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1日

6月份出口增速跌破临界点 外贸政策现调整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 02:1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6月份出口增速回落至17% 贸易顺差下降20.6%

  本报记者 薛黎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速除在2月份因一些偶然性因素跌至6.5%以外,其他月份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昨天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增长17%,再度跌至20%这一敏感临界点以下。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234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进口5675.7亿美元,增长30.6%。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

  6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17.1亿美元,增长23.3%。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已经相当不错,但20%的增速确实是个敏感的临界点,我国外贸政策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将面临来自企业的巨大调整压力。

  由于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价格等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加之节能减排等政策压力,专家估计今年我国企业出口成本上升了20%-30%,使得以往国际市场占有率大的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价格优势不再,大受冲击,面临生死考验。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呈现放缓迹象。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99.6亿美元,增长3.4%,比去年同期回落18.3个百分点;鞋类出口134.6亿美元,增长12.5%,比去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

  “下半年我国出口形势还要取决于国家是否进行政策调整,如调高出口退税政策、放宽信贷政策以扶持出口企业。”但赵玉敏说,不管政策如何选择,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15%左右没有问题。

  “最近,国务院高层密集调研苏浙沪鲁,频频造访外贸企业,目的之一就是为下半年的经济运行寻找政策平衡点。”一位经济专家如是认为。

  但是出口企业不能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扶持,要适应市场调节的变化,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抵制市场风险。赵玉敏说,“近年来我国外贸政策强调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升级,从长远看目前这种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商品出口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淘汰风险正是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华泰证券分析师崔红霞更是非常乐观,认为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内需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出口增速的放缓导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0711/02185079864.shtml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称我国经济增速将逐步回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 00:44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5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预警监测结果显示,4月份,我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10.7,低于上月的113.3,连续第4个月处于代表稳定状态的“绿灯区”。

2007年9月之后,我国上述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曾连续4个月处于“黄灯区”。四个“黄灯”之后的四个“绿灯”,是不是意味着宏观经济已经排除“由偏向转为过热”的风险? 5月28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可能已经进入调整周期,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出逐步回落的过程。” 经济增速出现向下“拐点” 在经济学中,经济发展速度增长的峰值和谷值通常被称为“拐点”,在判断是否出现“拐点”时需排除两种情况:即正常的经济增长波动和经济增长大起大落。而当经济出现“逐步回落的过程”即可认定为经济出现了向下“拐点”。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是否将出现“拐点”的争论在学界从未停休。

自上世纪90年代年以来,许宪春长期担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负责人,而该司的主要职能是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等反映国民经济的重要数据进行核算。 “我们初步判断,2007年可能是此轮高速经济增长的峰值,今年后,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回落。”许宪春进一步分析说,“从世界GDP数据来看,经济能够连续保持5年以上两位数高增长的国家和地区还是非常罕见的,我们目前只发现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曾经有这样的记录。”其中,1966年到1970年,日本保持过连续五年的增长;1961年到1965年,香港也连续保持五年的两位数增长。许宪春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也不能脱离世界性的规律,“中国在1992年到1996年曾经保持过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属于一个经济周期中的向上周期,年均增长12.4%,而此轮经济周期从2003年到2007年又是第二次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8%,但这样的高速增长是不能长时间持续的,必然会在出现峰值之后有个逐步回落的过程。”

记者注意到,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也似乎旁证了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峰值的观点。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长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增长9.3%,亚太经合组织预测增长10.7%,亚洲银行预测增长10%。许宪春认为,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对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结果都低于我国去年GDP 11.9%的增长率,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2007年很可能是这轮经济增长的峰值。

“拐点”后高通胀仍将持续

5月29日,经济学家梁小民在上海举行的某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在近一、两年内出现拐点难以避免,短期内后果“或许是灾难性的”,但是从长期看,这个“阵痛”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健康。在许宪春看来,此次经济增长进入下降周期应该可以避免“大落”。“从上世纪90年代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两个周期。第一轮经济周期是1990年到1999年,1996年出现波峰后,1999年回到经济增长7.6%的波谷值。第二轮周期是1999年开始的,2003年到2007年连续五年的增长使2007年GDP增长处于11.9%的峰值,”他表示,“虽然此轮周期没有结束,但可以判断的是,其与上轮周期经济波动存在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此轮周期波动应该会小于上轮周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此轮周期的下降期能够回到新的波谷,但我们认为新的波谷也不会太低。所以此轮周期波动应该是一个慢起步、匀加速、缓减速、稳着陆的态势。” 不过,梁小民“拐点灾难性”的论断或许并非完全是“危言耸听”,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经济学家表示,目前CPI的持续高位相当让人忧虑,如果当经济回落发生时通胀仍处高位的话,许多经济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就会暴露出来。许宪春的分析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物价来看,近年的第一轮周期峰值是1994年的24.1%,谷值是1999年的-1.4%,相差25个百分点。而此轮周期峰谷值之间只相差6.2个百分点,因此通过对CPI和GDP增长率的综合比较,我们判断,此轮经济周期中,物价增长的峰值比经济增长的峰值会滞后两年,也就是通胀峰值会在2009年出现。” 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刘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其实早在去年第4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就已出现‘拐点’。要防通胀,理论上说,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不应超过合理增长率9%。”

