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How to Play Casino Games Online
Instructions
Step 1
Decide whether you want to play for free or use money. Obviously, if you decide you want to gamble you should always be prepared to lose, so don't put in more than you can afford.
Step 2
Download anti-virus protection--this is a necessity.
Step 3
Find sites. There are sites where you can play for free. Some are listed in the resource section.
Step 4
Open an account if required. Most of the time it will be for a free account, but some sites require you to deposit money to play. These are good and bad sites, since you have the chance to win--or lose.
Step 5
Download software, if necessary, to play on the site. Some sites require you to download their software even to play online, Make sure you computer has enough hard drive space.
Step 6
Decide which game you want to play. This will also help you to choose which site you want to play at. There are numerous sites and you have to narrow it down somehow.
Step 7
Play your game. Have fun especially if you are on a free site. If you have chosen to play for money, watch your money and try to quit when you are ahead or at least when you have broken even.
How to Play Casino Games Online
Instructions
Step 1
Decide whether you want to play for free or use money. Obviously, if you decide you want to gamble you should always be prepared to lose, so don't put in more than you can afford.
Step 2
Download anti-virus protection--this is a necessity.
Step 3
Find sites. There are sites where you can play for free. Some are listed in the resource section.
Step 4
Open an account if required. Most of the time it will be for a free account, but some sites require you to deposit money to play. These are good and bad sites, since you have the chance to win--or lose.
Step 5
Download software, if necessary, to play on the site. Some sites require you to download their software even to play online, Make sure you computer has enough hard drive space.
Step 6
Decide which game you want to play. This will also help you to choose which site you want to play at. There are numerous sites and you have to narrow it down somehow.
Step 7
Play your game. Have fun especially if you are on a free site. If you have chosen to play for money, watch your money and try to quit when you are ahead or at least when you have broken even.
Marguerite Poole
The 2-year-old son of former NFL QB Randall Cunningham died on Tuesday after a woman found the child floating in a backyard hot tub.
Las Vegas police Lt. Dennis Flynn told the Las Vegas Review-Journal the death appeared to be an accident.
Cunningham was not home at the time of Christian Cunningham's death, the paper said, but was en route back to Las Vegas.
The former NFL QB is a pastor in Las Vegas. He played in the NFL for 16 season from 1985-2001.
-- Sean Leahy
te3s4i0 xkxnk_x.jc.gorzny.room409@blogger.com.toouel te3s4i02010年6月29日
中国经济很快就要全面衰退
FT中文网编辑:
我觉得《Lex专栏:"中国制造"会涨价吗?》一文完全是乱说一气。
代工业每年的净利润低得可怜,人力成本是不高,问题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人力成本!
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代工业,都可以由自动化生产线完成生产。但为什么还要雇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参与生产?从企业的角度,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我想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哪怕是号称"高新技术"(中国有几个高新技术?不过就是买了老外的先进设备,然后继续走劳动密集型的老路子),其中的从业者对此都会了如指掌。
由此可见,中国HR成本提升的极限,也就是达到自动化生产线的成本――在实践上其实远达不到,因为自动化生产线的出错概率低,管理成本低。你说能有多少空间?
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国劳工的困境,很大程度就是"帝国主义"的剥削造成的。我们处于世界经济食物链的最底层,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你如果不满,他们还反问你,给你带来了就业,带来了经济增长,你有什么不满意的?越南、孟加拉,东南亚有的是劳动力,你逼得太紧,他们大不了换投资地、投资国。到时候中国一样受不了。
中央这两年一直在提"产业转型",确实到了不得不转的时候了,但是没有人对此有信心。
对于中国的前景,我持非常强烈的悲观态度。中国HR成本如果不提高,社会矛盾将激化、国家稳定将受到威胁;HR成本如果提高,大量企业将破产,大量外资将撤离,失业率大增,社会一样动荡。
与很多人的看法相反,中国政府唯GDP的作风,虽然表面看起来有太多不合理之处,但有一点,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这一态度、或者相关的政策,至少起到了延缓社会崩溃的作用,如果没有近几年GDP持续的高速增长(尽管基础设施投资占了太大的比重,房地产都居然占到GDP的三分之一),中国早将混乱不堪。
但无论如何,不管你怎么评价它,"低人权模式"即将终结,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我想这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像虽然你洗完澡总要擦干身上的水,但如果肥皂泡还没冲完水就停了,这一定不算什么好事情。
中国经济的全面衰退很快就要到来,除非"产业转型"能够迅速实现,从而创造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奇迹",但我个人对此不抱任何希望。
读者:chenyehe
6月29日著名分析师胡�老师解盘:指数再下台阶
京沪等地楼市成交量低位回升 土地成交量下滑
⊙记者 于祥明 潘建
28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上周(6月21-27日)被监测的35个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普遍上涨,但仍在低位运行。与此同时,重点城市的土地推出量和成交量均有所下滑。
