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医保“围城” Payment Reform Fails to Fill Medical Insurance Abyss

按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测算,在现行制度下,在2020年之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医保基金都会陆续“穿底”,出现收不抵支。其中,成都等二线城市的“穿底”时间最晚将出现在2017年-2019年。

[查看英文版]

  刚刚过去的2012年可被称为中国的“全民医保元年”。此前三年,医保的覆盖面急速扩大,总人口的覆盖率达95%,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保体系。官方和学界都认为,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为新一轮医改至今的最大成果。

  随着覆盖面和筹资规模的扩大,医保在事实上已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主要购买方,其对医疗供需双方的影响日益增加。但是,在医院、医保和患者三方博弈的新格局之下,各方却都对自身境况颇多不满。

  “在‘以收定支’原则下,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压力很大。”医保经办官员如是说。

  “除了要面对防不胜防的医患纠纷,过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也让医生大为恼火。药占比超了,扣钱;器占比高了,扣钱;保险额度超了,扣钱;老干部的保费高了,扣钱……‘医师法’给我的权利跑到哪去了?”一位医生在微博上的抱怨,引来数十位同行的共鸣。

  “每一个医生都提到医保额度超标,叫病人改自费配药或明年再来。前两天去看病,医生只愿配一周的药量,价格只能在80元以内,最后,我把自己改成自费病人,配了三周药。”一位上海患者诉苦。

  一面是医保筹资比例已近天花板,另一面是民众不断释放的医疗需求。日益尖锐的矛盾之下,如何保障医保基金使用的效率和公平,成为政策制定部门考虑的首要问题。

  同时,支付方式改革还被赋予了规范医疗行为的重任。如此,本属技术层面的支付方式选择,笼罩上了强烈的行政色彩,并上升至公共政策的层面。

  然而,在医疗体制改革滞后的现实下,只是支付方式改革的单兵突进,医保资金不但无法填满医疗“无底洞”,反而可能催生出“一边释放需求,一边有限制供给”的新矛盾,如此一来,“看病难”问题会愈加突出。

  特别是在供方改革迟滞、行政配置医疗资源继续强化、医疗服务市场仍然封闭的制度环境下,加速推进总额预付制度,不但难以达到控费初衷,其负面作用更可能被放大。

  总额预付成主流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院普遍采用“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即按照一定的项目价格标准和数量付费,医院(医生)多做检查、多用药,收入也就越高。

  2012年1月5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将“按项目付费”与“以药养医”机制并列,指为两大“毒瘤”。他提出,将用总额预付以及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

  此前的2011年末, 40个城市成为人社部的首批医保付费改革重点城市,四大直辖市名列其中。在此前后,各地对多种医保支付方式皆有尝试,但总体方向趋同——总额预付渐成主流。

  总额预付,也称总额预算,是由医保部门在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后,向医院预付定额的医疗费,如果发生实际费用超支,超支部分就由医院自己承担。

  这种支付方式的优点明显:医保经办管理成本低,控费效果明显。缺点也同样突出:总额标准难以合理确定,从而影响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医院可能会推诿医保患者。

  医保支付重压之下,总额预付的优点得以放大,并最终在国家层面得到推广。2012年12月5日,人社、财政、卫生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提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所有统筹地区范围内开展总额控制工作”,并明确要求将统筹地区年度总额控制目标细化落实到各定点医疗机构。

  据了解,已经实行多年总额预付的上海,其经验可能在全国被推而广之。

  医保基金穿底之虞

  全面控费的背景是,中国医保制度面临两难。

  一方面是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3万亿元,增幅约为21.5%,诊疗人次为62.71亿。2012年,医疗需求进一步释放,当年1月到7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37.5 亿,同比增加11.9%。

  同时,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要买方,医保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8月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在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64.10%和52.28%。新农合和部分地区实行的城乡居民医保则分别达到49.20%和44.87%。2013年1月7日,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表示,2013年,新农合全国人均筹资水平要达到340元左右,实际报销比例将力争再提高5个百分点。

  两相作用之下,医保基金支付压力骤增。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支出增长25.2%,虽然比2010年59.3%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另一方面,随着全民医保的实现,扩大覆盖面的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医保筹资规模能否继续增加,将取决于城镇居民就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增速以及财政投入力度。

  2012年三季度,参加城职保和城居保的人数接近5.3亿,两基金2012年全年总收入估计约为6000亿-7000亿元;新农合的覆盖人数超过8亿,2012年的筹资规模约为2370亿元,其中超过八成为财政补助。

  目前,中国“五险一金”的缴费总比例在全世界已属高位,个人税负和社保缴费已超过其工资总额的25%,短期内难以继续提高缴费比例。以北京为例,随着就业人员增长进入稳定期以及扩面工作的结束,医保基金进入平稳增长期。

  2007年到2011年北京医保基金年均增长在20%-30%之间。而医疗费用在2010年、2011年分别增长50%和38%,明显快于基金收入增长速度。从2008年以后,医疗费用的增速也明显快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速。

