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

中石油暴跌真相:瑞银设局敛财

瑞银敛财中石油

  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报道 本报记者 朱益民

  被国际大行广誉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国石油(31.47,-0.49,-1.53%,股票吧)(601857.SH)A股回归,终以“让人不愉快”的方式落定!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2007年11月5日——12月20日的34个交易日内,中国石油股价累计下跌37.24%,共计1767 亿资金深套其中。

  一位证监会发审委委员表示,中国石油把所有投资人套牢如此惨重,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该对此反思,反思一下发行稳定市价责任是如何履行的。

  与持有中国石油国内投资者惨淡度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瑞银集团(UBS AG)却利用中国石油A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其旗下的瑞银证券作为联合主承销商,能从高达5.56亿元的发行费用中分得不小的一杯羹,而且UBS AG 100%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10多家机构,早在中国石油A股招股说明书正式公布前就已联合潜伏中国石油股份(0857。HK)中,于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集、拉升、减持、沽空手法,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 UBS AG控制的机构不应该在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介入中国石油H股,因为这些机构和瑞银证券是一致行动人,存在内幕交易嫌疑,而这些机构在香港市场中国石油股份(0857.HK)的操作手法已涉嫌市场操纵。

  中国石油于12月24日迎来其上市后最大力度的反弹——股价劲升4.65%,收报31.96元, 但这不能给中国石油A股二级市场深度套牢的投资者带来丝毫安慰。

  掘金魅影

  中国石油回归A股不仅是投资银行发行承销的盛事,而且给中国石油H股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国际资本大鳄纵横博弈中国石油股份的阵营中,却能发现瑞银集团频繁游走其间。

  香港交易所公开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披露信息显示,9月26日,UBS AG 账户首次买中国石油股份(0857。HK)11.09亿股,占已发行股本的比例为5.26%。

  瑞银集团进出中国石油股份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因为由瑞银集团实际控制的瑞银证券在这段时间担任中国石油A股发行的联合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具有接触中国石油A股发行内幕的天然便利条件。瑞银集团藉此敏感之际在香港市场持续大幅增持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与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发人深思。

  上海某证券公司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主承销商母公司及其母公司控股的附属公司属于利益关联方,这些机构在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前6个月内,有规避内幕交易嫌疑的义务。

  香港博大证券经纪业务一位高级客户经理表示,“虽然UBS AG名义上有很多中国石油H股股份,但这并不一定真的属于瑞银集团的。因为瑞银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经纪业务客户,瑞银集团不能以瑞银证券担任中国石油A股主承销商的理由劝阻客户买入。”

  该客户经理的弦外之音是,谁要说瑞银集团利用关联公司接近中国石油A股发行内幕便利在香港市场上牟利,必须对UBS AG账户上的股票性质进行进一步甄别。 

  然而,香港交易所披露的中国石油股份(0857.HK)的股东权益资料显示,在UBS AG名义下的股票虽然部分属于瑞银美国证券、瑞银澳大利亚证券经纪业务席位持有,但这两个席位最有可能是客户委托买入的股票数量仅占瑞银集团名义持有总数的0.62%,超过99%的中国石油H股为瑞银集团100%控制的资产或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顾问公司以及以其它组织形式存在的投资机构持有。

  这些机构分布于英国、美国、奥地利、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瑞银集团从全球市场各个角落向中国石油股份发起进攻的核心精锐,而在这些核心精锐中,尤以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实力雄厚,分别持有11686000股和11708000股,而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又是中国证监会审批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拥有2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至此,由UBS AG控股的各类机构从世界各地同时进驻中国石油股份。而此时,中国石油甚至连A股公开发行招股意向书都还没有公布。

  香港交易所对UBS AG持有中国石油H股权益披露的理由是,UBS AG持股比例首次达到5%以上,上述股权取得方式包括买卖、馈赠及分步骤获取。换言之,9月26日披露的股权信息未必就是全部在这一天买入的,有可能买入的时间会更早。

  深圳某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指出,中国石油A股上市前,UBS AG旗下的各类机构与联合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存在着关联关系,尤其是各类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或顾问公司,由于全部是UBS AG100%控股,加之业务性质不属于经纪业务,与瑞银证券同属利益一致行动人。

一位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就“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时主承销商独立性问题”向记者表示,发审委的审查重点是上市公司发行项目的财务规范,至于主承销商的独立性审核基本上实行“好人举手”制度,只要求主承销商声明保证自己及有关利益关联方没有利用内幕信息不当牟利即可。只有对涉及资产重组类型的项目,才会在二级市场上关注相关品种股价是否已因内幕消息外泄发生异动,并关注利益关联方是否从中牟利。

  “UBS AG控制的机构在中国石油A股发行上市前介入中石油港股显然是不合适的,除了证券公司账户买入中国石油港股可以用客户指令解释清楚,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则很难摆脱利用内幕信息牟利的嫌疑,因为这些机构属于事实上的一致行动人,再好的防火墙都无法有效防止相关内幕信息的外泄。”该发审委委员进一步补充道。

  前述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中国石油A股发行对其H股来说相当于二次增发融资,只不过是在两个不同市场上运作而已。国内证券公司做上市公司增发融资主承销商期间,公司内部的自营部门或者资产管理部门是绝对不允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相应公司股票的。如果在此期间,主承销商的大股东或大股东控股的附属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同等证券的买卖交易,其所得收入要被罚没,归相关上市公司所有。

  “UBS的做法或许符合香港市场监管法律的要求,但是瑞银证券作为中国石油A股的主承销商,不能用所谓的国际惯例来替代国内监管制度的要求。这对国内证券公司来说是不公平的。”该保荐代表人如此评述。

  据了解,UBS AG的内部防火墙制度执行记录并不是一点历史污点都没有。2005年7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在对瑞银美国证券公司(UBS Securities LLC)1999年7月1日——2001年6月30日期间的研究、投资银行及经纪业务零售业务合规检查发现,有证据表明瑞银美国证券公司已从事了与独立研究分析利益相冲突的活动,最终被处罚210万美元。

  联手作局 

  荷兰银行亚洲主管黄集蔚于11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坚定断言,“中石油H股股价在巴菲特减持期间一路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些与国内关系密切的资金为中石油A股回归造势有关。20港元的目标价位已经实现,买入资金使命已经完成,中石油未来的上涨动力应该有限。”

  自11月2日之后中国石油(31.45,-0.51,-1.60%,)股价节节下跌的走势证明,黄集蔚所言绝非空穴来风,更令人对UBS AG 控制的机构及其他国际大行买入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产生怀疑。 

  9月26日——10月12日间,瑞银新加坡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中国石油股份的数量从11686000 股增至12926000股;瑞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持股数量从11708000股上升至13802000股;同一时段内,中国石油股份股价从13.80港元迅速飙升至20港元,累计升幅达到32%。

  11月20日, UBS AG控股的机构们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大举买入3.28亿股H股,持股比例从4.81%增至6.24%。与此同时,瑞银将中国石油股份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其投资评级上调的理由是: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及巴菲特退出后,股东结构发生变化;母公司可能注入对政治因素敏感的石油资产,例如,位于苏丹的大约500万桶可采石油储量,目标价位由12港元升至17.6港元。

  <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下称准则)规定,分析员就某上市公司的投资研究发出30日内及就某上市公司研究后的3个交易日内,分析员或其有关联者不应交易和买卖涉及其评论的上市公司的任何证券。