据统计,在监测的35个城市中,宁波成交面积环比涨幅最大,环比上涨231.18%。在10个重点城市中,仅天津成交面积环比微跌0.51%,其他城市成交面积都呈现出环比上涨,其中北京环比上涨7.46%,成都环比上涨146.04%,上海、重庆、广州和武汉环比涨幅超过50%。深圳楼市成交量从低位反弹,其中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上涨一成,二手房成交面积上涨近三成。
“并且,上周大部分城市成交均价向下调整。重点城市中,上海、天津、杭州和武汉成交均价皆有所下调,仅北京、深圳成交均价环比明显上涨,但均不及新政前价格水平。”报告说。
记者注意到,土地市场也同样在低位运行。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当日公布的6月第四周(6月21-27日)主要城市土地市场交易周报显示,被监测的20个主要城市共推出土地98宗,环比减少22%,推出土地面积547万平方米,较上周减少37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1%。
成交方面,上周成交土地49宗,环比下降6%,成交土地面积242万平方米,与上周持平。据统计,20个主要城市整体成交均价略有上升,为4399元/平方米,环比上升17%。
其中,住宅用地共推出35宗,环比减少36%,推出土地面积256万平方米,环比减少54%;住宅用地成交量小幅下降,共成交20宗,环比减少13%,成交土地面积168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4%。
报告还指出,上周全国住宅用地交易以二线城市为主,一线城市北京成交3宗住宅用地,共计20万平方米,上海成交1宗住宅用地,共计7万平方米。大连共成交7宗住宅用地,成交宗数位居首位,共计67万平方米,激烈的竞价使得大连上周成交均价显得稍高,为6042元/平方米。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00629/02288196285.shtml
2010年6月28日
富士康拟将苹果产品生产转至中国内地 FOXCONN TO SHIFT APPLE GADGETS PRODUCTION
富士康(Foxconn)正准备将一部分苹果(Apple)装置的生产从深圳转移到华北和华中。目前苹果更愿意与自己长期中国制造中心以外的工厂打交道。
此举旨在遏制成本。此前在发生一系列工人自杀和劳资纠纷扩大后,台资公司富士康的大部分员工得到了大幅加薪。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在中国南方的所谓"世界工厂"置身于各种趋势的最前沿。
苹果是富士康的最大客户。
富士康的任何举动,都将增加全球科技产品生产逐渐分散化的势头,此前这些产品的生产集中在华南和上海附近的少数几个地点。
据接近两家公司就明年订单举行的年度谈判的高管表示,富士康要求转嫁部分提高的劳动力成本,未能得到苹果的积极响应。
"但苹果现在更愿意使用一些新的地点,"一名高管表示。
富士康和苹果均拒绝置评。
富士康向苹果提议了两个生产地点:一是华北的天津,该公司在那里已经有一家工厂;二是华中的河南省,这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地方政府正出台各种招商激励措施。
富士康及其在台湾上市的旗舰公司鸿海(Hon Hai)为苹果制造大量iPod媒体播放器、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
与其它品牌电子企业相比,苹果的制造合作伙伴相对较少,通过支付溢价获得密切合作。
这种关系使这家美国公司对富士康的运营具有超出比例的影响。
分析师们估计,富士康在中国的80万名工人中,有逾10万人从事苹果产品的制造。
苹果还与台湾的广达电脑(Quanta Computer)在上海和苏州的工厂合作,那里的薪资涨速也超过了中国其它地方。
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出口订单时,富士康停止了在深圳的招聘,并表示将利用危机,将产能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地点。
但是,在富士康在深圳龙华的主要工厂,员工人数在2008年末降至20万后,目前已回升至大约30万,原因是在去年需求复苏、产量需要提高之际,苹果不愿使用新工厂。
由于第三季度对iPad平板电脑的需求,深圳工厂的员工人数预期将进一步上升。
译者/和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301
Foxconn is preparing to shift part of its production of Apple gadgets from Shenzhen to north and central China, amid a greater willingness from the US company to work with factories away from its long-time Chinese hub.
The move, aimed at containing costs, follows drastic wage hikes for large parts of the workforce of the Taiwanese-owned company, after a string of worker suicides and widening labour unrest.
As the world's largest electronics contract manufacturer, Foxconn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rends in southern China's so-called "workshop of the world."
Apple is Foxconn's biggest customer.
Any move by Foxconn will add to momentum to the gradual diversification of global technology production away from a handful of loc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and around Shanghai.
Executives close to the annual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over next year's orders said Foxconn's demands to pass on some higher labour costs had not been met favourably by Apple.
"But Apple is more ready now to use some of the new locations," one executive said.
Foxconn and Apple declined to comment.
Foxconn has proposed two production sites to Apple: Tianjin in the north, where the company already has a plant, and central Henan, China's most populous province, where local governments are offering incentives to attract business.
Foxconn and its flagship Taiwan-listed company, Hon Hai, makes many of Apple's iPods, iPhones and iPads.
Apple works with fewer manufacturing partners than other branded electronic companies, paying a premium for close cooperation.
This relationship has given the US company disproportionate influence on Foxconn's operations.
Analysts estimate that more than 100,000 of Foxconn's 800,000 workers in China are working on Apple products.
Apple also works with Taiwan's Quanta Computer at plants in Shanghai and Suzhou, where labour costs are outpacing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too.
When the financial crisis hit export orders in 2008, Foxconn stopped hiring in Shenzhen and said it would use the crisis to shift capacity to cheaper locations.
But the headcount at Foxconn's main Shenzhen factory in Longhua is now back up at about 300,000 after dropping to 200,000 in late 2008, because of Apple's reluctance to use new factories when production needed to be ramped up last year as demand returned.
The headcount in Shenzhen is expected to rise further because of demand for the iPad in the third quarter.
