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金砖失色 看中国如何独立寒秋--朱正元

金砖失色 看中国如何独立寒秋

2013年07月31日 02:13  上海证券报

朱正元

  被视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希望的金砖国家,在发达国家渐渐从危机深渊中爬出来的时候,却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困扰中,逐步蜕去了金砖的光环。2002年至2012年,金砖国家经济平均增速超过10%,然而去年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的经济增长直线下落至0.9%、3.2%、3.4%和2.5%。今年一季度,除印度经济略有回升之外,巴西增速仅0.6%,已处于停滞状态;而俄罗斯为1.9%,为三年来的新低;南非则不到前几年的一半。更糟的是,按世界经济周期的历史逻辑,这些国家经济的“自由落体运动”似乎才刚开始。

  在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同时,物价却在节节攀升。今年1月,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CPI分别为11.62%、7.1%、6.15%和5.47%,物价还在向通胀的深渊滑行,呈现出典型的“滞胀”迹象。印度6月CPI达9.87%,俄罗斯为7.1%。出于对金砖国家经济前景的担忧,国际资本纷纷撤离,尽管这些国家央行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试图扭转本币急速下滑的态势,但在国际资本疯狂的逃逸之下,本币还是急剧贬值。巴西货币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创下了四年以来的最低点,今年以来卢布相对美元贬值幅度达10%以上,刷新了近年来最大跌幅。与汇率暴跌如影随形的是股市的急挫。今年上半年,巴西股票指数跌幅22.14%,俄罗斯跌幅16.46%,中国上证指数跌幅为12.07%,印度股指跌幅为0.16%,而前三个国家的股指为全球股市倒数三甲。

  面对通胀高企,资本外逃,本币暴跌,金砖国家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今年以来巴西央行已三次加息,累计150个基点至8.5%。印度央行则在一年内先三次降息,终于抵制不住卢比下跌,又不得不于7月15日加息200个基点至10.25%。而俄罗斯央行早在去年9月就已将再融资利率从8%上调至8.25%。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提高利率又会给低迷的经济雪上加霜。从历史上看,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资本外逃,防止本币过分贬值的做法,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近40年来,只有1998年澳大利亚侥幸获得成功,其他国家均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低迷。如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2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和美国财政部给这些国家经济救援的条件之一就是提高利率,这些措施无一不给受援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话说,这些措施的后果是用更严重的经济衰退代替了不太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一片凛冽的萧瑟秋风中,作为金砖国家龙头,中国能否独立寒秋,是国际资本最感兴趣的事。近日,因担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流动性紧缩、房地产泡沫破灭、影子银行风险积累,诸多矛盾集聚将引发中国经济的核聚变,高盛下调了亚洲除日本股市外的预期。对此,我们应该冷静对待。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外汇储备还在增加,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对国际资本仍具有较强的诱惑力;通胀率较低,存款准备金比率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高,这些有利因素给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但我们也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结构性沉疴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治愈,增长模式转变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房地产价格高企的风险还在积累;影子银行业务关系链条复杂,透明度不高,监管有效性不够。而影子银行涉及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地方债务等几个最重要的高风险部门,是这些风险源的中心。对此,我们不能不高度警觉。高盛及国际上其他金融大鳄看空中国的依据也正源于此。

  另外,从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依然表现卓尔不凡,还有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而我们正在逐步提高金融自由化的程度。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征程已从7月20日开始。作为市场经济的第一要素,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是迟早的事。一旦中国全面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政府必将着力推动汇率的市场化,放开资本管制是绕不过的坎。从欧、美、日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逻辑看,无不经历了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到资本自由流动的过程(当然并不是绝对的、无管制的流动)。从中长期目标看,中国政府已将人民币国际化列为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就是实行金融的自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自由、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相伴相生。因此,如果我们能有序地解决好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平缓房地产泡沫,妥善处理影子银行问题,把握好金融自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国经济就能一如既往破浪前行。那样的话,国际预言家的“警世圣言”就会再次落空。

  (作者系上海大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学博士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8b4ee0102eig0.html

2013年7月28日

是否卖出医药股

    经过大半年的上涨,很多优质医药企业涨幅不止一倍,已接近或进入高估区域,投资者面临是否卖出的选择。估值过高是卖出的三大依据之一,但对于优质企业应选择尽量乐观的卖出标准。同时是否卖出,或在明显高估区域以什么价格卖出,都属于战术性的选择,对整体的长期收益影响不是太大。 

    以我个人的标准,对于长期高速增长的优质企业,高于60倍PE属于明显的高估区域,为什么是60而不是50或40,这只是根据历史数据和个人经验大致界定,一定不是标准的正确答案,也不存在这样的答案,只能模糊地正确。不同企业可适当微调,如长期增长率略低或确定性略差的可适当下调标准,反之则可适当上调,但无论如何高于60倍都属于可考虑卖出的价格。例如现阶段天士力PE接近67倍、同仁堂国药73倍,投资者可以持股不卖,但逐步卖出也一定不会错。而白药虽然涨幅巨大,但PE低于50,尚未达到过度高估的区域,个人选择继续持有,若未来价格出现下跌,长期持股便是。 

    卖出不适宜一次性完成,分步是较好的策略,在进入明显高估区域开始分几次操作,越涨越卖,至于具体价格卖出多少,属于战术性的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美,但一定能得到中上等的结果。例如我在天士力60倍左右开始卖出,现在67倍继续卖出一部分,未来若进一步上涨到某一价格,会全部清仓或仅留小部分的底仓,这样虽然没有全部卖在最高价,但整体而言也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同仁堂国药由于利润增速更高,更确定,我就把标准定得更高一些,现在开始卖出一半,未来若继续上涨到某一价格再卖出其它或仅留小部分底仓,价格回调则继续长期持有。

    投资没有公式,不同企业不同时期估值标准不同,选择正确的企业最重要,如何卖则见仁见智,总的原则是在明显高估区域分步逐步卖出,但前提是你确认它真的处于这个区域。

 

梁军儒201307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e1j0.html

2013年7月25日

中国政府对薄熙来提出相对较轻的指控 China Appears to Pursue Relatively Narrow Charges Against Bo Xilai

国政府对已被罢免的政治领导人薄熙来提出的指控似乎相对较轻,这暗示领导层显然试图限制这宗中共数十年来最大丑闻的政治影响。

据新华社(Xinhua)报道,薄熙来因涉嫌受贿、贪污和滥用职权被提起公诉。报道说,薄熙来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薄熙来曾被视为中共一个高层职位的人选。

对薄熙来的指控意味着一场揭露中共最高层队伍中被指谋杀、腐败和暗斗的大戏即将落下帷幕。新华社说,薄熙来在济南市某法院被提起公诉。报道没有说具体审理日期。据一位直接了解此案的人本周早些时候说,审理时间或在8月初至8月中旬期间。

新华社没有提供有关薄熙来所面临指控的细节。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说,起诉书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就是领导层含而未露的内容。起诉书也没有提及薄熙来曾面临的一些最严重的指控,其中包括去年中共指控薄熙来在担任重庆市市委书记期间对他妻子谷开来谋杀英国商人海伍德(Neil Heywood)一事负有一定责任。谷开来去年已被定罪。他还曾被指滥用权力打击商人和排除异己。

Yuan Feng/XJB/ChinaFotoPress
图片:薄熙来的这些年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当局准备近期开庭审理薄熙来案。本图集回顾了自2001年来令薄熙来广受关注的一些事件。
北京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政治学者张鸣说,薄熙来案最严重的问题是打黑。他指的是薄熙来实施的广泛细致的重庆反腐运动。批评者指出在这次运动中他的政府滥用法律排除异己。张鸣指出,周四公布的起诉书甚至没有提到这个罪行。

