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王亚伟:新能源看好核能 不急于进入创业板

在今日无锡举行的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著名基金经理、近期正式升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的王亚伟就新能源的投资机会等问题接受网易财经专访。

王亚伟认为,在如今概念众多的新能源企业中,他最看好核能类公司。目前中国核电量仅占总电量的1%左右,而根据有关规划至2020年,会提升至5%,装机容量有巨大提升空间。

对于其他类新能源,他表示,中国目前的风能与太阳能技术公司并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各公司起点相差不大,行业竞争激烈,不应该给予太高估值。要对企业进行甄别,不同的企业不同对待。具体来看,风能类企业制造齿轮等零部件的企业占有"瓶颈"机会太阳能企业主要是比拼制造成本,只有成本更低的太阳能板才能胜出。

昨日刚刚完成首批创业板企业的过会审批,创业板正式挂牌越来越近。对于这一市场热点问题,王亚伟对网易财经表示,作为公募基金不会急于投资这一板块,要等待创业板公司的信息充分披露之后,再做进一步考虑。对于创业板公司的定价问题,他认为最终市场供需给出的价格才是最合理的

王亚伟还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对新能源类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他认为,这个行业很多企业初期政策扶持比较强,利润各方面波动比较大,不符合主板的上市条件。王亚伟说,创业板也为风险投资多了一个退出渠道。

王亚伟并未对具体企业进行评价,他认为A股风电和太阳能行业不给予过高估值,他认为从行业来看,风电和太阳能目前市场给予的估值都是偏高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fx6y.html

王亚伟:三季度释放风险 没理由不投资A股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53723364792886

 

昨日最受业界关注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参加央视某财经节目访谈时,发表了他对我国宏观经济、A股市场、第4季度投资策略以及他个人投资理念的看法。

【宏观经济】

不确定性已消除

王亚伟指出,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他表示,今年市场总体来看与宏观经济是同向的,其间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有所后来居上,某个阶段股价对未来有所透支。而此时市场稍微等待宏观经济对基本面的预期,以及股价稍微回调,以此来向基本面靠拢,这都是合理的。

王亚伟同时表示,市场对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导致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是多余的。他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步退出恰恰反映出宏观经济的复苏已得到了官方的确认,这实质上是一大利好。刺激政策的退出将使“保增长”调整到“保增长和调结构”并重上,这将有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收拢流动性进而影响资金面的担心,王亚伟认为,这种看法是本末倒置的,“我认为资金面对于投资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是参考因素。

 

【A股】

短期调整长期向好

王亚伟认为,短期来看,A股仍将仍将维持一段震荡调整的过程,但随着未来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对明年宏观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业绩预期上,在此过程中随着趋势性特征的淡化,未来将阶段性向好。

“三季度是风险释放的过程,而四季度初期可能会维持持续调整,但四季度是着眼于明年来进行投资布局。”王亚伟表示。

他对中长期市场也表示出乐观态度,“由于宏观经济向好发展,中长期来看市场也是向好的。”

 

【投资热点】

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王亚伟曾在其管理基金的半年报中表示,下半年将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寻找投资机会,此次他也再此强化了这一个观点。

他表示,区域经济是投资中需要关注的方向,这是属于结构性机会,相比系统性机会而言随时都会产生。他认为,中国经济由于存在地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不均衡性,这是未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在此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机会。

同时他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可能萌生投资机会。在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出现调整,新兴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不仅新兴产业会产生机会,传统产业通过整合也可能会有机会。”

 

【投资理念】

挖掘别人不关注的个股

王亚伟投资选股一直为外界称道,他似乎总能找到隐形的“黑马”。昨日王亚伟在节目中也分享了他的投资理念。

关于如何找到“黑马”,王亚伟认为投资者更多地是在关注一些热门股,而这些股票很难收获超额收益。他更喜欢挖掘别人不关注的个股,以求获取超额回报。“少去红海,多去蓝海”王亚伟如此表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fziz.html

王亚伟看好核电 三类个股潜力大

神秘、低调的明星基金 经理王亚伟出现在了9月18日举行的中国国际 新能源 产业峰会上。这次,王亚伟表示,在如今概念众多的新能源企业中,最看好核能类公司。

目前中国核电量仅占总电量的1%左右,而根据有关规划至2020年,该占比可能会提升至8%,装机容量有巨大提升空间。正如王亚伟所说,国内的核能装机容量有巨大提升空间,这是投资核能的关键。

由此,国内核电的爆发式增长,将带来诸多投资机会。

从核电投资寻找受益公司

核电产业链的上游为核燃料供应,目前上市公司中还没有核燃料生产企业;中游为核电设备制造;下游则是核发电企业。在核电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核电设备和其他项目的比重大致为40%、50%和10%。

业内人士指出,核电属于固定投资高、变动成本低的行业,单位造价是火电的2~3倍。在核电建设投资中,核电设备50%的占比,给相关企业带来投资机会。

事实上,国内核电已经进入了高增长期,平安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何本虎测算,以2020年总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机组估计,2010~2020年新增装机为7000万千瓦,年均新增700万千瓦。按照平均单位造价12000元/千瓦测算,总投资为8400亿元。按照核电设备投资比重50%折算,总计为4200亿元,未来11年年均投资为382亿元。

核电设备包括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以及配套辅助设备,三者在设备投资中,分别约占40%、30%和30%。

如果按照核电设备年均投资382亿元计算,核岛设备对应的年均价值为152.8亿元,常规岛设备及配套辅助设备对应年均价值则均在115亿元左右。

那么,在核电设备三类大规模的投资中,究竟哪些上市企业能从中分得最大的蛋糕?

核岛设备类:

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中核科技

东方电气(600875,收盘价48.09元)和上海电气(601727,收盘价9.19元)是核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核电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两个多月前,国家能源局就表示,所有新审批的核电项目将实施向三代核电技术的过渡,国内陆核电将采用以AP1000为主的三代核电技术。而三代核电技术国产化主要由上海电气和东方电气完成。

目前,我国核岛设备市场基本由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垄断,已经建设完成的秦山二期2×65万千瓦核电站的核岛设备供货主要由上海电气和西屋公司的投标联合体承担,在建的岭澳核电二期2×100万千瓦核电站核岛设备供货主要由东电投标联合体承担。

东方电气的核岛设备主要包括东方锅炉持30%股权的广核以及东方电机持股50%的阿海法。另外,公司收购武锅的核设备后,将形成堆内构件生产能力。

另外,中核科技(000777,收盘价16.63元)的核电阀门业务,也属于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司20%的产品用于核电行业。资料显示,2008年起中核科技将为多个核电站提供阀门。此外,公司作为中核集团下属唯一的上市公司,还有资产注入概念。

常规岛设备类:

东方电气、上海电气

何本虎认为,核岛设备短期贡献利润有限,而常规岛设备利润贡献更可观。相对于核岛设备而言,常规岛设备技术成熟,而且附加值高,预计毛利率达到40%,净利率达到15%~20%。东方电气常规岛设备年均收入为46亿元,平均年净利润为6.9亿元,对应的EPS约为0.80元,高于核岛设备。

方正证券分析师李俭俭指出,常规岛方面由于与火力发电类似,目前,哈动力、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分别与GE、阿尔斯通、西门子联合竞标,其中,东方电气生产的汽轮机和发电机相对有优势,市场份额占70%左右。

根据海通证券的最新调研情况,目前东方电气在国内核电设备市场占有率为50%,核电设备产能为5台核岛、8台常规岛,今年上半年新增核电订单102亿元,目前核电在手订单351亿元,其中常规岛占60%,核岛占40%。海通证券测算,预计2009~2011年核电设备将分别为东方电气贡献15亿元、30亿元和100亿元的收入。

上海电气核电设备的在手订单近200亿元,今年4月份,上海电气还宣布了计划非公开发行7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50亿元,其中拟投资核电产业11.47亿元。

辅助设备类:

哈空调浙富股份奥特迅

从投资比例来看,配套辅助设备对应的年均价值也在115亿元左右,与常规岛相当。辅助设备主要集中在循环水系统以及运输等诸多领域,涉及的细分行业更多,涉及上市公司有哈空调(600202,收盘价15.57元)、浙富股份(002266,收盘价26.20元)等。

哈空调是电站空冷和石化空冷行业龙头,也是核电运营系统空冷设备龙头企业。公司设计制造的核电站空气处理机组已成功地运行于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制造产品。

浙富股份在核电配套的抽水蓄能电机组的设计上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核电配套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金额大约在7亿~8亿元,这相当于浙富股份2008年全年的主营收入。

中小板的奥特迅(002227,收盘价19.46元)公司是唯一有核电站电力电源供应履历的国内厂商,研制的"核电站1E级高频开关直流充电装置、核电站1E级220V抽屉式交流配电柜、核电站1E级抽屉式直流配电柜"已进入核电站核岛级电力电源领域。

还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二级市场上股价波动较大的自仪股份(600848,收盘价9.48元),其核电仪表及控制系统项目将于2010年完工,国金证券认为,公司核电项目要到2011年才能产生效益。此外,在核电受益个股中,还包括有海陆重工沃尔核材兰太实业方大炭素东方锆业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g0op.html

选择成长性的主题投资:创投与低碳

我们对市场整体依然持谨慎乐观态度。基于实体经济正走在复苏的道路上,我们认为未来盈利复苏将给市场以支持。同时,流动性高峰已过,市场运行将趋于平稳,在乐观情景下将会呈现出慢牛的走势。

  我们更强调的是策略上从宏观投资转向成长性投资。更建议自下而上的寻找确定性增长。基于复苏看中游,基于成长看下游,在市场反弹的过程中逐步增加对成长性组合的关注力度。上周我们构建了成长性组合,本周我们从成长性主题的角度加以完善。

 

  成长性的主题投资:创投与低碳。1、创投是短期的成长性主题,创业板即将推出,第一批企业也将上会,对创投的关注就是对成长型企业、成长型行业的关注,在此带动下,A 股成长型企业可能会出现估值溢价。 2、低碳经济是长期的成长性主题,是未来几十年内产业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歌本哈根会议临近,并且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潜在出台预期的带动下,低碳主题有望再度升温。

 

  创业板投资线索我们更强调关注成长型行业。创业板未来的企业的主要行业分布大致将会是:TMT、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如机械、电气设备等)、其他现代服务业等。我们建议对 A 股中以上行业继续保持重点关注。而单纯的参股创投概念股的表现从长期看缺乏可持续性。

  构建低碳经济主题下的投资组合。沿着中国未来碳排放和碳减排的产业路径,我们依然维持低碳经济下,节能(工业节能、电力设备节能、建筑节能、半导体照明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和 CDM的投资顺序。我们构建以下低碳经济组合,作为对上周成长性组合的一个补充与完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fw6u.html

下半年更看涨 银行

 谁是上半年盈利能力最强的上市银行行长?谁又是最稳健的银行?谁最值得投资呢?事隔一年,《投资者报》再次对14家上市银行作出全面评析。

  上半年,A股市场14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2254亿元,同比小幅下降了3.16%,我们在此前的多篇分析中曾指出,上市银行2009年盈利将同比持平或实现小幅正增长,上半年盈利符合预期。

  通过对收入及盈利增长、权益回报、生息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发展等方面的评估结果,傅建华领导的浦发银行是目前A股最能赚钱的上市银行,而樊大志领导的华夏银行排名殿后。

  而根据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情况及拨备覆盖水平、存贷比、贷款集中度风险等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目前,经营最稳健的银行是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居次席,深发展排在末位。

  综合盈利能力和稳健性,我们认为,目前A股上市银行中,浦发银行最具投资价值,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因其综合评分最低,建议投资者适当回避。

  银行家赚钱榜:浦发是民生7倍

  行长作为董事会委托的银行资产受托人,理应对董事会负责,对股东负责,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尽心尽责,并领取相应的报酬。

  为此,我们对上市银行的行长年薪以及该行的权益回报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上市银行行长每领取一百万年薪对应其给股东带来的收益率来评估行长的赚钱效率,分析结果表明,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是A股上市银行最能赚钱的银行行长;而民生银行行长洪琦赚钱能力最差。

  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每领取100万年薪,能给股东带来17.11%的收益率,而民生银行洪琦每领取100万年薪,仅能给股东带来2.19%的收益率,不到傅建华的1/7。

  银行盈利或步入升通道

  尽管有质疑称,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市。但我们认为,目前A股市场对银行业的盈利担忧,主要还是源自对宏观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的忧虑。

  由于银行仍依赖于信贷利息收入,因此,其业绩仍决定于实体经济对资金的真实需求。而企业绩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不良贷款的水平。

  下半年,尽管银行信贷收缩必成定局,但是,下半年信贷增速低于上半年是历年规律,银行信贷部门向来倾向于在上半年完成大部分信贷投放任务。另一方面,4万亿投资远未结束,铁路、3G、医药、电力等多个领域将有明确的加大投资规划。因此,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会出现明显萎缩。

  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银行完成的信贷投放多数集中在基建项目,其特征是时期长、风险低。因此,至少在半年内,这部分贷款不会收回,并对银行产生收益。

  如果经济基本面出现短期震荡,对银行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不良贷款上升。但由于目前上市银行的平均拨备覆盖率已经超过170%,这种冲击将不会直接构成对银行盈利的负面影响。

  至于息差水平,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入降息通道,目前的存贷款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今年第二季度,上市银行单季度净息差为2.16%,环比降幅收窄至15个基点,企稳迹象明显。为了防止通胀,央行继续降息的空间非常有限,预计下半年息差将逐渐回升。

  因此,我们认为,下半年,依靠息差的提升和信贷进一步增长,银行盈利将在上半年的基础上环比小幅回升。另外,多数银行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幅计提坏账拨备,14家银行合计计提金额超过500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4%,这导致去年下半年上市银行盈利基数较低,而目前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多数已经超过150%的年末监管水平,无需继续大幅计提拨备,由此,我们认为,上市银行下半年盈利将实现同比大幅增长。而全年,预计上市银行盈利增长幅度将超过10%。

  深发展最赚钱,华夏垫底 

  为衡量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我们对盈利增长、权益回报率、生息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体系中,我们给予反映最终业绩结果的权益回报率和盈利增长情况各25%的权重,出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仍以存贷利差为最主要盈利来源,给予生息业务30%的权重,考虑到非息业务对于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长远作用,我们也赋予其20%的权重。

  根据评估结果,目前,最具盈利能力的A股上市银行是深发展A,与其上年排名相比提升了5个名次,浦发银行位居次席,而华夏银行盈利能力最差,继续排在最后一位,显然,这家银行与去年相比并没有盈利能力方面的明显提升。

  马蔚华难题:招行业绩降幅最大

  虽然,银行业上半年整体盈利出现同比下滑,但在我们看来,不到5%的盈利降幅已属不易。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370亿元,同比下降了5.78%;合计实现净利润2250亿元,同比下降了3.16%。

  从业绩增长角度看,3家城商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通过相对较高的息差和贷款增速,上半年实现盈利正增长,在三类(国有银行、股价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银行中表现最优,3家城商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6%,净利润则微幅增长了0.24%;股份制银行表现较差,7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9%,净利润降幅更大,达到11.25%;另外,4家大型国有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5.15%和1.27%。

  14家银行中,业绩表现最好的是民生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0.25%和22.07%,不过,该行盈利大幅增长源自出售海通证券股权所获49亿元投资收益,若剔除这一因素干扰,该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际分别下降了7.5%和7.8%。除此之外,上半年盈利增速最快的是深发展A,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82%,因此,该行在盈利增长单项得分中居第一名。

  招商银行上半年的盈利表现令人失望,该行上半年息差大幅收窄,生息资产增速也偏低,并且管理费用有较大增长,这些因素致使招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4.18%,净利润下降37.62%,是14家上市银行中降幅最大的。

