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艾斯卡:只因为他们全心全意地经营事业

2006年7月25日,沃伦·巴菲特进行了一次"重点"收购,只是这次收购让许多人不解。这就是,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竟然以4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以色列艾斯卡金属制品公司(ISCAR)80%的股份。这是一家整体合金铣刀制造商,生产小型、消耗性的切割工具,其用途主要是作为高价大型机器设备的零组件。公司总部设在以色列的特芬(Tefen)。根据尼尔·桑德勒发表在《在线商业周刊》上的一篇题为《巴菲特在战伤累累的特芬工厂的参观之旅》的文章介绍,艾斯卡当时拥有6500多名员工,其经营范围分布在61个国家。由于它的财务状况没有公开,有人估计它的年度总的销售额在14亿美元左右,年利润应该达到4.4亿美元。如果这些数据是确切的话,那么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购价应该是艾斯卡销售额的3.6倍以及利润的11倍,这个价格不算很贵,但也不便宜。

特芬位于以色列北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和平"在特芬是个令人绝望的词汇。这个距黎巴嫩边境不到20公里的小村庄,自然资源匮乏,多民族混居,曾经是以色列最贫穷、动荡的地区之一。就在伯克希尔收购艾斯卡后的一星期,黎巴嫩真主党人从黎巴嫩越境至以色列绑架了两名以色列士兵,并枪杀许多人。作为报复,以色列出动飞机轰炸了黎巴嫩部分城市。而黎巴嫩真主党人的回应是,乱轰了以色列北部部分地区,其中就包括了特芬。

一般的投资者如果要到中东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必定会被人告之那里危机四伏,其举动将被人视为近乎疯狂,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不能幸免于恐怖袭击或此类暴行的地区可能迫使商业中断,因此大部分人都要选择更安全的地方投资。但是,很显然,巴菲特绝对是一个特例。他为什么要把艾斯卡作为伯克希尔进行海外冒险的对象呢?艾斯卡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他呢?

根据伯克希尔2006年致股东函披露,这次收购始于一封简短的信。2005年10月25日,也就是在这次收购之前的9个月,巴菲特介绍说,"对我而言,相当陌生的威萨姆,寄来一封1又1/4页的信",寄信的人叫艾登‧威萨姆(Eitan Wertheimer),他是艾斯卡公司的董事长。威萨姆在信中介绍了艾斯卡,并说明了它的跨国业务情况。信的开头写道:"这封信的目的,是向你介绍艾斯卡这间公司,"后面便开始描述艾斯卡在61个国家经营的切割工具事业。接着他写道:"在大型家族事业,通常都有的世代传承及经营权方面问题方面,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慎重地思考了艾斯卡的未来。而结论是,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将是理想的归宿,我们也相信,艾斯卡会在成为集团一员后,继续繁荣兴盛。"

看完信后,巴菲特的感觉是,"威萨姆的信总体看来,不但成功地突显该事业的质量、及管理阶层的特质,同时也让我有了更深入了解的念头"。于是,11月的时候,威萨姆、执行官雅各布‧哈帕斯(Jacob Harpaz)以及最高财务官丹尼‧高曼(Danny Goldman)来到奥玛哈。巴菲特会见了艾斯卡这支高层管理团队。"几小时的会面时间,使我坚信此一收购案若能成功,这个值得信任、能力超凡的管理阶层,将能顺利地融入伯克希尔团队。因为他们将能秉持收购前活力十足、及全心全意的态度,继续经营该事业。"

巴菲特认为,"艾斯卡这个事业没有任何神奇之处,只有靠管理者赋予其价值。而威萨姆、哈帕斯与团队成员,真的都像管理魔术师一样,不断研发出新型工具,使顾客的机器更具生产力。所以结论是:艾斯卡的获利之道,是帮助顾客赚更多的钱。应该没有比这更能创造持续成功的秘诀了吧!"