张鸣说,中共领导人似乎试图限制薄熙来一案的影响。薄熙来的领导力以及他对根除犯罪和腐败的承诺曾使他在有大约3,000万人口的重庆赢得了广泛拥护。

但政治分析人士说,起诉书中对于薄熙来是如何滥用职权的表述模糊,这意味着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领导层可以加重或者减轻对他的指控程度。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研究中国政治精英的学者薄智跃说,如果你在诉讼之初就提供了太多细节,那你就会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特定方向上了。他说,尽管中共官员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但新华社的报道显示出核心领导人之间至少就如何处理此案达成了基本共识。

新华社周四披露薄熙来被提起公诉后,中国国家媒体很快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认为对薄熙来的公诉是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反腐工作的一项胜利。习近平去年11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此之前,薄熙来已被免职并被拘禁。习近平上台后打击官员腐败,削减广受诟病的官员财富,并借此树立了他的声誉。

中国新闻网(China News Service)周四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说,对薄熙来提起公诉彰显了反腐努力。文章借用习近平的话说,此举充分表明中央有力量、有胆量、有能力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

政治分析人士说,目前悬而未决的主要问题有,薄熙来涉嫌受贿的程度,以及他是否可以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在庭审中为自己辩护。自从去年被拘禁以来,一直无法联系到薄熙来置评。

一位中共官员援引其获得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内部文件称,检方将指控薄熙来通过妻子受贿人民币2,000万元(约合320万美元)和非法挪用资金人民币50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前铁道部长刘志军因受贿人民币6,460万元,本月早些时候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一般来说,死缓在中国常会被减刑为终身监禁。

去年被免职之前,薄熙来是中央政治局(党内地位最高的25人)委员,而且被视为晋升中国最高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热门人选。

薄熙来与妻子谷开来被拘前,效力于薄熙来的原公安局长、其心腹王立军曾逃到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向美国外交官揭发这对夫妇。他提出的指控包括,谷开来涉嫌谋杀海伍德。海伍德曾与薄家过从甚密,后被发现被毒死在重庆一个酒店房间里。

谷开来去年8月被判谋杀海伍德罪名成立,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王立军因叛逃、滥用职权、受贿和"徇私枉法"罪去年9月被判15年有期徒刑。

Brian Spegele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China's government appears to be pursuing relatively narrow charges against disgraced political leader Bo Xilai, signaling an apparent attempt by leaders to limit political fallout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s biggest scandal in decades.

Mr. Bo, once seen as a candidate for a top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indicted Thursday on charges of corruption, embezzlement and abuse of power,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It said Mr. Bo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people.'

The indictment of Mr. Bo sets the stage for the concluding scene in a drama exposing alleged murder, corruption and infighting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s highest echelons. Xinhua said the trial would take place in China's eastern city of Jinan, though it didn't say when it would begin. A person with direct knowledge of the case said earlier this week that a trial would likely take place in early- to mid-August.

Xinhua provided few details of the charges facing Mr. Bo. Some political analysts said the indictment's most interesting elements lie in what leaders left unsaid. It also made no mention of some of the most serious accusations Mr. Bo has faced. They include allegations by the party last year that while he was party chief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 he bore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urder of British businessman Neil Heywood by his wife, Gu Kailai, who was convicted last year. He has also been accused of wantonly abusing businessmen and political opponents.

'The most serious crime committed was da hei,' said Zhang Ming, a political scientist at Renmin University in Beijing, referring to Mr. Bo's widely detailed Chongqing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under which, critics allege, his government used the courts to stifle opponents and others. 'It didn't even get mentioned' in the statement released Thursday, Mr. Zhang noted.

Mr. Zhang said party leaders appeared to be attempting to limit the fallout of proceedings against Mr. Bo, whose charisma and pledges to root out crime and corruption won him wide popularity in Chongqing, a sprawling metropolis of around 30 million people.

Still, the ambiguity about how Mr. Bo allegedly abused his power means leaders could intensify or lessen the degree of charges against him as the case proceeds, political analysts said. 'If you offer too many details in the beginning you lock yourself to a particular direction,' said Bo Zhiyue, a scholar of elite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While party officials still have 'a lot of room to maneuver,' the Xinhua statement indicated at least basic agreement among core leaders on how to handle the case, he said.

Immediately after Xinhua disclosed the charges against Mr. Bo on Thursday, state media published a stream of commentaries celebrating the charges against Mr. Bo as a victory in the anticorruption efforts of new China President Xi Jinping. Mr. Xi was promoted to serve as the party's general secretary this past November after Mr. Bo's ouster and detention. He has staked his reputation on fighting official corruption and cutting down on widely despised official opulence.

A commentary released by the state-run China News Service on Thursday said the Bo charges underscored that effort. Borrowing terminology used by Mr. Xi to refer to corruption big and small, it said the move 'fully indicates central authorities possess the strength, possess the boldness an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smash both 'tigers' and 'houseflies.''

Among major questions remaining unanswered are the extent of Mr. Bo's alleged bribe-taking and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he will be able to defend himself at trial, political analysts said. Mr. Bo has been unavailable for comment since his detention last year.

An internal document recently issu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s General Office said Mr. Bo would be tried on charges of taking 20 million yuan ($3.2 million) in bribes via his wife and embezzling CNY5 million, according to a party official who received the document. By comparison, former railways minister Liu Zhijun was sentenced earlier this month to death with a two-year reprieve, a sentence often typically commuted to life in prison, after being convicted of accepting CNY64.6 million in bribes.

Until his ouster last year, Mr. Bo was a member of the country's Politburo, which consists of the party's top 25 leaders, and was viewed as a front-runner for promotion to the narrower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the country's top decision making body.

He and his wife, Gu Kailai, were detained after Mr. Bo's former police chief and close confidante Wang Lijun fled to the U.S. consulate in the nearby city of Chengdu and detailed for American diplomats a litany of allegations against the couple. They included accusations of Ms. Gu's involvement in the death of Mr. Heywood, a onetime close family confidante who was found poisoned in a Chongqing hotel room.

Ms. Gu was convicted last August of Mr. Heywood's murder and sentenced to death with a two-year reprieve. Mr. Wang was sentenced in September to 15 years in prison for defection, abuse of power, bribe-taking and 'bending the law for selfish ends.'

Brian Spegele

2013年7月22日

李嘉诚将业务重心稳步转向欧洲

洲首富李嘉诚寻求出售麾下香港超市连锁资产的做法可能不足为奇。

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在一份报告中称,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 0013.HK, 简称:和记黄埔)近几年来一直在将增长潜力有限的成熟资产变现,并将资金重新投入到售价低廉的欧洲资产中。

野村将和记黄埔剥离旗下百佳(ParknShop)连锁超市业务与当年该公司将港口信托于新加坡上市进行了比较。和记黄埔2011年将包括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Hongkong International Terminals Ltd.)和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Yantian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Terminals)在内的华南港口资产以信托形式在新加坡上市。

和记黄埔上周六证实了《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此前的报道。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和记黄埔计划出售旗下百佳连锁超市业务,交易规模可能高达40亿美元。

和记黄埔强调没有退出香港市场的计划。该公司在香港拥有大规模地产及其他零售连锁业务和港口资产。出售百佳不过是李嘉诚近期战略的一部分而已。

不过,和记黄埔香港业务的利润确实较之前有所减少。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预计,去年香港业务为和记黄埔贡献税前利润91亿港元(约合12亿美元),较2011年的98亿港元和2008年的115亿港元有所下降。相比之下,同期其他地区业务贡献的利润则都实现了增长。

与此同时,和记黄埔对欧洲进行了大笔投资,投资对象从英国的水处理和燃气分销业务延伸至欧洲范围内的电信资产。分析师们称,在数年的投资后,这些资产已最终开始带来回报,尤其是后者。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称,欧洲的电信公司需要资金,并且资产价值已经下降,因此出现了业务整合的机会。

和记黄埔定于8月1日公布财报。瑞士银行(UBS AG)预计,2013年上半年,和记黄埔旗下三项欧洲移动业务的税前利润将较上年同期增长45%。摩根士丹利称,和记黄埔旗下欧洲3G业务是在2010年首次实现税前盈亏相抵的。