  宁波银行息差最高

  一直以来,国内银行的盈利都主要来自存贷业务的净利息收入,尽管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占比仍较小。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然高达77%,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还不到17%,但这已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因此,上市银行的贷款总量以及息差水平对于银行业绩至关重要。如同普通公司一样,贷款总量反映了银行的“产品销量”,而息差水平则对应了“销售毛利率”。

  根据计算,14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贷款增速最快的是南京银行,该行6月末贷款总额达到600亿元,同比增长74.26%,而增速最慢的是工商银行,上半年贷款总额仅增长了24.82%。不过,贷款增速与贷款规模关系密切,工商银行贷款规模最大,增速较慢也在情理之中。

  而上市银行中,息差最高的是宁波银行,为2.9%,较行业均值高出了近60个基点,南京银行也达到2.62%,居第二位,这造就了该行在生息业务单项得分中高举榜首。而息差最低的是华夏银行,净息差仅为1.88%,与宁波银行居然相差了1个百分点,其上半年贷款增速也只有27.42%。(详见图1)

  另外,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合计为917.2亿元,同比增长了9.5%,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6.9%。其中,中间业务增长最快的是南京银行,上半年该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65亿元,由于上年基数较低,实现同比增长21.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生银行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了25.2%。

  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是中国银行,上半年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1.3%,较2008年再次提高了3.8个百分点;占比最低的是北京银行,只有5.78%。

  北京银行资产质量最高

  2009年,伴随着4万亿政府投资规划号角的吹响,商业银行纷纷开闸信贷投放,贷款增长屡创历史新高。银行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有关银行贷款质量的担心和质疑甚嚣尘上,对于银行来说,追求盈利增长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盈利与资产质量的平衡才能最有利于银行的业绩健康增长。

  因此,我们从资本充足、不良贷款控制、拨备覆盖水平、贷款集中度以及存贷比五个角度对上市银行的贷款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估体系中,考虑到不良贷款控制对盈利有直接影响,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权重最高,为35%;资本充足的评估占30%权重;拨备覆盖水平的评估也很重要,但其应不良贷款而生,所以权重略低,为25%;此外,贷款集中度和存贷比对盈利的影响相对间接,所设评估权重各为5%。

  根据评估结果,北京银行目前的资产质量最高,较上年同期排名提升了5个名次,该行的资本充足率高达16.12%,核心资本充足率也达到13.48%,并且,6月末的存贷比只有64.8%。这意味着北京银行短期内流动性充裕,未来贷款增长存在很大的空间。该行的不良贷款控制和拨备覆盖水平也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只是存在一定的贷款集中度风险,不过该风险不会直接影响业绩。

  而深发展A虽然在去年末大幅计提了贷款减值拨备并核销了部分坏账,但与行业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资产质量排名中仍然居最后一名。

  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控制最优

  近年来,上市银行在消化不良贷款、降低资产风险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最主要的体现是,上市银行商业化后,在信贷审核方面越来越严格,这对不良贷款控制有明显的作用。

  从上半年的情况看,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的控制仍然非常良好:6月底,14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3311.12亿元,同比下降了5.3%,较年初下降了6.2%。不良贷款率为1.53%,较年初下降了51个基点,较去年同期下降62个基点,成功实现“双降”。

  其中,表现最为出色的是民生银行,该行不良贷款额较年初下降1.6%,不良贷款比例只有0.86%,较年初进一步下降了34个基点;而最差的是南京银行,由于部分大客户出现履约风险,该行不良贷款额较年初大幅增长了24.8%。

  三类银行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最高,平均达到1.71%,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1.01%,城商行平均为1.12%。

  浦发、民生资本金缺口达280亿

  截至6月底,14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41%,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77%,较2008年末分别下降了1.96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尽管从总体上看,资本充足率水平仍高于监管水平,但部分信贷增长过快的银行已经存在资本补充需求。

  上市银行中,北京银行资本最为充足,6月底资本充足率高达16.12%,核心资本充足率也达到13.48%;而资本最为紧张的是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只有8.11%,核心资本充足率仅4.68%,融资压力较大。

  我们对各银行已经发行的次级债按照50%的比例计算附属资本,目前A股14家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A以及宁波银行等7家银行的调整后资本充足率会低于10%的监管要求,因此,这些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其中,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的资本金缺口均达到280亿元左右。

  招行拨备最充分

  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达到173.4%,较2008年末提高了12.6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最高的是招商银行,达到241.4%;最低的深发展A,只有133.07%,该行在去年末大量计提坏账拨备后,尽管拨备覆盖率较去年中期的53.75%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与平均水平相比仍然严重偏低。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7月表示,各银行必须在年内将拨备覆盖率提升到150%以上,这意味着,按照目前的拨备覆盖率水平,仍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深发展A等3家银行不达标,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如果三家银行将拨备覆盖率提高至150%,下半年需至少分别增加计提拨备112.5亿元、80.4亿元和4.1亿元,分别占上半年净利润的17%、18.6%和17.7%,对业绩负面影响较大。

  另外,建设银行、华夏银行以及中信银行也仅是略高于监管水平,下半年随时可能需要补充计提坏账拨备。

  另外,受贷款激增的影响,上市银行6月末平均存贷比达到71.9%,这比去年底提高了2.7个百分点,越发逼近75%的警戒线。其中,已经有6家银行超过警戒线,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中信银行的存贷比最高,高达84.27%,存贷比超过80%的还有深发展A和民生银行。 

股市上涨新力量清晰:超级潜伏者再次潜伏

由流动性主导的A股七个月的上涨行情开始转向。

自8月5日以来,8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下跌超过400点,快速逼近3000点大关,沪深300指数更是出现了7连阴。

7月底,本报就曾警示“8月时间窗口”即将来临,众多因素构成合力,信贷数据回落,通货膨胀预期降低,上市公司半年报预期不高等等。这一轮行情因流动性而起,现在正在因流动性而回落。

“本轮行情第一次爆发阶段可能已经结束,需要时间累积下一次爆发行情。”中信建投资产管理部的一位人士称。敏感的投资者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私募基金上海重阳投资公司的李旭利认为,到了该要寻找那些能够穿越整个经济调整周期的行业和公司了。

8月是转折点吗?即使不是A股市场的转折点,也将会是机构投资思维的转折点。

恢复性上涨行情结束

8月5日晚,央行发布货币报告,首次提出要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虽然后来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不变,但是“高处不胜寒”的A股依然敏感的对这一宏观信号作出了反应。

经历了一番番轮动上涨之后,信贷数据回落、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投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机构投资者们也一改前期一致看多的论调,陷入模糊与争论之中。当流动性推动渐弱之时,调整似乎不可避免。

 

重阳投资在其投资策略中解读为,今年连续7个月的上涨是对去年暴跌的修复,此轮调整标志着,这个修复已基本完成。

上半年以来,基建、房地产、煤炭、有色各板块轮番上涨,在投资的带动下,资金更多青睐于这些行业。但是到了后期,很多股票的股价已经超过当年6000点的水平,“最后那些想赚大钱的人只想把泡沫吹得更大,完全不计风险。”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称。

其实,虽然市场上很多机构依然在唱多,但是大资金已经先行开始撤离。8月7日下午,市场上传言,中国平安当日大笔赎回基金超过50亿元。

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称,7月末开始其所在公司就开始小幅减仓。虽然基金经理依然在新基金发行上高调唱多,但减仓已成暗涌,不少QFII也早已陆续在减仓A股。

8月12日出炉的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为调整提供了理由。

7月新增贷款仅3559亿元,环比6月大幅下降近8成,显然给市场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不升反降。

嘉实基金一位投研人员表示,信贷数据的下降已算预期之内,而投资增速的下降普遍低于预期。上半年政府和银行的贷款暴增,下半年不可能再有这么猛的势头,然而民间投资没有大量跟进,投资增速下降势在必然。

深层次的担忧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没有那么快,因此民间投资不愿意做资本支出,而未来基建投资不可能持续高增长,房地产投资冲高回落能否持续是个问题。泰达荷银基金等一些机构甚至开始担心:经济W型复苏态势初现。

就在8月12日,大盘连续第7天下跌重挫152点时,本报了解到,上海一些大型基金公司依然在减仓。统计数据显示,12日深沪两市合计流出资金213.36亿元,其中机构资金净流出83.31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出130.05亿元,至13日,A股市场内资金已经连续8个交易日净流出。

中信建投资管部一位人士认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仍处于复苏初期,存款活期化的显著趋势,市场震荡回升的趋势并不会发生改变,但只有在累计的赚钱效应再次发生聚变的时候才可能重新出现爆发行情。”

 

重阳投资那位人士也对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股市表示乐观,尽管流动性在缩减,但与去年比资金面依然宽裕,而基本面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市场也不可能再次出现一个单边下跌行情,因此此轮调整的幅度不会太大,而接下来市场的波动幅度也会逐步收窄。

 

A股投资新思维

8月13日,在招商银行等银行股九连阴之后,在建设银行下午突然快速上涨的带动下,银行股总算没有十天全阴,但这阻挡不了整个大盘的趋势,至上周收盘时,大盘已经跌至3046点。

北京一些基金公司依然在买入房地产,但是深圳的公司已经在逐步降低房地产的配置,从超配降到标配。

“今年以来A股的上涨行情被看做2008年经济调整期系统性下跌的修复,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调整转型期,依然要在这个背景下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重阳投资提出了自己的最新策略。

 

据本报了解,原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加盟重阳投资后,正在制定投资策略。在当前的形势下,李旭利认为,上半年整个市场的主流资金都在寻找弹性高的股票,目前这些股票的反弹修复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应该去寻找一些穿越整个调整周期的行业。他们明确表示尤其关注消费零售服务业。

 

机构们,上半年“看着宏观数据”炒股的思路,将逐渐转化为挖掘个股的业绩发现。在投资拉动逐渐减弱的背景下,要穿越漫长的经济低迷期,那些上半年被冷落的行业重新回到了投资者的视野。

长远来看 “出口-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急需改变,提升消费贡献比例将是一项长期工作,国泰君安8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提到,A股的总市值曾经在2008年1月达到4.7万亿美元的规模,并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事实上,中国石油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中国在全球金融行业的前十中占据四席,中国移动也是傲视通信行业,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依靠庞大的中国市场跻身前二十,但现在在所有消费类(包括消费产品和服务)公司中,最大的中国公司是贵州茅台,市值215亿美元,仅名列第67位。

这背后依然蕴藏着巨大的成长爆发力。李旭利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民财富总量已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居民财富的释放会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消费领域,一个是投资(包括理财)领域。

“前者的潜力不容低估,如果中国的内需能够拉动起来,依赖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或许未来会多出现一些市值上千亿甚至大几千亿的中国消费类公司。”李旭利说这类投资机会的出现会贯穿整个经济调整周期,“受益于内需或技术进步、所处的行业能够穿越本次经济低迷期。”

不可能有永远的流动性支撑,一些券商和基金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要回归“发现业绩提升”。光大证券、中金公司等券商也在重点推荐消费品行业股票。

在经过一轮疯狂之后,受损的股票们已经基本修复,市场正再次回归到理性投资的正常平静轨道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fnr6.html

李旭利36岁创业记:与系友裘国根双核打造新重阳

交银施罗德前投资总监,投身公募基金业十余年的李旭利,今年早些时候选择离开共同基金业,以合伙人身份和“老重阳”创始人裘国根一起筹建了一家新公司。
  在李旭利创建新重阳之时,裘国根——这位低调隐忍的福布斯富豪也开始浮出水面,而更为投资人关注的则是,裘国根和李旭利这两位投资界的顶级大腕如何搭档?他们的新公司进展如何?
  理财周报走进新重阳。


  从系友到合伙人
  从为公募基金打工转型为替自己打工,36岁的李旭利试图在2009年的夏天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作为此前在公募基金界从业经历最长的基金经理,李旭利成名已久,和王亚伟等人被并称为最早一批“坚守者”。
  如今离职加入私募,自然经过深思熟虑,在他看来目前是最好的转型期。
  的确,经过三四年的潜行发展,阳光私募在去年无论在知名度抑或是认可度上都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因为前面市场行情不好,投资者的认识了解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规模没有得到太大发展,这一局面在今年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李旭利与新公司的合伙人裘国根在此之前已经有十几年之交情,早年共同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同一系,裘国根较李旭利大四届,“因为两人都在当时就表现出了对投资的巨大热情,裘国根组织了校园内的模拟股票交易,李旭利积极参与,所以相互就已认识。”
  大学期间虽然相互熟识,但仅是点头之交,毕业后各奔东西。其中李旭利考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就读,后进入南方基金就职;裘国根则在君安证券工作3年后,1996年开创了自己的事业,2001年转战上海。
  时光流逝,直到李旭利因为筹建交银施罗德基金来到上海工作后,两人友情才开始迅速升温,此时两个大学里的学术积极分子10多年后都已成为各自金融领域的顶尖人物,“人大在上海有个颇具规模的校友会,云集了一大批知名金融界人士,他们俩也是通过校友会而再次重逢。”


  3000万元注册资本的遐想
  李旭利与裘国根强强联手的平台,建立在一家今年7月刚注册的新公司“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公司的人更喜欢称之为“新重阳”。
  资料显示,2001年裘国根就已创办了“上海重阳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亿元。确实,“新重阳”与“老重阳”仅从名字上来看,区别并不明显。
  据重阳投资内部一位人士透露,组建新公司时裘国根坚持希望保留“重阳”的名称,“‘重阳’一名取自‘九九重阳’,其中体现了裘总对投资的理解和对公司寄予的希望:重即重复,阳即上升。”
  “裘总的解释是,投资成功的核心在于保持持久的复合增长;投资研究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准确地预知未来,而要预知未来,关键在于看问题是否有全局观和高度,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刚好符合这层寓意。”
  虽然“重阳”之名得以保留,但在业务上,“新重阳”与“老重阳”的区别却是相当明显,“‘老重阳’管的是裘总自己的钱,而‘新重阳’则是一家标准的资产管理公司,并且引入了合伙人。”
  据记者了解,“新重阳”与“老重阳”另一点不同在于新公司注册资本仅3000万元,远低于“老重阳”。
  谈及原因,李旭利坦言,“我虽然在公募基金担任投资总监多年,但毕竟是职业经理人,收入有限,没有太多的钱来抬高新公司的注册资本。”
  3000万元的注册资本亦体现了两人对于“新重阳”未来公司发展的设想,“公司考虑的是10年后的发展远景,并不很高的注册资本也为以后引入更多的合伙人留下空间。”

 

李旭利与裘国根的“双核”
  选择与裘国根合作组建新公司,李旭利自有一番考虑。“首先,从投资风格上而言,两人各有互补,裘总善于自下而上选股,而李总善于自上而下选股,一起做投资,可以相得益彰;其次,建立在十几年上的交情,使两人彼此信任、了解,这对于合伙人而言必不可少;最后,裘总虽然早已财务自由,但至今依然有份做事业的激情,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打动旭利的地方。”一位重阳内部人士向记者形容两人就像“双核”一样作用于“新重阳”。
  在2008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裘国根以14.6亿元的身家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28位,而他也同时拥有即将上市的招商证券1.5亿股。
  虽然坐拥数十亿身家,但裘国根却在近两年希冀从内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为对外的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做大他的投资事业。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下半年与华润深国投合作发行信托产品之前,深国投方面曾经对重阳投资进行了两轮尽职调查,其中对裘国根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个人已经有这么多的财富积累,为何还要发产品?
  裘国根回答说,他要将重阳打造成有相当竞争力的资产管理机构。

 


  李旭利主管研究,裘国根主管交易
  记者了解到,在未来新重阳的投研体系中,李旭利与裘国根的分工将十分明确,李主管研究,裘主管交易,两人共同决定投资决策。
  虽然研究团队尚未完全成形,但言语中李旭利已相当满意,他希望能够打造比公募基金更强的投研团队。
  据了解,新重阳的投资团队包括15名投研人员,公司的总人数超过20人,在目前的私募机构中属于规模较大的。
  其中现有分析师11名,包括2名资深分析师,其从业经历都超过10年,且都有国内外著名卖方机构的工作经验,获得过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等荣誉,“未来公司还将有多名资深分析师加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重阳的研究团队中除李旭利外,并没有来自于交银基金的人员。
  新重阳诞生后的首款产品重阳3期即将发行,在陆家嘴花旗大厦8楼眺望黄浦江,一艘巨轮从外滩江边驶航,李旭利若有所思,憧憬将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fnr5.html