“今年通胀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原来预计到第二季度会逐步回落,但是现在来看,这个回落期要往后推迟,特别是四川地震之后,可能进一步延缓价格回落的时间。”许宪春对今年的通胀形势亦不乐观,“目前,通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如果一、两年后物价到达峰值,那么届时将会给经济造成巨大压力。” 防“大落”,紧缩政策需调整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这为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许宪春说。近期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也做出了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6%,比2007年回落1.1%;英国经济学家智库(EIU)则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6%,回落1%;亚太经合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1%。目前,中国经济正在承受来自全球的不利因素影响:一方面,世界通胀的形势严峻,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通胀率已经从1月的3.9%上升到3月的4.1%,其中发展中国家从7.6%上升到8.4%;另一方面,世界贸易增长率将出现明显的回落,今年4月世贸组织发表报告称,2008年世界贸易发展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世界贸易增长率将出现大幅度回落,今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从去年的5.5%下降到4.5%,下滑已经成为定局。许宪春认为,这些国际诸多复杂因素,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目前有‘两个避免’非常需要关注,”他表示,“第一个要避免政策性紧缩、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经济发展自身规律形成的自然减速的叠加,造成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回落;第二个要避免连续五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对价格的滞后影响。” 一位宏观经济分析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第一个避免”中的三大因素中,次贷危机属于国际环境,而经济周期属于客观规律很难改变,如果这两个因素比预想的要严重,那么只有调整政策性紧缩才可能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回落。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610/00444961611.shtml

樊纲:未来30年中国仍将快速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 03: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定军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面临下降的压力,不过长期来看,保持快速增长似乎毋庸置疑。

  6月25日,在再建30年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发布一份报告认为,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不仅仅是资源要素的贡献,技术贡献的因素也很大,因此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加快改革步伐,可以使得未来30年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樊纲认为,目前短期内经济速度下滑不是什么问题。“目前经济增速仍是百分之十几,并未停滞,只是速度稍低一点。”他在会后回答媒体提问时说。

  从前5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目前经济仍属于快速增长区间。而一季度经济增速为10.6%,稍低于去年1个百分点左右。

  6月25日,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银行家调查也发现,本季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再度回升,达37%。同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热”或“偏热”的银行家占比为64.4%,比上季下降10.6个百分点,82.1%的受访者认为本季银行实现增盈,比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

  此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大会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比预想的要好,并未受到国内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的影响。中国政府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中国经济发展大起大落。

  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根据樊纲发布的报告,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一直比较高,这可以反映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方面。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它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主要由生产率提高和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资本)等贡献,而生产率提高对中国经济贡献很大。

  根据统计局的多项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5.5%左右,但是消耗的石油、电力、钢铁等远远超出这一比例,其中,水泥消耗甚至占到世界的1半。

  根据樊纲的报告,1953年-1978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是5.83%,但是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0.31个百分点。1979年-1988年,经济增速是10.06%,生产力提高贡献了3.35个百分点。1989年-1999年,1999年-2005年经济增幅平均分别为9.59%、9.11%,生产力提高分别贡献了4.42、3.64个百分点。

  樊纲指出,这说明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是真实的,“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生产率的提高,过去几年来原材料价格上升,而消费价格偏低,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就很难解释。”

  樊纲强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子加快,中国生产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这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政府改革等。而过去30年这些领域改革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加快。“加快改革开放步子后,中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会加快没有多大问题。”他说。

根据樊纲的判断,改革开放30年,改革释放生产率的潜力巨大。比如政府改革就存在很大空间,过去30年政府行政成本占GDP比重增加,导致其对于经济的贡献是负数。比如1978年-1988年,1989年-1998年,1999年-2005年,政府行政成本对经济的贡献分别是-0.14、-0.12、-1.73个百分点。

  未来30年仍将快速增长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在再建30年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没有完成工业化,也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阶段,因此未来30年按照保守估计,可以再快速增长30年,“这将改变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

  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多年的累计发展阶段,比如英国产业革命期间有7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美国工业化加速也进行了60年,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有20多年的高速发展阶段。

  不过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其经济增速开始放慢。不过,刘伟认为,中国过去高速发展了30年,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仍未完成,因此未来30年的快速增长空间很大。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3万亿,按官方汇率约3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的21%,日本的63%,德国的79%。不过,中国人均GDP不到3000美元,与发达国家距离甚远。

  刘伟测算发现,按照年均GDP增长7.16%的速度,以不变价计算,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2020年翻两番,到2030年达到2000年的10倍,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此时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43%,距离中等收入国家61%,高收入国家78%的差距甚远。同时,尽管中国目前房地产发展迅速,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比如2007年城乡竣工的商品房面积约为5.8亿立方米,约相当于600万套住房,但是如果未来20年将有3亿农村人迁入城市,到2020年将有8.5亿城市居民。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陈淮的研究,目前每年商品房仅能满足2%的家庭需要。因此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0626/030850243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