  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资源集中、保障水平高、老龄化严重等因素,使上海的医疗费用急升。相较于其他城市,上海更早感受到了医疗费用增长和管理的压力。2007年至2011年期间,上海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人数均大幅增长,其中三级医院的门急诊和出院病人数年均增幅均在18%以上。2011年,上海的诊疗总人次超过了2亿。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参保者比例分别约为75%和53%。

  这对医保基金产生了巨大的收支平衡压力。2010年,上海医保中规模最大的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支出300.08亿元,比上年增加57.31亿元,当年基金结余减少至29.69亿元,不足其当年支出的10%。医保基金面临“穿底”风险。

  为此,上海只能另辟蹊径。

  自2004年起,上海市为外来从业人员设立了综合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三项,缴费较低,享受待遇也较低。因为外来从业者年龄结构较轻,一些老龄人口出于户籍限制往往返乡等原因,上海的综合保险基金已累积起可观结余,且短期内没有兑付风险。自2011年起,上海正式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保体系,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和综合保险并轨,两大基金超500亿元的总盘子混用,最终将医保基金结余拉高至296.64亿元,使上海有了喘息之机。

  北京亦然。北京市卫生系统人士透露,在2010年之前,北京的医保基金结余一直保持在“能维持6个-9个月运转”的规模,到了2011年,基金结余就大幅滑落至“只够维持四个月运转”。与上海不同的是,北京无法通过外来人口进一步扩面。因此,2012年底,北京市人社部门开始研究调整个人账户后台缴存比例,以缩小个人账户,支援统筹账户,缓解支付压力。

  北京、上海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明天。

  按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测算,在现行制度下,在2020年之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医保基金都会陆续“穿底”,出现收不抵支。其中,成都等二线城市的“穿底”时间最晚将出现在2017年-2019年。

  “开源”难行之下,对于医保部门来说,为守住收支平衡的底线,唯有“节流”一途可循。

  控费现实选择

  在“控费”的大框架下,面对占有垄断地位的公立医疗机构,同是政府举办的医保经办机构管理能力有限,并无太多现实路径可选,总额预付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医疗机构的服务量多少进行给付,分为按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方式;另一类是直接确定给付的总量或人均量,包括总额预付和按人头付费。

  每种支付方式都有其适用条件、功用和优缺点。通常医疗机构更倾向于按服务量支付的方式,因为可以多劳多得;而医保经办机构出于降低管理成本和分担风险意图,则倾向于总额预付和按人头付费。双方博弈的结果,通常采用多种方式混用的复合式支付方式。

  在发达国家,医保基金支付越来越强调在控费的同时,着力提高卫生系统整体绩效。在传统的支付方式之外,还发展出了按服务绩效付费(Pay-for-performance)等新方式。

  但在中国,长期以来的价格管制和公立医院垄断,使得医疗服务市场和价格扭曲。

  一方面,公立医院已经很大程度市场化的现实没有得到承认,由于无视医生可通过劳务从市场获得收入的权利,医疗服务价格始终被压低,医生往往通过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来获取收入。

  此外,虽经过多轮医改,中国并未形成开放的医疗服务市场,缺乏竞争,价格形成机制始终未能建立。“价格一定是竞争出来的,没有竞争就没有价格。”人社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研究员董朝晖说。而扭曲不透明的价格体制亦使得对管理能力要求高、管理成本大的按病种付费等方式难以推行。

  在多种支付方式中,控费效果最明显的是总额预付和按人头付费两种,但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按人头付费并不可行。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取消定点就诊,允许医保患者在任何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自由就诊,患者的流动不再受控制,不仅使“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化为泡影,也使得按人头付费不再是可选项。

  现实中,病人越来越向三级医院集中,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为例,医保病人诊疗人次增长很快,2012年,门急诊人次增长了约17%,住院人次增长了11%。“大部分医保病人,本来不需要到我们医院来看,很多是常见病,他就是来排个队,挂个号,配点药。”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说。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总额预付可选。2012年始,上海全市实现了“总额预付”,覆盖了其区域内的全部三级医院。

  同一年,北京医保机构也开始力推“总额预付”,试点医院从前一年的四家,扩大到33家。2012年9月,北京市人社局局长蒋继元表示:“明年北京推行总额预付制的力度将更大。

  硬不起来的“总额”

  上海的“总额控制”始自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建立,历时十余年,按照其自身的 “历史逻辑”发展成为全面总额预付。这种计划色彩强烈的支付方式亦随之陷入了体制“围城”。

  上海的医保总额经由医院代表“三轮协商”分配。医院代表经推举产生,40家三级医院共推举18人,各区县的医保部门在其所辖一二级医疗机构中推举1人,共19人。首轮协商,将总额在三级医院和区县之间分配;次轮协商,将首轮中分得的总额再分配到各三级医院和区县;第三轮协商,各区县将分得的总额再在其内部的医疗机构间分配。