中国产业升级为时尚早
从2008年年初开始,中国的广东省就带头调整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但是随后而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得华南地区大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关门停产。2009年春节前,中国国家统计局特别派出了调查分队对几个农民工输出大省调研,推算出两千万农民工失业。调整提高最低工资也就鲜有媒体提及。2010年春节前后,形势出现"大逆转",很多华南地区的工厂接了单,重开了厂,但是却雇不到人,于是"劳工荒"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调整提高最低工资又重新被提起,一直到今年6月,富士康、本田最终以加薪暂时解决了各自的问题后,"加薪"就成了"万能药","万金油",谁用谁好使。
6月初,中国发改委开会,表示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随后有14个沿海省市调高了最低工资,平均幅度在10%以上,有的省份调整幅度超过了20%,很多从7月1日就开始施行。
为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找"合理"理由的大有人在,支持的人大都认为"'刘易斯拐点'来到,加薪顺理成章;更重要的是,加薪可以'倒推'产业升级,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从而扩大内需。"
这个逻辑很荒谬。
人为加薪不会"倒推"产业升级
在自由竞争市场,工资由什么决定?是政府官员一拍脑门子就给个数么?肯定不是。是老板想怎么剥削就怎么剥削?也不是。虽然就整�中国而言,垄断和政府调控的企业常见,但单以华南制造业来说,竞争是自由和激烈的。在这个自由竞争市场中,工人的工资是由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既然是这样,加薪不加薪就应该由市场调节,政府立法加薪是好心办坏事。如果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不提高,人为加薪的结果就是这些边际生产力达不到工资水平的工人失业,工厂关门而不是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和加薪谁因谁果,谁先谁后,不能凭空想象。
产业升级不适合中国现状
一说到产业升级,大家想到的就是引入高科技,做高劳动力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做名牌。但是什么是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基本上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须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或营运资本,很多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也不一定盈利。例如做名牌,所需的推广和维持品牌的成本远高于一般人的想像。即便是名牌老大LVMH的2009净营运利润率( net operating margin) 也不过是11.6%,而Hermes是15.8%,比中国制造业的高一些。但这都是百年老店,经历磨难,淘汰了万千对手,才有今天的成就。如果计算打造品牌的成本,那就更没有什么钱可以赚了。半导体被认为是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但它的竞争更是激烈,连年亏损并不少见。同样被认为是劳动力附加值行业的科技类消费产品,也不见得很好,比如索尼的净营运利润率只有0.18%。
中小企业需要资金扩大生产或者引进技术是对的,但是首先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钱从哪里来?从银行贷款,要不就要抵押,要不就要担保,中小企业厂房是租来的,怎么抵押?又不能像大企业那样互相担保。到地下钱庄贷款,利息要20%,小企业怎么负担?相反,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这对"夫妻"钱都是共有的,放在哪个兜里不是花啊。国企钱多得花不完,私营小企业贷点儿款特别难,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的现状。
现有情况下,如果政府非要搞产业升级,做高劳动力附加值产品,做资本密集型产业,那只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要发展什么行业就给什么行业拨款,这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还会滋养"权力寻租"的土壤。让最熟悉市场的人做决定才是正确的选择,而离市场最近、最熟悉市场的人,就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们。
另外,企业引进技术,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来运用技术生产,但是目前中国农民工基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要想组织培训,提高素质,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而且培训还是需要资金,企业解决起来不容易。
"劳工荒"并不能代表中国劳动力的现状
还有人认为加薪是必然趋势,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人口红利,年轻农村劳动力人数在不断减少。
的确,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是在老龄化,45.7%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年龄在41岁以上,而年龄在15-24岁的年轻农村劳动力的增长放缓。但即使年轻农村劳动力的增长在放缓,总体供给数量还是要高于十年前。
而且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一点儿都不缺少农村劳动力。从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来看,中国有大约5.3亿的农村劳动力,其中有70.8%从事第一产业,而贡献的GDP只占总GDP的11%,这也就决定了农村人口收入只是城市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24%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半数以上是从事第二产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报告》,2009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1,714元,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是1,080元。
劳动力为什么都"窝"在农村?很多有了家庭的农民工,宁愿留在家乡过清苦生活,也不愿意举家搬迁,因为如果举家搬迁,他们要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户口没法解决,子女上学就是个问题,全家也没有社会、医疗保障,成本太高。
所以,中国缺的是保障农村劳动力家庭移动的制度。只有健全制度,让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市场"活"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中国不应该放弃传统产业。不能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于司长说的那样,"那些靠低层次,粗放型的,仅靠外包,靠劳务费过日子的企业,生产一双鞋赚十美分的,该转移就转移吧。"中国还有5亿农民等着进城、就业,就算是全世界的鞋子和拉链都到中国生产,数量也不多。原料加工有什么不好?解决就业,创造利润,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的就是这些私营企业。从实际情况出发,中国目前还不能转向高附加值、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还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如果中国真的发展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那么在这些行业找到工作的工人和得到政府发展相关行业补贴的商人会有钱赚,但是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47%,城乡贫富悬殊,这种只让一小撮人获利的政策是否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呢?