  此外,准则还规定,在公开发售中担任经理人、保荐人或包销商的商号,不应在以下任何期间内的任何时间,发出涵盖某上市公司的任何投资研究:(1)如该宗发售属首次招股,则有关期间为紧接该等证券定价后的40天;(2)如属第二次公开发售,则有关期间为紧接该等证券定价后的10天。

  中国石油发行A股,对其H股来说相当于在另外一个市场的第二次发售,中国石油A股发行数量和价格确定时间为10月29日,离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这天尚不足10个交易日。

  耐人寻味的是,在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后不久,UBS AG账户自11月29日大举减持,持股比例从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12月17日,UBS AG的持股比例继续降至5.16%。

  而就在UBS AG 账户股票持续减持期间,瑞银研究报告继续唱多中石油H股。

  12月4日,瑞银建议趁国际油价调整时买入中国石油(0857.HK)。

  但令人遗憾的是,瑞银对中国石油股份调级变动并没能改变UBS AG控制机构的抛售决心,中国石油股份的股价一路走低 。

  跨域监管难题

  招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说:“UBS 明显利用两个市场监管框架的差异进行套利交易,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际大行在国外可资利用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将会在国内上演,也许中国石油A股回归就是国际大行今后在国内运作策略的一次境外路演!”

  “尽管红筹回归和先A后H股发行模式的普及,使得中国内地股市和香港市场的对接、互动日益紧密,但是,目前两个市场的互动存在监管衔接的难题。”香港某中资机构投资银行执行董事对目前跨市场融资监管存在的漏洞表示担忧。

  该执行董事指出,虽然香港对内幕交易监管、控制十分严格,但是只要相关金融产品不在香港市场上交易,则给予相关利益方很多豁免特权,或许这是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UBS AG账户持有中国石油H股频繁异动没有引起香港监管当局关注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在中国石油发审过会期间,对相应主承销商的独立、公正性也非常关注,但是担任主承销商国际大行具有覆盖全球市场的资源优势(4460.900,-1.31,-0.03%),尤其是可以借助香港开放市场和交易制度的灵活性为自己牟利,如果监管层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查,也会因两个市场监管信息的共享缺乏互动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http://finance.cctv.com/20071225/102422.shtml

2007年12月5日

从《赢在中国》看马云

http://manage.org.cn 2007-11-30 14:37:44 作者:马文胜 来源:全球品牌网

  《赢在中国》栏目,无疑是CCTV-2经济频道06、07年度策划最成功的栏目,“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激励创业、引导创业、点评创业、支助创业,迎着绽放的向日葵花,伴着悲壮雄浑的《在路上》主题音乐,其一次次把观众的眼球聚焦到创业的舞台上来,成就了一个个充满激情和才华的创业英雄,但绚烂的光环和鲜花过后,要问在这场创业人的饕餮盛宴中,谁是最大的赢家?是获得1000万创业投资金的宋文明,还是武儒兼俱的李书文,是睿智犀利的制片人王莉芬,还是巍巍央视?我们的回答不是别人,而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

  首先,我们来看看马云在这个舞台上的收益:

  1、马云作为后信息时代互联网行业草根创业的领袖级人物,担任《赢在中国》两赛季首席评委,活跃在中国第一大媒体CCTV经济频道上,以独特的视角,幽默的语言,专业的分析,精辟的论述,牵动着万千观众眼球的旋转,马云在《赢在中国》的出色表现,可以说是其继阿里巴巴、“西湖论剑”、“B2B模式”、收购雅虎等一个个炽热的名词后,又一次在高空闪爆的礼花,也可以说是马云策划史上的又一次大手笔,这让马云和其麾下的国际化企业始终保持着火热的温度,马云和他创造的品牌将因此再度高速大范围传播和增值。

  2、马云的持续活跃和火爆,再度聚揽了狂飙的人气,他在“舞台”上表现出的“诚信”(行业竞争道德观)、“守法”(警告参赛者不要逃税)和“不在乎点击率,只看能否给客户带来价值”的商业观,再度树立了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商业信用,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预期,为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创造了巨大的虚拟增值空间,增强了观众对阿里巴巴的信任和预期,使马云和他创造的品牌成为观众心目中一支“绩优蓝筹股”,因此通过虚拟市场募集到的资金是实实在在的巨额收益。

  3、马云因担任评委出版了《马云点评创业》一书,良好天然的题材,和参赛选手的思想碰撞,加上自身对创业感悟的多年积累,很短时间就成就了一部热销著作,这样的结果可能连马云自己都没有想到;还有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作为赛事的官网支持,报名、视频搜索、新闻、评论、博客等链接给这个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点击率和业务量。以上两方面给马云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是不言而喻的。

  马云取得的这些收益是首屈一指的,是同台其他企业家和创业才俊无法比拟的,他的做法总结成为一句话就是:巧妙地利用《赢在中国》这个舞台,成功地实现了其品牌的推广和扩张,是善用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用眼球制造神话的典范。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虚拟经济运行的一般过程,即:发掘一个题材(担任评委)——制造良好的预期(出色点评)——吸引巨大的人气(收视率)——实现价值(企业营利)——兑现预期(可靠的商业服务),然后回到下个循环。

  为什么虚拟经济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价值呢?我们先看看虚拟经济的本质和特点。一、虚拟经济不但销售产品,而且销售产品的预期,如有价证券、期货、期房等市场;二、虚拟经济的发生靠受众热度的追捧,是一种吸引眼球的“人气经济”;三、支撑虚拟经济发展的是受众的信念和题材的信用;四、虚拟经济的主体常常是被受众观赏和评论的焦点。

  股票市场是虚拟经济典型的代表,上市公司选定行业版块或概念,通过广告或新闻发布向社会承诺一个美好的前景预期,形成受众投资的焦点,通过溢价发行募集巨资,公司收益后兑现股息和红利,进行下轮循环。期货、房地产、收藏、保险等行业也都是虚拟经济行业;在后信息时代,由此继而衍生出新的经济现象和事件,如超级女生、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华南虎事件(暂不论事件的真假)、李宇春用过的卫生间等等,其策划者也许是搭乘虚拟经济这班车的高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事件吸引人气,树立和推广自身的品牌形象。

  如此看来,马云只做了一件事:利用虚拟经济舞台为自己做品牌推广。

  清楚了虚拟经济的运作方式,那么在品牌推广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选好题材,聚集人气。好的题材是虚拟经济生长的土壤。好的题材应该具有新颖性、高关注性、热点性,并要巧妙地和品牌相链接。如目前奥运股、旅游股和概念股的流行,西安某饭店曾经策划36万元一桌的“满汉全席”事件,胡戈策划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事件,华南虎事件说不准就是策划高手的精心选题。好的题材能聚揽巨大的人气,能牵动受众的眼球,能让闪光灯在你身上频频聚焦。就象街头卖狗皮膏药者卖药之前先表演的那些“绝活”,因为他知道只有先把人吸引过来才有机会推销自己手中的东西。

  但是,选题材不能哗众取宠,不能不择手段,有时暂时的负效应是操作的一种必要,但一味地以“怪”、“俗”、“媚”取悦人的那种“裸奔式”的题材并不可取,所以不知道“芙蓉姐姐”的招摇还能坚持到何时?