  医院代表协商时,并不确定各家医疗机构具体的总额数量,而是提出预算分配方案,最终由医保行政部门“听取意见后”落实到各三级医院。这种分配模式因相对透明,其寻租空间较小,受到人社部的认可。

  但是多位医院管理者对《财经》记者分析,将总额分配至医疗机构的做法存在多种缺陷:一是总额分散到各家医院,有可能会造成风险集中,医疗费用的向上波动一旦集中在单独或少数医院,将令其无法承受;二是总额确定,意味着医院的收入已经固定,医院将失去提供更多和更高质量服务的积极性。而且根据历史数据分配,会产生“鞭打快马”的效应,“本来成本控制得好的吃亏了,控制不好的反而占了便宜”;此外,总额分完之后,强化了现有公立医院的利益分配格局,新进入的非公立医疗机构难以从公立医院再切分出“总额”,事实上会被挤出医疗服务市场。

  而在实践上,总额预付也面临两难,坚持成为硬性约束,医院可能为了避免费用超标,而推诿医保患者,拒收疑难重症患者,形成医保患者“看病难”的局面,从而引发医患矛盾;但做成软预算,又会冲击总额预付制度本身。

  因此总额限制受到控费压力影响,在实际中“时软时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公立医院垄断了医疗服务市场,背后都是政府,实际上“是一家人”,更使得总额预付最终只是一个软约束,因此很难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对该市12家医院2012年医保费用的预测分析显示,医院医保费用将全部超出医保控制指标,预计平均超支比例达60%以上。

  上海医保筹资的增速与北京大致相当,约为每年8%-9%,这决定了总额的增幅。然而各家医疗机构的费用增速差异巨大。例如,瑞金医院2012年分得的总额预算约为8.2亿元,较2011年增长约10.8%,但2012年实际医保申报费用的增幅约为16%,使该院承受巨大的控费压力。

  “为增强‘控费’效果,上海医保采用了‘超支分担,结余自留’的结算模式,并将医疗机构的超支分担比例提高至40%。但依然不能真正抑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而且,“医疗总费用中增长的大部分不是由医疗保险基金来承担,会增加病人的个人医疗负担。”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总结。

  上海市医疗机构参保病人自付现金从2008年的277.8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402.03亿元,增长幅度为44.7%,医保的减负作用受到冲击。

  不具备条件的DRGs

  相较于“管理成本低”的总额预付,按病种(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为国际上较多采用的医保支付方式。

  具体而言,DRGs是一种打包付费制度,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疾病诊断、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等因素,将诊断相近、治疗手段相近、医疗费用相近的住院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再对病例按组别定额付费。

  比如,一个20岁患者治疗胸外伤可能花费3000元,同样治疗胸外伤的70岁患者可能就得花费数万元,按照DRGs的分组机制,这两名患者会被分在不同诊断组,按不同定额付费。一般来说,所有病种被划分为500个-600个诊断组。

  DRGs于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1983年10月起,被联邦政府卫生财政管理局(HCFA)用于医保付费,后陆续被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采用。

  DRGs相较于总额预付有其优点:比如,整体上还是按医院服务量付费,对医疗机构有激励作用。同时,DRGs对同一分组的病例实行定额付费,也有控费的功能。

  但DRGs的实行对医疗机构信息化等方面要求很高,且研发成本巨大;具体实施时,要求经办机构具有极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DRGs实施需要有制度环境条件,即充分竞争的医疗市场和透明的价格,这一条件目前中国并不具备。

  2011年8月1日,北京在国内率先启动DRGs探索,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等六家医院被列为试点。DRGs范围覆盖108组疾病,仅针对北京本地医保患者。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31日,按DRGs付费病例共计16039例,涉及106个DRGs,医疗支出成本按现行项目定价计算,平均下降18%。

  但北京的DRGs试点仅在少数几家医院进行,而且也未强制各试点医院将108个诊断组覆盖的病例全部用DRGs结算。同时,部分自费项目,主要是高价格的医用耗材,被列在定额之外,致使其试点结果不能说明问题。

  此外,包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多家医院,同时开展DRGs付费和总额预付制的试点改革,这两项政策相互干扰,甚至在具体实施时相互抵触。北京DRGs试点一年后,即处于停滞状态。

  2012年9月27日,北京市人社局副巡视员蒋继元表示,DRGs“近期不适宜大面积推广,还不具备条件”。

  DRGs技术性强,高度依赖科学分组,以及完整的病例信息管理系统,加之试点范围小、结论不明确,被业内认为是其在改革路径上被放弃的原因。也有卫生部门的人士透露,DRGs完全后台操作、自动生成分组,也对医保部门的权力造成冲击,亦是因素之一;而在总额预付中,医保部门在总额认定、结余分配、超支分担上,有充分的话语权。