和记黄埔一直是欧洲移动行业整合的积极参与者。该公司旗下Hutchison 3G Austria去年初出资17亿美元从法国电信(France Telecom SA)手中收购了奥地利第三大移动运营商Orange Austria。今年6月份,和记黄埔称其同意出资约8.5亿欧元(约合11亿美元)收购西班牙Telefonica SA旗下爱尔兰子公司O2 Ireland,从而迅速将旗下爱尔兰附属公司3 Ireland转变为爱尔兰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仅位居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Vodafone PLC)之后。

摩根士丹利称,和记黄埔旗下瑞典资产的收入占该国移动行业总收入的16%。

不过和记黄埔在意大利遭遇了困难。可以说该国是和记黄埔在欧洲移动市场的最薄弱环节,带来的自由现金流为负值,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0%。意大利电讯公司(Telecom Italia SpA)旗下移动业务子公司与和记黄埔意大利附属公司3 Italia的合并计划于本月搁浅,原因是和记黄埔要求成为意大利电讯的第一大股东。意大利电讯是意大利最大的电信运营商。

不过和记黄埔并未放弃意大利市场。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和记黄埔在与意大利另一家移动运营商Wind接触,讨论潜在的业务整合事宜。

Isabella Steger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13年7月18日

底特律申请破产 为美最大城市破产案 Detroit Files Biggest U.S. Municipal Bankruptcy

特律市周四下午申请联邦破产保护,这座汽车城和曾经的音乐之都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主角。

Associated Press
图片:底特律的百年兴衰。图为1931年4月15日,福特公司的第2千万辆汽车下线。
该市在密歇根州东区美国破产法院依照破产法第九章申请破产保护。在此之前,该市紧急状态管理人奥尔(Kevyn Orr)未能与足够的债券持有人、养老基金和其他债权人就底特律的债务达成庭外重组协议。

最终决定取决于共和党出身的州长斯奈德(Rick Snyder),他今年3月指派奥尔为底特律的财务监督者。

斯奈德在密歇根州官方网站发布的一个视频中说,这是一个艰难且痛苦的决定,但我认为没有其他可行的选择。以底特律的衰落来看,当前形势已经酝酿了60年。从财务角度看,恕我直言:底特律已经破产。

斯奈德在一封给奥尔和密歇根州财政部长狄龙(Andrew Dillon)的信中写道,他知道许多人将认为此刻是该市历史上的最糟时刻,但他说,他同时也认为这将是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没有了债务的包袱,而那些债务原本就没有全部偿还的希望。这封信注明的日期是周四。

这座汽车城的财务前景前所未有地黯淡。该市人口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鼎盛时期的近200万缩减到当前的70万。

由于居民和企业纷纷迁往郊区,州政府援助缩减,加上房地产价格暴跌,底特律只能举债以敷运营开支以及养老金和退休公务员医保等长期负担。

人们原本预计该市将报告长期债务接近200亿美元。但初步文件仅显示,该市资产及债务均超过10亿美元。

奥尔已经宣布该市无法履行偿债职能,最近未能向该市养老金系统支付一笔近4,000万美元的付款。

密歇根州长说,底特律无法履行其对市民或债权人的责任。他在与破产申请一同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底特律市民致电警方平均要等待58分钟才能得到响应,而全国平均等待时间为11分钟。破案率仅为8.7%,密歇根全州的破案率为30.5%。

今年第一季度,底特律约有40%的路灯不亮,只有三分之一的救护车可提供服务。

30岁的底特律居民洛伊(Kori Loewe)说,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能帮到底特律的事我都支持;我不知道这对我们居民来说具体意味着什么,但底特律需要帮助。

知情人士说,破产申请原本预计将于周五提交。但鉴于诸多诉讼案和申请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压力,提交申请的时间提前了。上述诉讼案中包括养老基金为阻止破产而在周三提出的诉讼。

底特律的破产申请文件制作得十分匆忙,批准奥尔提交该文件的命令将签字日期从7月19日改到了7月18日。

持有底特律债务的投资公司AllianceBernstein市政信用研究部负责人罗森布拉姆(Joe Rosenblum)说,他对底特律申请破产并不觉得意外,还说拖了这么久才令人意外。他说,奥尔6月份提出的重组方案对一些债券持有人几乎没有给出任何赔偿,他几乎是在强迫债权人抵制这个方案。

市政债券市场上令人格外关注的是,该市某些一般信用担保债券被视为无担保债券,这意味着投在这些债券上的钱只能收回百分之几。这种类型的债券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市政投资之一。市场参与者说,这类债券的投资保险系数如果被定得太低的话,可能会抬高密歇根州各城镇甚至是美国的借款成本。

债券持有人以及在职和退休人员都在担心底特律破产对其利息支付、养老和医疗可能意味着什么,而一些商界人士则对该州结束了底特律长达数月的财政前景不明朗状态表示赞赏。

底特律商会(Detroit Regional Chamber)会长巴鲁阿(Sandy K. Baruah)在声明中说,破产是以一种有意义且可持续的方式最终解决底特律财政问题所需的大胆举动;虽然没人喜欢破产这个概念,但在解决这个历史名城的长期结构性财政挑战方面却是必要的。

总部位于底特律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Co.)说,该公司预计底特律申请破产不会对该公司日常运营产生任何影响。几年前,通用汽车通过重组摆脱了破产法第11章规定的破产保护状态。

这家汽车生产商在声明中说:通用汽车对于把底特律称为家乡深感骄傲,今天这个城市宣布破产是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不过我们相信,今天可以是底特律崭新的开始。

白宫发言人说,美国总统和总统高级团队成员将持续密切关注底特律的局势。

底特律的人口是北加州斯托克顿市人口的两倍多。在底特律申请破产之前,后者曾于2012年6月申请破产,是当时全美申请破产的最大城市。

在底特律之前,阿拉巴马州的杰斐逊县也曾提起过最大规模的市政破产申请。2011年该县申请破产时,负债超过40亿美元。另外,加州的圣贝纳迪诺近年也提交过破产申请。该市得知自己财政赤字达4,600万美元后,于2012年8月走上了申请破产之路。

MATTHEW DOLAN / KELLY NOLAN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The city of Detroit filed for federal bankruptcy protection on Thursday afternoon, making the automobile capital and onetime music powerhouse the country's largest-ever municipal bankruptcy case.

The Chapter 9 filing in U.S. Bankruptcy Court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Michigan came after Kevyn Orr, the city's emergency manager, failed to reach agreements with enough of the bondholders, pension funds and other creditors to restructure Detroit's debt outside of court.

The final decision rested with Republican Gov. Rick Snyder, who had appointed Mr. Orr as Detroit's financial overseer in March.

'This was a difficult and painful decision but I believe there are no other viable options,' said Mr. Snyder in a video on Michigan's official website. 'This is a situation that's been 60 years in the making in terms of the decline of Detroit. From a financial point of view, let me be blunt: Detroit is broke.'

Mr. Snyder wrote in a letter dated Thursday to Mr. Orr and Michigan state treasurer Andrew Dillon that he knows many will see this as a 'low point' in the city's history but he said he also thought that this will be 'a chance for a fresh start, without burdens of debt it cannot hope to fully pay.'

The financial outlook has never been bleaker for the Motor City, which has shrunk from its peak of nearly two million people in 1950 to 700,000 today.

Hurt by a flight of residents and businesses to the suburbs, cuts in state aid and a crash in real-estate values, Detroit borrowed to meet operating costs as well as long-term liabilities such as pensions and health care for retired city workers.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 city would report long-term liabilities close to $20 billion. But the initial documents only indicate that the city's assets as well as its liabilities each exceed $1 billion.

Mr. Orr had called the city functionally insolvent and recently missed a payment to the city's pension system of nearly $40 million.

The governor said the city cannot meet obligations to its citizens or its creditors. Citizens wait an average of 58 minutes for the police to respond to their calls, compared to a national average of 11 minutes, he wrote in a memo filed with the bankruptcy petition. Only 8.7% of cases are solved, compared to a statewide average of 30.5%.

About 40% of the city's street lights weren't functioning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year, and only a third of its ambulances were in service.