更重要的是,引用北大姚洋教授的研究,要扩大内需,中国必须要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解决这些新来城市的人口的就业问题,就是经济改革的重点。在中国还有大量待就业人口、资金又不多的情况下,扭曲市场来发展所谓的高劳动力附加值工业,实在令人费解。
相信市场调节的力量,不搞法定加薪,并不是说政府不能插手。政府应该把力量用在该用的地方。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年龄的增加,政府应该实施配套政策,让农村家庭劳动力市场"活"起来,让农民工在消除儿女教育、社会、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自愿举家搬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从政策上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小银行,在资金上支持中小企业。而把所有资金都给大型银行、然后再贷给国有企业的做法,并非创造就业和平衡经济增长的好方法。
(注:作者王泽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烦透了雇人、裁人的游戏 - 供应链转型(案例一)
硅谷有家高科技公司,生产半导体制造设备。熟悉牛鞭效应的人都知道,设备制造商位于供应链的末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经过供应链层层放大,到设备制造商就变得很大。例如全球计算机销量波动2%,对芯片厂家来说,需求变化可能就是5%,而到了芯片厂家的设备制造商时,则可能意味着10%甚至20%的需求波动。就案例中的这家设备制造商来说,生意好的时候,订单可以在3个月内翻一倍;相反,高峰期一过,订单量也可能在三个月内掉一半。在过去这个金融危机中,生产量甚至掉到全盛期的30%不到。这对生产部门来说,生意好的时候雇人都来不及;等雇了几百几千人,好不容易都培训好了,这个周期也完了,生意量锐减,又到裁人的时候。
公司CEO说,他腻透了这雇人裁人的游戏。也难怪,他在这行业三四十年,每隔三四年就来这么一个轮回,该雇过多少人,又裁过多少人!就拿2001年高科技泡沫破灭为例,该公司从一股脑从5000人左右裁到2000人上下。这成了压垮CEO的最后一根稻草。痛定思痛,他决心求变。
那跟供应链转型有什么关系呢?且听我细细讲来。如果看看屡次被裁掉的人,大多是与生产有关,不管是生产线工人、进度调控人员,还是生产工程师。这部分人跟生意量密切相关,属"变动"部分。相反,设计、销售、财务等则随生意量变动没那么大,属相对"固定"部分。要减少员工数量变动,就得从生产部门着手。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外包生产,由供应商来做更多的生产部分。这也意味着供应链变得更复杂。
当然有人要问,那外包供应商不也有同样的问题吗?其实不然。对合同制造业来说,他们的业务一般比较广泛,例如服务家电行业的也可能服务汽车企业,两个行业的周期不完全相同,此消彼长,对整个供应商来说生意量起伏就没有那么大,资源也可以互相调用。
原来的模式下,公司采购零部件,由本公司的生产部门一级一级组装成设备。而新模式下,由一级供应商采购零部件,组装成模块,再由设备原厂组装成最终设备,销售给客户。挑战是多方面的,解决方案也是。
其一,一级供应商的能力要加强,不但是设计、生产能力,而且是对下级供应商的管理。在一些行业,例如汽车行业,一级供应商的能力很强,因为汽车原厂们采用外包模式已经多年,一级供应商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对另一些行业如白色家电来说,一级供应商则并不完善,则需要OEM来进一步开发。案例中的公司先采用美国境内的合同制造商作为一级供应商,这些一级供应商后来转入低成本区,例如中国。直接和低成本地区的供应商合作,往往风险较大,因为它们经验欠缺,往往对外包任务的复杂性认识不清,结果报价不准、质量和交货没法保证。采用渐进的方式,从美国境内供应商到美国供应商在低成本区的分部再到直接与低成本地区的供应商,三级跳,一步一个脚印,慢是慢了点,但实在,避免了巨变带来的大风险。纵观最早实行外包的先行者如惠普,他们走过的也是这么一条路。所以,虽说供应链转型是巨变,这革命其实也是渐进的方式来完成。成十年了,案例中的公司仍旧采用这种渐进方式来外包:最新产品一般先自己生产,产品定型后外包到北美供应商,再由北美供应商向低成本地区过渡。慢慢地,随着亚洲供应商的总体提升,该公司也更多地直接与亚太供应商直接合作,例如韩国和台湾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转型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得在新的模式下生产。生命周期两端的产品往往不一定是最好的外包对象:新产品还没定型,变动太多;老产品很快就退出市场,没多大经济效益来外包。就供应链转型来说,一刀切、全盘都上往往不是最佳方案。
其二,公司的流程和系统要翻新。生产外包是个巨变,意味着公司的每个主要流程和系统都得改变。就这个案例中的公司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设计变更来说,没外包之前,设计变更是零部件层次的,要变就变一个;外包后,则要变一串,包括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组装该零件到组件的供应商、负责整个模块的供应商,直到最后的OEM。在复杂度上是今非昔比。案例中的这个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职位,全职负责协调各级供应商之间的设计变更。这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话会议上,跟各地的供应商沟通设计变更、BOM变动等。外包下,供应商对OEM的信息需求更大,有些甚至直接进入OEM的ERP系统操作,对公司与公司之间的防火墙、信息安全等也提出新的挑战。再比如成本管理系统,对于外包模块,如何制定成本的基准,以便确定外包是否合算?外包前,公司对料号层次的直接物料成本很清楚,但间接物料则较模糊,其他间接费用如生产间接费就更搞不清。所以评定外包是否有效就挺困难。质量管理也是。如何建立从客户到供应商的端对端质量体系,准确制定质量基准,评判外包质量,原来的系统就无能为力。延伸到广义上,表面上是供应链的战略转变,其实下面都是些实实在在的系统、流程的改进甚至再造。老的流程和系统只能产生老的结果。你不能指望搞运动式地做几个项目而不触及基础流程和系统就能转型。
其三,人员先行。人是一切转变的根本。你不能指望在供应链转型中旧瓶装新酒。那案例中的这个公司来说,转型之前,采购部门就是些采购员,每天围着订单转,职业素质差,待遇也差,是员工"卷铺盖走人之前的最后一个落脚点"。采购们既得不到内部客户的尊重,也得不到供应商的尊重,人员老化,职业素养差,采购系统就只能用破败两个字来形容--地位这么低,采购哪能争取到经费来升级系统呢?说起来吓人:这个公司在2002年前后还全面用纸面采购订单,有一个文秘,她的全职工作基本上就是给供应商传真订单!采购人员大都是多年的老员工,但除了下订单还会干生么呢?这跟笔者2006年访问的一个匹兹堡公司非常相似。该公司是几十亿美金的煤炭公司,迫于市场压力,正在全面转型供应链,希望通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于是一帮总监们满天下招人。原因也一样:他们的既有员工都在公司多年,眼里除了煤炭还是煤炭,对采购与供应链的发展就更如天书。一句话:你不能指望这些员工制造奇迹。解决方案说复杂也简单:要么培训,要么招新人,不管是从别的部门还是公司外面。本案例中的公司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对现有人员系统评估、面试,合格的要求在一定期限内通过注册采购师认证(C.P.M.);另一方面从设计等部门调来新的人员,同时向社会招聘。一两年下来,整个采购面目全新,管理水平更上层楼,有力地保证了供应链的成功转型。
供应链转型的起因很多。IBM和案例中的公司是由生产外包而起 -- 生产外包了,供应链的组成也变了,公司对供应商的依赖大增,供应链管理更应增强。有些公司是因为产品市场竞争压力、有些是因为产品的目标市场变化等要求供应链转型,有些则是因为市场的全球化。这些会在后面陆续谈到。