  开放医疗服务市场

  总而言之,总额预付之外,虽还有种种支付手段,但只要医疗体制无法突破,医保在医疗市场上的监督调节作用就难以通过合理方式发挥。

  其实,医保经办机构仅仅公开医院申报医保基金的信息,就能加大对医院的监管力度。但这种短期内即可实施的方法也受限于体制,难以实现。

  一位人社系统的专家表示,“从统计数据,就能看出问题。医保公布医院的基金使用情况,就可发现明显的违规,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套取医保基金的事情发生。台湾就是把医院的十几个指标放在网上给老百姓看的。”胡苏云也认为,公开信息是有效监管的第一步。

  但各地的医保基金具体支出信息从未被公开。上海的医保部门虽早已通过信息系统掌握了每个患者在定点医院就诊的医保使用信息,但是守口如瓶,即使研究者也难以看到相关数据。

  医疗机构对其内部信息严防死守,对行政主管部门也不愿透露。一位上海三甲医院的医务处副处长就透露,卫生部一直向医院索要数据,“想要摸清医院的家底儿”,但医院不给,“不知道它(卫生部)要干什么用,但(对医院)肯定不是好事”。

  在医疗服务市场短时期内难以彻底放开的现实下,北京、上海等地正在试图通过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来实现定点诊疗,进而实现按人头付费和分级诊疗。这类改革可在一个地区公立医院体系内部,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疗服务的供给,被认为是中期可采用的解决办法。

  “医联体”模式受到医院、医保和研究者各方认可:由于可通过整合各级医疗机构资源,实行内部转诊,从而解决大量非疑难急重的病人聚集在三级医院;通过签约,则可实现定点医疗,实现分级诊疗;通过采用总额分配更为合理的按人头付费等方式。

  2012年9月,由上海瑞金医院带动、整合区域内的六个一二级医疗机构,组成卢湾区医疗联合体,共同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医联体”一般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但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抱怨,“我是总监,但我不可能管区里医院的人(事)权、财权。下面一个二级医院院长不能配合工作,想换掉他,我能换吗?”“它们的预算是区属财政投的,我能管它们的预算吗?”

  这意味着,在医疗资源按行政层级配置的体制下,各级医院之间的藩篱难以打破,最终 “医联体”还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从长期来看,医疗服务市场的放开是治本之道。“医改的第一步应该是医疗服务市场开放。”一位专家感慨,“现在开放医疗服务市场还来得及,这是最简单、社会影响最小的改革路径。”

  资料

  医保主要支付方式一览

  按服务项目付费

  优点:方便简便、容易操作,由于在此种方式下,医院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量直接挂钩,所以能够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患者的医疗服务要求能够得到满足。

  缺点:容易发生医生诱导需求和促使医疗机构提供过度医疗的现象,对于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力度较弱。

  按服务单元定额付费

  优点:能够鼓励医院或医生通过降低住院和门诊均次成本来获取更多的结余,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

  缺点:医院可能通过分解服务诊次和分解住院来增加收入,还可能出现医院推诿危重症病人,降低医疗服务水平等问题。

  按人头付费

  优点:对于医疗机构的服务和费用的控制作用较强,可以促使医院开展预防工作,以此来降低参保人员患病的几率,从而减轻医院将来的工作量,降低医疗费用支出。也有利于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尽可能以较低的医疗费用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

  缺点:可能出现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节约费用而提供较少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服务质量,推诿或拒收重症患者等现象。

  总额预付

  优点:对于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作用很强,并能迫使医院自觉控制医疗费用,费用结算简单,能简化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降低管理成本。

  缺点:限制医疗服务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对医院主动发展医疗业务形成制约。容易降低医院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疗机构可能会拒收医保病人,减少一些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降低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按单病种付费

  优点:降低药品和卫生材料消耗,限制贵重药品的使用,降低医疗成本支出,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

  缺点:病种范围太少,受益患者范围小。可能造成医院间的恶性竞争,降低医疗质量,损害患者利益,可能出现医院之间推诿重症病人、将诊断升级或分解住院次数等不良行为。阻碍新技术的应用。

  按病种付费(DRGs)

  优点:合理划分疾病轻重等级进行支付,该方法可促使医院主动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患者因病施治。

  缺点:当诊断界限不确定时,医疗服务提供者会通过诊断升级,获取更多的补偿。制定该付费办法需要精细化管理,进行疾病分类和成本核算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成本较高。

【作者:《财经》记者 田鹏 左林 】 (责任编辑:闫祺)


In the long run, opening up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should be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adjust demand and supply and control medical insurance costs.

By staff reporters Tian Peng and Zuo Lin

After three years of expansion, China'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now covers 95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However, as the world's largest medical insurance program, it has come under great pressure to make ends meet.

On the one hand, medical insurance funds nationwide are struggling to foot skyrocketing medical bills resulting from soaring medical costs and surging compensation standards. Meanwhile, the current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which already boasts universal coverage, leaves little room for expansion. Therefore, increasing funding size hinges on rises in urban employment, higher income levels, and larger government allocations.