'At this point, whatever helps the city I am for,' said 30-year-old Detroit resident Kori Loewe. 'I don't know the ins and outs of what it is going to mean for us as residents, but the city needs help.'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said the filing had been expected to come Friday. But pressure from a number of lawsuits岸including one filed by pension funds on Wednesday trying to block a bankruptcy岸and leaks about the pending filing moved up the timetable.

The document was so rushed that an order approving the filing by Mr. Orr had its signature date changed to July 18 from July 19.

Joe Rosenblum, director of municipal credit research at investment firm AllianceBernstein, which owns Detroit debt, said he wasn't surprised by the city's bankruptcy filing, adding 'it's only surprising that it took so long.' He said Mr. Orr's restructuring proposal from June offered so little to some bondholders 'he almost forced creditors to resist.'

Of particular concern to those in the municipal-bond market is the treatment of some of the city's general-obligation bonds as unsecured, meaning they could be repaid at pennies on the dollar. This type of debt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safest muni investments. Harsh treatment may result in higher borrowing costs for cities and towns across Michigan, and potentially the U.S., market participants said.

While bondholders and active and retired workers worry about what bankruptcy may mean for their interest payments, pensions and health care, some in the business community commended the state for ending the monthslong uncertainty about the city's financial future.

'Bankruptcy is the bold step needed to finally address Detroit's financial problems in a meaningful and sustainable way,' Detroit Regional Chamber President Sandy K. Baruah said in statement. 'While nobody welcomes the concept of bankruptcy,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long-term structural financial challenges of this historic city.'

Detroit-based General Motors Co., GM +1.32% which emerged from a Chapter 11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several years ago, said it doesn't anticipate any impact from the city's filing on its daily operations.

'GM is proud to call Detroit home and today's bankruptcy declaration is a day that we and others hoped would not come,' the vehicle maker said in a statement. 'We believe, however, that today also can mark a clean start for the city.

A White House spokeswoman said that 'the president and members of the president's senior team continue to closely monitor the situation in Detroit.'

Detroit has more than double the population of the Northern California city of Stockton, which until Detroit had been the largest U.S. city ever to file for bankruptcy when it did so in June 2012.

Before Detroit, the largest municipal bankruptcy filing had involved Jefferson County, Ala., which was more than $4 billion in debt when it took the step in 2011. Another recent city to file for bankruptcy was San Bernardino, Calif., which took that route in August 2012 after learning it had a $46 million deficit.

MATTHEW DOLAN / KELLY NOLAN

2013年7月17日

Lex专栏:可口可乐够不够爽?

 

可口可乐(Coca-Cola)较好地度过了金融危机,并在危机后恢复的很好。在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该公司股价达到32美元左右的峰顶,而此后一年半里,其股价逐步下跌至20美元,尽管这是痛苦的,但多数美国大公司的表现更差,而现在可口可乐股价达到40美元。爽啊。

因此,这家碳酸饮料制造商周三发布的上季度报告,因缺乏令人振奋的数据而让人有些意外。全球销量增长放缓至1%,去年该季度是4%。营收略有减少。可口可乐的股价因此消息稍有下跌,在过去3个月里累计已缩水5%。

但投资者对待这一消息的正确态度应是忽略它。每一次可口可乐季报表现疲弱,都会爆发某个版本的辩论,其焦点都是:在当今日益关注健康的世界上,“糖水”还有没有未来?这总是抓不住关键。可口可乐的长期财务表现证明,这是一家可以应对变化、兢兢业业实现利润增长的公司。令人惊奇的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市场的快速增长,令北美市场成为可口可乐第四大利润来源。的确,该公司现在最大的利润来源是欧洲,这该令人担忧吗?迄今,可口可乐在该地区的利润维持稳定——包括整个经济衰退期间。关注个别年份(更别说个别季度)的数据,对这样的公司是荒唐的。

因此,对投资者来说更有意义的问题是,现在是不是股市周期中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的正确时机?那些担心美国股市上涨过度、认定会像2008年那样崩盘的人,也许会在看到可口可乐的估值后感到放心。若以10年平均盈利为分母,该公司的市盈率是28倍,低于其股价位于峰值时(36倍左右)。这两个估值都不便宜。但如果世界形势迅速恶化,你是愿意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还是估值相似的雅虎(Yahoo)股票?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艾卜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1489

张化桥谈中国影子银行内幕

年前影子银行在中国还不成气候,它充其量不过是让被银行忽略的小型企业有了一条获得信贷的途径。如今的影子银行却在迅速膨胀,并逐步演变为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不通畅,人们对影子银行仍然知之甚少。

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张化桥的新书《中国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多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内情。曾在瑞银(UBS)香港子公司从事股票分析和投行业务的张化桥2011年离职,加入了万穗小额贷款公司(Wansui Micro Credit),为无法获得贷款的小型企业和企业家设计微型融资计划。在进行两年的尝试之后因监管障碍等因素而放弃。

这本书回忆了他在万穗小额贷款公司期间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进行金融改革的迫切性。以往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文章大多从宏观角度阐述,而张化桥另辟蹊径,从微观层面对中国具有创造力、有时略嫌疯狂的金融活动进行了描述。

记者新近采访了张化桥,以下是他对金融改革、监管障碍和中国次贷风险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华尔街日报》:你在书中表示中国人看不起小额贷款提供者。为什么会这样?

张化桥:因为官方在过去六十年不断向人们灌输的理念是,民间领域融资见不得光、危险且会破坏现有系统,而且高利率是不道德的。他们完全无视我们在与次贷客户(高风险、高成本)开展业务这一事实。但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作为企业需要获得足够回报,否则将无法生存。

《华尔街日报》: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可能是在为下一场次贷危机埋下种子。您认为这场危机会如何演绎,影子银行会是危机爆发的原因还是危机的症状?

张化桥:我认为影子银行的资产大体上很安全的,我们对自己资金的管理非常谨慎。由于监管非常严格,即便我们想要承担过多的风险,实际上也做不到。但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正规银行体系的失败。六十年来,中国的“金融压迫”一直以受管制的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货膨胀的形式存在。这导致了信贷的快速增长,银行被迫年复一年地快速增加贷款投放,但合理的放贷机会的增长并没有这么快。因此,银行不得不降低放贷门槛,导致银行自身的次级贷款增加。当然,低利率也扭曲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利率如此低,烂项目也变成好项目。

《华尔街日报》:中国的小额信贷与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创办的知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 又称:格莱?银行)模式有什么区别?

张化桥:中国的小额信贷受到很大偏见,并且受到难以置信的严厉监管。没有执照,我们的情况反而要好许多,民间借贷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与印度和孟加拉国相比,我们平均每一笔贷款的规模要大得多。

《华尔街日报》:您一直非常积极地用中文声援小额信贷。那么您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用英文写了这本书?

张化桥:我发现外国投资者和学者的许多争论都没有谈到点子上。他们错把矛头对准了影子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影子银行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但这两个问题在我看来并不重要。我让人们把关注重点放到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传递出的信号上来。为什么影子银行在监管如此严苛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这说明货币政策有什么问题?

最后一个原因是我发现中国的政策越来越受到外国投资者、学者和香港投资界的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华尔街日报》:你表示小额信贷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监管部门的反对。这是否意味着小额信贷注定在中国难以发展?怎样才能使小额信贷真正地发展起来?

张化桥:对小额信贷公司抱有偏见的不仅是中国监管部门,其它政府部门、银行以及公众都抱有同样的偏见。在许多问题上,中国都需要观念上的变革。我本人正在做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公民,我对此感到自豪。

《华尔街日报》:如果中国发生次债危机,您认为中国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在哪?

张化桥:我认为房地产泡沫最有可能成为危机的起点,其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华尔街日报》:你曾指出,中国货币供应量在最近几年的增速已明显高于美国。这是否值得担忧?中国月度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升幅依然不高,为什么货币供应的加速增长还没有反映在通货膨胀上?