作者简介
刘宝红,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专修供应链管理,现在硅谷从事供应链管理。他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六西格玛黑带,并通过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CPIM)。联系方式:bob.liu@asu.edu。更多文章,参见其管理专栏"硅谷客"www.guiguke.com和"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
©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书面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http://www.scm-blog.com/2010/06/supply-chain-transformation-1.html
孔丹:万亿中信狭道生存 金控集团启动整体上市
一家自诩没有分到任何垄断资源的跨国企业;
一家声称靠自费改革发展起来的混业金融集团;
一家拥有资产2.2万亿的31岁的巨无霸;
下一个30 年怎么走?
中信的这种生存模式还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文| 本刊记者 严睿/ 编辑| 本刊记者 朱雪尘图| 本刊记者 梁海松
出处|《英才》杂志2010年7月刊
一家自诩没有分到任何垄断资源的跨国企业;一家声称靠自费改革发展起来的混业金融集团;一家拥有资产2.2 万亿的31 岁的巨无霸;……进入5 月以来,这家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企业——中信集团,国际化动作频繁。
5月3日旗下公司中信证券(12.83,-0.36,-2.73%)公告,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旨在构建“亚太区一流投资银行”;5月10日,旗下中信银行(5.82,0.13,2.28%)整合的中信嘉华银行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信银国际),标志着中信集团整合境内外商业银行业务的策略收官;5月14日,尽管面对双重打击,分别是项目投资成本再次增加和澳洲政府计划对矿业企业征收高达40% 的资源暴利税。旗下中信泰富披露,中信泰富的铁矿石项目,第一条生产线仍于今年底投产。
“审慎稳健的推进国际化进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为中信的第四代掌门人,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5 月底接受《英才》记者独家采访时说这番话在情理之中,毕竟离中信泰富爆出因外汇杠杆交易损失147 亿港元仅20 个月;而离终止与贝尔斯登战略合作事隔27 个月。
“改革的先锋,开放的窗口”、“市场化经济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一家金融控股集团”……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中国中信集团,有着太多可以书写的传奇故事,但正是过往的种种磨砺与示范效应,也让驾驭它的每一任领导者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它(中信)是中国经济成长的一种缩写”,显然,孔丹的这个寄寓中,包含着强烈的使命意识。作为中信的第四代掌门人,在北京京城大厦当年中信创始人荣毅仁的办公室里,63 岁的孔丹要做到的就是带领中信,于前人打下的基础上,让这种“缩写”演绎的更加浓墨重彩。
与大多数行政性机构或者部门改制而形成的中央企业所不同的是,同样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信,从创建的那一天起,除了国家拨付的2亿多现金外,没有分到任何垄断的资源或行业领域,只能拾遗补缺。用中信人自己的话讲“没有长安大道可走,就得尝试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实际上就是竞争的发展。”
1979年,第一任董事长荣毅仁亲自撰写下中信的公司章程:“第一是生产;第二是金融;第三是贸易、高科技、服务……”31 年后,中信已经从一家引进外资的信托公司,发展成为横跨金融与实业两界,拥有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产管理等全金融牌照,涉足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制造业、信息产业、商贸与服务业等产业领域,综合性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自成立以来,中信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年复合增长率均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复合增长率。至2009年末,中信集团资产总额突破2 万亿,达到了亿元人民币,是成立初期的倍。公司营业收入2091亿元,利润总额亿元,净利润189亿元,三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而这些数字背后更为值得探讨的是,在央企主业不断集中、产业链条日益清晰的大趋势下,中信集团依然坚持在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中,践行着完全不同的路径。
“中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是能够实现民富国强理想的必然途径,它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经济学家吴敬琏对于中信前30 年的探索给出了如此的评价,现在,他的弟子孔丹则要为中信的下一个30 年布局。
“下一个30 年我们怎么走?中信的这种生存模式还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孔丹不无忧思地对《英才》记者说,市场化的洗礼让中信拥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同样有着危机感和紧迫感。
模式 启动整体上市
政策信号的释放,再一次打开了孔丹对于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思路。
“荣老板创立了公司,魏鸣一和王军带领员工把中信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内,将中信带到更新的平台,为后面的战略发展建立好的基础。”在中信内部业务梳理、整合取得进展之后,孔丹对于中信集团的整体战略勾画也渐渐浮出水面。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加快大型国有企业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成法人治理结构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抑制在一般性领域的盲目扩张。
政策信号的释放,再一次打开了孔丹对于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思路。2月初,在中信集团的工作报告会议上,孔丹将“推进集团改革、择机整体上市是中信集团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列为了最重要的报告内容。
“我们内部有一个关于中信发展阶段的分法,我想最能反映我们现阶段想法的就是推动整体上市。”孔丹对《英才》记者透露这是他首次向媒体披露整体上市的想法。