中国平安取代中石油成第一指标股 提前预警大盘3-4天

将上证指数(000001.SH)和中国平安[51.66 0.33%](601318.SH)2008年至今的走势图放在一起对照,你会发现两者的运行轨迹重合度极高,拥有惊人的相似。并且中国平安总会先知先觉,频频带领大盘拉升或回落,取代了曾被赋予"定海神针"神圣使命的中石油(601857.SH),俨然成为了大市的"新风向标"。

中国平安是否平安?已经出现泡沫还是正在回归价值?它到底值多少钱?在近来行情迷茫的时刻,对中国平安的价值重估成为了各路研究机构炙手可热的课题,掌握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或许能给尚处徘徊的你指明方向。

"第一指标股"屡次发出预警信号

从两张走势图来对照分析,中国平安自2008年以来,尤其在2008年初和今年上半年在曲线上保持了极度吻合,在一波涨跌行情的时间点上,总是提前大盘3-4天,似乎是在引领着大势的走向。

2008年1月下旬,中国平安1000亿元天量增发的消息带动大盘大跌,引发市场大幅波动,此后在长达数月的实践中,中国平安被奉为触底的指标股。而在去年,中国平安与大盘也同时于10月28日见底,而在此前的五个交易日,中国平安已经持续累计下跌了近30%。

今年6月1日,上证指数上涨3.36%,成交量开始放大,并形成向上跳空缺口。这一天,三只保险股均高开高走,中国平安尤其放出了10277万股的成交巨量,以涨停报收。

实际上,中国平安在7月21日和7月27日已经两次冲顶回落,回头看,这是对大盘极其准确的预警信号。

其后,在大盘已经退出2800点大关岌岌可危之时,8月20日,中国平安涨幅达到6.12%之时,上证指数也大涨126点,收复2900点。

为什么中国平安与大盘如此息息相关?基金对中国平安的一致推崇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今年的基金二季度报显示,在226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均有中国平安的身影,占据了基金的半壁江山。这也使得中国平安成为被最多数量基金重仓的股票。

上海一位基金界人士表示,基金青睐中国平安是在于,保险股是对资本市场高度敏感的品种。他认为,本身质地优良,效率很高的平安是国内最具投资价值的金融类公司,而且H股比A股贵很多,很多机构觉得具有投资空间。

当中国平安成为基金重仓的"香饽饽"时,其也在对股市进行持仓投资。

"保险行业有一部分比例的股权投资,投资收益本身也来自股市。"华泰证券分析师刘鹏认为这也是中国平安业绩走向与股市正相关程度高的原因。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平安的权益仓位由年初7.8%上升到9.6%,投资仍十分谨慎。

深圳一家券商研究员则认为,中国平安的盘子很大,没有哪一方可以对这只股票进行足够的操纵和掌控,不受太多干扰的中国平安能够更多反映市场的声音,因此与A股的走向比较接近。

对于中国平安是"大盘风向标"的说法,上述基金界人士不置可否:"很难说是平安看市场的脸色,还是市场看平安的脸色。"国泰君安[0.00 0.00%]分析师彭玉龙则表示这是市场决定的。

重回寿险合理价值探讨 研究机构纷纷调高估值

正是在这一逻辑下,市场需要密切关注中国平安的一举一动。而近期国内券商也展开了对中国平安估值的探讨。

2008年中期以来,市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寻找保险公司价值的安全边际,而忽略了公司合理价值的探讨。

各大券商也意识到此前对中国平安的估值较为保守,纷纷进行重估,并调高评级。

安信证券保险行业研究员杨建海上调公司目标价至61元(对应25倍新业务价值倍数)。预计行业投资收益率将达到6%的水平。

平安证券则在长期投资回报率5%,贴现率11%,新业务乘数28.4倍的假设下,将公司寿险评估价值58.5元/股;产险、银行、证券业务按2倍PB,集团按1倍PB估值,非寿险业务合计估值11.2元/股,合计估值69.6元/股。

据上可以看出,分析师们并没有使用最常用的市盈率法来估算保险股的价值。原因在于,市盈率估值法适合周期性不强,盈利波动不大的行业,以及产品、经营周期相对较短的行业。

相反,寿险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经营,寿险公司的产品、负债很多都是10年以上的,另外寿险公司的盈利受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券商研究机构采用的是更为精确的内含价值法,并引入一年新业务价值的概念。所谓一年新业务价值,即最近一年新业务产生的未来可分配税后利润的现值。根据市场对不同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给予不同的新业务价值乘数。

东方证券王小罡认为:新业务倍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论上的合理估值水平,即25-30X新业务倍数;第二层次是结合目前A股市场状况的合理估值水平,即15-20倍新业务倍数;第三层次是可以长期买入的估值水平,即10X及以下新业务倍数。

以东方证券15倍新业务乘数目标价42.08元为参考基准,以2009年每股内含价值18.96元,每股一年期新业务价值1.47元推算,理论上的合理估值水平在25-30倍估值,则可以推算出理论上的合理价格为55.7元-63元。

"对于保险股普遍的保守估计,主要在于贴现率的假设过于谨慎。11.5%的贴现率过高。"孙婷表示。

她认为,贴现率是最有把握的重估动力。中国寿险业的发展预期非常明确,而中国人寿[28.70 3.42%]、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22.21 0.00%]等龙头公司,其增长预期也具有良好的可实现性。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应给予中国寿险公司更低的风险溢价,适用更低的贴现率。在10.5%贴现率假设下,申银万国[4.08 2.77%]认为,中国平安的合理估值为71.6元,保守估值为59元。

新估值思路:

"公司价值=客户规模×单位客户价值贡献"

而上述的估值方法似乎仍让一些分析师觉得缺憾。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如何对业务综合化的中国平安进行价值评估?因为中国平安虽说是一只保险主业股,但也算是一只完全意义上的大金融股。

从2008年年报可以看出,与中国人寿希望保持中国最大寿险公司的地位,中国太保专注于保险市场,目标是求得寿险与产险的平衡不同的是,中国平安更看重的是整个零售金融市场,通过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

于是,在8月7日的中国平安股东会上,管理层提出了新的估值思路:"公司价值=客户规模×单位客户价值贡献",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新的估值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平安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员邵子钦豁然打开思路。

他表示,公司通过渠道扩张和收购兼并来增加客户数量,又通过"一个客户多个产品"提高单位客户价值贡献,这是综合金融和交叉销售背后的商业逻辑。

邵子钦运用上述思路估算出,假设5年后客户数量7750万,单位客户利润贡献503元,则中国平安的净利润为390亿元。如果以20XPE估值计算,则市值为7800亿元,再以11%贴现,折现市值为4877亿元,折合下来,每股价值便是66.3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fjjf.html

兴业证券:定价与增长较量中寻觅成长

2008-07-31

 

 一、A股历史上的成长股

  为了寻找未来三年净利润持续高增长的股票,在熊市中以成长抵御估值下跌的风险,我们从A股市场历史上的高成长股入手,试图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结论一:A股市场真是一个成长型公司的宝库

 

从1993年到2007年短短15年间,多达600家公司达到“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长超过30%”这一标准(也就是三年净利润规模翻了一倍多)。这意味着在上市满三年的1320家

A股上市公司中,几乎每两家中就有一家曾经经历过这样爆发式的成长。这也给了我们继续下一步工作的信心:在中国这样一个GDP年增长率超10%的国家,寻找成长型公司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

 

 

  结论二:那些曾经辉煌的公司大多数都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A股市场10多年来“真正的成长股”并不多,也就是能够成功超越经济周期成长、壮大的公司并不多。不少曾经的高成长股,现在已经沦为绩差股。首先,按年度看,“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速超30%”的公司家数和经济周期有明显关系。在1998-2000年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期,高增长公司家数明显下降;而在2001年经济复苏以及2004-2007年经济高速增长年份,连续高增长的公司家数明显上升,特别是2007年达到135家之多。其次,为了剔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我们将增长率要求降低至20%,并把持续增长的年数要求拉长至9年(正好跨越从2000年开始的经济上升周期),满足要求的公司数量从420家陡然降低至1家,只有烟台万华实现了10年中每年增长率都超过20%的神话。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发现,但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以从经济周期角度出发,寻找孕育未来连续高增长公司的行业。  

 

  二、孕育高增长公司的行业与经济周期

  1、一个例外:化工行业

  不管经济周期处于上升或者下降阶段,通缩或者通胀时期,化工行业总是出现在我们的连续高增长榜单中。子行业众多、发展周期各异,使得化工行业成为黑马的摇篮。

 

  2、1994-1996年,房地产(高新技术开发区类)

  1994-1996年,满足“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长率超过30%”标准的36家A股公司中有4家是房地产公司,但不是住宅地产,而是张江高科等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密切联系。从1991年开始,对外开放政策越来越明确,包括“三免两减半”等对外资优惠政策推出,1994年汇率一次性贬值30%,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1992、1993年FDI成倍增长,这种趋势一致延续到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与此相应的是开发区的大量建设,1991年开发区有117个,1993年达8700多个,即使在1993年5月份限制盲目建设开发区之后,开发区依然保持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3、1995-1997年,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消费类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

  1995-1997年,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消费类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是高增长公司集中的地方。食品饮料行业的公司如伊利股份、沱牌曲酒,交通运输行业则主要是强生控股、巴士股份等出租车公司。这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内需消费快速升级不无关系。以医药行业为例,90年代是医药消费快速增长时期,城镇家庭人均消费保健支出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率,诸如三九医药等企业快速壮大。2002年以后随着GMP认证的强制执行、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出台,医药行业进入严冬,企业增长也受到影响。

 

  4、1996-1998年,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及机械设备

  1996-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降,大部分行业表现不佳,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异军突起。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世界科技浪潮中,同方、长城这样的本土电脑制造商开始了自创品牌之途,以东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行业都高速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行业是机械设备,主要是生产汽车配套设备以及特变电工等电力设备生产商,受益于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和政府对电力行业的投资。

 

  5、1997-2001年,房地产(住宅地产)

  1997-2001年,除了上面提到的电力设备、医药、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交运设备,房地产行业再度出现在榜单上,这一次是以万科和北京城建为代表的住宅地产。一个根本的变化在于政策转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全面紧缩,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松闸,其中最重要的是允许按揭贷款以及停止福利分房。从此,房地产行业迈上长达10年的景气周期。

 

  6、2001年至今,房地产、工业品、原材料、消费、金融顺次启动

  2001年以后高增长企业的行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明朗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拉动机械设备和IT行业发展,继而拉动上游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采掘等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发展,商业贸易等周期性消费行业也开始获得高速增长机会,企业和个人对资金需求上升又推动了金融行业的繁荣。

  

  三、寻找成长股的线索

  在第一步得出目前A股市场高增长公司更多的依赖于经济周期和行业特性之后,第二步我们便从行业角度出发来寻找高增长公司的线索。

 

  1、“草根”线索,VC的投资趋势

  一种思路是从成长企业的摇篮——创投(VC)行业投资变化来发掘机会。传媒娱乐、医疗健康、教育、连锁经营行业对VC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占总投资金额比例最大的互联网行业逐步降温;IT行业投资保持稳定,其中以软件及半导体芯片为主;金融行业在经济和股市处于下行趋势后投资骤降;能源及矿业对投资的吸引力也在逐年下降。

 

  2、政策导向,跨越经济周期

  自上而下看行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国家大力推进的经济转型中。政府推动的主导产业将受益于扶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倾斜,有力支撑行业实现跨越经济周期的发展。首先,经济增长要摆脱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重组、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相应的,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机械设备、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将成为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其次,经济增长要摆脱对外需的过多依赖,实现内需消费的快速提升。因此,医药、食品饮料、商业、传媒、旅游酒店、日用化工等消费服务行业有望继续带来惊喜。

 

  3、海外经验,“非周期性消费+品牌”模式

  真正的成长型企业必须能够承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虽然在A股市场我们只发现了烟台万华一家,然而通过研究历史更久的美国市场,我们发现了一条规律——“非周期性消费+品牌”产生成长股的机率很大。

  从1957-2003年,标普500成份股中有20家公司保持了完整的结构,未和其它任何公司合并。自1957年以来,每家公司的股票年收益率至少领先指数总体水平2.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投资其中任何一只股票所能积累的资金都是投资指数组合所能积累财富的3-37倍。

  这20家公司里有12家是消费品公司,6家是著名的大型制药企业。它们集中在非周期性的消费品行业,相比那些周期性行业更容易熬过经济周期下滑的痛苦日子;它们都拥有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可以把产品价格定在竞争对手之上,这也是它们能够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定价与增长的较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未来几年成长股的踪迹,包括传媒娱乐、教育、连锁经营、IT等VC集中的行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机械设备、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以及医药、食品饮料、商业、传媒、日用化工等非周期性消费行业中拥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公司。

  最后,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成长与价格。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单纯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是G(EPS增长率)和PE(市盈率)的关系。我们以2002年初至2005年底的大熊市为研究区间,发现PEG是相对好的衡量成长股价格的指标,投资于低PEG的成长股能够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在2002年初至2005年底的大熊市,有105只中小盘股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超过30%,即2倍名义GDP增长率。在2002年初买入这些股票持有至2005年可获得3.68%的收益,同期全部A股以及中小盘股的收益率只有-43.2%和-43.96%。如果加上ROE≥6%这一标准,收益率可提高到13.87%。

  为了考察价格因素对收益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模拟操作策略:将每年初符合ROE标准的中小盘成长股按照PEG(静态PE/未来一年动态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序,将前一半作为低PEG组,在年底卖出,并按照这一标准重新选择股票。在低PEG这一选股策略下,收益率提高到了非常惊人的78.89%。由于低PEG可能暗含了预知未来的假设,我们将PEG标准替换为静态PE(其它操作步骤与上述PEG策略相同),结果收益率只有19.9%。对于成长股的定价,静态PE显然不是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因此,行业研究员对公司成长的准确把握是获得超额收益的必要条件。

  

  五、兴业证券成长股的投资组合

  我们从行业发展趋势、上市公司市值、ROE、未来三年预测增长率、PEG估值,精选出51家公司作为兴业成长股票池:ST三安、歌尔声学、七匹狼、合加资源、英力特、鲁阳股份、中泰化学、丹化科技、诺普信、中国玻纤、上海家化、山河智能、威海广泰、科陆电子、荣信股份、东力传动、智光电气、华锐铸钢、南洋股份、奥特迅、华东数控、九阳股份、金螳螂、东华科技、国统股份、中国卫星、绿大地、好当家、瑞贝卡、广州友谊、步步高、银座股份、承德露露、东华合创、北纬通信、远望谷、海隆软件、启明信息、大华股份、恒生电子、用友软件、博瑞传播、广电运通、武汉凡谷、证通电子、一致药业、华东医药、华兰生物、科华生物、恒瑞医药、康缘药业。我们将持续跟踪这些公司的发展以及市场定价的变化,动态推出成长股组合。

 

  同时,我们推出“51成长”组合1期:三安光电、华东数控、鲁阳股份、恒生电子、东华合创、广电运通、诺普信、恒瑞医药、科华生物、康缘药业、承德露露、宁波华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g3bf.html

潘石屹:有开发商土地储备足够开发151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02:47  第一财经日报
潘石屹:有开发商土地储备足够开发151年
图为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拟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的消息,或是旧闻新读

  叶开

  昨日,一则关于“国土部拟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的消息见诸各大新闻网站,在土地市场火爆之际,这则信息着实令市场关注。

  但据CBN记者了解,此消息或为“旧闻新读”,有机构将国务院去年年初下发的一份文件,理解为近日下发的新文件,并予以解读。一起极其吸引眼球的“乌龙事件”,反映了在房价高企的当下,舆论在囤地问题上的高度敏感。

  文件去年已发

  有媒体报道称,国务院26日发布《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针对开发商首次明确规定了相对严格的“闲置”费用标准,并指出将会很快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对于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坚决无偿收回或者重新安排使用;对于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开发商需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交纳土地闲置费;另外,国土部将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

  国土部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并非是国务院下发的新通知,而是去年年初下发的“国发〔2008〕3号”文件,该文件的名称也并非《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而是《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记者查阅资料后也发现,《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为国务院2008年1月3日签发,并于4天后对外公开。在此通知中,国务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去年刚下发的文件,现在还在落实阶段,也不太可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出台新的文件。”一位土地专家也对记者表示。

  开发商囤地151年?

