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08年经济危机为始的过去3年的投资历程经常引起我的思考。
从我自己而言,给自己的评定是不过不失。一方面虽然基本上躲过了金融危机的大杀伤,但另一方面并未充分有利的捕捉到危险转化为机会的那个历史性的机会段,虽然净值在09年中期已经收复6124的个人净值顶点并之后保持着稳健的持续上升态势,但我一直觉得其实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
但后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观察的非常著名的几个私募或者投资人物,在同样的这段期间内的业绩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可以分为3大类:
1,在08年下跌过程中的损失中等(20%-30%),但是自09年其收复高点也非常迅速,并且保持着后来2年的较好的业绩增长态势。
2,在08年的下跌中损失非常的微小(10%以内),甚至有略微的盈利,但同时自09年后的净值增长也非常乏力,表现的非常稳定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弹性。
3,在08年的下跌中损失很大(50%甚至更多),且自09年后的净值恢复也很不理想,至今仍然远远的低于07年的高点。
至今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公开可证实的08年几乎全身而退,09年开始至今又迅猛不断创新高的实证业绩(这2年我同样保持着对一些非常著名并且曾经有着极其惊人的成功案例的市场预测者和趋势投资者的跟踪,我的跟踪结果进一步的证明了我的观点:曾经有过多么优秀的成功预测,也就有过同样愚蠢的的预测失败,比例相差并不多。何况,对于市场的预测也好或者技术分析也罢,都不过是投资体系中很初级的一步,后续操作中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我经常会对此思考,为什么可以称之为市场精英的这些参照物,也没有出现一例“全身而退、迅猛抓住拐点、又持续保持稳定向上的增长”的案例呢?后来我明白了(将考察期限放的更长,看更多的中外投资历史事件),这就是市场的真实态势:这个市场里,完美,永远只是一个传说。
任何人选择的任何投资模式,都面临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偏重风险控制还是企业的成长前景,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有隐含的缺陷。选择一个投资模式,首先是要求我去找到并接受他的缺点----这与大多数人脑子里总是想着某种方式的妙处正相反。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间的权衡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市场的根本性认知和自己的性格以及理财期望的综合权衡-----最终能够坚定,是因为权衡透彻之后不再患得患失。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对于自己的“不过不失”也多了一份释然。那并不是为了寻求自我安慰,而是我想我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在目前这种局限性没有被根本性的突破前,所谓的“更美的局面”虽然回过头去看头头是道,但那只不过是我个人能力的必然结果而已。甚至可以说,即使我做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结果,那也不过是市场长期运行中的一个偶然而已-----即使未来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依然如此。追求完美,本身就是进入这个市场时的一个美丽的误会,而这可能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负面结果。
我经常会问自己2个问题:第一,证券投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的结论是:证券投资,就是最终将以绝大多数人的失败为告终的游戏!第二,我会问自己,在这样的残酷游戏中凭什么我能够胜出呢?我的结论是:清楚的认知自己是前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市场运行的一些顶级规律是基础,投入足够的努力并保持持续的学习进步是保障---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运气。
2010年我尽量将自己的操作降低到了非常低的程度(闲散资金的短中线操作不过是游戏,对结果影响不大,并未算在内),虽然我的资金量已经可以申请到万3左右的券商佣金费率,但是我始终没有去调整---因为那点儿交易费用的差价对我而言毫无意义。通过2010年,我更加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和某些不变的东西,我也算保持了起码的学习热情和努力来让自己的思想更加丰满和锐利,这些才是我在这个市场中长期存活而可以依赖的武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