实际上,当初中信银行上市时,孔丹就与老大哥王军探讨过集团整体上市的问题,还提出整个金融业务上市。但由于银监会要求三年内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监管要求,而当时集团利润少,整体上市难度太大,因此,只能集中资金让中信银行先上市了。
“每次开展业务协同时,我们都考虑到关联交易问题,集团不是看不到分别上市和整体上市的区别,但只能顺势而为。”2008年初,中信集团曾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整体上市的请求,但根据监管要求,集团已经有A 股上市的子公司,因此不能在A股市场整体上市,只能选择境外市场上市。
现在,中信集团的资产、品牌、盈利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010年预计中信集团利润总额将突破400亿。孔丹重提整体上市,“去年,我们就陆续成立了两个部门,如果能够顺利股改,成功上市,将会是我们探索综合经营模式的很重要的一步。”
中信集团财务总监居伟民向《英才》记者表示,整体上市是一个必然的思路,“中信集团是以集团控股的方式来运作的,子公司整合之后,一个公司做一项业务,分业经营是我们所希望的,这便于集团监管,同时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更有效率。所以,我们是在走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这么一个模式。”
已经启动了整体上市计划的中信会带给投资者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如果你想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就投资中信银行。”几年前,孔丹曾这样向投资人推介中信银行。“如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些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要素,比如我们的能源资源、工程建设、房地产等板块,都是得益于中国经济成长的,具有相当大发展潜力的板块,从历史的数字,从这些业务的发展状态,都很好的说明了中信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个挺好的故事。”
孔丹认为,中信的综合经营比单一产业经营的大企业更具有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因为,单一产业领域受经济波动或行业周期影响会比较大,而中信的各个产业之间却可以形成互补,从一定程度上抵御市场风险。“资源价格低落的时候,我们的金融盈利不错,地产遭遇一轮过山车,我们海外工程还很好。”
“当然,综合经营是一枚硬币,这边是它的综合优势,它的互补性,它的协同性,翻过来,如果不能发挥协同作用,就没有综合优势,那就变成一个简单的P E 公司了。”硬币会呈现哪一面,取决于中信有一个什么样的管理团队。
“市场投资者看一家公司,第一是看公司的战略是什么,第二是看公司的管控能力如何,第三是看财务数字怎么样。但归根结底是看这家公司的人怎么样。中信过去30年所走过的历程,能够很好的回答这几个问题。毕竟,我们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管理队伍和这么多业务背景,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居伟民说。
关于整体上市的意义,中信内部早已达成共识:通过整体上市,能够使中信加强协同效应、风险管控,提升战略管理及相应的资源配置能力,并以此推动中信经营方式的转变。“集团要发挥综合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由大变强,只能通过整体上市。”在孔丹的计划中,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将首要“补强做大”集团的优势业务。
整合 “补强”优势业务
刚刚接替王军成为中信董事长的孔丹,就开始考虑如何理清日后多元化发展的思路。
“金融业是垄断行业?”孔丹一直对这样的说法耿耿于怀。“现在,五大国有银行、十一家股份制银行短兵相接,各种地方金融机构也都在扩张和竞争。”
拾遗补缺的历史发展形态以及市场化的出身定位,使中信的多元化发展都集中在竞争性的行业领域中,即便是占据了集团80% 以上资产的金融板块,亦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如何使中信集团旗下子公司的不同领域、不同周期的多元化业务,在经济增长的时候比别人跑得快,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比别人下降的慢,从而“跑赢大市”,是孔丹思忖的问题。
2008年,从中信的战略职能出发,孔丹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综合优势明显,若干领域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金融集团。”而具体做法就是对中信集团旗下的业务进行整合,补强退弱,加强集团资源配置和管控能力。
此后,中信金融板块中的中信证券对集团旗下两家基金进行了吸收合并,中信银行也启动了对香港中信嘉华银行的整合。2010年5月10日,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
“更名实际上是我们中信集团商业银行的一次整合,即把多年来属于中信集团的两家独立的银行变成一个银行集团。” 孔丹说,中信银行面临的对手是国有银行,因此“希望它做出中信的特色”。
在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看来,合并嘉华银行不仅有太多的必要性,同时还“补强”了中信银行的业务发展。“从整合银行资产的角度讲,在香港市场上,我们统一了定价水平、统一了风险标准,避免了利益冲突。同时,嘉华银行的私人银行平台非常有价值,这正是中信银行这几年发展规划中想极力开拓的一项重要业务。”
让孔丹颇为自豪的是当年中信没有借助国家或者外部机构的投入,而是倾集团所有“自费改制”中信银行。现在,中信银行已经拥有1.8万亿的资产总规模,其每千亿资产的盈利能力在所有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茅。
“和同类银行相比,我认为中信银行在股东背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中信银行启动零售银行发展战略的时候,就是依据中信集团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金融业务来设计一些产品的。”陈小宪告诉《英才》记者,这种天然的血缘联系是支撑中信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近几年来,中信旗下主要的金融业务几乎是全线开花,除了中信银行外,中信证券、中信信托、华夏基金等中信系子公司均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
在亚洲权威杂志《IFR Asia》的年度评选中,中信证券已经连续三年摘下“中国最佳债券融资行”的桂冠。
“尽管是同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信证券在所有的券商业务上都拥有很强大的竞争实力。”一位东北证券(25.35,-0.29,-1.13%)的高级管理人士向《英才》记者这样评价中信证券。
此前,曾有市场传言说中信集团将退出中信证券,并分拆中信建投上市。
长江金控有望接盘中信集团所持有的中信证券股权,并与长江证券(11.71,-0.09,-0.76%)合并,更名为长信证券。《英才》记者以此向孔丹求证时,孔丹则明确表示中信集团非但不会退出,而且还会继续“补强”和提升中信证券的市场影响力。
在“跑赢大市”的金融业务板块中,中信信托的业绩也相当显眼,在市场规模和利润规模近两年攀升至集团前四、五名。
“中信信托2008年营收20亿,年虽然也是20亿,但由于受经济环境影响,整个信托行业出现了大的波动,因此,逆市能够保持稳定的营收和利润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中信信托总经理助理王道远认为,起步早的先发优势,让中信信托已经成为国内信托行业的引领者。