  不过,“国务院发文征收增值地价”信息能够广为传播,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开发商囤地问题的高度关注。

  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而言,土地储备一直被认为是未来的一种保障,由此也催生了上市房地产企业囤地的倾向。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对记者表示,因为资本市场有对土地储备的追逐和激励,所以越是上市公司越拼命地囤积土地。另外还有一些准备上市的公司,也先要囤够大量土地,才能上市。

  在他看来,囤地现象最严重的不是非上市企业,这些非上市企业资金有限,一般都会量入为出,有多大的销售量就购进多少土地。

  在近期研究了一些上市公司囤地的情况后,潘石屹爆料称,根据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开年报进行简单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的囤地现象非常惊人。按2008年这些公司“开发”的建筑面积计算,其囤地规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有一家公司的土地储备规模甚至达到了151年。

  当然,企业的开工量也并非每年固定,况且去年楼市局势不好,一些企业故意放缓了开工规模。但即便如此,可以开发151年的土地储备规模也足以惊人。

  至于为什么房地产开发企业会囤地,部分原因在于地价不断升值的预期。

  处理囤地有待执行细则

  近来由于楼市转热,一线房地产开发企业又如同回到了2007年,开始纷纷“攻城略地”扩大土地储备,各地诸多地王也因此诞生,给外界留下的则是对于未来房价的感叹。

  上述土地专家也对记者表示,去年国务院下发这个文件的时候,当时楼市开始出现下行迹象,舆论对这个文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而现在地王频出楼市火爆,又有人开始炒作过去的新闻了,“是真是假是一回事,而目前社会高度关注土地话题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当前重点城市房价高涨时刻,如果政府能够出台措施抑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地价房价暴涨现状的一个有效手段。

  虽然“国务院发文征收增值地价”可能是因舆论热情导致的一起“乌龙事件”,但国土部对闲置土地的问题正在加大处理力度。

  国土部曾在今年7月下发《关于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加快处理批而未用土地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全面清理批而未用土地,到了预定的截止时间,对用地供地率仍未明显提高的地区,将暂停对该地区建设用地审批的受理。

  而国土部也开始酝酿对于商品房用地闲置进行分类处理的意见,该部高层近日表示,将清理自2007年1月1日后的商品房用地开发情况,对确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处理促进开发;否则就将严惩不贷。

  不过,鉴于地方政府在处置闲置土地问题上的拖沓,也有人士对政策能否切实执行存有忧虑。

  潘石屹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行业大规模囤地的现象的确是越来越严重,现在重要的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能不能严格执行。

  “如果由地方政府执行,标准如何确定?比如从什么时间开始计算,是颁布土地证的时间开始还是其他时间?再有,如果1000亩土地,只开发了10亩,其余的990亩算不算闲置?等等这些细节还需进一步明确。”潘石屹坦言。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30/02476808467.shtml

绿地集团72.45亿上海拿地 再创地王纪录新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16:09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中海地产以70.06亿元成为上海地王的纪录保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海地王纪录再次被刷新。在今年拿下多块“地王”的绿地集团,再度以72.45亿元的价格拿下徐汇区斜土街道107街坊龙华路1960号地块。

  1960号地块位于规划中的东安路和规划中的龙华路之间,总出让面积达9.02公顷,其中包含总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住宅土地。龙华路住宅地块挂牌起始价格34.26亿元,增价幅度为500万元,成为上海今年来底价最贵的挂牌土地。

  9月30日,斜土街道107街坊龙华路1960号地块出让结果正式揭晓。最终,绿地集团以72.45亿元的价格,在申通现代、保利、上海地产集团、世茂、中华等多家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竞得该地块。

  早在今年4月,绿地集团曾以9.57亿元竞得上海松江区辰花路15号B地块,这是截至当时上海最贵的地块。一个多月后,绿地集团又很快打破了自己的这个纪录,5月13日,绿地以12亿元的底价,竞得上海徐汇区斜土街道107街坊。而此番拿地将使绿地集团的土地储备再度扩容。

  斜土街道107街坊龙华路1960号地块内含5个地块。其中,地块一可建地上建筑面积不大于16.15万平方米,建筑密度不大于50%,是5个地块中密度最大的一块区域;地块三的可建地上建筑面积不大于8.60万平方米,建筑密度不大于30%,是5个地块中密度最小的。

  另外,除地块一的绿地率为不小于25%、地块五没有规定外,其他三个地块绿化率都不小于30%。其中地块一和地块二为商办综合用地,地块三为居住用地,地块四为幼托用地,地块五为交通设施用地。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90930/16096811350.shtml

中钢协定调2010年度铁矿石谈判:还将供大于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01:36  北京商报

  “明年全球铁矿石还将供大于求”

  商报讯 (记者 韩哲) 2009年度铁矿石谈判即将在不明不白中戛然而止,而10月份开启的2010年度铁矿石谈判的暗战已经打响。

  昨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明年全球铁矿石还将供过于求。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今年的谈判其实已经失败,中钢协无法让矿企接受比33%更高的降幅,只不过谁也不捅破这层窗户纸。现在的重点是来年的谈判如何开展,而中钢协此举即意在为2010年铁矿石谈判定下基调。

  单尚华称,美国和欧洲的钢铁产量不太可能完全复苏,尤其是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真正结束。同时他也重申,中国今后将寻求铁矿石长协价适合中国钢企的会计体系,即从每年1月份开始,而不是从4月份开始。

  而在此之前,包括高盛、瑞银、美林等众多国际投行集体唱多铁矿石价格,预测2010年度铁矿石长协价将出现最高20%的上涨。力拓和必和必拓也先后表示,明年的铁矿石需求还将上涨,因为世界其他地区的钢铁产量正在恢复。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单尚华此番表态可能是针锋相对,即虽然需求可能上涨,但整体上还是供过于求。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中钢协对明年铁矿石市场做的这个判断,为即将展开的新谈判的要价做好了铺垫。同时他认为,2010年度谈判将更难、更复杂,因为涉及因素太多,与FMG的优先购买协议中国价格和日本价格哪个为准等等。

  按惯例,2010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将在10月份正式启动,但实质性的谈判一般会在来年的1月份开始。不过,铁矿石的买卖双方目前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日前,中钢协宣布将减少10家左右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同时重申实行进口铁矿石备案登记制度,严格执行统一价和代理制。而矿企则再次祭出减产提价的招数,在近期已经迅速减少对中国现货铁矿石的出口。联合金属网数据显示,曾一度跌至80美元/吨的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已开始反弹。截至上周末,印度粉矿(63.5%)现货进口价上升到88-90美元/吨,较9月初上涨9%。

  一位国有大型钢厂负责人士告诉记者,2010年的铁矿石谈判难言乐观。首先是谈判基点无从谈起,是以33%降幅还是35%降幅作为基础,这方面难以取得一致。其次三大矿企在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并未因无法达成长协价协议而遭受损失,绝对不会轻易让步。

  在2009年度这场中国最为强硬的铁矿石谈判中,中钢协只收获了安慰奖:与三大矿企之外的FMG达成了降幅35%的半年长协合同,但附有向其提供60亿美元贷款的条件。僵局之下,国内众多钢厂私下里都以基准价向三大矿山采购铁矿石,2009年度铁矿石谈判实际草草收场告终。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30/01366808058.shtml

2009年9月28日

稀土世界 中国为王

土或许并不在大多数投资者的视野之内,但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不能离开它们。在稀土的领域里,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Jacob Kepler/Bloomberg
位于美国加州的一处稀土矿。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资料,稀土是镧、钆等17种特殊金属元素的统称,这些元素都带着科幻小说般的名字。这17种金属元素广泛运用于一切产品中:玻璃抛光和陶器、汽车触媒转化器、电脑显示器、照明、电视以及药品。

出版集团Agora Financial旗下刊物《Energy & Scarcity Investors》编辑金(Byron King)表示,我们就像需要石油一样离不开稀土。但这些元素没有一个像金银一样出名,也不像铁、铝或铜那样通过巨型矿石货轮进行装运。

金说,如果没有这些元素,现代经济的诸多部分就会直接停转。

但他表示,真正研究这些元素的人都是硕士和博士级别的化学专家以及固态物理学家,以及中国等国家的顶级专家。

实际上,中国几乎垄断了这一市场。稀土领域就象"大富翁"游戏:中国拥有着Boardwalk、Park Place以及几乎所有的地产,而西方则偏安St. James Place一隅。

波士顿大学金融学教授、风险管理领域专家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就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在石油行业一样。和石油一样,稀有金属也将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

UncommonWisdomDaily.com的自然资源分析师布鲁德里克(Sean Brodrick)表示,中国占有全球约97%的稀土产量,2008年产量为13.9万吨,中国也消耗了全球约60%的稀土。

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美国也是稀土的一个重要消费国,去年美国没有稀土元素产量。

布鲁德里克说,中国的稀土消耗量不断增长,因此其出口也减少了。

鉴于稀土被用于如此多的产品和物件,中国的这一状况可能给全球稀土市场带来一个重大问题。

金说,如果没有这些元素,你就得告别现代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将不再有电视屏幕、电脑硬盘、光纤电缆 、数码相机和大多数医疗成像设备。你还得告别航天发射和卫星,全球的炼油系统也会停转。

科技领域作用大

实际上,在创造新的绿色经济、拯救地球于气候变化灾难的尖端科技领域,稀土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金表示,如果全球市场稀土供应吃紧的话,那么"绿色"未来也就无从说起,只会有"有限"未来。

Emerging Market Strategies的主席甘姆伯(william gamble)举例说,丰田汽车(Toyota)领先市场的混合动力车普瑞斯(Prius)的电动马达电池需要10-15公斤镧。

他说,普瑞斯的电池还用了1公斤钕,这是生产永久磁铁的合金的重要成份。

金说,事实上钕是可形成强力永久磁铁的唯一元素,不过工程师们一直努力寻找替代元素。

他补充说,很少有人知道强力磁铁是美国国防库存中所有导弹的定向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使用最广泛的稀土元素镧数十年来一直是石油加工的一个重要材料,因此就连不环保的汽车也要依赖稀土元素。

金说,由于在稀土产量方面占主导地位,中国现在和将来开发许多技术时都会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控制

凭借对市场的这种束缚,中国正在尽其所能阻止其它国家染指。

投资通讯Exploration Insights的作者、地质学家库克(Brent Cook)说,最近的表态说明中国将限制对外出口,同时关闭国内污染严重的矿山。中国正在集中供应。

库克说,就像力拓(Rio Tinto)和土耳其的Eti Mine通过控制硼酸盐市场能够有效遏制任何竞争对手的生产那样,我相信中国有能力而且也会对新出现的生产商采取同样做法。

布鲁德里克说,中国对在今后几十年里控制全球稀土市场,并以此控制21世纪的能源技术制定了周详的计划。

初步举措包括限制出口。他说,今年的出口限额预计是迄今最低的,同时进一步的限制措施也正在计划中。

其次,中国政府似乎还在迫使使用稀土元素的生产厂商迁到中国。

布鲁德里克说,想从中国获得稀土元素的公司能够如愿。它们只不过必须将生产设备转到中国,因为传闻中的种种出口限制。

他说,第三,中国已经采取行动,收购世界各地的其他稀土资源。

他列举了两家澳大利亚公司的事例,Lynas Corp.和Arafura Resources计划未来几年开发稀土矿,产量合计将相当于全球稀土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去年信贷市场崩溃后,两家公司都失去了融资来源。布鲁德里克说,中国察觉到机会,插手进来,让国有矿业公司提供资金,供这两家公司完成矿井和矿石加工厂的建设。

作为交换条件,出资的中国公司获得了Lynas和Arafura的股份,比例分别为51.7%和25%。

金表示,中国政策采取的是长期策略。虽然中国稀土产量未来几年尚可支撑,但几乎可以肯定在那之后会出现下降。

他说,中国政府明白这一点。因此当全球市场看到有关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消息时,他们就意识到这样做既是为了保护稀土矿和相关资产,也是为了吸引新产业进入中国。

市场损失,中国获利

而且中国对这一市场的掌控很难打破。

Emerging Market Strategies的甘姆伯说,中国能够垄断稀土市场的原因是,过去十年里它能够将价格压得比任何人都低。

中国稀土行业也是咽下了环境方面的恶果才得以实现增长。

大宗商品套期保值顾问机构Hudson & Associates的总裁哈德逊(Marcus Hudson)说,许多稀土元素都有巨毒。由于中国在环境安全方面监管松弛,未来还会出现环境方面的噩梦。

然而,虽然中国有价格和监管方面的优势,但其他国家规模较小的勘探公司在新的稀土项目上已开始取得进展,可能蚕食中国在这一市场的统治地位。

库克说,要摆脱中国对市场的控制,显然就得在中国以外开发新矿。现在有一些小型勘探公司正致力于此。

他说,因此实际上稀土元素并不缺乏,有足够的储量,能够轻易满足需求,不过要付出代价。

他说,至少直到现在为止,稀土生产的成本依然不低,不过如果价格保持在高位,我们就会看到中国之外出现许多新的稀土矿。

但他补充说,问题在于中国控制着价格,而且能够通过降价让任何新厂商破产。

Myra P. Saefong

中国稀土出口政策引发行业争论

周五的一次重要金属研讨会上,针对中国控制全球稀土市场的努力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非中资矿业公司对中国政府限制出口的明显意图表示欢迎,而稀土买方却为全球可替代供应来源的开发尚不成熟而烦恼。

中国控制着全球95%的稀土产量,并准备在这个日益重要的市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问题近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上个月提议,对逐步下降的稀土年出口配额设置上限,并可能禁止部分稀土金属出口。

在本周中国政府寻求缓解国际市场对其试图储备稀土资源的担忧之际,美国一家稀土开采企业表示,中国政府的举措将推进改革,最终将使整个行业受益。

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稀土开采企业Molycorp Minerals的首席执行长Mark A. Smith在出席2009年国际稀有金属与稀土年会(Metal-Pages Minor Metals and Rare Earths 2009 Conference)时表示,中国的政策提议已促使处在发展初期的矿业公司加紧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稀土矿的替代供应来源。

Molycorp经营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Mountain Pass稀土矿,这是美国境内唯一一个正被开采的大型稀土矿区,其产量为2,150吨,但比起中国去年约125,000吨的产量,可谓相形见绌。


供应稳定性忧虑


作为中国以外为数不多的稀土供应来源,Mountain Pass将享受到中国限制出口的好处,但这对必须购买此类金属的公司显然缺乏说服力。

稀土进口兼加工商Advanced Material Japan Corp.的总裁Shigeo Nakamura表示,日本工业企业对中国供应的稳定性感到担忧,拥有稳定的供应来源至关重要。

Nakamura称,日本公司一直在巴西、澳大利亚、越南和加拿大等地从事稀土矿采矿开发工作,希望到2012年确保替代供应来源的稳定。

他表示,日本的科学家已经设法减少了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电池所需的稀土数量,但"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

