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张近东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表现出对家电连锁商业未来确定性一如既往的信心,信心的主要来源在于对国外竞争态势的研判,考虑即使在日本和美国电子商务充分发展成熟的条件下,电子商务仍然只占约8%左右,另外,苏宁相信家电连锁与电子商务在体验和服务上有本质区别,家电销售不是只以价格为主导的竞争。体验的区别来源于家电实体感觉和不怕假货放心购买,服务区别则主要是售后维修服务家电连锁有实体店,更有保障,更方便,责任更明确。
中国电子商务的世界观
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对品牌有极强信赖感的民族,我听过一个有趣的小事情,就是说如果你在国内,在有品质保障的超市里,如果你卖散装的优之良品,即使价格才低10%肯定要比你卖包装的好卖,但如果你在日本,即使购买者看着你把包装的东西倒进散装堆放地方里面,而且价格低50%,购买者仍然愿意购买包装产品。当然,这可能没什么说服力,更有说服力的是日本的仿制药销售额远远低于原研药的使用,即使可能仿制药价格只有原研药的30%,这是一个民族对品牌的强烈的依赖感所致。在这样一个市场里面,我相信网上商城电子商务无法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销售有其特殊原因。
美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美国人的确是讲究体验与享受的,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百思买在中国的故事,百思买是不同于90年代以电路城为标志的低价销售,以差异化销售而著名的,它的每一个特别的服务都需要收费(例如加快配送服务,快速上门维修服务等),他的销售中心以体验为主题,几乎每一种商品都提供现场试用体验,它们的顾客--美利坚民族也乐于享受这些服务而支付相对高昂的费用。
我想中国不同于上述发达国家,家电销售以普及或者初级的家电升级为主,未达到高消费高体验层次的消费水平,另外,高医疗支出,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绑架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国人的品牌观念还没有广泛渗透,结合中国明显的节俭储蓄文化使得中国普通人群的议价能力比其他消费型的国家要大得多,所以,我认为中国人的网购比例应该要比日本和美国都要大,苏宁承认香港、日本的生意比大陆好做,苏宁也坦诚地承认家电销售中国的电子商务可能达到20%-30%,我想这至少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估算。
事实上电子商务在价格上有无可厚非的绝对的优势,比如我上周去家电连锁买一个简易干衣吹风机,走遍了家电连锁,最低价格要360元,350元都不卖(苏宁与国美同价),但淘宝店(而且信誉较好的皇冠店)最低的只要230元,有正货保证的淘宝商城也只要250元,价格差异在50%以上。
我此前分析,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盈利能力很低,现阶段还没实质性盈利,目前只是靠不断的融资不断地烧钱来经营下去,很可能最终引火自焚。这一点,张近东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也明确表明,虽然苏宁大力发展易购,但盈利主要是靠实体经营,电子商务是用来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更多的依靠虚拟的服务来赚钱,说明庞大的电子商务盈利能力确实不强。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线上购物呢,张近东的答案是更多的看重他的未来。
灵活经营的B2C和C2C又是另外一份景象,即使京东、当当、新蛋都倒下去了,还有千千万万的C2C能做到比京东得或者更低的价钱,可以说淘宝的价格钳制了苏宁实体店的利润。张近东表示顾客已经习惯了线上线下产品价格的差异,所以对它们的实体经营影响并不大,但我认为在中国,只要价格比家电连锁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使售后服务可能要更麻烦,即使没有实物体验,只要有正货保证国人很多愿意买这个帐。
苏宁现在在实体店上面的战略是推进自建店,精品店,进军三四级市场的县镇店,同时细化创新营销采购。张近东是令我敬佩的老板,他的眼光、执行力都是顶级的,从一个卖空调的小家电商发展成现在有1300个店,还进驻香港,收购日本家电商,苏宁的战略调整快捷有效,他曾说,如果顾客愿意,苏宁可以一夜之间变成网店。但对于现在已经拥有1300家连锁网店的苏宁来说,固定成本的支出是必不可少,同时线上经营几乎可以讲是完全竞争的无差异化销售渠道,顾客对价格更敏感,议价能力更强,苏宁易购目前第一营利性差,第二耗费更多资源,第三分散精力而且需要协调线上线下关系,苏宁目前的利润率很可能要走下坡,苏宁大战电子商务我还看不清。
都说易购价格贵, 其实也不是,有一些是贵,但有些同样的电器,比新蛋还便宜。