张化桥: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速远高于其它国家,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值得担心。但每年的货币供应增速都在16-17%,长期以来年复一年,那么中国的货币政策就是非常宽松且容易引发恶性通胀。信贷增长与通货膨胀会相互增强,推波助澜,从而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模式已经延续了30年,现在公众已经对此感到非常厌倦。

《华尔街日报》:中国监管部门经常要求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是否可以设想银行能够解决中国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信贷枯竭问题?

张化桥:尽管银行面临政治压力而且拥有良好意愿,但中国大型银行有不同的成本结构,而且决策过程繁琐,并不适合发放小额贷款。这并不是银行的错。如果我是行长,我也会这么做。银行也有自己的压力。但专业分工是一个美丽的东西。小额信贷公司就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只需政府减少限制、公众不再抱有偏见,小额信贷公司就会做好这项工作。

Dinny McMahon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中国政府打击影子银行的真实意图 Beijing's War on Shadow Banking

MARK A. DEWEAVER

6
月20日,中国央行拒绝向资金匮乏的中国银行体系注资,此举直接导致了一场重大信贷危机。中国央行拒绝扮演"最后贷款人"这一角色冻结了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借贷。5月初仅为2.1%的隔夜利率迅速蹿升至破纪录的13.4%。

就在有关中国国有银行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的传闻四处扩散的时候,一些评论家开始谈论中国的"雷曼时刻"。但危机很快过去,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迅速回落。截至7月4日,这一利率已经下降至3.4%。

银行间市场的问题自6月初以来一直在酝酿。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打击非法流入的外汇,而这曾是中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开始上升。中资银行要为6月30日的账目结算做准备,同时银行客户也要为上半年纳税做好准备。

上述现象带来的结果是信贷的供给和需求日益失衡。由于此前传闻央行欲进行大规模干预却屡次未能兑现,商业银行意识到它们不得不自谋生路。中资银行开始囤积现金以防范交易对手可能出现的违约现象。金融机构之间原本正常流动的资金迅速干涸。

中国央行的直接目标似乎是遏制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迅速增长,其在中国信贷总额中的占比愈发显著。中国影子银行包括一类较少受到监管的产品。此类产品允许储户获得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通过发行产品揽获的储蓄则向"次级"借款人提供资金。

通常来说通过上述方式揽获的资金是短期的,因此这类业务对流动性状况非常敏感。影子银行需要不断流入的新资金来支付到期债务。银行或是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来筹集资金,或是从那些能够获得银行融资的国有企业等实体那里获得资金。

此举背后或许是涉及面更广的政治角力。中国央行并非独立决策机构,因此关闭信贷闸门的命令一定直接来自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国央行这次对银行信贷发起的突袭应该被理解为中国领导层为提高经济效率(这也是中国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而祭出的一记重拳。如果中央政府无法克服来自受益于现状且实力强大的地方利益集团施加的阻力,那么上述目标将无法实现。中共高层的目标可能是切断阻挠改革一派的资金流,以逼迫其就范。

地方政府看来才是中国央行此举的真正目标,因为它们严重依赖影子银行融资,继而破坏中央政府的改革举措。影子银行资金直接流入那些在中央政府看来纯属浪费资源的地方政府项目。这些资金又通过推高土地价格令地方政府间接受益。只要影子银行资金能够继续流动,基础设施、重工业和房地产的过度投资问题将继续泛滥,中央政府设计的新经济愿景也难以实现。新经济模式主要由消费者需求和生产率增长拉动。

但这一做法会带来两个问题。首先,中国央行的这一政策会带来相当大的附带损害。中小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类企业往往没有资格获得银行贷款,经常依赖影子银行融资才能量入为出。

其次,打击反改革派系还不足以产生真正的改革。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彻底改革,那么只要这次打击的余波散去,故态很快就会萌发。

中国央行或许赢得了这场战斗,但中共中央政治局却还难以言胜。

本文作者MARK A. DEWEAVER负责管理新兴市场基金Quantrarian Asia Hedge,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的作者。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MARK A. DEWEAVER

On June 20, China's central bank precipitated a major credit crisis by withholding funds from the nation's cash-starved banking system.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s refusal to act as liquidity provider of last resort froze lending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Overnight rates, which had been as low as 2.1% in early May, exploded, closing at a record 13.4%.

As rumors swirled about the solvency of China's state-owned banks, some commentators began talking about a Chinese 'Lehman moment.' But the crisis passed and the overnight interbank lending rate quickly came back to earth. By July 4, it had fallen to 3.4%.

Trouble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had been brewing since early June, when Beijing began a crackdown on illicit inflows of foreign exchange, previously a major source of growth in the local money supply. The demand for yuan also began rising, as Chinese banks prepared for their June 30 book closings and their customers for their first-half tax payments.

The result was a growing im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credit. As rumored large-scale interventions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repeatedly failed to materialize, commercial banks realized they would have to fend for themselves. Lenders hoarded cash to guard against potential counterparty defaults, and the normal flow of funds am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quickly dried up.

The central bank's immediate objective seems to have been to rein in China's 'shadow banking' system, which has grown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now accounts for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otal Chinese credit.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involves lightly regulated products that allow savers to earn more than the official deposit rate while providing financing for 'subprime' borrowers.

Generally the funding is relatively short-term, which makes the business highly sensitive to liquidity conditions. Shadow lenders require inflows of new money to pay off maturing obligations. These typically come either directly from the banks伟for example, via their '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s'伟or from entities with access to bank financing such 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re may be a larger political game going o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s not an independent central bank, so the order to turn off the credit spigot must have come directly from the Politburo. The central bank's surprise attack on bank credit must therefore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the leadership's current focus on improving economic efficiency. This objective will be impossible to achieve unles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n overcome resistance from the powerful local interests that benefit from the status quo. The Politburo's goal may have been to starve opponents of reform into submission.

Local governments appear to be the central bank's real targets, because they rely heavily on shadow financing to subvert Beijing's reform initiatives. Shadow funds flow directly into local government projects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views as wasteful, and the funds benefit localities indirectly by pushing up land prices. As long as this money keeps flowing, over-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heavy industry and real estate will continue unchecked and Beijing's vision of a new economy driven mainly by consumer demand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will be impossible to realize.

There are two problems with this approach. First, the central bank's policy will result in considerable collateral damage. Small- and medium-size private firms will be particularly hard hit. They tend to be ineligible for bank loans and often depend on shadow financing to make ends meet.

Second, attacking anti-reform factions will not be enough to generate real reform. Without radical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y will quickly return to business as usual once the fallout has cleared.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may have won a battle, but the Politburo is far from winning the war.

Mr. DeWeaver manages the emerging markets fund Quantrarian Asia Hedge and is the author of 'Animal Spiri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2013年7月16日

被遗忘的美国历史

几年前,布鲁克林的一位中学兼大学历史教师戴维•莱福尔(David Lefer)应一名学生的请求,推荐一本有关约翰•迪金森(John Dickinson)的好书。迪金森是18世纪美国革命时期一位来自费城的政治人物。

莱福尔仔细查询了多家图书馆之后,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尽管美国学术界写出了大量有关美国开国元勋的著作,但对迪金森几乎没有着墨。这让莱福尔感到奇怪。迪金森是18世纪美国独立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因为他撰写了题为《宾夕法尼亚农人来信》(Letters from a Farmer in Pennsylvania)的著名系列文章,雄辩地捍卫了解放与自由的思想。

事实上,正如莱福尔指出的,这些文章在迪金森生活的时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最受信任的人、继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之后全世界最有名的美国人”,并被誉为“在反对英国压迫的斗争中以一人之力使各个殖民地团结在一起”。然而,到了21世纪,迪金森的名字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所以,莱福尔开始研究这一奇怪的“沉默”,近期他出版了《开国元勋中的保守主义者:一群无名英雄是如何拯救美国革命的》(Founding Conservatives: How a group of Unsung Heroes Save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一书,该书呈现了他的研究成果。