他称,中国自身的需求也很"庞大"。中国政府的稀土出口政策将给日本工业带来明显影响。

Nakamura表示,如果日本无法获得所需的稀土金属,则企业在生产诸多高科技产品时将遭遇难题。他称,合作非常重要。

中投青睐对冲基金 橡树资本获投10亿美元 Oaktree Scores $1 Billion From Chinese Fund

在世界那些正争取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获得一笔投资的最知名投资管理公司中,洛杉矶的一家投资公司成为了大赢家。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正在投下数十亿美元以期从全球经济复苏中获利,据知情人士说,该公司已承诺向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P)投资约10亿美元。这笔投资是在中投公司正准备向世界各地对冲基金发起一轮直接投资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年多以来,由于焦虑不安的投资者在金融危机之际纷纷撤资,大型投资管理公司一直在向中投公司大献殷勤,它们希望能从中国政府那里获得资金,从而获得其有影响力的一张信任票。

Aksia LLC的咨询服务部门负责人沃索尔(Jake Walthour)说,中投公司代表着世界上最大的投资机会之一。在帮助投资者决定把钱投到哪里的过程中,沃索尔与成百上千家对冲基金有过接触。

据知情人士说,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预计会用几年时间将从中投获得的资金投在受压债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资产上,中投的这笔资金会成为橡树资本今年的资金来源之一。橡树资本管理着600多亿美元资金,从投资经营不善赌场运营商的债券,到收购整个公司,该公司的投资涉及多个领域。

橡树资本的发言人拒绝谈论接受中投资金之事。中投公司的代表则没有回复要其发表评论的请求。

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由一批债券投资者于1995年在洛杉矶和纽约成立,其中包括目前依然担任该公司董事长的马克斯(Howard Marks)。今年7月,橡树资本被美国财政部选中,成为参与其公私协同投资计划(PPIP)的九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这一政府计划旨在帮助银行业摆脱有毒资产。

最近几个月,中投公司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表现最活跃的政府基金,该公司将其3,000亿美元资金的一部分投向了自然资源和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以期抓住全球经济反弹的机会获利,中投公司的负责人们预计世界经济将会复苏。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的中国分析师们估计,中投公司今年新投向海外的资金最多将达500亿美元。

预计中投在未来几个月中将向对冲基金再直接投资20亿美元。为了能在中投公司的投资名单上占据一席之地,世界一些最知名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最近纷纷如朝涌般前往中投公司的北京总部所在地新保利大厦,向中投兜售自己的服务。来访者中包括Eton Park Capital Management的老板明迪奇(Eric Mindich)和Paulson & Co.的鲍尔森(John Paulson),后者的公司因押宝住房市场将陷入低迷而在2007年赚了大钱。

中投公司今年夏天已经通过非直接方式向对冲基金投资了10亿美元。它是通过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 LP)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旗下两家所谓对冲基金的基金投入这笔资金的,这些基金负责将客户的资金投向一系列基金。中投持有百事通和摩根士丹利的股份,它在试水对冲基金领域之际与这两家公司合作可谓轻车熟路。去年,中投向J.C. Flowers & Co.进行了一大笔私募股权投资,后者将把中投拿出的32亿美元投向金融机构。

在中投挑选其对冲基金投资对象时,那些不太知名的资本管理公司也在考虑之列。总部位于伦敦的投资管理公司Capula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成立于2005年,它管理的36亿美元资金投在了固定收益资产上。据知情人士说,该公司今年8月从中投获得了2亿美元资金。

Capula负责人霍焱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中国的物理学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获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曾在摩根大通从事自营交易。据一位知情人士说,中投在决定向Capula投资前,曾对该公司的业务和业绩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Capula在2008年获得了9.5%的投资回报,而大多数对冲基金那一年都赔了钱。

基金经理们到全球各地寻找资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此多有影响力的资本管理公司排长队去一家机构寻求资金却不多见。

在市场去年出现动荡后,其他资金来源越来越少。中东地区和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在去年遭遇巨额投资亏损后,其风险偏好一直不高。它们的后撤增加了中国在对冲基金业的影响力。

据知情人士说,最近几周被视为最有望获得中投资金的其他对冲基金还有总部位于伦敦的Winton Capital Management和Lansdowne Capital Ltd.,总部位于纽约的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 LLC和总部位于洛杉矶的Canyon Partners。这些公司的代表都拒绝发表评论。

Jenny Strasburg / Rick Carew

(更新完成)

A Los Angeles investment firm has come out a big winner in the battle among some of world's best-known money managers vying for a slice of cash from China's sovereign-wealth fund.

China Investment Corp., which is doling out billions of dollars as it tries to profit from a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has committed to invest about $1 billion with 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P,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said. The big allocation comes as the Chinese fund stands poised to make a wave of investments directly into hedge funds around the world.

For more than a year, big-name money managers have aggressively courted CIC, as China's fund is known, looking to Beijing for cash and its influential stamp of approval as anxious investors pulled money out of their funds amid the financial crisis.

'CIC represents one of the biggest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world,' says Jake Walthour, who as head of advisory services at Aksia LLC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hundreds of hedge funds as he helps investors decide where to put their money.

Oaktree is expected to invest CIC's money over the course of several years in distressed debt and other fixed-income assets, and it adds to other inflows to the firm this year,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say. Oaktree oversees more than $60 billion, making investments in a variety of realms, from debt of battered casino operators to buying whole companies.

An Oaktree spokeswoman declined to discuss the matter. A CIC representative didn't respond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Oaktree was founded in 1995 in Los Angeles and New York by a team of debt investors including Howard Marks, who is still its chairman. In July, Oaktree was among nine big asset-management firms chosen by the U.S. Treasury as fund managers for the 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artnership, or PPIP, the government program designed to rid banks of toxic assets.

In recent months, CIC has emerged as the most active government investment fund on the world stage, deploying portions its $300 billion portfolio in deals as diverse as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al estate, aiming to catch the upside of what its leaders expect to be a global rebound. J.P. Morgan Chase & Co. China analysts estimate that altogether CIC will spend as much as $50 billion on new overseas investments this year.

CIC is expected to funnel an additional $2 billion directly into hedge funds in the coming months. To score a spot on the list,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hedge-fund managers have made a pilgrimage to the 300-foot-tall glass-walled atrium of New Beijing Poly Plaza, CIC's headquarters in the Chinese capital, to pitch their services. They include Eton Park Capital Management boss Eric Mindich and Paulson & Co.'s John Paulson, whose firm made a mint in 2007 betting on a housing-market downturn.

Already this summer, CIC has funneled a billion dollars into hedge funds, though indirectly. It has channeled that money through two so-called funds of hedge funds - that is, managers that farm out pools of money to dozens of funds - that are run by Blackstone Group LP and Morgan Stanley. CIC owns stakes in both firms, making them familiar partners as it dips its toes into the hedge-fund world. Last year, CIC made a big private-equity investment with J.C. Flowers & Co., allocating $3.2 billion for opportunities am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CIC picks up its hedge-fund investments, lesser-known names also are getting a shot. Capula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 a London-based firm started in 2005 overseeing $3.6 billion in fixed-income assets, received $200 million from the China fund in August,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situation.

Capula is led by Yan Huo, the son and grandson of Chinese physicists who earned a doctorat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went on to trade proprietary capital at J.P. Morgan Chase & Co. CIC scrutinized Capula's operations and performance for more than a year before finalizing its decision,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says. The allocation came after Capula gained 9.5% in 2008, a year when most hedge funds lost money.

Fund managers are known to travel the globe hunting for new money, but rarely have so many influential managers gone to such lengths to secure funds from one source.

Other sources of capital grew scarce in the wake of last year's market turmoil. Risk appetites have been low at other sovereign fund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Singapore that took a big hit on investments last year. Their pullback has helped increase China's clout in the hedge-fund industry.

Other hedge-fund names mentioned in recent weeks as potential front-runners for CIC money,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include Winton Capital Management and Lansdowne Capital Ltd., both of London; 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 LLC in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based Canyon Partners.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firms declined to comment.

Jenny Strasburg / Rick Carew

王传福身家350亿成2009年胡润榜内地新首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 19:29  中国经济网
王传福身家350亿成2009年胡润榜内地新首富

图为:比亚迪(63.5,1.65,2.67%)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9月28日晚间消息 胡润周一在海南公布了“2009胡润百富榜”前两名,巴菲特看好的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从去年排名的103位飙升至今年的第1位,张茵家族以 视频:王传福身家350亿成2009胡润榜内地新首富 媒体来源:第一财经《早市导航》 财富330亿元排名第二,重返三甲。

  “2009胡润百富榜”上榜富豪1000位,上榜门槛从去年的7亿元提高到10亿元。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张茵家族以财富330亿元排名第二。(王传福和张茵家族的财富是按照2009年9月15日的收盘价计算。)

  43岁的王传福出生于安徽,人称“技术狂人”、“汽车狂人”。 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2009年中国首富,其财富较去年增加了290亿元,排名从去年的10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位。

  王传福最为媒体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股神”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

  而随着巴菲特的青睐,比亚迪的股份也一路飙升,从入股时的8港元左右上涨到9月28日收盘价的61.85港币。亮丽的上升曲线让巴菲特赚的盆满钵满,更最终让王传福登上了首富宝座。

  王传福于1995年创立比亚迪,拥有充电电池、手机产业,2003年初进入汽车领域。比亚迪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王传福拥有27.83%的股份,市值1200亿元,他所持有的是内资股,不能完全流通,在此胡润研究院将内资股与H股的价格按照1:1计算。

玖龙造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
玖龙造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

  张茵家族以财富330亿元排名第二,较去年第15位的排名上升了13位,重返2006年、2007年的前三甲地位。

  玖龙纸业(9.84,0.36,3.80%)成立于1995年,按产能计算,为中国最大的箱板原纸产品生产商。张茵家族(包括其丈夫刘名中、弟弟张成飞)目前对玖龙纸业的持股比例高达72.25%,股权高度集中。在张茵家族财富数据中,胡润研究院将张茵女士、刘名中先生和张成飞先生的股份一同计入。(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上榜人数统计:

公司总部

2009上榜人数(位)

2008上榜人数(位)

广东 169 168
浙江 155 149
江苏 101 94
上海 89 98
北京 86 89
福建 55 54
山东 51 48
四川 34 26
辽宁 32 32
山西 22 26
香港 22 22
内蒙古 21 21
河北 20 30
重庆 19 13
河南 19 24
湖南 17 17
江西 16 11
天津 14 12
湖北 13 13
陕西 10 7
黑龙江 8 13
云南 8 8
安徽 7 7
吉林 6 4
新疆 6 6
甘肃 4 4
贵州 4 5
广西 3 5
美国 2 2
宁夏 1 1
西藏 1 1
澳门 1 1
海南 1 2
新加坡 1 /

  历年首富:

年份 姓名 行业 财富(亿元)
1999 荣毅仁 综合 80
2000 荣毅仁 综合 150
2001 刘永行、刘永好兄弟 农业 83
2002 荣智健 综合 70
2003 丁磊 互联网 76
2004 黄光裕 零售、房地产 105
2005 黄光裕 零售、房地产 140
2006 张茵家族 造纸 270
2007 杨惠妍 房地产 1300
2008 黄光裕 零售、房地产 430
2009 王传福 汽车、手机零部件等 350

王石:楼市量跌价升将延续到国庆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9日 02:20  证券日报
王石:楼市量跌价升将延续到国庆后
图为万科董事长王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近日,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表示,尽管今年以来国内一线城市房价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达到拐点。他强调,万科不会争拿地王,不会当价格的领跑者。

视频:王石新书发布会上称楼市还未到拐点 媒体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王石表示,今年房价上涨是典型的政策市,目前国家出台的微调政策是及时、正确的,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他认为,只要能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就一定会影响目前的行情,“二套房贷严格执行,对房地产影响非常之大”。

  王石对楼市的判断也与不少业内人士相吻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三季度各大城市尽管集体出现成交量下跌的现象,但房价将维持高位甚至稍微上涨。这种“量跌价升”的情况将延续要国庆之后,届时如果政策风向继续收紧,成交量继续下跌,房价才可能阶段性见顶,楼市才可能出现拐点。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9/02206803570.shtml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潜力大

  2009年恰逢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这六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新浪财经将推出大型专题《甲子兴邦――中国经济六十年经济报道》,向共和国生日献礼。

  9月16日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郭建新接受了新浪财经的独家对话。他表示,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是全球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潜力也非常巨大。09年李宁会开一千家左右的新店,同时会积极把握国际市场的拓展机会,但目前公司的工作重点仍是中国市场做好。

  谈到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郭建新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他告诉新浪财经,未来几年中国体育行业还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市场潜力非常大。"首先中国人均拥有运动鞋不足一双,但成熟市场是4、5双,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其次,通过08年的奥运会,中国对体育、体育运动精神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此外,运动体育用品也和审美结合在一起,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生活状态会发生变化,会变得更积极、更向上。"郭建新说。

  郭建新表示,本次的金融危机对体育用品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也蕴藏着一些难得的机会。09年李宁还将开一千多家新店来拓展自己的业务,同时把建立李宁工业园作为李宁第二个五年计划夯实的基础。郭建新认为,中国体育行业消费者的口味转变比较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短。对任何一个品牌的企业来说,最好的运动方式就是能快速地把握住消费者口味的变化,然后通过供应链的建设,使它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供应上去,不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停止。李宁工业园刚好能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在那里有自己的物流中心。从工厂到物流配送中心基本上就在一起。此外从湖北发货到全国各个省的时间也非常短,整个物流时间的压缩,包括工厂到物流的压缩非常快。随着我们在前期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继续加深,市场敏感度就一定会越来越高。"郭建新说。


http://video.sina.com.cn/finance/20090922/141421707.shtml

冬眠论市(9.28):看不懂的大跌都在证明一个真理

看不懂的大跌都在证明一个真理           

再一次在节前全盘飘绿,也再一次说明:金九银十,这个骗子编的谎话,只有傻子才会相信。笔者今天没事做了一番统计,中国股市这近20年的市场里,9月底最后一个星期,翻红和翻绿的概率基本是各占一半;而10月初第一个星期,翻绿的概率远远大于翻红的概率。

       这并非翻旧账来顺应当前的走势,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宁可听信似是而非的谎言,却忽视了股市里最基本的真理。这个真理,笔者在8月12日的文章《暴跌证明了一个真理》里面花了一定的篇幅来阐述。当时有些人认为,这样的真理,对是对,但未免晚了些。其实,对于做股票的人来说,炒股肯定不是几天的事情,甚至不是几年的事情,一两波行情有所损失,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要自己还在股市里坚持着,迟早都可以将损失给扳回来。当然,这个前提,是自己能够亡羊补牢,找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进行纠正。有位网友说得好,不为打到的奶酪哭泣,这毫无意义。

       我们所谓的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规则终于预测”,与其听一堆股评分析,不如给自己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规则和操作模式,这也是贯穿在《散户操盘实战兵法》一书中的思想灵魂。其中,一个规则很简单:上穿5日均线轻仓参与,上穿20日均线重仓参与;跌破5日均线减仓,跌破20日均线斩仓。笔者做了一番统计,如果按照这个规则去做股票,赢多赢少不算,但至少有一定是肯定可以做到的,不会产生大的亏损。其实做股票本是如此,锁定风险,才能让利润奔跑。

       可能很多人不是很喜欢理念类的文字,但是不得不承认,只有掌握了好的理念,拥有好的心态,才能让各类分析方法发挥最大的功效。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这几年拼命地在写理念文章并且整理成书的重要原因。我们仍然以5日均线和20日均线的结合为例,看看近期的行情。8月6日跌破5日均线,8月7日跌破20日均线,虽然没有卖在最高点,但是至少可以躲过大跌的风险;9月3日突破5日均线,9月8日突破20日均线,9月18日跌破5日均线,9月22日跌破20日均线,这波过山车行情,虽然我们未必能赚到钱,但是,亏损一定是和我们无关的。现在呢?处于5日均线和20日均线下方,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如果现在还是重仓,到底是别的股评家忽悠了你,还是你自己忽悠了你自己?