  2、以人气为契机,为品牌树立良好的预期。有了人气就有了表演的舞台,受众对你预期的好坏就看你表演的本事了。近年来,石化、电力、航空航天、通讯、军工等一些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及企业为什么一上市股价就一路飙升,因为他们背靠的是国家经济复兴的这个强大的信用,17大的召开给股民增添了强大的信心,每年GDP近10%的增长速度更给了大家塌实的心理预期。王石登山运动的报道都会让万科的股价上升;蒙牛拓开市场后,几年来连续给教师、山区的小学生捐赠牛奶;胡戈出名后,继而花巨资制作了新的网络“搞”类影片;房地产公司开盘前以增值为卖点的广告宣传等,都是让受众对品牌产生良好的预期。而不好的表现也会使受众的心理预期下降,如前段黄光裕受官司缠身严重,试想谁还会预期国美美好的未来?谁还敢买国美的股票?

  3、品牌推广要由虚到实,很好地兑现信用。要用真正的实力来兑现,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兑现,不能一切都玩虚的,这很关键。如果说预期靠的是软实力,那么兑现靠的就是硬实力。对于企业,受众买的是产品,买的更是信用,买的更是品牌,你的产品收入可能50%以上都来自于品牌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是无形的,是提前给受众(全球品牌网)的承诺。而产品的使用价值才是预期的真正兑现,这时到了该产品说话的时候了。如果先前“吹”地很好,事实却一点不象说的那样,离预先的期望差得很远,谁下次还会再买你的产品?“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说得有道理;有的房地产公司之前承诺绿地面积会达到多少以上,当住进去后窗前全变成了一幢幢高楼,信誉岂能不倒?98年央视黄金广告段位标王得主秦池,“三株”曾经的辉煌,还有前一段炒得火热的“藏秘排油茶”等,只有漫天的广告预期,只管疯狂地做“秀”,不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不管产品质量的兑现,到头来只剩下品牌永远消失的回忆。

  当然,虚拟经济必然产生泡沫,泡沫似乎成了其一大特征,经济泡沫决定了不可避免的投机行为,一定范围内的泡沫是合理的,但过多的泡沫将会导致全盘倾覆,当年海南房地产业以及东南亚经济危机正说明了这一切。

  创牌子一辈子,砸牌子一下子,一朝砸了牌子,最终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下次靠什么招募人气?品牌怎么持续推广?下一轮资金怎么募集?企业怎么生存和发展?

  4、品牌推广要长期坚持,要不断地强化受众的心理预期,使品牌不断增值。要把握好既起的人气,趁势出击,让受众的目光持续聚焦,不能使台下冷场。五粮液、茅台的品牌价值和股价为什么持续上涨,历史传承上百年,持续的品牌推广和维护是他们的秘诀;年近70高龄的红星作家琼瑶,在过去的30年中一次又一次掀起中国影视的热潮,她的杰出表现让几代青年都无法忘记,这张牌子永不衰老;而好多曾经一夜成名的明星,只是昙花一现,未能永久的大红大紫,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能把品牌推广坚持下去。因此品牌推广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马云的品牌推广,他选择了《赢在中国》的官网支持和评委这样的题材,利用央视这个绝对的高端媒体,掌握了高端话语权,以其在镜头中的精彩表现,获得了巨大的人气指数,其言论凸现出非凡的企业观和价值观,赢得了受众的喝彩,其开创的事业正实现着他的神圣理念:为更多的企业降低成本,走向成功;为中国上百万民众创造就业机会,幸福生活;以万众豪气把一个商业万吨巨轮抬上西玛拉牙山巅……

  看来,有这样精于企业品牌运作的出色舵手,想让“阿里”从国际品牌视野中消失,实在很难。

  欢迎与作者马文胜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389230198,电子邮件:mawensheng610404@163.com



http://manage.org.cn/observe/200711/53936.html

阿里巴巴光环的背后

http://manage.org.cn 2007-12-5 14:39:39 作者:樊兰 来源:互联网周刊

  百度上市的那天,百度公司周围的酒吧里全都挤满了狂欢的百度员工,而在阿里巴巴上市的那天,尽管媒体一片喧嚣声,但阿里巴巴公司内部竟是出人意料的平静。

  这是一个已有八年历史的互联网企业。在以火箭速度冲击资本市场的IT行业中,它的上市显得姗姗来迟。正像阿里巴巴支付宝总裁陆兆禧告诉《互联网周刊》的,阿里巴巴B2B上市是迟早的事情,大家很早就知道了,心里面都有预期,现在只是一个结果。

  马云早就说过:“我们不缺钱,上市一定不为钱。”这次上市就更像一个谋划已久的事件,阿里巴巴的商业野心让人难以捉摸。

  人们没有把B2B子公司的上市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而会关注拥有B2B、淘宝、支付宝、中国雅虎、阿里软件、阿里妈妈这六艘战舰的超级航母会驶向何方?阿里巴巴正在绘制一个怎样的商业版图?而什么样的支点在支撑着阿里巴巴的未来?

  11月的杭州,依然秋高气爽。

  阿里巴巴(1688.HK)集团有着非常古怪的格局,各个子公司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以华星路为中轴的几栋楼里,我们的采访就是在这些楼之间穿行。

  阿里巴巴B2B子公司,这个拥有5000名员工的上市公司却在一座名为“创业大厦”的大楼里。大楼门口,刚参加完培训的阿里巴巴(www.alibaba.com.cn)新员工正叽叽喳喳地合影,在阳光下定格了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

  一个月前的上市似乎没有在这个公司里留下任何痕迹,走廊里的员工行色匆匆。

  马云不止一次地说,上市只是新的开始。阿里巴巴国际网站总经理戴珊告诉《互联网周刊》:“上市后感觉压力更大了。以前我们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做,上市后会上升到一个更大的平台。”

  电子商务生态链

  今年9月15日的网商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及CEO马云语出惊人:“未来我们将投资100亿打造电子商务生态链!”显然,一个半月后B2B上市的意义也落在了“100亿”和“电子商务生态链”这两个关键词上。B2B上市决不是单个子公司的事情,而是马云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战略的一个步骤,上市带来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将会用于完善和拓展这个链条。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电子商务生态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阿里巴巴、淘宝(www.taobao.com.cn)和支付宝分别解决了前两个,物流成为缺失的一环。“黄金周节假日,我们的买家还想买东西,卖家还想发货,但找不到物流,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支付宝总裁陆兆禧说。目前,在淘宝上是由中外运(www,sinoair.com.cn)、中铁(www.cre.cn)、中邮(www.postfund.com.cn)等物流公司按照淘宝的要求提供物流服务,陆兆禧透露,“下一步我们需要专门的团队去解决这个问题。”由此看来,阿里巴巴自己介入物流业务已成定局,但是否会通过收购实现,陆兆禧说:“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物流公司都存在了,我们会投入资源跟他们合作,收购可能不大会,但要看情况。”

  除了需要完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这三大流的汇集,马云说,我们下一步的整体发展战略是从“MeetatAlibaba”走向“WorkatAlibaba”。而这一转变的标志就是2007年1月8日阿里软件的成立,把企业的营销等外部需求引向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阿里软件的诱惑力在于它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带来的灵活付费。阿里软件总裁王涛把这种模式形象地比作“自来水”,他告诉《互联网周刊》,“我们提供的软件服务就是给你一个账号使用,打开就有,企业不需要安装软件或者购买其他的硬件产品。”比如,阿里软件的淘宝网店版可以提供产品、库存、客户的管理,批量的宝贝修改、上架和下架管理,聊天记录保存,客户数据保留等服务,而一个账号收费只需一天一元钱。

