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记者都盯着奥巴马。
哥本哈根当地时间12月18日晚8点多,当CNN一位记者在Twitter上称,奥巴马将在20分钟内举行记者会。媒体中心的记者们闻风而动,像蝗虫一样拥进新闻发布厅。
同事曹海丽和我更是抢占了最好的位置。我们准备的问题之一是:"总统先生,您准备为哥本哈根达成协议做更多贡献吗?"
谈判陷入僵局,美国是最主要的阻力。在这天中午举行的领导人演讲中,奥巴马说了一些很动听的话,但没有带来真金白银:既没有拿出更多的资金,也没有提出更高的减排目标。人们原本希望奥巴马能彰显美国的决心,但他的演讲让很多人失望了。
结果呢,新闻发布厅内根本没有奥巴马的记者会。记者们只好灰溜溜地离开。过了一阵,我和同事去吃晚餐。听到有人高呼"奥巴马",赶紧放下盘子里的饭菜冲过去。美国总统确实经过新闻发布厅,但并未走进去。我反应慢了一点,连他的背影都没见着。后来,关于奥巴马记者会的风声再度传出,但我们继续扑空。已经三次被谣言欺骗,让人想起"狼来了"的故事。
不少外国记者还在关心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行踪:"有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内幕消息?温总理还在哥本哈根吗?"在谈判桌上,美国一直攻击中国温室气体减缓行动不够透明,试图将战火引向中国。温家宝在哥本哈根的演讲中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中国将"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晚6点多,温家宝在一天之内第二次与奥巴马会晤,这是极不寻常的外交举动。谈判会场也因此再度燃起达成协议的希望。
尽管谈判代表们还在加班加点地工作,但记者们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主要国家领导人,尤其是奥巴马的身上。在领导人磋商的房间外,很多记者在那里苦苦等待。
100多位领导人的到来,加上谈判进程不顺利,会议中心处在混乱之中。原定的多场记者会都被取消,很多记者错过了采访奥巴马、中国总理温家宝、巴西总统卢拉等领导人的机会。
晚上10点半,我们才知道奥巴马的确举行了记者会,但只对少数美国记者开放。其他记者,只能在白宫网站上听记者会的音频。奥巴马似乎和这些记者很熟络,随口就点出他们的名字。
一边听白宫网站的视频,一边查邮件。在气候变化谈判会场,勤查邮件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必要条件之一,很多内幕消息都会在邮件列表中传播。晚10点56分,收到了绿色和平发来的"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最终版本。而白宫称其为"有意义的、前所未有的突破"。
据称,"协议"文本是在奥巴马和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领导人磋商之后产生的。从文本看,美国和基础四国应该都做出了相应的让步。"协议"文本在手,奥巴马坐着空中一号回家了。今后面对美国国会时,奥巴马大概也有了交待。
但这份"协议"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乐观者看来,有比没有好,这总算是一个进步。但在反对者看来,文本没有为发达国家设定雄心勃勃的具体减排目标,也根本没有法律约束力,按照目前各国拿到桌面上的减排目标,全球升温幅度将达到3度,而科学要求的是2度。一些成员国还抱怨说,它们事先并不知情。
77国集团主席卢蒙巴甚至来到媒体中心,站在台阶上,借助舆论表达他对"协议"的不满。没能"逮到"奥巴马的记者们,迅速围在这位苏丹人的身边。
在欧盟代表团办公区,一位谈判代表也是连连摇头,"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我还亲眼看到,有环保组织成员留下了眼泪。两年前的巴厘岛,当谈判路线图通过时,我曾目睹环保组织成员激动的泪水。而这一次,泪水的性质不一样。过去两年中,他们为促成哥本哈根达成一个"公平的、雄心勃勃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付出了太多心血。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表现让他们失望了。
感到失望的或许还有很多商界人士。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苏思樵(Steve Sawyer)就表示,清晰的减排目标将带动更多清洁技术的私人投资,而"一项薄弱的协议将使我们错过加快能源革命的机会。"
在气候变化政治版图中,美国尽管贡献不多,但它成功地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联合国则似乎显得很无力。秘书长潘基文所能做的,只是请求各国领导人多留一晚,帮助推动哥本哈根谈判。但几乎没有人给秘书长面子。
气候变化大会的闭幕会议拖到19日凌晨才开始举行。这是一个很难闭幕的会议。委内瑞拉等多个国家的谈判代表言辞激烈,对上述"协议"表示反对。
早上7点,大会仍在进行。谈判没有如期结束,也没有达到如期的成果。诸多悬而未决的议题,恐怕只能留给一年后的墨西哥气候变化大会。
此时的奥巴马已经回到美国的土地上,或许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但他没能在哥本哈根创造奇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