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张化桥:巴菲特说,通胀伤害股市

  1968年到1982年,美国股市经历了一个长达15年的大熊市。元凶是通胀。“滞涨”一词虽然是1965年出生的,但是等到七十年代末期,它才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儿。那15年,道琼斯指数名义上跌了一半,但是考虑到通胀因素,股民的损失高达80%以上。1977年5月,巴菲特在《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超长的文章,精辟论述了通胀如何打击股市和债市。(它的标题是 How Inflation Swindles the Equity Investor。你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即可。)
   本人孤陋寡闻,不知道�人是否已经把它翻译成了中文,但我不在乎。朗读,再朗读,并且翻译(和评论)这篇文章,我乐在其中。我也建议大学生用它作为英文精读的文章,并做翻译练习。现容我把它归纳如下。
   通胀打击债市,大家似乎都明白:未来每年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是利息收入因为通胀而贬值。市场上的名义利率会上升,而债券的票息不会增加。但是关于通�下的股市,大家都有一个错误的幻觉,总以为股票所代表的是“产能”,其真实的价值会随着通胀而水涨船高。
   大错特错!巴菲特说,股票其实也是债券,只是它的期限为永远而已。在二战以后的30多年,尽管美国的经济变化很大,但所有公司的平均股本收益率相当地稳定:10%到13%之间(平均大约12%)。实际上,这就好比“股息”:当然一小部分股息用现金分掉了,大部分留到了公司继续赚取那12%。虽然股民的换手进行了利益再分配,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回报率就是超级的稳定,并不因为通胀而改善。
   其实,股民作为一个整体甚至连债券投资者还不如。债券到期时,投资者会购买新的,票息更高的,债券,而“股息”却还是12%,未分配的“股息”留在公司也只能赚取每年12%。
   在没有通胀或者通胀很温和的年代,比如美国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早期,名义利率很低,所以,大部分“股息”能够留在公司继续赚取那可爱的12%,太美了!大家都知道那是很美的,所以为了获得这种享受,大家纷纷投资股票,直到把股价抬高到账面净资产的2倍甚至3到4倍。那时的老股民得到了三个好处:一是那可爱的12%(超过当时的市场利率),二是把“股息”的大部分留到公司继续按12%的回报率投资,三是股票市盈率的上升,一直抬到几倍的市账率。(评论:今天大量的中国公司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有3到5倍的市账率,这连巴菲特当时也没预料到。毕竟,中国特色就是不一样。)
   巴菲特说,股票跟债券一样,不过是市场利率的倒数而已,或者说,它们的变动方向相反。股票就是一个“永续的债券”。它的“票息”为12%,不过,持票人每年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票息会被自动再投资于这种“永续债券”。
   在美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早期的低利率的“人间天堂”终于被通胀搅局。六十年代中期,当通胀上升时,企业长期债券发行时的票面利率涨到了6%,8%,和10%以上,可是照样跌破票面价格。而股票呢?那原本可爱的12%的“股息”也不再显得可爱了。
   当市账率为1倍的时候,股民获得的回报率就是股本的回报率(比如12%)。当市账率涨到2倍甚至3倍时,股民的回报率就分别降到了6%或者4%。简单的算术,大家不愿意去弄懂。
   虽然通胀时有些行业(或者企业)可能是赢家,有些是输家,但总的来说,整个企业界不可能获得明显的好处。一个企业要增加股本回报率,无非有五个办法,(1)增加资金周转,(2)获得更便宜的负债,(3)增加负债,(4)降低税负,(5)增加利润率。
   巴菲特说,(2),(3)和(4)对于企业界作为一个整体,根本没可能。而(1)和(5)的上升空间也不大。固定资产重置成本会因为通涨而上升;企业在短期�显得资金周转加快了(资产周转天数改善,等等),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要因为重置成本上升而增加资本支出。
   增加负债总有个极限。“财富500�”的大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已经从1955年的37%涨到了1975年的50%,再怎么涨呢?(评论: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的企业确实可以批评巴菲特没见过世面!)。如果两个类似的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均为12%,但是一个低负债,另外一个高负债。前者就明显好多了。
   巴菲特说,其实,利润率高的公司并不需要太多的负债,而利润率差的公司永远缺钱。这句话马上让我想到麦肯锡的2010年的书中的一个观点:亚洲企业用了太多的债务,利润增长率虽然很不错,但并没有解决另外一个大问题:利润率太差,资本消耗太大,回报率太低。那本书名为,Value: The Four Cornerstones of Corporate Finance, 好象只有英文本,可以网购,香港书店均有出售。我为该书写过一篇书评,"光有利润增长还不够"。
   表面上看,高负债增加股东的回报,但是过了某一个度,就开始伤害股东。我们都见过大量高息借款的公司,天天在危险中度日。管理层整天在融资,无暇管理企业。负债太高,公司就丧失了回旋余地。高负债的公司的股票往往看起来便宜,实际上不便宜。买股票就跟收购企业一样,是承债收购。公司的负债也按你的股权比例成了你的负债。
   巴菲特专门强调,通胀使大量企业受暗伤,而股民不知道。比如,1977年一个25岁的年轻员工的年薪为1万2千美元,如果按照每年7%的通胀增加工资,等他65岁退休时,它的工资已经会涨到18万美元。这还不算:它的退休金和医疗费会飞涨。退休金是企业最隐蔽的炸弹。(评论:这使我想到近十年美国几家大型汽车公司被这项负担压垮的例子。本人最近研究一家上海国企的股票,表面上看,便宜的了不得。但是,你想想那5000员工,工资只能涨,不能降,人员只能增,不能减,以及社会和谐的压力,我吓坏了。这公司和其它很多类似的中国公司一样,实际上早已经被蛀虫掏空了,只是买单的时间还没有到罢了。把那些甩不掉的未来负债折现到今天,这些公司不仅自己已经是负资产,还可能毒害财政,迫使税收增加或者印钞票来把负担分摊给别人。)
   巴菲特幽默地说,美国的国会议员们都非常反对通胀,不过他们也都极力支持产生通胀的那些经济政策。有一件事他们从不含糊,他们把自己的退休金理所当然地按照通胀来进行调整。其实,何止美国如此。
   巴菲特说,和平时期的通胀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当政客们在下一轮选举与下一代人们的福利之间权衡时,他们的选择都是没有悬念的。“我看未来每年的平均通胀率更象大约7%。表面上企业界的股本回报率为12%,但扣除各种税收之后,实际上只有7%左右。在扣除通胀以后,股本回报率大约是零。”
   别装糊涂了:通胀就是一种税。增加税收,股市当然好不了!巴菲特说,一个寡妇的存款账户年息5%。如果政府征收120%的利息税,她会很生气。但是如果政府不收税,却把通胀搞到6%。虽然对于那位寡妇来讲,两种情况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她不会对后种情况生气。如果股民或者基民们的投资年回报率是11%,而通胀率大约7%,那么他们的实际回报率只有大约4%。这是大白话。但是,太多人被货币幻觉所蒙蔽。
   既然巴菲特对通胀以及通胀下的股市如此悲观,那么他为什么一直持有股票并且几乎满仓呢?他说,原因之一是多年养成的投资习惯,原因之二是因为长期持有股票就是拥有企业。而拥有企业即使在通胀下也比其它的可能性要好的多。呜呼哀哉!


对于最后一段话巴菲特长期持有股票的解释,还没有说透,是因为长期持有高成长企业股票的股本收益率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股本收益率(上文提到的那可爱的12%),可以战胜通货膨胀!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