这本书非常引人入胜,对历史爱好者或美国铁杆爱国者之外的读者来说也是如此。因为莱福尔指出,写迪金森的书奇少并不只是他本人被忽视了,而是反映出现代美国人看待那场革命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扭曲视角。更具体讲,最近几十年来,学校在讲解那段反叛英国统治的历史时,倾向于把革命的组织者说成是一群共同持有平等主义观点的高贵、团结的自由斗士。

然而,莱福尔提出,这并非事实。实际上,革命者们内部争斗十分严重,他们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自由派”,出身卑微,持有左翼观点;一个是“保守派”,源自精英群体,志在捍卫自己相对于他人的特权。

迪金森生于马里兰州,是一位富裕的律师,属于后一个阵营。莱福尔写道:“这些(精英人士)并不效忠于(王权)……他们是忠诚的爱国者,但希望尽可能保留旧有社会秩序。”他指出,精英们也“信仰历史和经验……支持森严的社会制度……敬畏军队……坚持认为产权重于平等……相信应把权贵阶层与政府的利益捆绑到一起……笃信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简言之,他们是“保守的革命者”,其观念与今天的共和党相仿。

但在二战之后的时期,也就是许多当代历史书成书之时,历史学家不想着重描写这种分歧或精英阶层。“由于美国面对着来自苏联共产主义的生死存亡与意识形态威胁,‘达成共识的’学校……刻意强调了革命期间美国人之间的团结一致……并且相信美国历史从根本上是以自由主义为特点的。”

所以,那群开国元勋就被刻画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群体,迪金森则由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此事在当今重要吗?莱福尔认为很重要。首先,迪金森的故事说明,当代保守主义在美国萌芽的时间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然而,它也说明,18世纪的保守主义者是一个务实的群体,他们可以接受两党妥协,并适应社会习俗的不断变化,以赢得公众支持。莱福尔认为,如今的美国共和党迫切需要重新学习这一品性(莱福尔表示,自己是一名民主党人,但由于对迪金森的研究而对保守主义产生了新的尊敬)。

但在我看来,还要吸取另一条教训:历史“真相”是难以把握的。正如我在近期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所述,同英国等国家相比,美国学校历史课程占有的地位超出寻常。出版界也是如此:书店里有关美国开国元勋和其他领袖的书非常盛行,其程度远非英国可比。原因不难找出:如人类学家经常提到的,大多数社会都把“建国神话”当作一种社会粘合剂。美国尤其强烈需要有一种共同的历史描述——建国神话,因为它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便把背景不同的移民凝聚在一起,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

但是,人类学家也乐于指出,建国神话从来都不完全属实;在任何社会,不管是英国、美国还是其他哪个国家,历史的呈现通常都会契合某种更广泛(尽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识形态目标。

莱福尔指出,在战后时代,这个目标变成了反苏联“共识”;在未来几十年,目标可能又变成了别的什么。不管目标变成什么,下次你听到某个美国政客谈到“历史”或那些开国元勋时,一定要想一想迪金森。被历史叙述遗忘的事件或人物,经常与史上有记载的事件和人物一样有趣,尤其是在几乎谁也没察觉到这些人和事被忽略的时候。

译者/邢嵬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1339?full=y

2013年7月9日

旧秩序:美元驱动的三个世界

二战结束以后,得益于稳定的货币环境,欧洲一体化起步,东亚模式崛起,殖民地纷纷独立,各国都在各自的路径上打造现代性。稳定的石油价格正符合欧美日的利益,而实现了主权的殖民地们也继续廉价地输出自己的资源来换取国家发展的初始资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比较优势"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加入国际竞争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很不一致,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成了构成相对优势的最大要素。信息和技术的优势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他们容易复制和传播,他们的进步使得企业有可能将制造商品的各个环节分解开来,分布到全世界,从生产要素而不是成品上寻求相对优势。跨越国境的不只是商品,还包括商品的生产流程。各国选取的发展路径、美苏冷战的布局加上"比较优势"的差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分工的格局: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这三个大集团的雏形也基本形成了。

信用货币体系下,美国成为了全球货币政策的实际制定者,美元霸权的全新模式开始驱动全球经济,整个世界都开始为绿纸片疯狂。美国的货币,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日本和西欧的技术,中东和俄罗斯的石油,全球的市场;各主体入局的时间虽然各不相同,但美国在这套模式中通过铸币权和技术开放的优势,始终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并引领了"盎格鲁――萨克逊"经济体们的狂欢。

生产国不一定要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日本和德国就是发达生产国的代表,而南美和东欧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常常背负着经常账户赤字。但是,消费国的集中度则比生产国高得多,他们的领导者就是居于国际货币体系核心的美国,其它主要则是引发欧债危机的南欧国家。最后,与生产国绑在一起的资源输出国经常账户也是长期顺差,且其幅度变动与生产国往往一致。资源国的出口与生产国绑在一起,既受到消费国的制约,又被拴在美元驱动的价值链上。美元供给的每次扩展都直接导致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上涨,这增加了生产国的成本,削减了他们的储备,并造成了输入型通胀。随后到来的美元贬值更直接降低了生产国和资源国储备的实际购买力。这种国际经济中的三元结构在美元霸权的驱动下,导致了一个世界扩张的成本最终由其它两个世界承担:最被动的是资源国,最痛苦的是生产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型生产国,买什么什么涨,卖什么什么跌),而消费国则凭借国际铸币权,始终位于食物链的上端。就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明丽奇幻画面背后隐含着的阴暗人性一样,三个世界貌似和平、繁荣的自由贸易背后,是一条全球经济残酷剥削的食物链。

消费国:铸币者的狂欢

美国是消费国的绝对代表,而其它长期保持外部赤字的国家也都与美国类似,印刷货币,累积债务,输出资本,在刀刃上寻求平衡。对外方面,美国的战略还有一个重要拼图,那就是"战争出口",以及附带的民主价值观和美式和平。从冷战、朝鲜战争、越战、中东战争,再到海湾战争,从阿富汗到伊拉克,美国不仅可以通过局部战争实现制约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还可以控制远离美洲大陆的石油命脉。以战争输出和军备竞赛,美国为全球创造了非常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印刷美元和国债发行,美国又为全球创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当需求不足时就进行星球大战般的财政刺激,当货币趋紧时就进行格林斯潘式的货币扩张。Don't Worry,Be Happy!山姆大叔会为大家解决所有问题。

美国人不是天生爱消费的,但尼克松对美元货币纪律"善意的忽视"以后,美国人就有了一张永远不会透支的信用卡,任何赤字都可以由国外那些"不成熟的债权人"埋单。于是美国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美国不需要外汇储备,也不需要储蓄,甚至不需要财政纪律,美国需要的是一个貌似独立的美元霸权守护者――美联储。

从根本上来说,美国的赤字和债务并不起源于无节制的消费,而是起源于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需要,借债最初是为了印钱。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国际货币,在美元本位制下,发行货币的担保是美国政府的信用而不是黄金。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商品和资本输出相抵对冲,美国政府必须向国外借债以保证美元的信用。国外企业通过贸易得到美元,在本国不能消费,于是通过央行再贷给美国。美国政府将这笔美元反过来用到国内。于是,美国每发行1块美元,在世界上实际上创造出2块美元的信用。1块钱变为国外政府持有的债务,1块钱返回美国消费。在这个循环里,不是消费导致债务,而是债务促进消费。这就像银行中,是贷款生成存款,而不是存款生成贷款。国际上有对美元的需要,美国政府就得印钱,这些钱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输出,其中的一大部分又通过购买美国的债务回流。于是,美国在纸本位时代的国际经济体系内只做两件事情,一件是通过经常账户透支,对外支付美元,也就是向国际市场注入流动性,另一件事是通过财政赤字衍生债务,再让部分流动性回流到国内,而这些赤字的背后往往是政府消费,对应的是美国积极的财政政策,甚至是对外战争。但是,美国低估了游离在离岸市场的资金实力,更小看了投资银行金融创新的力量。