不仅是金融板块的整合,在中信非金融板块的调整与集中上,孔丹也是早有铺垫。
“中信的多元化确实存在着业务比较庞杂的情况。”2006年,刚刚接替王军成为中信董事长的孔丹,就开始考虑如何理清日后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在石油、煤炭以及矿产资源的海外并购上发力的同时,中信则在另一些行业领域“有所不为”。
孔丹说,以中信的名义不能做到领域领先,就退出。
“注意,我强调的是领域领先。比如,中信的制造业中,我们有一个洛阳重机,它厉害的地方是在它的领域中,它的产品占据了机械行业中的一个制高点。所以,领域领先是这么提出来的。”很难像其他企业一样进行上下游纵深发展,孔丹认为中信的多元化业务一定要在某些行业的细分领域中占据优势。
而对于领域的选择,孔丹的判断标准是:要从它的行业成长性,对集团的贡献度,还有中信对这个行业领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配置上看,是否能够适应,“如果不适应就退出”。
2000年以来,中信曾投入过汽车,做过日产、五菱、标致的股东,也进入过商业零售这样的充分竞争领域,此外在美国还做过一家钢厂。后来,这些“并不适应中信”的项目都陆陆续续退出了,但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诸如特钢、汽车轮毂等具备比较优势的细分行业领域。
中信泰富所属的特钢业务占有国内的市场份额,而汽车轮毂销量全球居于首位,都是所经营领域的领跑者。
在收缩调整了业务战线之后,孔丹开始加大了对中信业务的整合力度。比如,中信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原本分散在几个子公司,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整合,调整成一家房地产公司——中信地产,整合后发展迅速,2009年资产超过600亿,规模翻番;而近来中信在海外发展非常快的工程建设业务板块,也在去年11月,由两个公司从经营实体上整合为统一的中信建设。
提速 国际化扩张
“我们可能没有像有一些机构直接跳到海外收购,这样的做法是有我们自身的考虑的。”
尽管中信集团的业务结构是历史形成的,它既不像美国的金融控股集团上面是一个控股集团,下面是百分之百子公司;也不像欧洲的全能银行它里面是不同的业务线,中信集团要走自己的路。
虽然实现整体上市仍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中信将在境外市场选择上市。而这似乎也更符合中信作为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的定位。
2010年5月3日,国内最大的券商公司中信证券发布的公告称, 公司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就整合双方的证券经纪和投资银行业务展开排他性谈判。双方将通过整合中信证券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旗下的东方汇理银行及里昂证券的相关子公司及业务, 构建亚太区一流的投资银行,并共同构建全球股票经纪及衍生产品业务平台。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称,这标志着中信证券在国际化发展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应该说,中信证券与东方汇理包括里昂证券的合作,对于中信证券的业务发展有巨大的帮助,这是一个重大的进程。中信证券还是把它的基点放在中国经济的成长上,但中国经济成长对于国际交往有所需求,我们应该去适应这种需求。”孔丹说。
事实上,中信证券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海外扩张计划。2007年10月,一跃成为全球市值第四大券商的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签署战略合作预案。互相换股持有对方约10亿美元的股票,同时还在香港以各占50%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新业务。但随后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使贝尔斯登情况急转直下,合作计划生变,中信证券逃过一劫。
入股贝尔斯登告吹之后,中信证券又在2008年8月与雷曼兄弟擦出火花。当时,处境艰难的雷曼兄弟计划向中信证券出售50% 的股份,不过双方还未正式举行会谈,雷曼兄弟便戏剧化的在9月申请破产。直到2009年3月中信证券与美国独立投资银行合资建立了一项投资银行业务,这才真正迈出了与国际机构合作的第一步。
“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国际化的进程。”
对于中信走向国际化,孔丹说一方面取决于中信金融业务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节奏。不过,经受了金融危机洗礼而愈发强健的中信,现在已经有条件去提速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2009年5月,中信银行以亿港元现金,从集团手中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中信国金的权益,并开始整合中信国金的全资附属公司——嘉华银行。一年之后,嘉华银行更名中信银行国际。
“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它象征着我们新的国际化战略平台已搭建成立。”在更名仪式上,作为中信集团和中信银行董事长的孔丹表示,中信银行不排除海外并购的可能,但会以谨慎投资的方式进行。“并购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好的时机,好的定价,好的团队,具备这些条件,才可以做这个事情,这是决策的基点。”
“我们可能没有像有一些机构直接跳到海外收购,这样的做法是有我们自身的考虑的。”孔丹的审慎或许不无道理。
上世纪80 年代,日本经历了二战后黄金十年的发展,开始兴起了一轮海外投资的热潮。尤其是在不动产投资和金融机构国际化方面凶猛扩张。1982年后,日本银行纷纷在海外设立当地法人和事务所。交易对象不再限于在当地投资的日资企业,业务范围也从银行业务扩展到证券业务、租赁业务等。1984年,日本三菱银行2.3 亿美元买进了加利福尼亚银行的部分股权,完成了日本金融机构在美国的首次收购。
但到了上世纪90 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日本出现了很多金融机构破产事件,日本金融界纷纷将海外扩张战线迅速收回。1999年,大和证券把海外分店从30 家降至18 家,日行证券、野村证券业都关闭了大量海外分店。日本证券公司彻底跌出了世界证券公司的前十位。在一些研究学者看来,当前的中国企业很可能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企业海外扩张的失败。
“在这个方面我们并没有简单的仿效,比如当年我们与雷曼有过沟通,可能收购一些他们在美国或者欧洲的业务,但我们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去消化合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孔丹认为中信与日本金融企业在海外扩张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中信将香港作为国际化的支撑点,来推动扩张。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它的资本市场非常发达,应该说既能够反映国际上的情况,也能反映中国的情况。
中信银行的海外扩张,也是这样,我们没有简单的跳到美国,跳到欧洲,甚至于跳到亚洲去买一个银行,其实这种机会是有很多的。”
挑战 行业关联度不够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模式生命力到底怎么样?”