       很多事情,回头来看,我们都会猛然发现,其实很多错误都可以避免的。说到这里,又有人会说晚了,真的晚了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炒股不是一两天的事,一两次的损失,对于长长的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股市来说,完全可以说是沧海一粟。每一次的暴跌,都在证明这个真理:规则重于分析。然而,每一次行情起来后,我们都被各种蛊惑的盲目唱多给带入歧途。我们脑子里装了一堆股神,却始终没有自己。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行情,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分析该持股过节还是该持币过节,不是去预测10月份到底是不是银十到底会不会是银子做的,而是去思考别人说的是不是等于放屁,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交易规则。


冬眠论市(8.31):暴跌再次验证股市真理
暴跌再次验证股市真理


           中国石化跌停,中国石油暴跌6.71%,这对石化“双熊”,拖累大盘近50个点。再加上中国神华等煤炭股、中国银行等银行股、中国铝业等有色股、宝钢股份等钢铁股,指标股几乎全线做空砸盘,终于再次将中国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笔者在思索两个事情:第一,今天的暴跌缘由何在?第二,怎样应对今天的暴跌?

       关于第一点,中午的文章里已经跟大家讨论过了,今天消息面整体虽然偏空,但这些利空消息其实我们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何至于暴跌成这副鬼样子?尤其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兄弟,机构简直是恨不得今天一口气把股票全部卖掉,恨不得要把大盘砸到万劫不复之地。这种砸盘的目的何在?是主动性砸盘,还是被动潜逃?笔者认为,如果今天晚上和明天早上没有我们未曾想到的利空出台,比如提高印花税,比如加息等,那么今天这样的砸盘多半处于机构的打压建仓了。

       关于第二点,怎样应对暴跌?可以说,今天的暴跌,十个人,十一个人都没想到,当然也在笔者意料之外。上周有很多人都在唱多,早盘的时候甚至是中午的时候还有人在唱多,唱多的论据很充分,观点也很很鲜明,遗憾的是,指标股的走势让大盘的走势变得很无常,再加上政策面的难以琢磨,人心的变化莫测,单纯从技术面或是消息面去分析大盘,未免太过迂腐。今天的暴跌,再次证明股市里面的一个真理:规则重于分析,纪律重于猜测。

       笔者是一个右侧交易者,在3478点的时候未能反应过来,可在8月7日,当大盘跌破20日均线的时候,笔者强烈建议清仓卖掉,因为对于右侧交易者来说,限定一个交易方式,比如笔者提出的:跌破5日均线减仓,跌破20日均线斩仓。大家可以发现,自从8月7日跌破20日均线之后,股指一直运行在20日均线下方。如果我们遵守规则,20日均线下方尽量不操作,即使要轻仓操作,也要等股指在5日均线上方。所以,近期笔者的观点一直是:稳健的右侧交易者或是中线客应当冷静观望。

       很多新看笔者文章的朋友可能会说是马后炮,跌都跌了这么多了,还说这个。笔者只能说,请先弄清楚“亡羊补牢”的故事所具有的股市含义。另外,如果是左侧交易者,分析理论和规则自当不一样,比如说,在建仓的时候,是以顺金字塔式买入,以倒金字塔式卖出,要求也是相当严格。所以,无论是右侧交易还是左侧交易,都在诠释股市的真理:规则重于分析,纪律重于猜测。


理念随笔之四十六:暴跌证明了一个真理
暴跌证明了一个真理


        收盘后扫描了一下各类股评文章,依然是纷纷扰扰地浮躁着。有人说最多跌半个小时,有人说60日均线可组织伏击战,有人则预测要跌到2800点去。看完后,想笑,但发现自己笑不出来。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类文章之后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花生、糯米、小麦、苹果、香蕉、梨子、西瓜、水蜜桃、哈密瓜……等等,任何一种食物单独吃,可能会很香,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来煮,气味就和屎一样臭了。我曾经发神经试过,不信的话,你也可以试试。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比喻呢?这是因为,笔者真心希望大家在做股票的时候,多一点自己,少一点别人。我们在不断地接受从空中到地面的信息轰炸,发现不管什么行情,总会有人在唱多,有人在唱空,自己则是忽而唱多又忽而唱空,结果唱来唱去,都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买一只股票,也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卖一只股票,一切都是糊里糊涂的在倒腾着。

       笔者这段时间写了几篇理念性的文章,说得轻松的话是:“老婆是自己的,不能给别人玩;钱也是自己的,也不能给别人玩。钱和老婆一样,都不能带绿帽子。”说得难听的话是:“如果我们连自己是左侧交易者还是右侧交易者,自己是短线投机客、中线波段客还是长线投资客都没弄清楚的话,那么纷纷扰扰的买卖之后,赚不到钱是必然的结果。就像让一头牛去吃肉,让一只老虎去吃草,两者迟早都要死掉。”

       虽然说话的轻重不同,但是都说的是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模式。这种操作模式是以纪律为导向,以理念为武装,以方法为辅助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弄清楚自己是左侧交易者还是右侧交易者,弄清楚自己是短线客、中线客还是长线客,然后寻找与自己交易模式相同的股评文章,寻找符合自己操作模式的炒股方法。

       以笔者为例,笔者认为自己对于行情短期涨跌的敏感度不高,技术分析一般,而在对大方向的把握方面以及个股的趋势把握方面稍微擅长一些,于是,笔者给自己定义,笔者是一个中线客、右侧交易者。上周五的时候,笔者说跌破5日均线减仓,跌破20日均线斩仓,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右侧交易方式。如果大家和笔者一样是右侧交易者,那么,现在应该已经空仓,耐心地等待着趋势的再度向上。这是一种纪律,炒股方法固然重要,但纪律比方法重要上百倍。可是,很多人跌破了20日均线看30日均线,跌破了30日均线看60日均线,看着某某的文章买入,又在看另外一个某某的文章卖出,这样一来,纪律荡然无存,自我完全丧失,我们的资金也就无法得以保障了。

       这是暴跌证明的一个让人刺痛的真理。

       对于右侧交易者和中线客来说,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调整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上涨。

       大跌让人心情郁闷,出去走走吧。炒股其实就像是谈恋爱,保持点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两个人粘在一起太深,难免会闹不开心。

深锐观察:十大挥霍天赋球员 “乔丹原型”压麦蒂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26日05:02  新浪体育
深锐观察:十大挥霍天赋球员“乔丹原型”压麦蒂

麦蒂在挥霍天赋榜中排名第二

  新浪体育讯 话题  挥霍天赋Top 10

  谁是浪费天赋最凶的球员?无论在我们还是由242位NBA现役球员亲手推选的榜单中,T-mac都名列前茅。

  文/孙沛

  天赋,这东西,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变成白,丑变成美,错变成对,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博古特变成博尔特,阿迪王变成阿迪。包括你我在内的无数凡人,就是因为缺乏这个东西,只能被人呼来喝去,窝囊一生。然而,NBA里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天赋充盈如海,偏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浅尝辙止,或任意挥霍,或弃如敝屣,最终泯然众人,悔恨莫及。

  Top 10  文斯-卡特

  卡特的威猛可以用三件事来概括:联盟史上最强的飞行能力,史上最高水准的一届扣篮大赛中夺魁,奥运会上飞跨法国佬。我是他的话,一定会把这三件事印上名片,到处分发。在那个乔丹接班人泛滥成灾的岁月,卡特的人气永远超乎他人,即使是科比、艾弗森和阿伦,也只能祈祷卡特在全明星选票里的位置不要和自己重叠。

  从现在的角度看,卡特的职业生涯的确没能达到人们的预期。他不但没有超越乔丹,反而被科比、艾弗森、麦迪和勒布朗们甩得一干二净,只能追在皮尔斯和安东尼的车屁股后面吃灰。然而,很难讲他是否浪费了自己的天赋。是的,他的性格里总是缺少一点非赢不可的信念,这是他始终没能将天赋发挥到最大的真正瓶颈。但他足够努力,也足够坚强,在遭遇反复的、摧毁性的伤病后,依然勇敢地回到联盟舞台,并且保持着场均20+5+4的一线球星水准。看看他那个动不动寻死觅活的表弟,难道不该对卡特表示多一点的尊敬么?

  这是我把他放在这份名单的末尾的原因。

  Top 9  达柳斯-迈尔斯

  2000年的探花秀,夸梅大帝驾临之前联盟选秀顺位最高的高中生,史上身体素质最好的小前锋之一。身高6尺9寸,四肢长如蜘蛛,拥有极强的爆发力和柔韧性,一跃三尺爆扣入筐的场景能让任何一个健全男性热血沸腾。在那个没有勒布朗-詹姆斯的年代里,迈尔斯的身体几乎可以满足你对于一个完美小前锋的所有想象。

  很多人都说,是06年那次可怕的微创手术毁了迈尔斯,我的意见是,有同情心是好事,但是说话前能否先做一点基本的功课。即使在06年以前,迈尔斯也从来没有打出过哪怕一个稍微符合期待的赛季。事实上,直到职业生涯的第4年,他的赛季场均得分才勉强达到两位数。他始终是这样一个球员:除了身体什么都没有,而且这个身体还很脆弱。

  3个月前,这个还不满28岁的“小KG”正式被灰熊裁掉。更可悲的是,这并不是迈尔斯第一次被炒鱿鱼,2008年时开拓者就给病入膏肓的他发出过大信封,这直接导致了后来那个著名的事件:开拓者和迈尔斯的合同还剩2年1800万美元,根据联盟规定,只要迈尔斯今后代表任何球队在NBA出赛10场以上,开拓者就必须乖乖把这笔钱划到他的帐上。为此,波特兰人到处群发短信威胁联盟其他球队,说谁敢签下迈尔斯老子以后就天天去他家吃饭。结果孟菲斯人不给面子,不但签下了迈尔斯,还让他打了34场球。从此保罗-阿伦恨熊入骨,常来天朝参观活熊取胆,方慰平生。

  Top 8  蒂姆-托马斯

  去年初,美国《体育画报》做过一份调查,让242位现役NBA球员选出他们心目中最浪费天赋的同僚,结果蒂姆-托马斯获得了10%的选票,位居第2。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不会把他放进这个名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找到他的天赋。身高一般高体重一般重力气一般大跑得一般快跳得一般高,这种程度的万金油在联盟里车载斗量。稍微稀奇点的是他手感优良,但一个大个子投手似乎也当不起人民群众这般的抬举。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个人把他所有的天赋都释放到了高中和大一,给了外界一种荒谬的期待感。当时托马斯极其凶悍,拿奖无数,号称全美高中生一哥,人气、威望盖过科比。“这家伙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潜力,总有一天会打出来的”——基于这种理由,尽管托马斯在职业生涯前两年打出的比赛只值1毛钱,雄鹿还是在1999年和他签下了6年6700万美元的合同,这意味着他在2001年就能领到比大卫-罗宾逊更高的薪水。对此,托马斯大人的回应是残酷的:在签下合同的第一个赛季首发1场。

  截至上赛季,托马斯在联盟里已经打了12年,换了6任东家,其个人最强表现是场均14.7分,并在2007年实现单季场均篮板达到5个的壮举,此事和野比大雄考100分的事并列,被认为是人类挑战“不可能”成功的最伟大案例之一。据说当时大地震动,诸天作乐,天女散花,芳香满路,天龙、夜叉等俱在空中叹道:“善哉善哉,如此大牛,得未曾有。”

  而他的身高是6尺10寸,和摩西-马龙、阿伦佐-莫宁相同。

  Top 7  沙奎尔-奥尼尔

  在骂“作者傻X”之前,请先冷静地听我把话讲完。沙克毫无疑问是个伟大的球员,人们描述他时,通常会使用如下的修饰:后乔丹时代最伟大球员之一,史上最伟大中锋之一,史上Top 10球员之一。很赞,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个恶心的“之一”?以沙克亘古未有的天赋,他完全有理由把那个23号扔到火星,成为这项运动有史以来唯一的主宰和真神,而不是和其他人分享这样那样的头衔。

  可惜这个人实在太懒惰了,懒到令人发指。特别是功成名就之后,沙克的智慧就全部用在编造请假条和创作挖苦科比的歌词上去了。这个暑假,他一方面拍着胸脯说“我一定会帮助勒布朗拿到冠军”,一方面把整个夏天的时间用来挑战德拉-霍亚的拳击、菲尔普斯的游泳、普乔斯的棒球、罗斯里斯伯格的橄榄球和贝克汉姆的足球,——最后这个未遂——下一步大概还要挑战加藤鹰的动作片。假如他有卡尔-马龙一半的勤奋,或贾巴尔一半的养生意识,如今我们看到的沙奎尔-奥尼尔,一定不会只有4枚戒指和1个常规赛MVP,人们更不会因为沙克和邓肯谁才是近10年来最伟大的球员而争执不休。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才是这个名单里最令人感到惋惜的家伙。

  Top 6  达科-米利西奇

  又一个我搞不懂的家伙。他在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个《体育画报》的投票里得票率为5%,高居第5位,可惜愚鲁的我始终没有发现他过人的天赋究竟体现在哪里。

  当然,从理论上讲,达科的确是一块充满无限美好可能的璞玉。他那么年轻,又有7尺高,同时具备接近小前锋的灵活性和手感,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前途至少都不该比保罗-加索尔逊色。回头看看03年选秀的前5名,勒布朗正朝着史上最伟大球员的宝座迈进,韦德差不多已经是现役地球上最强的得分后卫,安东尼和博什也是各自位置上的联盟前5、顶薪球员、全明星外加球队一哥。如果米利西奇真的是个笨蛋,当初他怎可能和这4个怪物站在一起?

  也许,他的不幸在于,刚进联盟就遇上了天杀的拉里-布朗。此人由于自己打球时天赋平庸,后来便报复社会,摇身成为世界上最恨天赋男的教练,恨不能率领5个人造人打球。在他的摧残下,塞尔维亚帅哥信心全失,方寸大乱,等到离开活塞,也已铅华洗尽,就此泯然众人。

  Top 5  埃迪-库里

  传说中“气死叶子媚,羞煞章小惠”的男人,罩杯硕大无朋。高中时和布朗大帝、钱德勒上将合称吉祥三宝,并于01年集体投奔NBA。当初库里的注册体重为285磅,配合6尺11寸的身高和超过邓肯的臂展,往篮下一站,当真是渊停岳峙,不动如山。03年,公牛对湖人,库里与沙克展开合肥大战,竟然兑子,于是一战成名,得封匪号“小鲨鱼”。

  忽忽数载,时光荏苒,由于库里的球技进步过快,甚至超过了光速,所以数据看上去毫无变化。相比之下,他的体重则进步缓慢,只从285磅增长到了365磅,还附赠了带有即死属性的心脏病。在激烈的NBA生涯中,库里像吸血鬼恨大蒜一样痛恨防守,作为一个身材巨大的传统重量级中锋,他迄今为止的场均篮板数为5.4个,盖帽数为0.8个,和文斯-卡特基本持平。此外,他特别不喜欢的事还有控制饮食、训练、比赛等所有和篮球相关的事情。对于他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失控的指责,库里是这样回答的:

  “你知道,我的膝盖有伤。当你不能比赛也不能训练时,除了吃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我又不是个素食主义者。”

  壮哉,库里君!

