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

阿修罗与博弈论

  

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即使是第一次去的游客,大概也会记得导游介绍的一张图画,上面描绘了佛教所说的轮回的六种情况。其中,在天道的右下方,也就是仅次于天道的地方,是阿修罗,“受伤的总是阿修罗,”导游说。

为什么?这是导游当时复述的故事:阿修罗的居民,也叫阿修罗,他们种了果树,但果子结在高处,直接进入天道,以至于天道的居民全都采来吃了,阿修罗们很生气,却又不能怎么样——因为天道比自己高了一级,够不上——就只能把树砍了,心想,自己吃不到,也不让你吃到。但天道的居民有一种神奇的药,每天晚上施在砍倒了的树上,树就复活了,第二天继续在天道结果子,供其享用,然后阿修罗们又生气,又去砍树……如此往复,阿修罗们越来越生气,以至于失去控制,最终拿出弓箭要向天道发难,然而后者终归代表最高的境界,不可能被打败,反而是必然取胜的——所以,导游说,阿修罗的故事是要告诫大家不要嫉妒,那是没有意义的,只会给自己造成伤害。

这故事有没有说服力?想起几年前翻译一本博弈论入门著作的一件小事:讲到优势策略这个概念,美国作者引用英国桂冠诗人的句子:“爱过而后失去总比从没爱过要好”,指出,由此可见,爱就是我们的优势策略。

但这里有一个隐藏的前提,那就是当事人认为“爱过而后失去”还是会带来得益,同时不怎么把因为失去爱而可能造成的损失放在心上,这样一来,当然了,我们就能“证明”,爱过而后失去总比从没爱过要好。

这个前提是不可缺少的,不然,打个比方,如果你觉得,跟得到爱的幸福相比,失去爱的伤心更可怕,那么,你就会反过来设定分数,然后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就是说,因为怕失去,所以不如从没爱过。

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两人对待聚与散的态度就不一样,并且各有各的一套分析:贾宝玉喜欢聚,散了就会觉得失落,所以巴不得常聚,最好不散,而林黛玉却相信,“千里搭长篷,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的句子,认定这是不可能的,继而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既然终究要散,还不如从来不聚,那就不会有散了以后的失落。

回到扎什伦布寺的图画,那个用阿修罗的经历来告诫人们不要嫉妒的故事,它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天道终究高出一等,这就注定了阿修罗们的一切反抗只能是徒劳,受伤的也总是他们。

这故事有没有说服力?

单从通过故事来讲道理这一点来看恐怕是不够的,因为前提太明显,太刻意,双方根本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以至于读者很可能觉得,这故事说的其实是“反抗上层”这种做法,是要借阿修罗的经历证明这么做是徒劳的,只会招致自己受到伤害,告诫人们安于现状,跟我们平常所说的“嫉妒”以及告诫人们不要嫉妒似乎不是一回事。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134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