网购其实也是需要采购、物流成本的,只是人员成本和租金相对支出少,但淘宝上的CtoC只能经营3c类小家电,其他大家电类根本他们经营不了。而3c类产品他们的采购成本肯定比苏宁高,因为规模问题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即使售价比苏宁低一点,但考虑到售后退货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是否假货的因素,消费者只会在淘宝ctoc买一些售价低的产品,贵一点自然会考虑上述因素宁愿支付多一点钱也到信得过可靠的苏宁京东新蛋等去购买。所以淘宝对苏宁的冲击其实并没那么大。
至于BtoC,京东新蛋之类,跟易购去拼,也找不到什么优势,烧钱谁不会做,但长期烧钱是没有股东愿意干的。
家电业会有天花板,但苏宁的前景不会只限于家电业的,零售的核心在于物流和信息处理、物流和信息处理的壁垒其实高的很,而做好了核心,销售其他种类的商品其实一样可以
梁老师好。上次谈到管理跟不上发展,您提到平销,存货周转率等。我查了下苏宁的这些指标,发现他01年以来,平销是一直降低的,从2.4万到现在的1.4万(当然与3,4级市场开拓有关),存货周转率也是一直降低。但是苏宁肯定是管理跟的上发展的。这怎么解释呢?如果我们用这些指标去判断永辉的话,会不会犯错
laoba1
不是一两个指标就下结论,还要根据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行业竞争态势,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指标如ROE、利润增长率等进行综合判断。苏宁规模迅速扩张,而且不断进入全国各大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因此存货周转下降是正常的,当然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存货周转的下降的确会拖累其盈利能力。与此同时苏宁在行业的地位不断提升,ROE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各项费用率持续下降,净利率持续快速提高,等等等等,都可以看出它的管理是高水平的。
东莞一个叫长安的镇区,已经开了两家苏宁,估计一家是自营一家是加盟的,服务跟着装的规范性都不太一样。这样一来就共有五家大型家电超市了(一家国美,两家东莞本地的)。
其实我也想不明白,做家电销售的开放后就开始有人做了,好像没什么独家秘方可言。二十多年来多少家店前赴后继,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现在做得最大的是谁当然大家心中有数。
好了,现在做大后,大家都担心他的发展遇到瓶颈。细细想想,苏宁好像真的有没有太大的优势能长期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过年听湖南一个亲戚说想买数码相机,但不敢在家里买(二三线线城市来的),之前家里装修,买的电器的生产日期全是两三年以上的,搞不懂。也不知道当时为何没发觉。(估计一般都不会看生产日期吧)。后来我在苏宁买了台电视和空调,都细看了一下,全新的,没问题。希望不是自欺欺人吧!
推荐,三四线城市及县城还是大有潜力的。
苏宁的发展并非归类于家电业,他是家电业的销售渠道,人们的收入未来只会越来越高,因此家电业只会越来越兴旺(但家电业里面的生产企业由于竞争激烈并不一定过得很好)
对苏宁的分析应该从家电业分销渠道方面分析,对手国美、bestbuy等,还有网上京东等
不过苏宁的未来很可能不只是单纯的家电销售,3c、厨卫、办公用品等领域他也在逐步尝试,如果能成功向其他相关优势领域扩张,那会是苏宁的一大增长,不过要密切关注这种尝试成功与否
还有,未来的自建商业物业收入也会是苏宁的一项不错利润来源。
之前对苏宁戒心一直很重,一方面是不了解其内心性成长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 是担忧网购对他的颠覆性影响,之所以后来买入苏宁,是看到了苏宁也看到了战略性拐点的出现,正如当初国美的出现颠覆了整个家电销售渠道一样,苏宁也着重发力易购网络购物平台,并且短时间内力争做到前两名。
只有最适应变化的生物才可以生存,这就是进化论,看到了苏宁的变化,我知道它具有强大的适者生存的能力与意识,以后的苏宁将会变得无比强大,沃尔玛般的强大看起来也并非口号了
新浪网友
网店跟实体店是两种不同的运作,也有两种不同的价格体系,一个提供实际体验,价格也高。一个提供某种方便(足不出户),低价为着眼点。苏宁在还有较高发展空间,较高利润的时候不可能去开真正意义的网店,提供产品体验是它的经营核心之一, 正如京东也不可能开实体店,低价低成本经营是经营核心。广告投入只是一次性的弹性支出,远比不上实体店的租金支出。而且现在的口碑相传已经很好,我坐车都听见别人介绍朋友去京东买东西。
新浪网友
京东的成与败在于诚信,也是舟山说的人品,这几年增长率一直高于苏宁,不知对实体店影响有多大。 关于物流成本,中国人多,人力传递方便,是物流成本低的原因。关于广告成本,相对与一些大品牌,京东的广告投入不算多,说实话,这一年只在博主的博客见到京东的广告。京东和苏宁的发展是两根平衡线。
网店和实体店因为各自面对不同的(客源)需求,所以是一种互补共赢的关系,不存在谁淘汰谁。
ININVEST
要说网购,苏宁不如京东的概率非常的大.