  易观国际(www.analysys.com.cn)的数据显示,在中国SaaS市场2007年第3季度中,基于SaaS模式的管理软件企业用户数量达到266.8万,诞生仅10个月的阿里软件以63.7%的绝对优势稳居行业第一。“对中小企业来讲,有个80分的东西,又价廉物美,就先用起来了。”王涛期待着,阿里软件在3年之内发展200万付费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商。

  今年8月,在马云最初创业的湖畔花园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一个网站悄然上线了。这是阿里巴巴集团最新孵化的一个业务,它进入的是目前百度和谷歌厮战正酣的领域—中小企业的广告市场。这是在“WorkatAlibaba”战略中落下的最新一枚棋子—中小企业在淘宝、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用阿里软件进行企业管理,而当企业需要更大的推广的时候,到阿里妈妈(www.alimama.com.cn)上来。

  阿里妈妈采用的是类似“淘宝”那样的C2C式的广告交易方式,“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广告市场。中小网站的流量占整个互联网七八成,但他们的广告价值只占中国互联网广告的20%,这中间的落差非常大,我们希望把这些流量聚合在我们的平台,通过一定的分类、质量评级等手段,满足不同广告主的需要。”阿里妈妈负责人表示,目前阿里妈妈还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理想中的模式,就像商场正在招商一样。

  但没人敢忽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业务聚集的强大用户基础,上线仅百天,阿里妈妈网站就已汇集了超过14.9万家中小网站和超过13.5万的个人博客站点,超过38万个广告位,注册会员超过100万,覆盖中小网站总流量每天超过10亿浏览量。有人分析说,竞争激烈的GoogleAdSense和百度联盟,一下子因为阿里妈妈的加入,变成了三国的游戏。

  但阿里巴巴的野心并没有止于“WorkatAlibaba”,马云说阿里巴巴未来的目标是“LiveatAlibaba”。他宣称这是三年之后要考虑的问题,但其实马云在一年前已经开始悄悄布局,2006年10月以3500万元战略投资了由阿里巴巴旧部李治国创办的本地生活消费网站口碑网。

  李治国拒绝向《互联网周刊》公开股权比例,但他透露,作为阿里巴巴的第一笔战略投资对象,口碑网除了单独作为一个品牌发展外,最近也一直在跟阿里巴巴集团进行一些业务整合:口碑网的会员与淘宝已经实现互通,与阿里巴巴会员的互通也即将实现,而雅虎的本地搜索便是由口碑网来提供的。

  不管是阿里巴巴、淘宝、雅虎(www.yahoo.cn)还是支付宝的用户,都需要衣食住行,口碑网在阿里巴巴集团里的定位正是把这些服务嫁接到整个阿里巴巴、淘宝和雅虎的社区里。李治国说:“阿里巴巴不光强调它的交易平台,他的社区的流量也非常大,说明商人也有交流的需求,我们的战略就是让这些商人在工作的同时,生活的也更好。”

  这是一个流着与阿里巴巴相似血液的企业,李治国毫不掩饰地说,“我们的价值观就是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我们的考核方式跟阿里巴巴也一样,价值观考核和业绩考核各占一半。”口碑网现在办公的华星科技大厦也是当年阿里巴巴曾经待过地方,口碑网内部甚至延续了花名的传统,李治国的名片上印着“姜子芽”,而“小龙虾”之类的名字在这个公司里比比皆是。不管外界关于收购的传言是否属实,也许三年以后,当阿里巴巴真正实施“LiveatAlibaba”战略的时候,这样一个与阿里巴巴高度同质的企业融入阿里巴巴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产业整合者和规则制订者

  马云在提出电子商务生态链的时候,在前面加了六个字:开放、协同、共荣,这六个字一下子将阿里巴巴置于如同Google在搜索领域里那样的产业领导者和整合者的地位。

  戴珊很快注意到这个变化:“在做2008年产品规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问,这个产品和平台是不是开放的,我们有没有开放的端口,让其他的人能通过我们的平台获得更好的收益,帮我们把这个事业越做越大。而不是单单阿里巴巴一家孤军奋战。”

  阿里软件正是这样的一个开放生态链的突破口。阿里软件成立之初的思路是所有应用由自己来开发,但后来发现,中小企业的需求是一个长尾,各行各业的应用非常个性化,光靠阿里巴巴自己做,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于是阿里软件决定建立一个在线软件服务平台,让很多软件厂商和第三方的软件提供商,在阿里软件的平台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服务。王涛说:“WorkatAlibaba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放,让软件开发商和服务供应商都到我们的平台。最多一两个稍微广泛点的应用我们会自己做,自己做更多是做一个例子,相当于一个楼里的样板房,向我们的合作伙伴证明中小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让他们进来和我们一起开发更多的东西。”

  一直垂涎于中小企业市场的跨国巨头自然心动。今年4月,阿里巴巴与微软签署了战略合作,一起进行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和企业通讯等在线服务的研发和部署。11月1日,阿里巴巴又与思科在软件服务平台方面展开合作,由思科为阿里巴巴客户提供依托于软件在线服务平台的Webex视频服务。

  戴珊举了更多可以开放的例子:“我们总部在杭州,到了二三线城市其实我们的服务能力是跟不上的,比如客户有扫描图片这样的需求,我们就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把当地这样的企业引到我们的平台上;比如客户有商旅的需求,我们就考虑有没有跟携程合作的机会;比如跟银行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满足融资需求,怎样把我们平台上的客户的需求一起去打通,一起分享财富。”

  开放会对阿里巴巴的地位形成冲击吗?王涛显然并不担心,“开放,我们希望是有序的开放,而不是无序的开放,开放需要规则,规则制定好了后,有了嫁接的平台,很多中小企业就到这个上面来做。”成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这才是开放的用意。

  国际化

  “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公司了。”阿里巴巴企业间电子商务市场及业务发展部副总裁孙汉杰这样对《互联网周刊》说。面对阿里巴巴上市意在国际化的言论,卫哲纠正说,“上市后不是启动,而是加快国际化策略。”

  从2007年开始,海外市场就成为阿里巴巴布局的重点。阿里巴巴目前已经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公室,海外部门的员工数成长为3位数以上,在中国香港的销售和服务中心由香港捷利中心的24层扩展到25层楼。阿里巴巴在过去已经在海外积累了一万多家收费用户,集中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印度等地。

  孙汉杰透露,2008年开拓海外市场更是重点的重点。阿里巴巴希望不仅是中国商人,全球的商人都能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交流和沟通;不单单是把中国的货品拿出去,也要把国外的货品拿进来。

  在9月的网商大会上,卫哲公布了阿里巴巴由中国香港而中国台湾进而日本的国际化路线图。马云在上市前一天还带着两个副总裁秘密赴台湾,开拓台湾市场。作为阿里巴巴八大基础投资者之一,郭台铭名下的鸿海集团以后的采购将会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来进行。卫哲在杭州出席网商大会时强调:“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贸国,但来自日本的客户较少,调研后得悉日本买家喜欢使用日文(界面),所以未来会推出日文版本,同时在日本成立客户服务中心及平台。阿里巴巴也正在与软银公司总裁孙正义进行谈判,计划明年成立一家日本合资公司,共同拓展日本市场。11月,阿里巴巴还派出第一个调研组赴印度进行市场调研,即将启动印度战略。