Compared with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Chinese citizens spend a large percentage of their salaries paying for social security, namely endowment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employment injury insurance, maternity insurance, and the housing provident fund. Given that 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 and taxes already take up over 25 percent of individuals' total wages,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raise the percentage any time soon.

Take Beijing for instance. The municipality's medical insurance fund experienced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s of 20-30 percent between 2007 and 2011. In comparison, medical costs increased 50 percent in 2010 and 38 percent in 2011 and have been growing faster than average wages since 2008.

The public's demand for medical services is soaring while the medic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wage ratio is already high. The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t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under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estimate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most Chinese cities will see their medical insurance funds running out of capital before 2020, though they may vary in population size and age structure.

Given the circumstances, the top priority for policymakers is to ensur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the deploy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funds.

Medical insurance funds worldwide generally pay hospitals in two ways: one is through a fee-for-service system under which hospitals are paid based on specific services they provide, the categories their services fall into, or the categories of illnesses they treat; the other is to pay hospitals fixed total amounts determined in advance (i.e. the "total prepayment" mechanism) or predetermine per capita amounts of payment and pay hospital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they treat and predetermined price levels.

For a long time, hospitals in China have generally been paid based on specific services they provided. In other words, hospitals (doctors) that prescribed more medical examinations and drugs enjoy higher incomes. As medical insurance funds nationwide strive to keep down overall medical costs, the "total prepayment" mechanism is gradually gaining momentum.

The mechanism could effectively contain medical costs in the short term; however, on a closed medical service market where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lags behind and administrative forces play an increasingly larger role in allocating medical resources, payment reform alone could in effect "release demand while limiting supply," which in turn would make medical insurance funds unable to foot skyrocketing medical bills.

In the long run, opening up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should be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adjust demand and supply and control medical insurance costs. An expert contends the first step of medical reform should be deregulating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which is the simplest reform path with the least social impact.

Full article in Chinese: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3-01-27/112466141.html


http://english.caijing.com.cn/2013-01-29/112471294.html

2013年1月24日

股市达成欢腾共识,你得支付更高买价――重读巴菲特1979年文章

专业投资管理人士对于股票的投资热情随着他们近期从持有股票上得到的快乐多少变化而相应变化。通常认为这只是普通业余投资者们一贯的错误投资行为。专业投资者看起来也患了同样的坏毛病。
2

001年初上证指数开盘2077点,到现在的2012年底只有2133点,12年几乎没有上涨。这12年几乎伤透了所有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碰到这种12年投资收益几乎为零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1969年到1978年,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从943点下跌到805点,美国投资者10年投资不但没赚还亏了15%。很多投资机构包括以长期投资为主的养老金几乎全部拒绝投资于股票,股票投资仓位只有9%。1979年8月6日,49岁的巴菲特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福布斯》杂志上:《当股票市场达成共识一片欢腾时,你就要支付更高的买入价格》。

我觉得现在重读巴菲特的这篇文章,对于在年底正在考虑明年股票投资策略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那些长期价值投资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特此翻译,仅供参考。

养老金经理人总是根据过去的情况做出面对未来的投资决策,这就像眼睛紧紧盯着后视镜开车一样。这种如同一个将军总是按照上一场战争的情况来打现在的战争一样的投资方法,事实已经证明过去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将来事实可能也会证明,这一次他们还会付出同样惨重的代价。

按照股票现在卖出的市场价格水平买入,将会让投资者获得大幅超过债券的长期投资收益率。然而,养老金投资经理人却正在把大量资金投到债券上,投资组合中债券投资比例创出历史新高。他们通常是受到聘请他们的公司养老金计划主办人的支持才这样做的,对于这些决定他们饭碗的雇主,他们必须去取悦也只能去取悦("吃谁的面包,就得听谁的话")。

但与此同时,他们购买股票的资金量却少得可怜。帕金森提出了"帕金森法则",我想帕金森可能会做出类似的推论:专业投资管理人士对于股票的投资热情随着他们近期从持有股票上得到的快乐多少变化而相应变化。通常认为这只是普通业余投资者们一贯的错误投资行为。专业投资者看起来也患了同样的坏毛病。

1978年,由于道琼斯指数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账面价值之下,所以股票的估值水平远远要比以前合理得多。然而,1978年养老金投资于股票的净资金比例仅占9%,创下了历史新低。1979年第一季度仍然继续非常接近于这一历史新低水平。

养老金投资经理人的这些股票投资创出历史新低水平的投资举动表明,他们赞成购买债券,其利息率为9%到10%,而反对以相当于账面价值甚至更低的价格购买股票持有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但是,同样是这些养老金投资经理人,可能也会承认,这些美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整体而言未来长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可能会高达账面价值的13%(这是近几年的平均水平)。作为投资经理人雇主的这些养老金主办人公司的经理人也将会非常认同这一点。