巴菲特说:"然而,由于伯克希尔从未收购总部设于美国以外的企业(尽管我购买过许多外国企业的股票),故需要研究相关税制、与司法管辖权等事务。了解过后,伯克希尔以40亿美元,购买艾斯卡80%的股权,而其余20%仍由威萨姆家族继续持有,并成为我们宝贵的合作伙伴。"

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的两个月,也就是在2006年9月,巴菲特与查理·芒格以及伯克希尔其它5位合伙人一起前往以色列访问了艾斯卡公司。巴菲特后来高度称赞艾斯卡:"我们全体都对其营运方面的表现赞叹不已。艾斯卡,就像以色列这个国家一样,到处都充满了具备聪明才智、与充沛活力的人才。对伯克希尔的股东们来说,能有威萨姆、哈帕斯、高曼及其人才辈出的团队一同加入,实在是三生有幸!"

可见这次收购与伯克希尔收购其他公司的手法一样,这是典型的巴菲特式的收购。这个并购案再次显示了巴菲特收购的特点,那就是收购那些经营良好的优秀公司,而且这些公司的管理者在公司收购之后仍然愿意继续为公司效力。实际上,巴菲特近年来最关注的是人,因此他反复强调优秀管理者的重要性。财务当然非常重要,巴菲特决不允许伯克希尔收购一家业务毫无前途仅仅是管理者优秀的公司。估值当然也非常重要,然而毕竟是一家非上市公司或者在整个股市很低迷时,估值并不就显得那么重要。因为巴菲特对公司的选择,一般都基于这样一个普通的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品质优秀,智慧超群,那么它的内在价值就会逐步体现出来。巴菲特对管理者品质的忧虑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管理者的品质出现危机,那么对于企业而言,灾难发生是早晚的事。看看最近几年其他的几起并购案,无不表现了巴菲特对管理者优秀品质的高度关注。比如,2004年之所以收购美中能源控股公司80.5%的股份,就是因为这家公司几位经理人很"优秀"或者很"优异"。2005年之所以并购是森林之河(Forest River),也是因为其总经理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

而艾斯卡董事长威萨姆就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这位犹太人是商界的传奇人物,也是以色列的首富。从1984年起,他就在以色列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特芬,绘制着宏伟的蓝图:通过发展工业园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中东和平。威萨姆说,"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中东和平?律师吗?不可能。军队吗?也不大可能。政府?宗教领袖?不,都不可能!我认为,惟一能找到答案的地方是在商业世界,商业才是实现和平最重要的基石和力量!"

经过20年的精心耕耘后,威萨姆总结出了"特芬模式",用以实现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独立、促进区域和平的梦想。这一模式建立在5个要素之上:发达的出口工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平共处。威萨姆说,出口能带来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建立起和国际市场上的合作者们交流知识和技术的桥梁。只有将企业放在国际市场中打磨,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威萨姆发起了"技术孵化器"项目,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商业建议、管理团队、办公地点与设施,所需资金的85%由他出,其余则来源于其他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捐赠。"孵化器"会在"孵化企业"的销售额中提取3%的佣金,用于"孵化器"的运营。威萨姆自豪地说,从1984年至今,已有150多个企业从该"孵化器"中诞生。威萨姆就像一个老校长,满意地看着一批批"毕业生"从特芬"毕业"。为此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对他的大加赞扬:"再有20个这样的工业园,以色列的工业出口额就能翻一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安全局面将彻底改变!"

《青年参考》的记者曾经这样报道,在威萨姆办公室的地上竖着一个舵盘,那是他到中国大连考察时当地政府送给他的,舵盘的支架上刻着"与时俱进"4个汉字。这位记者写道:"看着飞转的舵盘和威萨姆的笑颜,你会发现,这位82岁的老舵手依然是一个年轻、充满激情、永不言败的梦想家。" 想想看,这样一位热爱和平、为大众谋利益、一生致力于国家经济繁荣、并且全心全意地经营事业的人,怎么不会吸引巴菲特及其公司的眼球呢?这就是巴菲特之所以甘冒奇险、不远万里也要投资艾斯卡公司的理由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0c1nw.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