  国际化当然要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支付问题,支付宝也已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今年8月,支付宝与中国建设银行(www.ccb.cn)和中国银行(www.boc.cn)合作,中国用户省去了自己兑换外币的麻烦,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在国外网站购物。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莎莎下属的莎莎网、香港护肤品、化妆品网上折扣店草莓网(www.strawberrynet.com.cn)以及日本负责海外邮购网站jshoppers.com成为支付宝首批合作的境外网站。陆兆禧对《互联网周刊》说,支付宝跟海外的合作刚刚开始,明年我们会花更多的力量开拓这个市场,让中国的支付走出去。目的地主要是中国香港、东南亚、中国台湾、新加坡、欧美等发达地区,就是那些中国人乐于去购物但来去成本比较高的地区。

  海外市场的拓展也给支付宝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陆兆禧说,“我们会向商家收取一定的费用,就像信用卡购物一样。”他预计到今年底,签约的境外购物网站数量将超过100家,经营范围涵盖化妆品、服装、箱包、珠宝以及原装数码产品等行业,月交易额将突破亿元。

当IPO、国际化、收购、生态链这些令人振奋的词语包围着阿里巴巴时,人们发现不知不觉中,这个喜欢强调自己草根身份的公司已经成为一家七千多人的大公司了。阿里巴巴能够避免大公司病吗?在大公司的面孔下,它能否保持它的创业激情?而上市正是第一道考验。

  跟着公司打拼了七八年之后,将近1000名员工将成为拥有超过1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如何迎接这样一群人?阿里巴巴人力资源资深副总裁邓康明说,“在即将IPO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当作一个项目在研究,上市对很多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B2B公司人员的组合上,50%是工作一年以内的新人,哪怕工作了五年八年的人也不过30岁多一点。马云在管理会上也强调优胜劣汰,“想松口气,贪图安逸的,我也理解你们,但是你们要离开,”邓康明认为,这种压力和自我要求也会驱动他们还要往上走。也不排除少数人会出去自己创业,但不是规模性的。

  戴珊说,“如何找到员工成就感的驱动点。这是对管理的挑战。我们也会跟员工分层级沟通,三年以上的,五年以上,一线员工,都得沟通,也会考虑到没有股票的人的心态和有股票的,会出现哪些状况,不断发现问题去解决。”

  外来者们

  尽管阿里巴巴非常相信自我培养,愿意从土生土长的“老人”中提拔管理层,但随着业务的扩张,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迫使阿里巴巴不断从外界吸纳人才。2004年从微软来到阿里巴巴的邓康明是阿里巴巴最早的一批从外面找来的高层,他笑称自己现在已经是介于“新人”和“老人”之间的“中人”。到了2005年、2006年则出现了跨国公司高管大规模进入阿里巴巴的现象,知名的有百事可乐(www.pepsi.com.cn)中国财务负责人吴伟伦、百安居(www.bnq.com.cn)(中国区)总裁卫哲、长江商学院企业战略管理教授曾鸣,美国沃尔玛百货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全球采办总裁崔仁辅等人。

  吸引如此多的跨国人才加盟,自然是源于阿里巴巴的魅力。邓康明开玩笑说,呆在杭州,就跟呆在微软总部所在的西雅图一样。“在阿里巴巴这个平台上你被赋予的空间远远大于一个跨国公司的中国机构。在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或中国区,你不能参加到比较重大的决策中;在阿里巴巴,则对原创性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但新的问题是,这些高管以前在跨国公司训练的强大经验,怎么保证能原创出适合这个土壤的东西?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于是,阿里巴巴尽量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他们用一个特殊的词汇—“药性”来形容他们看中的特质,看员工在价值观上是否与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相符。邓康明说,“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很高级的人,有的做到跨国公司的总经理。但如果软性部分让我们担心的话,即使硬件再强,我们还是会放弃。”

  不管这些高管如何具有“药性”,刚进入到阿里巴巴,仍然有文化震惊(CultureShock)的感觉。比如,一些高管在跨国公司已经习惯了拥有专车和司机、旅行时坐头等舱或商务舱,而阿里巴巴这样一个还在打拼阶段的创业公司是不主张这样的行为的;再比如,在阿里巴巴吃饭都是AA制,即使跟马云吃饭也是如此,而在跨国公司都是职位最高的人付钱,他们认为如果让下属付钱会滋生腐败。

  每一个进入阿里巴巴的职员,从底层到高管,都必须经过“百年阿里”这一关,用三天到一个礼拜的培训,学习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针对高管,还有“中央党校”制度,马云经常会把这些高层召集在一个茶馆里,轻松地聊天,说一说不满和痛苦。孙汉杰是台湾人,今年7月刚到阿里巴巴就任B2B市场及业务发展部副总裁,之前曾在北京电通、Agenda北京担任要职。四个月里他就经历两次马云亲自主持的这样的沟通,他很诧异,“我想象中很多大公司的老板在文章、大的活动中才看得到,讲一些云里雾里的话,但来了阿里巴巴发现,马云总是在落实,真的在这么做。”

  十字路口

  孙汉杰刚来阿里巴巴时,经常有最基层的员工直接跑到他的办公室,向他讲自己在市场部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开始他还有点不适应,“在其他公司,秘书早就把他们给挡掉了。”但马上他就发现这正是阿里巴巴非同寻常的地方,这个不断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公司却没有大公司的官僚气息,“阿里巴巴员工的想法是为了达到我的目标,完成我的工作,不管你是什么位置的人,都敢冲进去来理论。而大公司的官僚一形成,你就不敢说话了。”

  邓康明说,在阿里巴巴,你可以跟马云拍桌子,他也可以骂你,但这是一种跟老婆孩子吵架的感觉。我们会继续延续这种家庭的氛围,但是在决策的过程上会更加体系化标准化,靠一个委员会来做这些重要的决定,过去完全是马云的直觉和他对行业的认识。

  现在阿里巴巴正处在这个转变的十字路口,但庆幸的是,阿里巴巴清楚地知道由哪些人来完成这个转变。

阿里巴巴的基因和文化传承将成为决定其未来的重要支点。

  本刊记者 孙梅

  11月6日,对于有着天堂美誉的杭州来说,也才刚刚进入初秋的季节。屠铮觉得今年西湖的秋天格外美丽,自己在这个秋天对于收获有了更深的体验。

  晚饭的时候,屠铮一家话题显然比平时多了起来,谈到了屠铮所在的阿里巴巴上市,父母高兴的跟她说:“以前都是想着让你带着我们在国内旅游,要不明年什么时候你也带我们到国外玩玩?”

  第二天,是屠铮外甥的生日,屠铮打算赠送几股阿里巴巴的股票给他,并在一张生日贺卡上这样写道:“以后你就是阿里巴巴的股东了,希望阿里巴巴将来象微软和Google一样,说不定这些股票将来能成为你的第一桶金呢。”上小学的外甥似懂非懂的接过了卡片。

  5年前,屠铮来到阿里巴巴。那个时候,邻居问父母,她在什么公司工作时,听到阿里巴巴的名字,邻居摇摇头说没听过,父母介绍说是网络公司,于是就有了几个月后邻居抱着家里的笔记本来找她维修的一幕。屠铮回忆说:“那个时候跟别人提起公司来,甚至还有人以为阿里巴巴是个网吧。现在,上市后,公司的知名度高了,隔壁邻居再碰到她的父母时说,你女儿不错,在一个大公司上班。”

  当朋友们都羡慕她成为小富婆要她尽快套现自己的期权时,她却说:“与其买一个别的公司的不能掌握的股票,与其讨论公司的股票多少钱一股,还不如今天兢兢业业工作。只有努力工作,公司的股价才会上升。”