  Top 4  夸梅-布朗

  关于这个迷之生物,帝王般的男人,篮球运动史上永恒的奇葩,我已经谈了太多,这里不打算再多费笔墨,只想补充几点:如果没有他,2001年的选秀可能不会被鄙视成史上最烂;如果没有他,乔丹的雕像可能会和自由女神摆在一起;如果没有他,科比可能不用等到今年才收获第4枚戒指。

  总而言之,这个人根本不会打篮球,他应该出现在我家楼下,和我约好时间,一起去附近的小学挑战女子篮球队替补,而不是莫名其妙地成为NBA的状元。这是他的悲剧,也是NBA和整个篮球运动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

  Top 3  肖恩-坎普

  对所有目睹过上世纪90年代NBA的人来说,肖恩-坎普都是一道不可能抹去的回忆。在他身上,你能充分地体会到什么叫做暴力美学,什么叫做石破天惊,什么叫做劈头盖脸,什么叫做不可阻挡,然后无可挽回地被他感染,无论是否喜欢他,肯定会在他扣篮时发出惊呼——不要否认了,你一定做过,如果没有,那你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篮球。

  正因为如此,坎普也是整整一代人共同的遗憾——他的堕落速度实在太快了。除了扣篮外,他最大的特长就是和全美各地的女人生孩子。据不完全统计,他共和6个女人生下了7个私生子,为此他每年必须付出超过500万美元的赡养费。此外,毒品和酒精是他业余生活的另外两大支撑,特别当他功成名就,又握有大把的金钱和时间时,情况就会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个缩水赛季,能够让他的体重飞涨18公斤,这个纪录能让同是酒鬼的文-贝克羞赧至死。这样的结果是,坎普只能早早地结束NBA生涯,然后在长滩果酱队之类的地方挣点零碎小钱,以养活自己越来越庞大的私生子军团。

  Top 2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

  讲到天赋,不可能不提麦蒂。在中国,你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科比算个屁!健康的麦蒂比他强多了!”“健康的麦蒂是史上最强的锋卫摇摆人,没有之一!”“健康的麦蒂是唯一有可能超越乔丹的人!”起初,我认为这些话听上去智商不高,后来却慢慢有所领悟,察觉了其中的道理。首先,“健康的麦蒂”的确很强,奥兰多的2个得分王和联盟第一阵容足够证明这一点。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的麦蒂”这个概念,其实和“世界和平”、“长命百岁”一样,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不是事实。既然如此,又何必那么认真呢?

  实际上,麦蒂的确遭遇了一些不幸的伤病,但他并不算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玻璃人,也不见得比其他球星承受的痛苦更多。然而,麦蒂忍耐病痛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无论感冒发烧还是失眠多梦,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堪与癌症相提并论的巨大折磨,哪怕医生再三声明“你的身体OK”,他还是会穿上西装,优雅地坐到比赛场边,轻轻叹一口气,独自体会内心的寂寞。有理由相信,如果赛亚人攻打地球,麦蒂一定会是生存到最后、保留人类希望火种的强者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玄妙的境界。

  Top 1  莱恩-比亚斯

  这份名单里,莱恩-比亚斯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因为别人挥霍天赋,最多只是付出了前途、事业或金钱,而他挥霍天赋,付出的却是生命。

  比亚斯的天赋究竟高到哪种地步呢?很难说,毕竟他没有在NBA里打过一秒钟比赛。但很少有人怀疑他是一个真正彻底的篮球天才。他能够“在整个NCAA为所欲为”,后来人们回忆起他的强悍,甚至不惜说“迈克尔-乔丹就像莱恩-比亚斯的翻版”。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不世出的巨星种子、乔丹的“原型”、波士顿王朝复兴的希望,竟然在成为1986年榜眼秀的2天后暴毙,原因是吸入了过量的可卡因。当时他只有22岁。

  这件事在整个北美体育圈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体育画报》资深记者斯库普-杰克逊将一张比亚斯的照片做成杂志封面,标题是“梦想之死”。比亚斯的母校马里兰大学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被曝光大量丑闻, NCAA清新健康的形象受到严重质疑,凯尔特人也陷入了空前的萎靡,直到12年后才重新捧起总冠军奖杯。

  奥尔巴赫说:“好奇心毁掉了比亚斯,那是他第一次吸毒,也是最后一次。”我们不想深究主教大人这句话的真伪,无论如何,比亚斯已不可能再活过来。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天赋,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随意地挥霍它。

  因为,你挥霍的很可能是你的一生。

  (孙沛)


http://sports.sina.com.cn/k/2009-09-26/05024605295.shtml

龚方雄:房价停滞三个月 明年继续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 04:57  中国新闻网
龚方雄:房价停滞三个月明年继续涨
图为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如过山车般完成了从低迷到快速复苏,进而火爆增长,再重现理性的过程。眼下的楼市走向更加微妙,更加难以预测。在“流动性汹涌 房地产泡沫与回归之道”的圆桌讨论中,我们的嘉宾却给出了明确的预言:房价停滞三个月 明年继续涨。

  深度——理顺楼市诸层矛盾

  潘石屹:房地产市场要解决好土地和钱两个问题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想房地产市场本质上说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土地。面对房价高的市场,要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但没有土地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土地的供应商是政府,本来地和房子是一家人,应该把房子和地结合起来才能管理好,现在国家管地的专门管地,管地的部门天天说中国的耕地非常少,可是我们国家的耕地既要解决吃饭问题,也要解决住房问题,还要解决穿衣服的问题(外国人穿衣服都要我们的棉花(13645,-205.00,-1.48%)),所以我们需要把土地跟这三方面平衡起来,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标化的问题。我觉得最好能够统筹一下,多少土地可以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多少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多少可以解决穿衣服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钱的问题。现在出口也不好,中小型企业也不好,宏观经济并没有全面回暖。但上海超过每平方米十万块钱的楼盘却创下13个之多,原因到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是钱的原因。

  凌克:土地供应政策创造了“地王”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地价拿高了之后所产生的后遗症很多。拿一块地有成也有败,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千万不要随便创造地王。今天我们中国有这么多地王,不断地在创造地王,问题是什么?根据今天土地供应的政策,中国今后地王会不断被创造,房价会不断飙升。我们在上海每年应该开出3000多万平方米的住宅,我估计才够。但是根据现在上海的情况、根据全国的土地储备中心的能力,开不出来。接下来地价高,高到最后房价就高了。

  那么为什么发展商要投地,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信心。金地对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就是销售额应该达到三百到五百亿。

  最后要提醒大家,任何故事都会有结尾,有时候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一个悲剧。今后的地价走势和我们的政策相关性非常大,我们今天地价开的这么高实际上是流动性在后面支撑。大家在发现流动性和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以防变化。

  龚方雄:周期性和结构性都要看准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

  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场,中国的经济也是政策市场,中国的经济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的。下一轮的经济上行的周期当中我觉得政策对楼市的影响不会像经济下行期那样大。另外,作为开发商要充分利用流动性的周期性,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关于地价的长期走势,长远来讲,中国的地价一定还会涨,而且还会涨很多,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房价的长远上升这个判断是非常有信心的。这个是跟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相关。我讲一个观点,美国的国土面积和中国国土面积差不多,但算楼价一定要算可耕地面积。中国大部分是荒山野岭、沙漠,草原。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不到美国的一半,但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算下来中国的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另外,美国90%以上已经城市化,中国只有4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耕地面积的流失,土地价格不涨才怪。

  因此看清中国楼市要把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都看准,看周期的时候不要失去大方向。

  高度——未来楼市走向何方?

  周忻:房地产市场将在争议中上行

  ——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无论是土地市场还是房地产销售市场,在未来一定是在争议当中往上行,直至中国大的宏观政策改变。在大政策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很谨慎、小心,但是我相信会是向上的。

  由于去年整个市场萧条,由于今年上半年流动性过剩,导致一个阶段里面整个中国的房地产的量出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但是到了一定程度,该卖的房子卖掉了,价格也到了一定阶段。在量和价格相对企稳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市场是非常健康的状态。我们经常讨论问题的时候,同比、环比,哪个好我们就用哪个比。这种环境之下我们会被误导。跟去年和前年的趋势比一比,今年一点都不差。关键问题在于未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一些供应量上来。所以关于量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每一天的数据来下判断,宏观比较,目前的量我认为是正常的。

  龚方雄:房价停滞三个月 明年继续涨

  未来三个月中国楼市的房价应该会停滞一段时间,成交量也会徘徊。未来短暂的三到六个月房地产开发商如果还想做业绩的话,我不建议跟着市场提价,还是把量先做上去,因为做业绩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因素,一个是量的问题,把握好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如果不提价把房子卖掉也是好事。

  明年年初,不可避免地贷款规模会比今年下半年每个月都好,整个市场的情绪、氛围都不一样了,也就是说明年上半年的楼价和成交量会有所增长。我的感觉是这几个月市场的停滞就是市场在消化明年可能出现的政策转向。如果明年真的加息,但是只加了两三次,还是低于3%,通货膨胀也就是2%到3%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明年整体楼市和整个股市表现应该都会不错。

  凌克:部分城市明年成交量降40%

  我们最近和清华大学做了一个房价走势预测,把政策因素、地产因素、经济因素考虑进去之后看今后一年之内的房价走势。得到的结果是明年房价仍然是向上的,销售量会有比较大的下滑,下滑的幅度有的城市20%,有的城市40%。以上海为例,从2月份到现在不过7、8个月的时间,房价涨了50%。这个房价到明年看不到跌。因为土地储备、土地供应是有限的。不过在房价整体向上的大趋势之下,不排除房价的阶段性调整。因为政策的波动和其他因素的波动肯定有,我觉得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要特别关注政策信号。(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于兵兵 )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928/04576799402.shtml

2009年9月27日

俄罗斯女首富5000万英镑购下伦敦最大住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06:3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8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援引外报消息称,俄罗斯富豪近年大手扫入伦敦房地产,消息人士指出,伦敦最大私人住宅Witanhurst最近也告易手,买家是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的妻子、俄罗斯女首富巴图林娜,她更斥巨资大肆翻新,在大宅下兴建两层地窖,内里设施极尽奢华,媲美白金汉宫。

  位于伦敦北部海格特区的Witanhurst共有65个房间及一个占地5亩的花园,面积之大冠绝伦敦私人住宅,仅次于白金汉宫。这幢历史悠久的大宅,最近由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Safran Holdings以5,000万英镑购下。

  消息人士透露,Witanhurst的真正买家其实是46岁的俄国女首富巴图林娜,她准备再斥5,000万英镑作全面翻新,最大工程是在大宅下建造两层大型地窖,内里将设有一间33座位的电影院、泳池、健身室、美容院、桑拿房、酒窖、职工宿舍,并有一个可容纳24辆汽车的停车场,车辆可透过电梯直达地面,地窖面积在伦敦住宅中数一数二。

  此外,大宅前面将辟建一个池塘,大宅入口会建造一座配备闭路电视的新大闸,后花园的意大利风格花园、网球场和凉亭也会修葺。由于工程浩大,预料要花6个月,完工后相信巴图林娜与夫婿卢日科夫将入住此处。

  Witanhurst项目的规划咨询公司Planning Potential负责人表示,他不知谁是屋主。卢日科夫办公室发言人称,对于购买Witanhurst一事并不知情。


http://news.sina.com.cn/w/2009-09-28/063518741042.shtml

巴菲特爱穿中国西装 Buffett Sings The Praises Of A Chinese Suit

国最著名的资本家和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之间可能没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不过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胡锦涛似乎都穿同一品牌的西装。

真正有钱有权的人不再穿意大利顶级男装品牌布莱奥尼(Brioni),他们都穿"创世"(Trands)牌西装。

这个还不太为人知的男装品牌是由大连大杨企业集团创立的。今年63岁的李桂莲在中国东北的大连市开创了这家服装公司,这个个子不高的农村妇女如今已经成为了时尚界的大亨。

大杨网站近期贴出了一段宣传视频,在视频中亮相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巴菲特。这段视频给李桂莲的公司带来了极大提振。巴菲特在视频中对李桂莲、大杨以及自己的九套创世西装大加赞赏。视频于9月10日贴出之后,大杨集团旗下在上海上市的子公司大连大杨创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价累计上涨了超过70%。

虽然从未被称为时尚达人,但巴菲特说,创世西装改变了他的形像。巴菲特本周在他的办公室表示,创世西装很舒适,大家说我穿着很好看。他说,我活了78岁才有人夸我的外表。

巴菲特表示自己并未持有大杨的股份。他说,自己尤其喜欢新的抗皱西装。巴菲特说,就算我出门旅行,天天穿着它们,它们也不会起皱。巴菲特还说,他已经将以前的旧西装都捐给了慈善机构。

Dalian Dayang Trands Co
巴菲特身穿创世的西服,与李桂莲热情拥抱。
那段视频是应李桂莲的请求录制的,是为了庆祝这个月大杨创建三十周年纪念日。巴菲特在视频中说,他已经向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商业合伙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以及微软(Microsoft)创始人、亿万富翁朋友比尔・盖茨(Bill Gates)推荐了这一品牌。

大杨还有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顾客──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只是该公司不能公开宣传这一点。大杨发言人智勇表示,胡锦涛是从2005年底开始穿创世西装的,之前他偶然发现大杨在北京的一家店。大杨的官方历史介绍中就有一幅胡锦涛穿着创世西装的照片。

中国的情况不同于美国,美国领导人穿着的服装品牌会成为重要的时尚新闻,而中国国家主席的个人生活细节则是中国媒体的禁区。实际上,当一位记者试图进入北京京西宾馆内的创世分店时,就被婉言拒绝了。据说胡锦涛就是在这里首次看到创世品牌的。

该分店一位接听电话的人士说:我们店不向公众开放,我们主要服务于中国领导人。

中国中央政府的新闻办公室没有回应记者的置评电话。

智勇表示,这个问题有点敏感。

李桂莲和巴菲特是偶然建立起友情的,虽然这段友谊看起来有点让人难以想象。李桂莲说,这要感谢"缘分",我们之间的这种感情是诚挚的。李桂莲个子不高,头发自然卷,穿着以深色为主,带着琥珀色眼镜和一串珍珠项链。

两年前,巴菲特来到大连参加伊斯卡尔金属制品公司(Iscar Metalworking)一家新工厂的开幕仪式,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近期的一笔收购交易。大杨全球营销总监大卫・玛格里特(David Margalit)的一位朋友在Iscar的管理层工作。玛格里特找了个机会,建议巴菲特试试创世的定制西装。

巴菲特说,我进了酒店才五分钟,有两人就冲进我的房间。我还没明白过味儿来,他们就开始把量尺绕到我的大腿上。对我来说,这有点儿过于亲密了。不过他们把衣服送来后,我没觉得有一丁点儿不合身。

巴菲特承认,他对男装的了解不及他在投资上的技能。他说,我并不热衷买衣服,我对此不感兴趣。不过这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喜欢这些衣服,当然不只因为它们是免费的。

李桂莲"从贫儿到服装大亨"的致富故事吸引了巴菲特。她出生于农民家庭,在距离辽宁省大连市一小时车程的杨树房镇长大,小时候住在破砖房里,家里的前院还养着鹅。她从18岁起就开始种地,很快就从农民中崭露头角,成为有着2,000人的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1979年,她贷款人民币3万元(合3,394美元)创建了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大杨集团,建起了一条组装线,有85名员工和街坊邻里贡献的几十台缝纫机。工厂开始时生产和李桂莲一样的农村人使用的简单物件,比如桌布、围裙和套袖。

李桂莲说,我们的技能很低,不过目标很高。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一挥,指甲上还画了粉红玫瑰图案。随后,公司开始生产简单的工作服,慢慢地推出更复杂的服装,同时与海外客户签订协议。

1995年,大杨推出了自有旗舰品牌"创世"男装。大杨现在有1.5万名员工,每年生产1,000万件服装。

巴菲特很快喜欢上了李桂莲和她的西装。他在给李桂莲的一封落款2007年11月27日的信中写道,昨天我从大卫那儿收到了两件西装。非常合身,看起来棒极了。我从来没有这么喜欢的西装。

今年5月份,巴菲特邀请李桂莲参加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两人再度见面。

巴菲特说,之后"创世"西装还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四位董事量身定制了西装,他们是比尔・盖茨、查尔斯・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国际宽频网络基建及通讯公司(Level 3 Communications)董事长小斯科特(Walter Scott Jr.)和Munger, Tolles & Olson律师事务所的罗纳德・奥尔森(Ronald Olson)。李桂莲不会说英语,她喜欢捏站在她旁边的人的胳膊或手。她说,她没有料到会受到巴菲特如此热情的对待。她称他是一位"新朋友。

即使是在创立了14年之后,"创世"在中国也并不是很有名,至少在巴菲特开始给它作宣传之前是这样。"创世"的20家店集中在中国北方的二线城市,比如大连、沈阳和太原;照中国的标准衡量,"创世"的衣服很贵。最便宜的也要约人民币6,000元(合880美元),最贵的用上等羊绒制作的西服则要人民币两万元。

在本周第20届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入口处,一块大屏幕上反复放映着巴菲特给"创世"作宣传的视频。

巴菲特每隔3分钟左右就会说,我现在的9件西装都是中国制造的,我把其余的都扔掉了。

Sky Canaves / Susan Pulliam

(更新完成)

America's foremost capitalist may not have much in common with China's top Communist, but Warren Buffett and Hu Jintao do appear to share the same clothier.

