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篇是《中美典型蓝筹企业市值》对比的姐妹篇,涉及但不限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漫谈。
从上述几个行当的对比来看,制造业的发展是实打实的,既受惠于WTO以及城市化进程和相关的政策鼓励,也保持着高度的市场化竞争,从中拼杀出了一批实力相当不俗的企业(比如三一重工,格力电器等)。可以说,企业在一个合适的土壤环境中发挥出了正常的水平。对于未来发展,可能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是:走向世界。制造业的霸主一定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而制造业龙头们也走到了这个关口。
金融业自10多年前差点儿集体破产后,被确立为国之根本,10年来属于一直含着金钥匙呵护在暖房中,并集体吃成了巨无霸(包括房地产企业。历史当然是辉煌的,但是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好命还将持续多久?下面是转自朱平博客中的一张图,显示了不同行业在股市中市值的占比结构:
几乎可以肯定,在当前的绝对市值规模和相对结构比重2个角度来看,金融地产企业在未来多年的市值占比将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至少包括了新类型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攀升,金融地产市值相对成长放缓,优秀新蓝筹的市值成长相对提速3个方面的因素。
医疗在中国经济中的长期弱势是很好理解的,看看过去几年药监会毙了几个判了几个就很有参考性。而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一直是白热化的,且中国真正的品牌消费概念也才刚刚建立不久,因此龙头企业的绝对实力还很弱小。除此以外,这两个领域也是面向国际巨头们开放最早也最彻底的,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也是最多的(比如双汇在跨地区发展中遭遇的本地保护主义;医药企业面临的360度黑金环境等),因此公平和阳光的发展土壤是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就企业选择来看,受益于集中度提高和政策倾斜的原研药企以及具备市场整合能力及经营活力的品牌消费企业面临的机遇最大。
“新兴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发展前景是脚踏实地的还是梦幻的,竞争优势牢靠与否,是否符合高价值企业特征”。否则“新兴”带来的只是剧烈的动荡、越来越惨烈的竞争和利润水平的下滑。
高科技企业的问题可以一分为二。对于互联网而言其实差距没多大,中国国内情况基本上是外资从来就没赢过,这个东西商业模式比技术门槛更关键,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好苗子基本上都在海外;而传统高科技企业的差距就很大了,可以说大部分的领域中国企业在技术超越上可能还是望尘莫及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机会,因为国内企业在部分高端制造业存在着进口替代的潜力,虽然离原创还有很大距离,但从商机的角度进口替代也是很好的机会。信息技术而言,系统软件、复杂应用软件、数据库等等基本都不是一个量级的,而且走专门的技术路线的门槛也很高。这里一些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对本地化服务依赖很强的软件企业,胜出的机会还比较大,但这种胜出主要是基于贴近国内客户而非技术,因此海外市场基本没有移植性。所以这种细分龙头企业的选取,必须注意考察国内需求的空间以及非技术的重要竞争优势是什么。
总之,还是我希望在进行长期投资(请注意这4个字为前提)之前还是最好对于事物长期的发展规律有一些思考。比如某些大蓝筹企业正处于很低的当前估值是明确的,但另一方面来看在认识到当前中小板企业与银行地产钢铁等企业的这种“估值差”的同时,是否也有必要也认识到他们的“市值差”以及“经济比重差”?这其实又是一种辩证思维,但如果有人认为这就是说明无论什么价格都是很好的买入机会,那我也只有无言以对。
当估值差拉到极限的时候一定会进行某种修正这是短中期市场的铁律,而当市值差与经济比重差拉到一个极端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特别是将这一“差”放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国际环境中来考虑时,其指向的是什么?提出此问题供大家思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