造成这种令人困惑的投资行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巴甫洛夫式反应。过去10年来的股市表现糟糕,给公司养老金主办人以及他们所雇用的投资经理人都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两个群体都不愿意再次品尝那种痛苦。但这种股票投资业绩糟糕令人痛苦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上市公司本身业绩表现糟糕,而是由于股票价格表现落后于公司业绩表现。这种股票价格表现落后于公司业绩表现的情况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也不会较之前的股票表现超过企业业绩时维持更长的时间,在此之前股票业绩表现超越企业业绩表现一旦再次出现,就会诱使养老金以过于高估的价格买入股票。

我们考虑两个投资选择:第一个是美国主要企业的20年期限长期债券的投资组合,从现在的1979年开始,1999年到期,利率为9.5%;第二个是以道琼斯指数购买的美国主要企业股票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买入价格相当于账面价值,未来净资产收益率整体平均约为13%;债券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会好于股票投资组合吗?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看起来极其微小。除非未来20年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持续大幅下滑,或者股市对于企业收益的估值像1920年代末期那样极其低估到非常离谱的程度,才会使股票投资收益率低于债券投资。如果未来20年期间股票市盈率上升,而且现在能够以相当于每股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的股票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3%,那么这些股票投资的年收益率将会高于13%。利息率仅仅为9.5%的债券怎么可能比这些股票更值得投资呢?

你可以这样考虑一下,道琼斯指数的股价水平接近于其每股账面价值,你可以把股票看作是价格接近于票面价值或者本金价值的一种债券。你可以将这些股票13%左右的预期净资产收益率看作是债券的一种利率浮动的息票,这些利息被公司保留计入债券本金的增加,就相当于一种美国储蓄债券的利息那样。现在我们能以相当大的折扣买入这种"道琼斯指数债券"(道琼斯指数的价格与"债券本金"或者说账面价值之比约为840∶940)。以我看来,和以相当于票面价格购买20年期的利率为9.5%的债券这种传统投资相比,以票面价值的一定折扣价格买入这种平均息票利率为13%的"道琼斯债券",尽管其息票利率会随着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长期投资收益率要高得多得多。

当然,我们无法保证美国上市公司未来20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一定能达到平均13%的水平。也许一些养老金经理人正是由于预期未来10年美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将会大幅下降才选择回避投资股票。股票回报率会在接下来的10年内大幅下跌而避开股票。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

然而,投资经理人通常对现在应该看好股票胜过债券提出两种反对意见。第一种反对意见是,有些投资经理人认为,考虑到按照重置价值提取折旧之后得到的实际收益大幅低于公司财务报告上报告的收益,所以说现在的公司每股收益其实过于夸大了。因此,他们认为公司实际的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达到13%。但这种看法忽视了人寿保险业、银行业、火灾意外险保险业、金融公司、服务性企业等投资领域中的证据。

在这些行业中,使用重置价值会计所得出的业绩数据与采用传统会计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事实上是一致的。在这些行业中,投资者可以以总体上基本相当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预期净资产收益率约13%甚至更高的一批大型企业的股票。除此之外,我没有看到有任何证据表明,企业经理人在进行收购兼并时会因为重置价值会计调整而放弃能够获得净资产收益率13%的收购项目。

他们的第二个反对意见是,近期内存在太多不确定性问题,等到情况变得明朗一些之后再作投资决定岂不是更好吗?你们知道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保持购买力直到近期的不确定性消除》,在此篇文章作为支持之前,请你面对两个令人不快的客观事实:未来永远都是当股票市场达成共识一片欢腾时,你就要支付更高的买入价格。不确定性实际上是按照长期价值买入的投资者的朋友。

如果说有人有能力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拥有这种长期的投资视野,那就非养老金投资经理人莫属了。企业经理人经常不得不通过大量举债来溢价收购企业,但是大多数养老金极少遇到缺乏投资资金的问题。如果他们愿意进行长期投资股票,就像他们现在热衷于购买20年到30年期限的长期债券一样,他们就肯定可以做到。他们能够也应该以一个长期合伙人的态度和预期来购买股票。

企业经理人做出简单容易的、符合传统的或者随大流的投资决策,从而回避了他们对于养老金投资管理负有的责任,而犯下代价昂贵的错误。养老金资产总额大约为整个投资行业管理净资产的1/3,这一资产规模远远超过很多具体的行业。因此,对这些资产的管理业绩糟糕往往就相当于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单一行业管理业绩糟糕的后果。养老金投资管理良好获利更高,将会为作为养老金主办人的企业创造更多的盈利,也将加强现有养老金的安全性,将来可能向受益人发放更多的养老金。

养老金投资经理人再次选择降低股票投资仓位比例的经理人,要么是高度看淡美国企业未来盈利前景,要么就是认为自己操作足够灵敏快捷能够在更低的价格下重新买入股票。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金融市场过于低迷的时期,从而出现股价更低的更好买入机会;这种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但是,你可以肯定的是,在这种时候,未来看起来既不可预测也不令人高兴。那些现在正等待出现股票投资的"更好买入时机"很有可能继续一直保持这种等待观望,直到股市已经进入下一轮大牛市很长一段时间。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投资建议。)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7788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d6t.html

2013年1月23日

简单方法避免大错:运用检查清单

巴菲特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只要能够尽量避免犯重大的错误,投资人只需要做很少几件正确的事情就足以成功了。"

菲特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只要能够尽量避免犯重大的错误,投资人只需要做很少几件正确的事情就足以成功了。"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蠢事?我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够避免犯下愚蠢的错误。"

可是,事实上,即使是非常聪明的投资经理人,也会犯下重大错误,导致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损失。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决策出现重大错误呢?