古语有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京东除了网购什么都没有,网购弄不好,就是倒闭.苏宁没有网购照样是家电零售大佬.这就注定了京东的100%精力都是投入到网店上,我估计现如今苏宁与京东网购的差距至少在3年左右,罗马不可能一天建成.各行各业都存在革新与守成,光脚的革新者往往做得更好.如康师傅与统一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娃哈哈,康师傅与可乐等. 反过来说一下,京东可以做到年销售100亿,无盈利;苏宁可以这样做吗,股东答应吗?京东在花最大的精力在尝试网购的成功,苏宁注定是花少量的精力在尝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一楼所谈到的实体零售经验,在网购上并非是决定性的因素,偏激点可以说毫无用处;事实已经证明了,大网购全部不是已经存在的线下实力零售商,如当当,亚马逊,阿里巴巴,淘宝等.
如果要在苏宁网购和京东网购上押注,我押90%京东网购胜;另外的10%就是在于京东会不会内在原因崩盘.
零售商的核心任务只是降成本,提质量。但是内涵及其丰富。自从有商业行为诞生起,后来的企业总是在追寻前人的步伐,而后的盲从导致失败,而后的创新导致成功。现在的京东商城之类的B2C3C零售商目前还处于简单复制国美、苏宁的模式中。在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之前,可以说不具备护城河,缺乏核心竞争力。反观沃尔玛,其成长中也是危机四伏,但是除了采用传统的低价高质等竞争手段外,还使用了信息化的物流系统、货物仓储管理、会员制等创新的管理方式。这样差异化的竞争力为超越昔日霸主西尔斯创造了条件。所以我认为,京东商城等企业想要超越对手,就要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一些讨论的再思考:
1. 引用"其一,网店的经营成本远比想象高很多..."
作者在这里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证明这个观点,所以无从分析为什么网店的经营成本甚至高于实体店。但就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同样的物品,在网店要比实体店便宜许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网店的经营成本接近或高于实体店,这部分价格空间从何而来。另外,经营成本的比较应该是同等规模同等领域的网店和实体店的比较才有意义。在规模较小时,网店要有一大笔支出在IT设施上,但随着规模扩大,这部分IT设施支出并不会随着销售额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网店的经营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迅速减少;而实体店要增加销售额却需要扩大店面增加人手,所以其经营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也在减少(考虑到规模扩大时其议价能力的提高)。换句话说,网店的边际成本下降比实体店的边际成本下降快得多。
2. 引用“网店所有费用加在一起有可能占到销售收入的8-9 个百分点。。。。这8-9个点我以为是只有在不断增加,却难以减缩,这可能相当于实体店的场地租金及销售人员的工资了。”
如上所述,网店的IT设施上是一次性的,一旦建立起来,只需每年花费少量成本维护和更新设备软件,其边际成本是不断递减的;而实体店则需面对店面房租和人员成本随着物价上涨的压力,近一两年更是面对一年低端劳动力涨薪20~30%和低级劳动力不足的窘境。
3. 引用“随着网购的公平竞争合理货完善化特别税收等,它只能是传统销售的一种补充。”
笔者不认为未来网店会完全替代实体店,但也不认为网店只是实体店的一种简单的传统补充。现有的实体店会向网络化方向扩展,而现有的网店也可能开展一些实体店。这的确是一场零售业的革命,也许将来无法搞清苏宁京东是一家实体零售还是网络零售企业。未来的零售市场规模还会变得更大,但有一点确定无疑,现有的传统家电零售垄断将被打破。而苏宁国美这些过去靠垄断传统渠道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增长要比预期低得多。
别扯了,有种说法,投资分3种,好投资、坏投资、很难的投资。
平安之所以争论,就是因为其属于很难的投资,不在很多人能力圈里面。连马明哲都摸着石头过河呢?一般人真的能懂个啥啊?
