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股市上涨新力量清晰:超级潜伏者再次潜伏

由流动性主导的A股七个月的上涨行情开始转向。

自8月5日以来,8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下跌超过400点,快速逼近3000点大关,沪深300指数更是出现了7连阴。

7月底,本报就曾警示“8月时间窗口”即将来临,众多因素构成合力,信贷数据回落,通货膨胀预期降低,上市公司半年报预期不高等等。这一轮行情因流动性而起,现在正在因流动性而回落。

“本轮行情第一次爆发阶段可能已经结束,需要时间累积下一次爆发行情。”中信建投资产管理部的一位人士称。敏感的投资者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私募基金上海重阳投资公司的李旭利认为,到了该要寻找那些能够穿越整个经济调整周期的行业和公司了。

8月是转折点吗?即使不是A股市场的转折点,也将会是机构投资思维的转折点。

恢复性上涨行情结束

8月5日晚,央行发布货币报告,首次提出要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虽然后来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不变,但是“高处不胜寒”的A股依然敏感的对这一宏观信号作出了反应。

经历了一番番轮动上涨之后,信贷数据回落、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投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机构投资者们也一改前期一致看多的论调,陷入模糊与争论之中。当流动性推动渐弱之时,调整似乎不可避免。

 

重阳投资在其投资策略中解读为,今年连续7个月的上涨是对去年暴跌的修复,此轮调整标志着,这个修复已基本完成。

上半年以来,基建、房地产、煤炭、有色各板块轮番上涨,在投资的带动下,资金更多青睐于这些行业。但是到了后期,很多股票的股价已经超过当年6000点的水平,“最后那些想赚大钱的人只想把泡沫吹得更大,完全不计风险。”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称。

其实,虽然市场上很多机构依然在唱多,但是大资金已经先行开始撤离。8月7日下午,市场上传言,中国平安当日大笔赎回基金超过50亿元。

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称,7月末开始其所在公司就开始小幅减仓。虽然基金经理依然在新基金发行上高调唱多,但减仓已成暗涌,不少QFII也早已陆续在减仓A股。

8月12日出炉的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为调整提供了理由。

7月新增贷款仅3559亿元,环比6月大幅下降近8成,显然给市场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不升反降。

嘉实基金一位投研人员表示,信贷数据的下降已算预期之内,而投资增速的下降普遍低于预期。上半年政府和银行的贷款暴增,下半年不可能再有这么猛的势头,然而民间投资没有大量跟进,投资增速下降势在必然。

深层次的担忧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没有那么快,因此民间投资不愿意做资本支出,而未来基建投资不可能持续高增长,房地产投资冲高回落能否持续是个问题。泰达荷银基金等一些机构甚至开始担心:经济W型复苏态势初现。

就在8月12日,大盘连续第7天下跌重挫152点时,本报了解到,上海一些大型基金公司依然在减仓。统计数据显示,12日深沪两市合计流出资金213.36亿元,其中机构资金净流出83.31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出130.05亿元,至13日,A股市场内资金已经连续8个交易日净流出。

中信建投资管部一位人士认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仍处于复苏初期,存款活期化的显著趋势,市场震荡回升的趋势并不会发生改变,但只有在累计的赚钱效应再次发生聚变的时候才可能重新出现爆发行情。”

 

重阳投资那位人士也对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股市表示乐观,尽管流动性在缩减,但与去年比资金面依然宽裕,而基本面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市场也不可能再次出现一个单边下跌行情,因此此轮调整的幅度不会太大,而接下来市场的波动幅度也会逐步收窄。

 

A股投资新思维

8月13日,在招商银行等银行股九连阴之后,在建设银行下午突然快速上涨的带动下,银行股总算没有十天全阴,但这阻挡不了整个大盘的趋势,至上周收盘时,大盘已经跌至3046点。

北京一些基金公司依然在买入房地产,但是深圳的公司已经在逐步降低房地产的配置,从超配降到标配。

“今年以来A股的上涨行情被看做2008年经济调整期系统性下跌的修复,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调整转型期,依然要在这个背景下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重阳投资提出了自己的最新策略。

 

据本报了解,原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加盟重阳投资后,正在制定投资策略。在当前的形势下,李旭利认为,上半年整个市场的主流资金都在寻找弹性高的股票,目前这些股票的反弹修复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应该去寻找一些穿越整个调整周期的行业。他们明确表示尤其关注消费零售服务业。

 

机构们,上半年“看着宏观数据”炒股的思路,将逐渐转化为挖掘个股的业绩发现。在投资拉动逐渐减弱的背景下,要穿越漫长的经济低迷期,那些上半年被冷落的行业重新回到了投资者的视野。

长远来看 “出口-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急需改变,提升消费贡献比例将是一项长期工作,国泰君安8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提到,A股的总市值曾经在2008年1月达到4.7万亿美元的规模,并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事实上,中国石油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中国在全球金融行业的前十中占据四席,中国移动也是傲视通信行业,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依靠庞大的中国市场跻身前二十,但现在在所有消费类(包括消费产品和服务)公司中,最大的中国公司是贵州茅台,市值215亿美元,仅名列第67位。

这背后依然蕴藏着巨大的成长爆发力。李旭利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民财富总量已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居民财富的释放会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消费领域,一个是投资(包括理财)领域。

“前者的潜力不容低估,如果中国的内需能够拉动起来,依赖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或许未来会多出现一些市值上千亿甚至大几千亿的中国消费类公司。”李旭利说这类投资机会的出现会贯穿整个经济调整周期,“受益于内需或技术进步、所处的行业能够穿越本次经济低迷期。”

不可能有永远的流动性支撑,一些券商和基金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要回归“发现业绩提升”。光大证券、中金公司等券商也在重点推荐消费品行业股票。

在经过一轮疯狂之后,受损的股票们已经基本修复,市场正再次回归到理性投资的正常平静轨道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5080100fnr6.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