巴菲特的合作搭档查理・芒格和哈佛医学院医生阿图・葛文德给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共同答案:像飞行员一样使用检查清单。

第一,阿图・葛文德:运用检查清单是防止出现大错的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

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一书指出,人类的错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知之错,另一种是无能之错。无知之错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知识而犯下的错误,无能之错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正确知识但却没有正确使用而犯下的错误。无知之错无法避免,但无能之错却是本来可以避免却未能避免。

葛文德本人是哈佛医学院的医生,他用自己和他人的众多医学案例告诉我们,现在手术的例行程序异常复杂,而且压力重重,即便再优秀的医生也难免有时会漏掉其中一个步骤,少问一个关键问题,以致在偶尔手术过程中出现失误是无法绝对避免的,而失误的代价是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葛文德拜访了飞行员和建造摩天大楼的建筑人员,并从他们那里找到了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检查清单。即便超级飞行员和超级建筑专家也需要一张清单,把一些关键步骤列出来,事前仔细核查,以确保正确无误地完成工作。葛文德描述了他的研究团队采用这一理念,研发出一张安全手术清单,在世界各地投入使用,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第二,芒格:运用检查清单是防止投资决策出现大错的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

实话实说,我一开始根本看不上按照检查清单逐一核查这种做法,我觉得这是笨人才会用的非常机械的做法。

可是巴菲特称他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是芒格,而芒格本人极为推崇检查清单:"我是一个极度信奉运用检查清单来解决困难问题的人。你需要运用检查清单把所有可能的答案和不可能的答案全部列示出来,否则的话,你很容易错过一些重要的东西。"

他在南加州大学演讲时说没有什么方法比检查清单更加有效:"人们还需要养成核对检查清单的习惯,核对检查清单能避免很多错误,不仅仅对飞行员来说是如此。你们不应该光是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而是应该把它们在头脑中列成一张清单,然后再加以使用。没有其他方法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对于巴菲特提出的聪明人经常犯大错的问题,芒格给出的答案是:"聪明人怎么会经常犯错呢?因为他们并没有做我让做的事情:使用一张检查清单,确保你们掌握了所有的主要思考模型,并以一种多管齐下的方式使用这些思考模型。"

我本人对此有所体会。按说我能考上研究生,至少不算是大笨蛋。但我经常出门不是忘记带钥匙就是忘记带钱包和手机,还有三次到了机场才发现忘记带身份证。后来我太太教了我一招,出门之前大声念三遍检查清单:"手机、钥匙和钱包",如果出差加上一句"还有身份证",从此我犯下这种愚蠢错误的次数大幅度减少了。

其实投资的问题要比出门带上必需物品的事情复杂多了。最容易发生的大错是,你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就马上下了结论,其实你应该运用检查清单,运用多种思考模型,逐一核查,就能发现很多你本来可以发现的问题,从而避免出现大错。因此芒格说:"只有一把铁锤的人来说,每个问题看起来都像是一颗钉子。你不能只是拥有一把锤子,而把所有东西都看作是钉子。你必须掌握更多的工具和技巧。你必须用核对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运用所有这些工具,因为如果你只是希望你需要的时候合适的工具会无需帮助自动跳出来的话,你就会漏过很多思考工具。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工具列成一个完整的检查清单,在你头脑里一项一项逐一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思考,你就会发现很多答案,而不用这种方法你就根本不会找到这些答案。"

"形成核对检查清单的习惯能够避免很多错误的发生。你们应该掌握所有各种基本的智慧,你们应该把它们列成一张思考的检查清单,以完全运用所有这些基本智慧。没有其他任何一项程序会比这个步骤更加有效。"

"运用检查清单,能够更好地解决收购企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医学上运用检查清单同样非常有效。只有那种非常糟糕的内科医生才会马上接受头脑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诊断结论,而且死死抓住这个结论不放。(悲惨的是,75%的内科医生都会如此。)"

芒格警告,检查清单不能过于简单,必须包括所有重要的方面:"分析不同的公司,你需要用不同的检查清单和不同的思考模型。我永远不会说'只要考虑这三个问题'而把这个问题弄得非常简单。你需要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思考模型深深刻入你的脑海,运用它们自己找到答案。"

如果检查清单中缺乏两三个重要的事项,结果会很惨:"总的来说,你需要掌握各种合适的思考模型,还有列成一个检查清单以便逐一运用它们。如果你是一个飞行员,可是两三个重要的项目没有包括在检查清单中,你可能会坠机。"