赞同博主的懒人投资法,找容易的,易整明白的不是更好,回报率显然不会差!何必这么累啊
大家都说平安好,我也看了一段时间,可是就是有点看不懂。好像投资成绩会极大地影响其业绩,如果平安的投资这一块是我自己来掌管的话,也许我会考虑投资平安,别人的话,就算了,呵呵,不想把命运交到别的"投资专家"手里。
就是看不懂,好坏不知
同意混乱秩序,看不懂的就不做。我看搞保险的自己都看不懂平安,我们在这里急个什么劲?巴菲特买保险公司是他看得懂,我们不能学巴菲特必须买平安而丢了他的信条。现在上市了那么多区域或者细分领域的龙头,如地方乳业、医药,我们普通投资者都能明白的商业模式,真不用浪费时间分析平安了
投资僧
很同意股民老k的观点。其实你真的自己在做投资会觉的变得越来越会窄小。这也是巴菲特所描述的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能力圈我觉得不仅是有个边界问题,而且你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缩小这个边界。这个不是你学习思考要减少,而是思考的多了就会感到你的能力使你不应该思考的面太多。因为只有减少你的思考面才能增加你对单位的思考强度。否则就要增加你的能力圈,这个已经不可能了。对于平安,我还是那个做法。上市前很是期待,上市后否决后已经排除能力圈之外,不再关注了。说句实话,如果你是个个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公司超过三五个,嗯,有点多了。
我粗浅认为:平安最优质的资产,在于拥有出类拔萃的公司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的传承基因已经深入公司骨髓。而在这种文化熏陶和历练下的团队,无疑是当今国内最具有战斗力的团队。
处于中国这个宽阔的市场中,拥有出色的人才,雄厚的资产,以及领先的开拓创新能力和优势的有效传承性的平安,无疑是非常值得投资的。
平安的公司文化和管理模式,才是最值得研究的。
新浪网友
探路者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十分优秀,从他和代理商之间的冲突就可以看出,对加盟店的控制能很差,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就是终端管理能力不足,真营店人员素质很差,从几次购物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因为行业爆发成长探路者估计就目前的管理能力很难有什么好的成长,这种充分竞争行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便是管理,所以一直关注中。
探路者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纺织服装类的企业,这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个行业中国对比世界其他企业具有劳动成本力低的优势,这个行业本来是有前途的。因为中国具有有比较优势!但具体到探路者,至少我不太看好加盟店这种营销方式,从短期看加盟店的方式能过通过投入较小的资金迅速扩大销售半径,但是从长期看此举到底是对公司的发展和品牌的树立有利还是有害就很难说了。我始终认为一个年轻的品牌应该慎用加盟店的方式,至少也要把数量控制在很小的比例上。因为加盟店的弊端非常大,有兴趣的人可以去了解下。希望探路者一路走好!
新浪网友
关于品牌的具体定位,最值得信赖的数据应该来源于它的客户,我是北京的驴友,在北京户外界探路者口碑是很差的,据我所知外地广州等地方的情况也类似,国内品牌觉得最好的是kailas,k2,雪狼....牌子也都还好,算下来,探路者是比较差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初期的产品质量不好,当然了现在有改进,但真正的驴友对它是不放心的,如果谁要买这个股票可以去户外店与老板聊20分钟,你就有更直观的认识,20分钟让你的钱更安全,为什么不试试!?
1 没有特许经营权,进入壁垒相对低。10年的品牌很可能是受不住风吹雨打的,特别是在这种代工模式下面更容易出现品质问题,消费人群定义为高端人群,则对差异化要求非常高,如果生产环节不慎出现致命质量问题可以对品牌造成毁灭性打击。
零售渠道问题也不能成为进入壁垒,因为服装行业太大了,大得随便那一家具有完善全国供货渠道的服装厂家想要转型户外运动产品的企业都具有相似甚至更广泛的渠道优势。
2 行业发展虽然快,但是众多势均力敌的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使得行业内竞争比较激烈,而且产品定位高端,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既然对价格不敏感,对于有国外品牌竞争的产品,高端人群更容易选择国外产品。
3 企业现在是仅有的先行优势,李宁等国内知名品牌其实可能并不是不做这个行业,只是等蛋糕做大才过来参与。如果引来李宁的参与,无论是研发资源,还是销售渠道,还是品牌价值,探路者都没有竞争优势。
4 企业集中精力做科研,然后才外包生产,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必须持续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资本支出,这是蚕食净利润的持续性支出。
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但企业不稳定因素多,投资不确定性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