经过法律,你能认为法院判平台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明显的颠倒黑白银行有外资股。
我认为平台贷款不会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
我完全同意,问题出现还有三四年的时间。
巴菲特最近给自己增加一项工作,控制风险。
我们没事干什么?监督质量。
1、事情总有两面性,好的和不好的根据自己的时间尺度来权衡吧
2、就中美的行业比较(无论是金融还是消费),得根据自身的国情而考虑。单就消费而言,涉及到几个因素:
A、购买力
B、消费群体(人口结构)
C、具体的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借签伯投资富国的思路和筛选逻辑,运用到国内的类似公司中去。
4、行业各有特色和属性,重要的是能在能力圈内。
当银监会天天这样监管那样监管,银行肯定不会出大问题。历史上的大问题总是在极度乐观之后才出现的,对银行股持悲观态度的人,恐怕并不清楚历史上国有银行的呆坏账曾高达20%,相比来说今天的呆坏账真的不算什么。
去年的4万亿、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让很多人怀疑会不会形成新的大规模的呆坏账,我认为不会,和国外大多数政府比,我们的政府偿付能力仍然非常强,我们国家的银行在房地产放款方面要谨慎的多,和亚洲大多数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比,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大幅下跌的空间并不大。
当然看好银行股的前提必须是看好中国经济,如果中国经济出了大问题,银行股自然无法幸免,不过投资者如果不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信心,就没必要去投资。
总结一下银行业利好:
1、银行业的垄断地位无法动摇(行业间垄断,行业内竞争),法定息差保证银行业较其他行业的稳定毛利率
2、经济高速增长
调控显然不是要自断经脉,而是控制节奏,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仍然向好。
3、估值很低,PE不到10,PB不到2,AH倒挂
香港上海两地差价这么大,不买都不好意思啦。相信香港价格会指引未来的内地银行股价格
4、巴菲特三季度总体减仓,但增持了银行股;李嘉诚
5、中国的实际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均比较低,可能远低于均衡水平,而实际贷款利率已经开始上升。存款准备金已经提到历史高位,继续上提的空间是可以预见的。
6、金融危机对中国实际影响较小,包括外资行的国内业务
在金融危机中奄奄一息的国内外资行又像一个充气的气球突然神气起来。花旗中国公布了2~3年人数增加200%的计划,各家的猎头的拼死四处打电话。其实从H股折价也可以看出成熟市场对各银行股的认同
利空:
1、银行是一个风险行业,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致命
2、收入模式同质化、单一化严重
3、银行股总市值大到涨不动
目前银行股的总市值约为4.7万亿,09年的GDP是33.5万亿元,09年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03万亿元。就算银行股目前极度低估,要使得银行股市值翻一倍,需要将近5万亿。我觉得这是价值投资者不应该担心的。
3、收缩贷款,银根紧缩,净利润降低,目前的低PE就没那么便宜了
影响银行业信贷投放规模的因素有两个:金融脱媒和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一方面,银行信贷的投放量与GDP增速密切相关,经济增速的放缓无疑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选择越来越多,银行信贷将不可避免地被分流,投放量将进一步下降。
不过净利润降低,和大家担心的亏损,坏账,技术性破产还是差别很大的。宏观经济的二次探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现在的价格也许已经反映了这种最坏预期
4、房地产暴跌,地方融资平台坏账
房地产的确是风险,但说银行被绑架有些夸张,目前看房价有下降,但没暴跌,密切关注。另外,经济持续向好而一定的通胀,坏账的解决应该是好条件。我现在后悔没多贷些房贷,通胀条件下还款压力肯定逐年减小
5、CPI持续走高
恶性通胀无牛市。CPI走高,会再次提高资本准备金,还会加强未来的加息预期,另外市场担心头一到两次可能是不对称加息。需要密切关注。
6、利率市场化导致息差下降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初期将造成银行业净息差水平不可避免的下降。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息差的走势可能会出现分化:银行的业务转型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将是决定息差中长期走势的核心因素。美、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能否合理地控制风险是息差能否有效回升的关键。
而且很多国家的利差都比中国大,比如韩国、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等。
其实银行目前估值不高风险较低是大家都承认的,上面争论的焦点是未来收益能有多大的问题。我分析未来几年平均每年10~15%的收益是能保证的。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在防守的基础上期待惊喜也是不错的。
在银行里工行和招行值得关注。工行的公司业务优势很大,网点非常广,各种国地税和水电气自动扣缴在多数分支行都能做,有较强的行业定价权。未来企业财务集中和银行现金管理集中是必然的趋势,工行的优势会更加突出。例如一个巨型跨国企业投标,最后剩下两家外行都是选的工行做合作伙伴,没办法!而招行在个人业务无疑是领先的。
银行股还是可以考虑买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比较便宜,地产股相对就更没吸引力了,房地产日后某个时点崩盘后再说吧
银行股便宜与否是要相对于其基本面来说的,就其基本面来说,股价应该是比较便宜,但便宜的程度貌似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单单看市盈率什么的判定价钱十分便宜是比较单纯的,市场是会出现误判的,但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市场聪明。银行业中长期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中短期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的不断调整以及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等牵制,就其盈利能力来说,ROE达到百分之二十几基本是达到顶峰,未来很难持续,中国银行业将进入稳健发展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去弱留强,而非一招鲜的靠放贷融资恶性循环,就其估值水平来说,随着未来经济增速的减缓,银行业内部各自竞争水平的高低不同,估值可能出现分化,但总体估值中枢应该下移,从中短期来说,银行股是不错的标的,估值总会在某一时点修复,从中长期来说,银行股是很一般的标的,不会取得超额收益。
市场中那么多好公司,地产股现阶段没有值得关注的理由,银行股中短期适度看好,值得稳健投资者买入,如果在带一定周期性的行业中选择的话,保险股是最值得看好的,有很大投资价值
银行是个高风险行业,风险控制不好的,管理层结构不完善的,历史不佳的,就不要碰,这是常识,所以对于上述的那些银行,基本不去研究,因为足以否决,还研究来干嘛
要记住一点,投资不是向高难度挑战,只需避开自己跨越不了的栏杆
华夏个人认为比较一般,但兴业相对还是不错的,而且有恒生银行作为大股东,风险控制还是应该令人放心,但发展战略上不如招行明确,而且稳健性感觉还是招行做得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