当然,为了保证这套体系的持续性,美国也不会做得太露骨。当其经常账户逆差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的时候,美国可以有三种调整的办法:一是劝说或迫使其他国家调整宏观政策,二是放任美元贬值,三是调整美国国内政策。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一是上策,二是中策,三是下策。历史上,美国对美元特殊地位的利用屡试不爽。1971至1973年的"尼克松震荡"让布雷顿森林体系积累的矛盾爆发出来,主要国际货币纷纷对美元贬值。1977至1978年卡特总统提出"发动机理论",要求盈余国家刺激国内需求,为世界经济增长承担责任。冷战背景下出于对美国的依赖,西德和日本在波恩首脑峰会上不得不屈从于美国得要求,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让这种调整以危机的方式完成了。1985年后针对日本和西德的《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更是美国联合其它消费国对生产型国家汇率直接干预的最好例证。对于自己后院的拉美国家,美国提出了"华盛顿共识",主张新自由主义;对应的措施则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以确保他们成为美元的附庸。

生产国:痛苦的均衡

如果说消费国产生的根源是货币特权的话,生产国的产生则来自国际分工。根据国际分工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贸易失衡本来就具有阶段性发展的特征:美国建国后贸易长期逆差,而后在1874至1970年中有93年顺差,1973年后又持续38年逆差;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连续60多年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也连续29年保持顺差;韩国的贸易除了在1997年外,也保持了40年的顺差。

在美元霸权进化的时期,世界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它拉入了美元驱动的全球化分工体系,这也培养了一些代表性的生产型经济体:德国(1960~1990),日本(1965~1985)和中国(1980~2010),这些国家在其贸易输出的巅峰期,其经常账户顺差占全球之比都曾超过20%,他们的出口在全球的占比也一度达到10%。德国、日本和中国先后面临过外部失衡的问题。这些最大的顺差制造者之所以表现出"新重商主义"特征,主要是由其基本面因素导致的全球分工决定的,如中国的资源与成本优势,德国的地缘与区域一体化背景,日本的精密制造与工艺技术等等,但是各自选择的汇率均衡策略却完全不同。德国和日本这两个美国为了抑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张而在二战后布局的工业分中心,在美元本位的体系中逐步成长为区域经济的领头羊,并成为第一批生产国的代表。德国与法国一起引领了欧洲的一体化,新生的欧元也超越了马克和法郎,对美元的地位形成了挤压。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更是在亚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奇迹。

西德和日本的资本账户开放后,马克和日元提供的储备货币选择就开始对美元形成了挤压。尽管西方国家内部利益冲突日益显著,但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既不敢也不愿与美国激化矛盾,这既有历史的依赖,也有相互投资形成的资本交错和防卫需要。随着来自前苏联的共同威胁的逐步消除,美日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上升为美国的主要矛盾之一,其代表性事件就是美国强硬地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日本的出口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迅速下降,而日本政府为了缓和升值,采用了低利率政策,又导致了泡沫经济,以地产和资本市场成为破发点,泡沫崩溃后就是长期的停顿。日本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迅速被亚洲四小龙替代和瓜分,可以说日元的升值牺牲了日本的贸易,而日本的牺牲成就了东南亚经济的奇迹。为了应对长期的通货紧缩,日本央行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长期的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则让低利率的日元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拆入货币,以套息交易导致的日元贬值对冲其经常账户盈余导致的升值压力。交易者借入低息日元并在外汇市场上抛售买入其它高息货币,这种套息交易平抑了贸易顺差导致的日元升值压力,这也成为日元汇率均衡的主要特征。但目前欧美同样奉行长期低利率政策的背景下,日元不再是主要的拆出货币,大量的套息交易被解除,这与后危机时代再次出现的贸易顺差一起,抬升了日元汇率。对日本走出目前高收入陷阱至关重要的经济增长却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出口扩张,在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后,日本对出口复苏更加重视,当日元事与愿违地不停升值冲击新高时,受过"广场协议"伤害的日本当局无法坐视不理,甚至一度对汇市进行了直接干预。但日元已经积重难返,过去这种长期的非正规均衡手段的反馈让日元汇率不断冲击新高,日本政坛的波动也导致政府无法拿出长期而有效地策略应对这种致命的反转。

德国的汇率均衡策略更特殊,欧元出生以来,德国用欧元区对外贸易的整体平衡来掩盖自己长期的贸易盈余,准确地说是南欧国家的贸易逆差被中北欧贸易强国的顺差抵消,这使得德国可以长期保持区内外最大顺差制造者的地位,而欧元却不会有升值压力。欧元像是生产型货币与消费型货币的矛盾混合体:北部生产,南部消费。德国在建区之初的扩张欲望让欧元区混入了不符统一货币条件的国家,如希腊和葡萄牙,从而引发了欧元的危机。而德国有意的拖延了最后出手时刻,一个弱而不倒的欧元和乖乖听话的邻居最符合德国的胃口。

德日的对外均衡策略在这次全球危机后相继崩溃了,作为新兴贸易大国的中国虽然坚持了下来,但仍然不得不接受人民币长期缓慢升值的现实。与德日不同的是,人民币最大的特点是其有限可兑换性,并且有明显的生产型货币特征:货币扩张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有强大的产能和外汇储备支持,并且还有健康的对外资产负债表和潜在的庞大市场。面对长期贸易顺差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中国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更多地体现为控制下的均衡。尽管对于美元本位,日本不相信,欧洲不相信,中国也不相信,并施展自己的腾挪绝活,但这一次都被美国为了自家利益,被顶到了墙角上。

当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超大型生产国不能发行国际货币的时候,美国真正的麻烦开始了,这就是来自中国崛起的威胁。作为与美国对应的这次全球失衡的两极之一,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分析一下中国引领的亚洲崛起在美元霸权模式中的作用:美国的"双赤字",中国的"双顺差",国际市场上剩余资本的积累,在这些矛盾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因素一直都在。进入21世纪,中国引领了亚洲再次升腾后,这些矛盾加速激化。中国的出现多少有些偶然,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最初尝试。尽管中国是比四小龙还晚出现的后来者,但其规模庞大的生产要素迅速被西方资本利用。FDI进入中国,发达经济体的部分实体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被西方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后,既为其提供消费品,又为其提供销售市场和投资利润。中国也在代工的微薄利润中开始了和平的原始积累: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过程很顺利,在积累初期,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的附加值都很低,中国贸易走的是绝对优势路线。经过大约10~15年的代工学习,中国的民族产业开始先后毕业,开始进口替代、模仿生产再出口替代,并最终有自己品牌,有些领域还有了自主创新能力。同国外产品全面展开竞争时,低端产品中国制造一度全胜。其实,亚太出口导向策略战胜拉美进口替代策略的核心就是顺应了美式全球化潮流,一时需求巨大所致,然后才是发挥比较优势和山寨型学习。

中国的开放最初让美国充满了狐疑,也让其它亚洲经济体措手不及。1980年代初期的东西国际分工是仍然是传统二元经济的国际化,亚洲的新兴经济体相当于劳动力无限供应的传统部门,在中低端产品市场进行激烈竞争,中国入局后,这种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与已经有一些技术和资本积累的亚洲四小龙不同,中国与东南亚其他同样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出口产品的相互替代性很高。在这个区间内,亚洲经济体们面对的是一条弹性很低的需求曲线,而拥有丰富生产要素的中国入局后,几乎将新兴亚洲的出口供给拉伸为一条弹性无限的直线。这种教科书式的市场结构将出口依赖的亚洲经济体们逼入了"囚徒困境":谁贬值谁就能扩大市场份额,除非有实力的国家能够用其货币作为区域的"货币锚",否则"竞争性贬值"将是必然的结果。