  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象屠铮一样的阿里人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甚至还有人不无担心的说,杭州的房价又要涨了,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富翁。

  11月6日,是阿里巴巴上市的日子。作为内地最大的B2B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挂牌,市值超过200亿美元,一跃成为市值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这一天改写了中国互联网的IPO记录,也改变了象屠铮一样的阿里人的生活。然而,这一时刻的到来却是阿里巴巴“八年抗战”的结果。

  过冬

  如果你问在阿里巴巴工作超过4年半以上的人,这里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事是什么,90%以上的人会跟你提到非典。

  2003年,对于成立了近四年的阿里巴巴来说,刚刚看到了一点希望。在这之前,2000年,他们遭遇了网络经济的泡沫,在创立之初就赶上了互联网从狂热的盛夏到冬日的严寒;接下来的一年,阿里巴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最后一个站着的人”;直到2002年,阿里巴巴在整个互联网都不赚钱的前提下,才完成了赚一块钱的目标。正当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看到了希望刚要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将他刚刚提出的一天100万元的目标推向了远处。

  阿里巴巴因为有一个疑似非典的员工,全公司的人都被隔离。政府决定这个消息之前,阿里巴巴已经自发地先实行了应急机制,所有人主动疏散回到各自家中。所有人在半天之内把办公室的东西搬光了,所有的服务热线转到家里。以至于最后杭州除了阿里巴巴里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其他的人都不知道,因为客户打电话还是有人接,阿里巴巴每天信息都在更新,一切都在正常进行。唯一不平常的是以前客户打电话都是很甜蜜的小姑娘的声音说:“您好,阿里巴巴。”那两天打电话偶尔会听到很苍老的声音说:“您好,阿里巴巴。”因为阿里巴巴的客服热线转到家里,当客服人员忙不过来的时候,可能会是他爸爸接的电话。“我们的同事很紧张,跟他家里的人说电话不要随便接。如果接了第一句话一定要说“您好,阿里巴巴”。”

  “那个时候没有人监督,大家都很自觉。早上8点多到了上班时间,大家就都上线,开始工作了。那个时候,每天会收到很多同事的问候邮件,还有马总的邮件,大家互相鼓励。闲暇的时间,我们会在网上聊天,晚上的时候我们经常飚歌,还有很多人把自己做的菜秀在空间里。在一个本应该充满了恐慌的日子里,我们却感觉特别的快乐和温暖。”这是屠铮的记忆。

  “我是最后撤离的,就在那天,有一个慈溪的客户跟青岛的客户签了一个300万元的单子,这是我记得的最高兴的一个单子,这样的事情很鼓舞人。对我们来说,隔离并没有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大家非常的团结,500多个人的团队,大家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人都说非典让人感到现在的人情很冷,很淡薄,但是在这里完全没有感到。这让我非常的感动,我每每出去讲课的时候都会跟大家讲这段经历。”谈起这段往事,孔非依然沉浸在那种感动中。

  阿里巴巴将灾难变成了机遇。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处于发展阶段或者成熟阶段的公司而言,还有抵御这种危机事件的实力,而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初创企业,隔离足以让他们恐慌,甚至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在这样的氛围下,在隔离期间,阿里巴巴的各方面的指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隔离将传统的销售渠道封闭了,反而让一些人的目光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开始尝试电子商务。而且新的个人交易平台淘宝的上线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显然,阿里巴巴的领导团队平时在公司内部一直被给予高度关注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在背后起了作用。

  在公司成立之初,”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敬业”这些字眼一直被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大脑里,而且也一直都被各个级别的人身体例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还依然能把这些当成习惯。事后当很多客户知道了这段往事的时候,对于这个公司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而阿里的员工自身也被这个集体和自己感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看到了这些字眼不只是一个口号,这些在其他公司也会经常被提及的字眼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在这个角度上,阿里巴巴的那套价值观体系得到凸显,从而也让这些精神随着这段记忆更深刻的嵌入了阿里巴巴人的脑海里,成为了他们的DNA。

  所以,了解阿里巴巴历史的人,对它能够成为市值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便不会感到意外。光环背后,除了八年面对寒冬的坚持,还有屠铮深信中国可以在电子商务上面做出自己的模式,想在电子商务上面做全中国伟大的公司的一种信念,而能够让这种信念一直撑到阳光来临的秘密,就是这些DNA。

  基因制胜

  如果说,阿里巴巴的成功是源于他们那种基因,那么看一看是什么让这个团队从18个人变成了现在的6000人,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阿里巴巴,或许是从侧面探究这些基因的一种方式。

  财富似乎一直都不是阿里巴巴能够吸引人的地方。马云创业初期,正是互联网最热的时候,雅虎、TOM、新浪等公司利用手中大把的钱高薪网罗拔尖人才。但阿里巴巴并没有像这些网站一样,相反,几乎所有进入阿里巴巴的员工与管理者,他们的收入都会比原公司收入减少一大半,从8000元、9000元降到3000元是常事。

  尽管如此,阿里巴巴依然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雅虎搜索引擎发明人和马云本来就是相识的朋友,但他到了阿里巴巴不仅工资降了一半,还失去了每年7位数的雅虎股权收入;公司现任CFO台湾人蔡崇信是耶鲁大学经济与法学博士,是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nvestAB的亚洲代表,当年在一次业务访问后,放着瑞典AB公司的副总裁不做,决定加盟阿里巴巴,并成了阿里巴巴的CFO。在GE工作达15年,并先后在财富500强企业BTRPlc及IvensysPlc担任中国区总裁的官关明生也有着同样的经历。本可以退休回家什么都不做就拿着高额退休金的他,却来到了这个一名不文的小公司担任起了COO。当时,一个高盛的投资人来跟他说条件时,他甚至说不用说条件了,不管怎么样我都签字。马云说关明生是带钱来打工的,当时阿里巴巴很穷,来回与在国外的家人团聚的机票都是他自己付。然后跟着阿里人一起坐地铁,住一晚上一百块钱的招商宾馆。这些在阿里都传为美谈。

  即使到现在,阿里巴巴的薪水在互联网公司里依然属于国内同行业中下水平的工资,然而,这些人却有着职场人士对职责少见的忠诚、幸福感和向心力。

  “阿里巴巴奋斗了8年,当初的18个罗汉一个都没有离开,而且很多老的员工一直在坚持,在很多人眼里并不只是为了一种财富,很多人都是为了这种梦想才坚持下来,这个梦想就是:“持续发展102年,要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只要是商人都用阿里巴巴。”曾经做过阿里巴巴人力资源的孔非这样解释说:“现在,想找一家伟大的公司其实并不容易。”

  正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www.ceibs.ellu.cn)教授杨国安总结的那样:“阿里巴巴的独特价值主张是共同创业的梦想,一起改变历史的梦想,一起创造财富的梦想,一起分享财富的梦想。这就要求阿里巴巴在招聘的实践中,寻找很多相同价值观的人。这也是阿里巴巴为什么员工流动率很低的原因。

  阿里巴巴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说的要做中国电子商务老大的梦想,还有一个,那就是它给予员工非常多的锻炼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这往往是个体的成长更为看重的一个方面。

  如果不是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孔非可能还在画着漫画,教着学生,过着悠闲的生活。那时的她,已经做了8年的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阿里巴巴。在这里,她一路从一个普通的客服,到成为一个走出去培训客户的培训讲师,再到阿里巴巴的公关经理,现在她已经成为支付宝的市场公关宣传活动负责人。支付宝是阿里巴巴旗下被寄予厚望、下一个最有可能上市的公司。

