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特别是4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遭遇持续回落走势,令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感受到阵阵“寒流”。股指走低,特别是中小盘股普遍的暴跌走势,更令阳光私募基金的整体“生活水平”迅速下滑,有不少甚至已经感觉到了生存危机。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类阳光私募产品中有904只亏损,只有147只能够保本,亏损面高达86%。
规模大的私募机构如今和备受质疑的公募基金一样,均以收取管理费生存。小机构要么缩减费用,要么剑走偏锋,希望获得盈利提成,却往往陷入更大亏损。阳光私募大面积亏损,多数私募机构陷入赔本赚吆喝的阶段。为了维持基金生存线,各家私募机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延长“生存期”。
细算私募“养家”成本
一家私募机构一年的成本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深圳一家10亿规模的阳光私募机构董事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称,公司办公用房200多平方米,一年租金加管理费支出在60万元左右。除了一次性支付的办公设备外,每年其他办公费用在15万~20万元。信息系统建设是另一笔较大费用,购买的一些数据系统成本在20万元左右(有的私募机构仅仅信息费用一年就近百万元)。如果把差旅费用计入固定成本,一年除人工外的固定支出大约在120万元。如果计算员工薪酬福利等支出,去年该机构一年支出超过300万元,这还是董事长薪酬不超过30万元的情况下的开支金额。
据业内人士测算,以深圳武当资产管理公司为例,以一年固定办公费用200万元,研究员20万~30万元的薪酬标准计算,一年公司运营成本不会低于500万元。
对于许多私募机构而言,人员工资弹性较大,其中弹性最大的是在合伙人身上。今年年初联合证券研究所两名副所长都跳槽进入私募机构,常务副所长钱晓宇进入曾昭雄掌舵的合赢投资,出任分管研究的副总经理,另一名副所长高开宇进入田荣华的深圳市武当资产管理公司,出任副总经理兼研究总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两人身价均应在100万~200万元之间。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深圳私募机构中,武当、合赢、金中和等公司一年运营成本应该都在500万元规模之上。
据记者了解,运营成本最高的阳光私募机构在上海,即使不计算两名主要合伙人高额分红,该阳光私募一年的成本开支也远超过1000万元。据悉,2009年该机构有一名研究员的薪酬水平超过了200万元。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大多数私募机构的年运营成本在100万~250万元之间。多数公司五六名投研人员加上一两个市场、行政人员,总人数在10人以内。一年包括房租、办公、差旅等固定费用能控制在七八十万元以内。至于人员工资,这是私募机构的开支中弹性最大的部分。据记者向多家机构综合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私募研究员平均薪水在七八万元/年,即使包括年终奖,基本上在15万元以内。研究员年薪超出20万元的情况绝大部分发生在规模超10亿元的阳光私募机构。
随着私募业绩的分化,部分不赚钱的阳光私募机构只有不断压缩成本。
将有六成私募入不敷出
通常情况下,阳光私募机构的收入模式是资产管理规模0.5%的管理费+盈利提成20%。例外的情况包括,有少数阳光私募基金,管理费率只占资产管理规模的0.25%。另外,对于阳光私募基金利润提成20%属于业绩报酬,部分信托公司会分享其中1~3个百分点的盈利提成。如果该基金由银行主导发行,银行最多会提成8个百分点的盈利。也就是说阳光私募机构能拿到手的业绩提成在12%~19%之间。
小规模的阳光私募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冀望于盈利提成,规模越小,越指望提成收益。正是在这种收入结构下,部分中小阳光私募机构,不论什么样的市场态势,都会倾向于高仓位操作。一旦基金净值创下新高就可以进行业绩提成。即使基金单位净值未来跌穿面值,私募机构此前的提成也不会返还。
私募基金经理林雄平对记者表示:“中小私募基金更热衷于高仓、满仓操作,主要就是为了追求业绩提成。另外,一旦做对了市场方向,其业绩阶段性优秀表现,知名度快速提升,使得新产品更容易发行,规模也将随之扩大。”
然而,今年以来,A股市场惨淡的行情中绝大多数阳光私募基金业绩亏损。Wind资讯泛阳光私募产品(包括定向增发私募基金,结构式、开放式私募)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只有147只产品能够保本,亏损的产品却多达904家,亏损面达到86%。也就是说,多数阳光私募机构今年上半年没有收到业绩提成。
据此测算,如果单靠管理费,那些资产管理规模在4亿元以下的公司普遍得陷入亏损境地。私募排排网的研究员称,上半年已经有不少私募机构亏损,如果行情继续低迷,将会有60%以上私募机构入不敷出。
明星私募依赖管理费
此前,私募业“批判”公募基金的一种说法就是“坐吃管理费”,如今相同的一幕也发生在部分明星私募机构上。
上半年萎靡不振的市场行情中,许多阳光私募的基金净值普遍在去年最高值之下。也就是说,上半年作为投资顾问的私募机构不能拿到业绩提成,最终阳光私募只有依赖管理费了。
目前,管理规模超过20亿元的私募机构包括北京星石、远策、淡水泉;上海的重阳投资、凯石、从容投资、尚雅投资;广东的新价值、武当、合赢;以及江苏瑞华等机构。今年上半年,上述机构中有半数没有获得业绩提成。最明显的是广东新价值,各只基金普遍亏损10%以上,从容系也出现较大亏损,武当系今年最高净值也在去年的峰值之下。星石系产品今年以来基金净值都在去年高点之下,今年收入来源也主要来自于管理费。这些机构仅管理费收入每年就能进账1000万元以上,除公司的日常开支外,还能给合伙人贡献不菲的分红。
亏损私募勉励维持
目前国内多数阳光私募机构管理的阳光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在3只内,资产规模在2亿元以内。除少数上半年有过优异表现的基金外,多数机构已经陷入亏损境地。