第三,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决策检查清单。

芒格的投资决策检查清单十分详尽,有40多项,具体请参见他的《穷查理宝典》第二章。

巴菲特并没有公开他的投资决策检查清单,但1982年起在伯克希尔年报中多次公开声明他想要收购企业的基本标准,我认为这就是巴菲特的投资决策检查清单的精简版:

(1)较大的公司规模(至少有5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2)显示出有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我们对未来盈利预测不感兴趣,我们对由亏转盈的"反转"型公司也不感兴趣);(3)公司在仅仅使用少量负债或零负债情况下获得良好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4)良好的管理(我们不可能提供管理);(5)简单的业务(如果涉及太多技术,我们将无法理解);(6)清楚的出售价格(我们不想浪费我们的或是卖方的时间,在价格不明朗的情况下谈判,即使是初步商讨)。

1992年巴菲特再次在伯克希尔年报中阐述了他15年前讲述过的选股标准清单:"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与以往我们在1977年的年报中谈到的没有什么变化。我们挑选可流通证券与评估一家要完全收购的公司的方法极为相似。我们要求这是一家(1)我们能够了解的;(2)有良好长期发展前景的;(3)由诚实和正直的人们经营的;以及(4)能以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的公司。"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投资建议。)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31916.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dv5.html

2013年1月19日

以药品身份在FDA认证的中药

      以药品身份在FDA认证的中药(伍家的)

 

 编者:我们最新归纳出目前中药行业发展的三条路径:中医化、西医化、保健化。中医化,即回归正宗中医药,强调中医理论的核心地位;西医化,即站在西医角度,以类似植物药的标准研究、生产和使用中药;保健化,指中药企业转型做保健食品、药妆等。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含义宽泛,上述三条路径均离不开中药现代化。

      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可是中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许可证。

 

      我国中药产品以药品身份通过FDA认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获得药品登记号(NDC)后以非处方药(OTC)身份进入美国市场作为药品销售。第二种是按FDA标准申请新药上市。

      两种方法比较而言,前者不需要做新药论证,但需要提供充分的材料,要求较严,依据法规认定其有效成分,必须达到美国FDA的各项法规,包括印刷文字及包装。在达到FDA各项非处方药的要求获得药品登记号后可以在美国市场上以药品定位销售。目前我国已有数种中草药通过此种途径进入美国市场,如广州潘高寿药业的蜜炼川贝枇杷膏、川贝止咳润喉糖薄和荷止咳润喉糖;南京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的南星止痛膏;广西源安堂药业的复方黄松洗液;三九现代中药公司的辣椒碱和胃泰等。

      后者需要先通过新药研究申请(IND),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后,向FDA提交请求批准新药申请(NDA),示证实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实验结果。FDA 在完成对提交的资料评估和对工厂实施cGMP情况的审查后,做出是否批准其上市的结论。通过申请后药物以处方药出售。目前我国尚无一例通过FDA新药申请(NDA),但有数种中药已通过新药研究申请(IND),正处于临床试验期,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同济堂的仙灵骨葆胶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扶正化瘀片;;杏灵科技的杏灵颗粒;北大维信的血脂康;和记黄埔的HMPL-004HMPL-002;华颐药业的威麦宁胶囊;康莱特药业的康莱特注射液;云河药业的龙血歇等。

中药国际认证现状统计

公司名称

药品名称

适应症

进度

康缘药业

桂枝茯苓胶囊

活血化瘀

II

同济堂制药

仙灵骨葆胶囊

滋补肝肾,接骨续筋

刚启动FDA认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

扶正化瘀片

活血祛瘀,益精养肝

II

天士力

复方丹参滴丸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III

上海杏灵科技

杏灵颗粒

活血化瘀

III

北大维信生物

血脂康

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

II

和记黄埔

HMPL-004(植物药)

溃疡性结肠炎

II

和记黄埔

HMPL-002

头颈癌

II

华颐药业

威麦宁胶囊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邪肤正

II

浙江康莱特药业

康莱特注射液

肺癌、肝癌、结肠癌及肺转移癌

I

云河药业

龙血歇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软坚散结、生肌敛疮

I

潘高寿药业

蜜炼川贝枇杷膏

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

已获NDC注册号号

潘高寿药业

川贝止咳润喉糖

止嗽祛痰

已获NDC注册号号

潘高寿药业

薄荷止咳润喉糖

止嗽祛痰

已获NDC注册号号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星止痛膏

散寒除湿,活血止痛

已获NDC注册号号

广西源安堂药业

复方黄松洗液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已获NDC注册号号

三九现代中药

辣椒碱

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已获NDC注册号号

三九现代中药

胃泰

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已获NDC注册号号

注:进度中IIIIII期表示已经通过了FDAIND(临床研究申请),待临床研究获得通过后才得以进入实质性的NDA(新药申请)阶段。- 熊韵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bfef0c0101ei7l.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34aba0102ej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