  孔非对《互联网周刊》说:“我很感激这个公司,我在阿里巴巴的每个岗位都是从头开始,公司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去发现了自己很多的潜力,每个上司也给了我非常大的信任。公司能够上市并且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正是因为公司给了员工很多的机会,才能使员工迸发出更多创新的激情。这5年走下来,对我是个非常大的锻炼。”

  象孔非这样的经历在阿里巴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阿里工作了几年的老员工,很多人都会有一年换一个工作岗位的经历。

  这些并不是基于领导或者个人的意愿,而是阿里巴巴有一套岗位轮换的机制。只要你在团队里做到足够的优秀,能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有很多的尝试新工作的机会。这种机制,给了阿里巴巴的员工很大的锻炼、创新和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在谈到对未来职业的构想时,很多的阿里员工都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得到全面的锻炼。也因此,每一个在阿里巴巴工作的人都乐于接受变化。

  阿里巴巴的为员工提供的广阔的职业锻炼发展空间,同样的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士的加盟。丹尼斯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帅气小伙子,来阿里巴巴之前它在波音公司工作,在非典的时候他来到了阿里巴巴,被这里吸引,一呆就是四年。按他的话:“阿里巴巴很有意思,在这里改变东西非常快,今天你可以在这个部门工作,明天你也可以在其他的部门工作,在这里,你可以戴不同的帽子(尝试不同的工作)。”

  丹尼斯告诉本刊记者,他喜欢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这里的文化也很有意思,都是年轻人,很开放,员工跟老板之间很平等,你可以跟你的老板讨价还价。这里没有沟通的障碍,也不会有很官僚的状况,在这里工作非常开心。”

  以前的同事都说屠铮是跳槽王,工作干不到一年觉得不合适就换,可是她在阿里巴巴一呆就是5年,用她的话来说:“我喜欢这里的简单,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在一个非常良性的环境里,不会有勾心斗角,这才是自己想要的氛围。”也正是因为有了从心里对于公司的归属感,屠铮对于公司的活动都抱有很高的热情。当领导让她做公司的年会的总导演时,她也把这个有6000多人观看的“春晚”办的有声有色。

  丹尼斯和屠铮喜欢阿里巴巴的原因,也成了众多阿里员工留恋这里的一个因素。融洽的团队关系,和谐的沟通环境、愉快的工作氛围,是阿里巴巴一直着力打造的一块,也为此煞费苦心。并且把这一条写进了价值观里,成为绩效考核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承

  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创业容易守业难,在经历了火爆的市值,财富的冲击,媒体的追捧,急速的扩张之后,这些曾经让这家公司赖以制胜的基因,是否还能保留下来?能否引领阿里巴巴创造下一个辉煌?

  “记得以前有一个科学调查,是说有人做过一个科学试验,就是一些大学生毕业了以后,采访他们自己是否有目标,如果有,就把它们写下来。结果若干年后有,有目标并且写下来的人处在社会的上流社会。而且有目标的人也比较好,没有目标的人就不怎么样了。我们最早的COO当时就讲了这个故事给我们新入职的同事。”阿里巴巴B2B国际网站部的经理陈立军清楚的记得他刚入职时听到的这个故事。在阿里巴巴,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都会参加“百年阿里”的培训,这里核心的就是在讲阿里巴巴的价值观。

  其实,入职培训已经不是阿里在传承他的价值观的第一步了。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阿里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的人,或者是有改变空间的人。这是他们保证自己的队伍纯洁性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入职培训。据说,百年大计、百年阿里等培训,马云和阿里巴巴高层,无论多忙都会亲自讲价值观。

  而价值观真正的要运转起来,关靠言传还是不够的,身教更为关键。阿里巴巴价值观推出以后,有一个百万的销售人员用不诚信的办法提高业绩,让他的老板发现了,老板觉得这样会影响整个公司的文化,会影响团队,于是作为阿里巴巴文化提及的“野狗”坚决的被清除出了队伍。这在当时还并不强大的阿里巴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确实也起到了以儆效尤的作用。

  其实,保证这种价值观让每个员工随时能够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一条,是阿里巴巴从成立之初就将价值观的考核列入了绩效考核,并且占到了50%的比例,这几乎是在任何一个公司都是没有过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员工都会时刻记得这个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提醒,直到这些形成习惯,成为本能。

  除了这种考核上的规范,阿里巴巴还很注意日常的沟通。阿里巴巴人都说,这里的谈话特别多。比如,在屠峥所在的商机管理部,一个普通的员工至少就会有三种谈话:首先是,季度的考核,这个考核基本上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聊天,团队的负责人会邀请HR人员一起参与,了解员工的感受,看看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员工不满意自己的考核结果,可以越级提出申请,也可以找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与员工点对点沟通的人员反映。接下来,还会有部门月结,这个是由员工的直接主管与员工的沟通,对员工的心态状态等作一些了解,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最后,大多数的新人进入公司都会有一个导师,导师会随时的跟所带新人保持一种沟通。通过这种多渠道的沟通模式,阿里巴巴旨在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解决,防微杜渐。并且通过这种一点一滴的方式,将这种基因传承下去。

  阿里巴巴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保证这种基因的传承。所以有人说,在阿里巴巴,不论是阿里巴巴刚刚上市的B2B公司,还是支付宝、淘宝,无论是在公司呆了几年的老员工还是看着面孔尚很稚嫩的新员工,包括前台的值班的保安,你都能发现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在其他公司没有看到过。而这种气场从第一代阿里人的身上一直传承了下来。现在,从阿里巴巴普通的员工身上,多少都能看到一些马云的影子。华为的任正非曾说,一个公司的资源可以枯竭,只有企业文化生生不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阿里巴巴的这种DNA,不仅是在公司内部的员工身上得以传承,甚至还延伸到了他的客户那里。

  杭州包黑炭竹炭科技公司(www.baoheitan.cn)是一家典型的小企业,成立不到5年的它在国内市场虽然已经做到了前三甲之列,但由于尚属新兴行业,目前的营业额也只有600多万元。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包黑炭开始了在阿里上的电子商务历程。

  “虽然有一段时间因为觉得阿里带来的客户比较小而远离了阿里,但是我们的第一个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的客户都是通过阿里巴巴找到的。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和坎坷,但是我们的资金链一直没有断,能够保证日常运作的资金,这些都是靠阿里的小客户来支撑的。”包黑炭营销部经理刘牛对本刊记者说。

  让刘牛感到感激的,不只是阿里巴巴给他们带来了客户,而是阿里巴巴对于诚信的维护。“在加入阿里巴巴两个月后,我们接到一个特大的询单,总金额高达500多万元。兴奋之余,出于安全考虑,我上网搜索这个公司,没想到第一个链接竟然是阿里巴巴的诚信论坛,才发现这个公司是个骗子。从那一刻起,我深刻地体会到‘要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服务’这句话的内涵。”刘牛提起那次网上第一次遇到的陷阱,至今记忆犹新。