Move over Brioni, the truly rich and powerful are wearing Trands.

The obscure menswear label is produced by Dayang Group, a clothing company founded by Li Guilian, 63 years old, a diminutive farmer-turned-fashion mogul, in northeast China.

Ms. Li's company got a major boost after Mr. Buffett,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 Berkshire Hathaway Inc., recently appeared in a Dayang promotional video, posted on the company's Web site. He heaped praise on Ms. Li, her company, and the nine Trands suits he proudly owns. Shares of Dayang's Shanghai-listed subsidiary, Dalian Dayang Trands Co., have soared by more than 70% since the video was posted on Sept. 10.

While not known as a fashion plate, Mr. Buffett says his Trands suits transformed his image. 'They're comfortable and people tell me they look good,' says Mr. Buffett, reached this week at his office. 'I went 78 years before I got a compliment on my appearance.'

Mr. Buffett, who says he has no ownership stake in Dayang, especially likes that his new suits are wrinkle-resistant. 'If I am on a trip and wearing them day after day, they don't wrinkle,' he says. He says he gave his old suits to charities.

The video was made at Ms. Li's request to commemorate her company's 30th anniversary this month. In it, Mr. Buffett tells viewers that he has recommended the brand to his business partner at Berkshire Hathaway, Charlie Munger, and to his billionaire buddy and Microsoft Corp. founder, Bill Gates.

Dayang can't openly advertise its affiliation with what it says is another famous customer, China's President Hu Jintao. The company's press officer, Zhi Yong, says Mr. Hu started wearing Trands in late 2005 after coming across one of its stores in Beijing. A photo of Mr. Hu, donning a Trands suit, is featured in the company's official corporate history.

But unlike in the U.S., where leaders' clothing labels are major fashion news, details of the president's private life are off-limits to the Chinese media. Indeed, when a reporter tried to visit the Trands store inside Beijing's Jingxi Hotel, where the president was said to have first spotted the label, she was refused entry.

'This store is not open to the public. We mainly serve Chinese leaders,' a person who answered the store's phone said.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didn't respond to calls seeking comment.

'It's a bit sensitive,' says Trand's Mr. Zhi.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s. Li and Mr. Buffett, unlikely as it seems, developed quite by chance, or, as Ms. Li puts it, thanks to 'yuanfen,' a Chinese concept of predestined chemistry between people. 'It was heart-to-heart, this feeling between us,' says Ms. Li, a compact woman with naturally wavy hair who tends to wear dark colors, amber-tinted eyeglasses and a string of pearls.

Two years ago, Mr. Buffett came to Dalian to attend the opening of a new factory for Iscar Metalworking Cos., one of Berkshire Hathaway's recent acquisitions. David Margalit, Dayang's global marketing director, had a friend who was an executive at Iscar. Spotting an opportunity, Mr. Margalit suggested that Mr. Buffett get fitted for a Trands suit while he was in town.

'Five minutes after I got into the hotel room these guys came bursting into the room and before I knew it, the two of them were sticking measuring tape around my thigh. It seemed a little personal to me,' Mr. Buffett says. 'But they sent them to me and I never had to have an eighth of an inch changed.'

Mr. Buffett admits his knowledge of men's clothing isn't equal to his investing prowess. 'I'm not enthused about buying clothes. They don't interest me,' he says. 'But this is a perfect solution. I feel good about these suits. And not just because they are free.'

Ms. Li's rags-to-rag-trade tale of riches appeals to Mr. Buffett. Born to a peasant family, Ms. Li grew up in a brick shack with geese in the front yard in the small town of Yangshufang, an hour's drive from the coastal city of Dalian in Liaoning Province. She started tilling the fields at the age of 18 and quickly rose through the ranks of farmers, becoming the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of her 2,000-member production brigade.

She started Dayang Group in 1979 as a collective township enterprise with a 30,000 yuan ($3,394) loan, setting up an assembly line with 85 employees and several dozen sewing machines contributed from the homes of her neighbors. The factory started out making the kinds of simple items used by rural folk like Ms. Li: tablecloths, aprons and sleeve protectors.

'Our skills were very low, but our goals were very high,' says Ms. Li, punctuating the air with her hands, her fingernails decorated with pink rose decals. The company moved on to making simple workers' jackets, slowly introducing more complicated garments and signing up overseas customers along the way.

In 1995, Dayang launched its own flagship brand of Trands menswear. Dayang now employs 15,000 people and turns out 10 million garments a year.

Mr. Buffett quickly took to Ms. Li and her suits. In a letter to Ms. Li dated Nov. 27, 2007, he wrote: 'Yesterday I received the two suits from David. They fit perfectly and look magnificent. I've never had any that I like better.'

They met again in May this year, after Mr. Buffett invited Ms. Li to attend Berkshire Hathaway's 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 in Omaha, Neb.

Later, four Berkshire directors were fitted for Trands suits, Mr. Buffett says: Mr. Gates; Mr. Munger; Walter Scott Jr., chairman of Level 3 Communications; and Ronald Olson, of law firm Munger, Tolles & Olson. Ms. Li, who doesn't speak English and likes to squeeze the arms or hands of whomever she's standing next to, says she hadn't expected such warmth from Mr. Buffett. She describes him as a 'new friend.'

Even after 14 years, Trands isn't particularly well known in China, at least not before Mr. Buffett began promoting it. Its 11 stores are concentrated in second-tier north China cities such as Dalian, Shenyang and Taiyuan, where its suits are expensive by Chinese standards. The cheapest cost around 6,000 yuan ($880), and the most expensive, made from fine cashmere, are upwards of 20,000 yuan.

This week, the Trands promotional video of Mr. Buffett played in an endless loop on a giant screen at the entrance to the 20th annual China International Garment & Textile Fair.

'I now have nine suits all made in China. I threw away the rest of my suits,' Mr. Buffett says, every three minutes or so.

Sky Canaves / Susan Pulliam

汇丰集团行政总裁办公室将迁至香港

丰集团(HSBC)周五称,其集团行政总裁的主要办公室将搬迁至香港,但集团旗下控股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 HBC, 简称:汇丰控股)仍然留在英国,并没有搬迁计划。

该集团行政总裁纪勤(Michael Geoghegan)将在香港办公,以便驻守在该集团战略上最重要的地区,并致力于确保完全实现该集团的发展潜力。

该集团行政总裁将在与集团董事长达成一致的前提下负责制定集团战略,并向董事会进行推荐。

该集团董事长和两名执行董事范智廉(Douglas Flint)和欧智华(Stuart Gulliver)将继续驻伦敦。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U.K.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仍将是该集团的首要监管机构。

中投承诺向Oaktree投资约10亿美元

杉矶投资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从众多知名资产管理公司中脱颍而出,赢得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 简称:中投公司)的青睐。中投公司有意进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以把握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机会。

知情人士表示,中投公司已承诺向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投资约10亿美元。中投公司正计划向全球对冲基金进行大量投资。

中投在自然资源领域接连抛出大手笔 CIC Bets Big On Resources

拥3000亿美元资金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在两天时间里接连出手,扩大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投资。该公司向印尼最大的热煤生产商PT Bumi Resources投资了19亿美元,收购后者发行的债券型工具。

Bumi周三宣布了此项交易。而就在此前一天,中投同意斥资8.5亿美元收购香港大宗商品贸易商来宝集团(Noble Group Ltd.) 15%的股权。

再算上7月初中投为收购加拿大矿企泰克资源公司(Tech Resources Ltd.)所投资的15亿美元,中投在大约十周的时间里共计在资源领域投资了42.5亿美元,这凸现出能源、金属以及农产品正日益在中投的投资策略占据中心地位。

知情人士表示,中投还在考虑投资蒙古的一家铁矿石企业。

中投的资源投资可谓一石两鸟。第一,上述投资符合中国确保自然资源安全供应的长期战略利益。随着商品价格下滑,中国官员今年已安排国有企业收购海外的矿产以及石油资产。与中国国有企业不同的是,中投避免在所投资公司中持有多数股权,而是倾向于少量持股。

第二,全球经济复苏在望,这些投资从总体上符合中投意图赶上经济上行潮流的种种努力。在大宗商品的价格前景方面,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投的监事长金立群上个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的好转,中投公司和其他主权财富基金有很多机会。"现金为王"将变成"资本为王",不过他指出,作为一个长线投资者,中投公司将继续保持平衡的投资组合。

中投还在资源领域之外进行了投资,所投资行业似乎都能够从全球经济复苏中得益,特别是地产业。近日中投宣布小规模持股几家中国地产开发企业,它还参与了一个救助伦敦商业区Canary Wharf大股东的财团;并投资了一只澳大利亚地产信托基金。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中国分析师预计中投今年将在收购交易上投资500亿美元之巨。

在2007年参股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 L.P.)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中投曾因投资时机选择不当而遭到长时间炮轰,而现在它似乎时来运转了。

中投董事长楼继伟不久前说,如果取得良好的回报,中国政府可能向中投追加资金。去年,这只主权财富基金的表现超过了许多大型主权财富基金和退休基金,其全球资产组合因主要持有现金而仅亏损了2.1%。

中国在中投上的良好体验鼓励其提出了设立主权财富基金解决全球失衡问题的建议。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周二发表的报告中说,20国集团应考虑建立一只"超主权财富基金",将部分经常项目盈余投资到贫穷国家。这样的话,这些国家就可以充当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引擎。

印尼是全球发电用热煤的最大出口国,Bumi Resources则是产量最大的开采商之一,在婆罗洲岛拥有两座高产煤矿。

今年早些时候,印尼公司Bakrie & Brothers的发言人说,正考虑与希望获得长期热煤供应的中国投资者结成战略联盟。这家公司持有大量Bumi Resources的股份。

2007年,印度Tata Steel Ltd.以13亿美元收购了Bumi Resources旗下两座煤矿30%的股权,主要是给印度西部新建的一座大型燃煤电站提供热煤。

自一年前全球危机爆发以来,Bakrie & Brothers一直被一笔13亿美元的债务重组交易所困。该公司持有略高于20%的Bumi Resources股份,同时还有棕榈油和天然气等项目的投资。Bakrie & Brothers由印尼福利统筹部长巴克里(Aburizal Bakrie)的家族控制,巴克里是一位有影响的政治家,同总统苏西洛(Susilo Bambang Yudhoyono)关系密切。Bakrie & Brothers曾表示要以在Bumi Resources和其他公司中的股权作为抵押品筹集资金。随着全球次贷危机造成股价暴跌,它也难以凭借抵押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为了完成债务重组,Bakrie & Brothers一直在出售Bumi Resources等公司的股份。今年6月,印尼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裁决,Bumi为与巴克里家族有关的煤炭资产支付了不公平的高价,这项交易也是债务重组的一部分。监管机构没有对该公司采取行动,Bumi后来减少了出资额,以遵守监管机构的裁决。

Bumi在声明中说,对Bumi Resources的投资将使中投获得12%的年现金息票利率,总的内部回报率为19%。Bumi称,这项债券型工具的期限为6年。

Rick Carew

(更新完成)

China's $300 billion sovereign-wealth fund, expanding its position in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 second time in two days, is investing $1.9 billion to purchase 'debt-like' instruments issued by Indonesia's largest thermal-coal producer, PT Bumi Resources.

The Indonesian deal, announced by Bumi on Wednesday, comes a day after China Investment Corp. agreed to buy a 15% stake in Hong Kong-based commodities trader Noble Group Ltd. for $850 million.

Together with a $1.5 billion investment in Canadian miner Tech Resources Ltd. in early July, CIC has spent $4.25 billion on resource deals in about 10 weeks, a sign of how energy, metals 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re proving increasingly central to the Chinese state fund's investment strategy.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situation say CIC also is considering investments in a Mongolian iron-ore company.

CIC's resource plays serve a twofold purpose. First, they dovetail with China's long-term strategic interest in securing access to natural resources. Chinese officials have pushed state-owned firms to buy overseas mining and oil assets this year as commodity prices dropped. More than China's state firms, CIC has avoided taking majority stakes in companies, preferring minority holdings.

Second, they fit broadly into the the fund's efforts to capture the potential upside from a global economic rebound. Chinese demand to build its rapidly urbanizing cities looms large in the outlook for commodity prices.

'As the market turns around, there are lots of opportunities for CIC and other sovereign-wealth funds,' CIC's supervisory board chairman, Jin Liqun, said in an interview last month. ''Cash is king' will turn into 'capital is king,'' though he noted that 'as a long-term investor, CIC will continue to keep a balanced portfolio.'

CIC has made other bets beyond resources that seem leveraged to a global rebound, particularly in the real-estate sector. In recent days, it has taken small stakes in Chinese real-estate developers. It also has helped bail out the company behind London's Canary Wharf property development, and bought into an Australian real-estate trust. China analysts at J.P. Morgan Chase & Co. estimate CIC could put as much as $50 billion into deals this year.

The tide seems to be turning for CIC after it endured criticism over its bad timing on the purchase of stakes in Blackstone Group LP and Morgan Stanley in 2007.

Chairman Lou Jiwei said recently that China's government might add to the $200 billion it gave CIC to manage if it posts good returns. Last year, the sovereign-wealth fund outperformed many big sovereign-wealth and pension funds, losing just 2.1% on its global portfolio by staying mostly in cash.

China's positive experience with CIC is encouraging it to propose a sovereign-wealth fund to solve global imbalances. Chinese central bank vice governor Hu Xiaolian said in a paper released Tuesday that the Group of 20 should consider setting up a 'supra-sovereign-wealth investment fund' that would invest some of the surplus in poor countries 'so that these countries can serve as new engines in global recovery and growth.'

Indonesia is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of thermal coal used for generating power, and Bumi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biggest producers with two highly productive mines on Borneo island.

Earlier this year, a spokesman for Bakrie & Brothers, an Indonesian company that holds a large stake in Bumi Resources, said the company was considering a strategic tie-up with Chinese investors who were looking to secure long-term supplies of coal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In 2007, Tata Steel Ltd. of India paid $1.3 billion to take a 30% stake in two coal mines owned by Bumi Resources, largely to fuel a massive new coal-fired power station in western India.

Bakrie & Brothers, which has just over a 20% stake in Bumi Resources and other investments in palm oil and natural gas, has been troubled by a $1.3 billion debt restructuring since the onset of the global recession a year ago. The company,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family of Aburizal Bakrie, Indonesia's welfare minister and an influential politician with the ear of president 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had pledged its holdings in Bumi Resources and other companies as collateral to raise funds. When share prices collapsed amid the global subprime crisis, it was unable to top up its collateral.

As part of its debt workout, Bakrie and Brothers has been selling down stakes in companies, including Bumi Resources. In June, Indonesia's capital markets regulator ruled that Bumi was paying an unfairly high price for a coal asset linked to the Bakrie family, a deal that was part of the debt restructuring. The regulator took no action against the company, and Bumi later reduced the size of its stake to comply with the regulator's ruling.

The investment in Indonesia's Bumi Resources will offer CIC a 12% annual cash coupon with an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of 19%, Bumi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debt-like instrument will have a six-year term, Bumi said.

Rick Ca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