“公司最多时有十来名研究员,上半年没赚到钱,有6人已经走了,现在暂时没打算招人。办公室现在还不准备缩减,如果今年下半年仍然没有好行情,明年就要考虑换办公室了。”一家券商系私募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阳光私募机构注册资金至少要达到1000万元,对于私募机构来说,这笔钱花上好几年没问题。除非投资经理对股市彻底绝望,否则不会因公司亏损而放弃这个事业。
据记者了解,深圳一名女私募基金经理掌舵的私募机构由于团队分裂,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平时就在家里办公,甚至可以说是零成本运作。
多名私募机构负责人称:“阳光私募机构本身吃老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基金净值亏损太厉害,难以翻身。只要能等到一波中级行情,赚一波行情够吃三年,这是阳光私募最大的盼头。”
------------------
600余只阳光私募上半年或颗粒无收
贾华斐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2010年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一年。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底,非结构化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经逾600只,管理人约300家,资金规模约1000亿元。较乐观者甚至估计,投资于二级市场的私募总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
这一领域也成为一个新的创业热点:在许多股市玩家看来,这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行业,门槛很低。只要自己操作水平高,能为投资者获取回报,在这个行业无疑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很多这样满怀憧憬的人士踏进了阳光私募领域,但他们很快发现,阳光私募同样面临成长的烦恼。
“阳光化”成本
作为基金监管的“灰色地带”,成立一家私募基金不需要任何牌照,对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没有门槛限制。从理论上说,只要能募集到一笔资金,任何人都可以成立一个二级市场上所谓的“私募”。
但事实上,正是“募集到一笔资金”这一先决条件,区分了私募成立的门槛。
所谓的“阳光私募”,指的是一些依靠信托账号成立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阳光化”是私募做大、募集到更多资金的主要途径,但实现“阳光化”的成本并不低。
“阳光化”最大的成本来自账号,由于信托账号目前已经非常稀缺,而私募的新产品则越发越多,近一两年来,信托账号的价格水涨船高。目前,平均购买一个信托账号的费用达到300万元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注册公司和账号的费用起码要300万元,此外还有办公室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等,假设该阳光私募发行产品后一年可以维持收支,那么其初期也最少要投资500万元左右。
为了规避这一笔高昂的费用,一些私募开始尝试“合伙”的方式。记者了解到,这种方式就是阳光私募管理人与信托公司成立合伙企业,以此规避私募基金所需要的“账号”费用。此外,昆明、西安等部分西部城市和地区还对合伙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受此吸引,一些阳光私募将企业注册地设置在这些地区,以降低私募管理的成本。
除了阳光私募之外,在市场中还存在大量的“非阳光私募”,这些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往往管理着熟人的资金,规模从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不等。正因为这类私募集资依靠人际关系,辐射范围较小,除了极少数拥有企业客户的私募外,一般都规模有限。
亏损风险
寻找到启动资金,成功发行产品之后,也并不意味着阳光私募的成长之路就可以一帆风顺。除了初期成立的开支外,日常的运营成本,以及受市场影响,越来越难赚到的“收入”,同样伴随着阳光私募。尤其是在今年,不少阳光私募更是感受到了“赚钱”不易的烦恼。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不含渠道费,发行一只产品需要账号、办公、人力、税收等共计400万元的费用,目前阳光私募往往是按照超额收益的20%来收费。要想在一年内收回这些成本,当年的超额收益至少要达到2000万元。
事实上,阳光私募这20%的管理费中,还包括了渠道发行费用、交易席位佣金、研究费用等,其中,渠道费用逐年攀升,部分产品的渠道费甚至能占到管理费的一半以上。
这就需要规模和业绩的双重保证,规模越大,业绩压力越小。对于业内如重阳、泽熙这种接近百亿规模的阳光私募而言,虽然人力成本较一些小型的阳光私募高出不少,但获取的收入却十分可观。
但对大部分私募而言,做大规模并非易事。归根结底,获得市场认可的方式靠业绩,一些较早的入行者,如由公募转来的基金经理,或是私募一哥泽熙徐翔这样的“知名人士”有公开的过往业绩,更易获取投资者的信任。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一些专注于私募研究的第三方机构正逐步披露他们的业绩,如新价值罗伟广、南京世通常世杉等在某一年业绩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也获得了做大的机会。但阳光私募界的其余600多位管理人则没有这么幸运。
对于无法实现规模扩张的阳光私募管理人而言,其管理业绩一旦不佳,那么私募基金自身的收益也会出现亏损。
而2011年,亏损的风险在逐步加大。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统计的735只阳光私募中,仅有58只实现了最近6个月正收益,其余的600多只产品上半年可能都面临颗粒无收的局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