  刘牛告诉本刊记者:“阿里巴巴确实是一个很诚信的商业平台。它不仅提供一个平台,而且还会告诉客户说,我们这里是有骗子的,发布这种防骗技巧和一些骗子的信息,尽可能的减少用户的损失。我现在都在教我的客户如何在阿里注册会员,注册支付宝,如何利用支付宝打款。作为阿里巴巴诚信通的会员,对阿里巴巴是信任的,我们都会尽力的维护自己的信誉,这样彼此之间就容易答成信任,诚信了,生意就好做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阿里巴巴巴的上市,也让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阿里巴巴表示,到今年年底,集团人数将达到8000人。随着公司规模的急剧扩大,价值观的稀释成为阿里巴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确实有阿里巴巴的员工对此表示担忧,公司近两年随着人数的急剧增长,现在的员工80后的居多,他们的认识已经不象原来那样深刻。阿里巴巴如何继续的保持这种基因的传承,这是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马云在上市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担心员工不富有。员工富有,公司才富有。我担心他们失去使命感、价值观。这些我们为这次上市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这次上市,就是为了员工充满激情,荣辱与共。我们的文化相信比其他公司更能抗得住这种大起大落。”

与阿里巴巴内部员工沉静的态度不同,阿里巴巴的上市令处于电子商务、管理软件以及供应链管理等行业的商业实体集体振奋。

  本刊记者 唐宏梅

  街里鱼贯穿梭的汽车、人行道上裹着黑色长衣与白色头巾的中东女子、市场里随口能说上一两句简单英文的个体商户,如果没有到过义乌,你很难想象这个位于浙江省中部的县级市竟会如此包容。每天有800个装满各类小商品的集装箱从这里运往杭州,部分转至上海通过水路运及海外,部分经由宁波港口分运至全国各地。义乌被称为全球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是近几年的事,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告诉《互联网周刊》,义乌的经济模式不仅在浙江还在全国推广,蒋泰维表示,“在义乌诞生一个阿里巴巴,而且能比杭州的阿里巴巴更好”。

  正式基于这样的商业判断,博客网CEO方兴东在阿里巴巴上市两周后正式推出互联网实验室的又一个孵化产品“义乌全球网”。方兴东坦言,选择这样的时机发布义乌全球网也希望借阿里巴巴上市的势。

  不仅有义乌全球网这样的跟进者,从传统管理软件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的金算盘,以及专注于企业间供应链管理的美国寰通公司等也在借阿里巴巴的势。中国互联网启蒙人之一,现任中央电视台(www.cctv.cn)《赢在中国》总编辑胡泳分析,阿里巴巴仅仅将其“最不值钱”的业务上市了,马云为电子商务开了一个路,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还没形成,这给整个产业带来新的机会。

  从自由市场到规范市场

  1987年的义乌还是一个小镇,生于义乌的方兴东那时还在义乌中学念书,义乌小商品市场就在离义乌中学不远的地方,早上习惯晨跑的方兴东每天都会经过那里。令方兴东惊喜的是,经过20年的发展,义乌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小商品批发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全国乃至全球最低价的商品”,据方兴东介绍,“我们将价值链缩短,市场信息进一步透明化,这样就可显著提升交易效率和商品性价比。”“去年市场里一个摊位卖80万元一个,今年的价格已飞涨到200万元一个”,当地一位个体商户这样向记者介绍。一位从事珠宝生意的个体商户告诉记者,坐镇北京的他每个月都会有10天在外洽谈业务,了解市场信息,并穿梭于义乌、杭州、广州以及香港等城市。

  义乌的快速发展逐渐引起浙江省科技厅以及浙江省信息产业厅的高度关注,4年前全国非典肆掠的时候,义乌的小商品贸易经营惨淡,当时就有人提出能不能通过非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商品贸易,那时阿里巴巴还在亏损。蒋泰维当时认为,现在已经是考虑义乌小商品市场下一步发展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在今年4月份时,方兴东得知消息说阿里巴巴将在今年上市,此前就一直在考虑以义乌实体市场为基础建立电子商务网站,这时他觉得该是正式启动的时候了。当这个想法提出来时,立即有风险投资商对此表示出极大兴趣,从而为义乌全球网的诞生筹到了第一笔资金积累。

  如今,义乌全球网将总部设在义乌市,并在义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旁边的财富大厦租了半层楼。每天义乌全球网负责市场的人都在各大市场转悠,了解价格、品种以及渠道等信息。

  方兴东表示,如果把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部分看作一个自由市场的话,那么义乌全球网所要做的是一个规范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规范的电子商务平台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搭建一个网络中的沃尔玛,建立诚信与可靠的品牌,为加入进来的商户服务并由此获取佣金的交易模式。

  有业界评论家分析,阿里巴巴上市催生了互联网地域经济的新生,互联网的发展版图也从最初以北京为中心拓展至上海、杭州,义乌全球网能否成就义乌互联网经济的整体迈进,胡泳表示,这并不能直接预见。但阿里巴巴留出来的空间足以容纳更多的电子商务公司,也足够发展更多新形态的互联网经济。

  从业务管理到全程电子商务

  曾经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个体商户告诉记者,阿里巴巴所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但是因为它的名气,这位商户愿意去注册。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阿里巴巴开始从一个简单的贸易信息平台往企业后台的业务管理延伸。

  2007年年初,阿里巴巴开始推出阿里软件,试图通过增加为网商提供的服务实现对网商的粘合效应。今年五一前夕,阿里软件又在北京高调宣布与微软(中国)在软件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微软所有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产品,将以按需付费的形式,通过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的在线平台向中国2000万中小企业客户销售。

  原SAP(www.sap.cn)中小企业专家刘古权就此分析,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规范,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大型企业集团,阿里软件目前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这也为传统管理软件厂商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提供了机会。

  2005年,就在全国管理软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金算盘(www.eabax.com.cn)宣布全面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金算盘副总裁张志鹏曾去广州进行市场考察,当时有位做日用品国际贸易的公司老总向他倒苦水。该公司主要向非洲出售日用品,之前在应用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贸易公司内部的流程梳理清楚了,但公司与上游供货商之间的信息互通则让这位老总十分头疼。比如在交易量旺盛的时期,上游供货商每周要向该公司发货5次,这样频繁的发货使得在对帐单时总是纰漏重重。供货商的账单显示发了三批货,该公司的账单也同样显示三批货,然而,供货商的三批货是指A、B、C,该公司的账单上却是B、C、D。这位老总向张志鹏提出,能不能让上游供货商的部分信息与公司的信息做一个打通。

  不仅如此,在广州做PC分销的经销商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与外网订单系统不能适时反映价格变化的问题。这一圈走访下来,张志鹏意识到,与大型企业集团注重内部流程梳理的信息化不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更注重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特征。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部分信息互通已经成为其快速响应市场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金算盘提出了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其目标群体便是中小企业。

  张志鹏也表示,目前国内各大公司中,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这一块业务的定位与金算盘最为贴近,在得知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时,张志鹏觉得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很好的事情”。张志鹏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有一个大的发展,在美国有寰通、NetSuit这样的公司关注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阿里巴巴已经找到一个很好的适应中国市场的模式。

  张志鹏介绍,金算盘靠管理软件起家,下一步的发展便是将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企业间的全程电子商务的管理,将前端的信息平台与企业的业务管理结合起来。阿里巴巴也在试图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与软件的结合来打通企业间的供应链。虽然起点不同,但金算盘与阿里巴巴均在通过互联网与管理软件为中小企业建造互联网时代对企业信息化管理。

  阿里巴巴为网商提供信息发布与寻找商业机会平台,前不久新发布的中华生意网同样在对外宣传上借势阿里巴巴。或者阿里巴巴自己也没想到,一时间电子商务再度成为互联网新宠,并形成各种形态不断延伸。就像大家众口一词的说,阿里巴巴上市的确是件很好的事。



http://www.manage.org.cn/observe/200712/5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