而事实就是如此,东亚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没有出现任何核心货币。亚洲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陷入了两难的选择,要么保持钉住汇率,忍受竞争力下降的痛苦,要么紧跟中国对美元贬值,忍受福利损失。无论怎样,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的欧美国家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钉住则失去国际市场份额,导致增长放缓,本币高估;贬值虽然可以增加出口数量,但却导致获汇金额下降,国内价格水平上行;亚洲的出口锦标赛是以新兴亚洲的福利损失和对发达国家产业替代加快为结果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新兴的亚洲经济体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第一次角力,最后,毫无悬念地,以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并轨为标志,中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对于之前选择竞争性贬值的菲律宾、印度和印尼等国,纷纷转为固定汇率制;对于泰国和马来西亚这样一直选择固定汇率的经济体,则由于本币高估最严重而成为其后亚洲金融危机中投机资本攻击的发端。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乱了整个东亚的经济秩序,而中国对国际原始资本的渴求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积累方式,这种方式以中国独一无二的生产要素优势为支撑,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击败了亚洲的其它发展中经济体,逼迫其改变竞争战略和发展路径,从而根本上重构了亚洲的竞争格局。其后,东南亚的选择最糟糕,他们盲目自信地过早开放了资本账户,低利率的日元更为国际炒家提供了廉价的弹药。国际过剩资本在对冲基金的代言下变成投机资金,引发了长达两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危机中,东南亚和东亚经济体被一个个收割,直到国际游资在围攻香港和俄罗斯时相继碰壁。亚洲金融危机其实是一场被西方对冲基金利用了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窝里斗。而中国则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以改革开放以来积蓄的国际竞争力和储备资本为基础,在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下,挺过了这场危机,并换来了在亚洲地位的提升,成为了亚洲制造的火车头。

危机后的十年中,东亚各经济体通过产业分工和阶梯式的产业升级,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亚洲工厂,并为欧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各经济体都在分工合作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陷入泥潭的日本仍然保持技术优势,为了养老金而努力工作;它和韩国一样,将更多的产业转入中国和东南亚,自己掌握品牌优势,专攻技术和中高端制造。韩国将自己未来的增长希望寄托于内部结构调整和来自亚洲的需求增长。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则依靠整个大中华地区,发挥其金融和生产型服务业的优势。中国台湾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向服务业转型,因为从长远来看,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整合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东南亚作为受伤最深的区域,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开始转回出口驱动的老路,并越来越重视区域内的产业整合。以越南为代表的其它小规模经济体或作为原料供应地,或在初级制造上积极对其它亚洲经济体进行产能替代,也开始了辛勤的原始积累。亚洲的区域内和区域外贸易都开始繁荣起来,整个亚洲经济从危机前的无序竞争阶段,转入了一个各攻所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资源国:美元的殖民地

资源国的命运则更曲折,但他们与国际流动性的关联却更直接。1973年的石油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美国通过战争让石油对美元标价以后,又以各种手段将主要的资源输出国变成了美元的殖民地,就连当初的劲敌俄罗斯也不能幸免。大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和结算,他们的交易市场也变成国际过剩资本投机的乐园,并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动荡。

本质上,资源国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禀赋,二是对外部其它资源的渴求,也就是输出的欲望。除了石油以外,国际主要大宗商品的储量分布还是与地理面积和区位相关的,发达经济体集中的北美和欧洲虽然也有不少资源,但是他们对外部资源的需求有限;而涵盖全球大部分地理区域的新兴、发展中甚至是欠发达经济体不仅占有了全球大部分资源,还有很强的与外部交换资源的渴求。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这个三元框架搭建起来以后,在美元本位下,需要的只是更多的美元或其它国际货币让其转动起来而已。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各国对资源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歇过。美国在二战后最成功的布局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外,就是让美元获得了对石油的标价权。资源富饶的国家自然也不是傻子,他们根据国际供需,在产量和价格的博弈中寻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南美的资源国,如巴西和委瑞内拉等,更多地处于美元的直接辐射下,他们和加拿大一样,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不忘记在需求旺盛的时候敲中国这种生产型国家一笔;澳大利亚虽然更依赖于东亚的增长,但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赋予了他们在全球分工中的议价权,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资源的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决定这些资源的标价货币。中国和日本难堪重负,只有一边积累一边寻找转型的机会或者替代来源。中国将目标定在中亚和非洲,希望能在欧美更大规模插手之前取得先机。

这个过程中,只要这些原材料以国际货币――或者说大部分以美元――标价和结算,那么无论资源的购买者是谁,最终都会导致国际货币数量增加。无论是通过进口、消费还是国内投资,资源国的实体经济往往难以吸收如此多的国际流动性,这些资金如果回流到国外的实体经济还好,因为这毕竟是沉淀下来了。但实际上,资源国们积累的大量国际资金最后是以游资的形式活跃于国际金融市场中,这其中的石油美元就是典型。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没有任何经济体像石油输出国这样将资源国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没有任何一个资源输出集团像OPEC一样深刻地影响着下游经济体,更没有任何一个区域像中东一样被美元殖民得如此严重。中东这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5%的区域却集中了全球石油60%以上的储量和40%以上的产量,真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目前他们正在经历新一轮剧烈的政治和地缘动荡。

由于石油在工业经济和现代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中东和北非一直是强国争夺的势力范围,在美国的势力触及到这里之前,英国曾经控制了中东和北非较长的时间。二战结束后,在美元的布局中,"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是捆绑在一起的,为了竭制前苏联的扩张,美国填补了战后筋疲力尽的英国在东地中海留下的空白。美国在1947至1950年支持了希腊和土耳其,以防止中东受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另外,美国还绕有心计地帮助犹太以色列复国,控制中东的石油命脉,几次中东战争对美国来说除了配合军备竞赛外,就是实现了石油对美元的标价。其后,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对这个全球大油库的控制从来没有放松过。

深受美国这套模式伤害的中东国家,在宗教的影响下,都很厌恶美国,但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宝贵的资源从地下挖出来后换来的是美元,而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又不得不进口武器,在防务方面依赖美国。他们是美元的殖民地,又是美式和平最大的进口者。在中东的几个主要产油国中,沙特很自觉地迎合了美国的模式;而科威特和伊拉克则深受战争所害;伊朗一直没有屈服,不仅打算走出自己的道路,还打算以欧元标价石油,摆脱美国的影响。

石油输出国虽然囤积了大量的财富,但实体经济却依然存在严重问题,一个正常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被部分挖空了:出口的石油换来了外汇,直接用于进口商品和服务,以支撑奢侈的消费。国内的基础建设走向极端,要么如迪拜一样在沙漠上建起海市蜃楼,要么如伊拉克,因为炮火的摧残,实体经济几乎无法启动。

石油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长期需求是由商品属性决定的,中东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将全球主要的石油输出国联合起来,建立OPEC组织,以产量控制来施加垄断卖家的影响。就目前的石油流向来看,虽然欧美都是主要的进口者,但受OPEC产量控制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亚洲这个生产国密集的区域。中东没有什么制造业,自己的技术和科技更少。他们富裕,但是除了奢侈的消费外,资本却无处可去。每次石油价格的飙升都为OPEC国家们带来大量的外汇,这些资金最终不得不再次游弋在海外,这制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流动性: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无论是对石油输入国还是输出国,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石油输出国家来说,由于石油美元收入庞大,而其国内投资市场狭小,不能完全吸纳这么多美元,必须以资本输出方式在国外运用。石油美元在性质上大多是国际短期资金,可能在国际间大量而迅速地移动,从而对各国的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特别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或者相对封闭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每个国际油价快速上涨的时期,石油美元都要兴风作浪一番;因此,世界各国都密切地注视着石油美元的变动。

即使欧美的消费绑架了生产国,美元殖民了资源国,在美元本位时代之初大家都是受益者,资源和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了全球整体的福利水平。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分工打造了西德和日本两个工业中心,为欧洲一体化和东亚模式埋下了种子,并最终造就了三大经济区域:北美,东亚和欧洲。但是,进入21世纪后,这套缺乏自我调节功能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是走到了极端,资本的理想,中国的因素、德日的策略、机构的欲望,被流动性反复冲刷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最终淹没在美元的汪洋大海中。眼下,新一波货币潮汐又将随着美联储的QE退出政策再次席卷全球。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作者为牛津大学John Swire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近期著有《危机三部曲: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地缘政治大图景》)

本文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1214?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