一直以来,中信对标的有三家国际综合性企业集团:通用电气、和记黄埔和太古公司。不过,在近三年的发展中,中信集团渐渐将和记黄埔和太古集团抛在了身后。2009 年,中信集团以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首次超过和记黄埔。“能称一流的就只有GE 了。”
有人问孔丹,中信更像G E 还是更像黑石?“我们既不是黑石,也不是。”在孔丹看来,中信虽然与G E 有共性之处,但从成长规律、战略选择,以及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等因素下观察,两者模式的形成则完全不同。而中信强调综合优势,产业板块之间协同互动的模式与黑石更是迥然有异。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模式生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曾经用30 年交了一个答卷,我们这种模式是可以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创新,通过竞争,通过人才积聚,通过文化传承,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规模。”
如果把国资委和财政部所属的所有央企(包括金融和非金融企业)进行盈利能力排序,中信大约能排在12 位左右。
这让很多人难以置信,因为中信特殊的综合经营模式和中石油(10.67,-0.04,-0.37%)、中移动、神华等其它有着清晰产业链条,甚至垄断资源的央企相比,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孔丹坦言,站在整合产业的高度上,中信很可能存在控制力不够,协同效应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但从中信的实践过程来看,在一定的周期内,互补、互动的产业多元化则比单一产业公司在抗风险能力和盈利稳定性上更具优势。
“对于我们每一个所做业务的控制力要求,就是它们在这个产业领域里要有特色,要有差异性。”中信重工的重型机械,中信建设的安哥拉项目以及中信泰富的特钢业务,都是孔丹乐于提及的例子。
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中的大多数靠批量提供单机的企业有所不同的是,中信重工的定位是重型装备领域的整套技术设备提供商,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大受追捧。中信重工总经理任沁新告诉《英才》记者,“装备制造业这几年快速发展,已经严重的供大于求,但重型装备领域恰恰由于门槛较高,产能反而是在萎缩。
因此,我们的战略就是在这个领域里占据高端市场。”
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却有中建、中铁建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中信建设在海外市场靠“创造市场”来抢食。“我们正在帮安哥拉建造了一座8.8 平方公里的卫星城,从设计规划到提供融资安排,从物流采购到配套工厂,从房地产开发到农场、苗圃、研究室,完全是交钥匙工程。通过城市规划,再发展到做国家规划,我们就能了解我们还能在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从前端到后端的一揽子服务,让中信建设董事长洪波在这个“赚辛苦钱”的行业里乐此不疲。
接下来,孔丹要考虑的就是将这些有特色却看上去关联度不高的业务,形成协同效益,发挥综合优势。“可能我们一些业务之间的行业关联度不够,但中信的模式有它的特点,比如我们在石油资源的获取上比不过中石油、中石化,我们却可以通过海外工程积累的经验和市场口碑,实现以工程换资源,同时也通过我们的金融服务,为资源国建立基金,帮助他们发展。”
当然,对于未来的中信,多元化和综合经营的模式仍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sdbd/20100628/14388193136.shtml
2010年6月27日
无悔选择抑或无奈相许 渝开发情戏王亚伟
黄婷
6月24日,渝开发(9.39,-0.43,-4.38%)(000514.SZ)发布公告称,经与各方沟通之后,认为该公司暂时不具备战略扩张的条件和可能,因此终止筹划相关重大事项。
在重组消息落空的打击下,当天渝开发复牌后大幅低开超过3%,但在盘中很快被资金拉起,股价一度逼近涨停,重庆本地营业部在当天大举进出,主力拉高出货意图明显。
终于,6月25日,渝开发股价跳空大跌4.47%。在渝开发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基金占据了6席,其中,王亚伟领军的华夏系基金更是自2007年以来两次进出渝开发,至今仍然未能“回本”。
渝开发情结
早在2007年6月14日,渝开发就曾经发布公告称,公司正草拟定向增发方案,不过6个月内不具备申报条件。在当时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背景下,渝开发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股价从5元附近涨至最高21.99元,累计上涨幅度高达289.22%。
2007年三季度,王亚伟率领华夏大盘一举杀入,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华夏大盘持有渝开发210.62万股,成为第三大流通股股东。但渝开发的股价却一直震荡回调,在2007年四季度的时候,王亚伟再度加仓407万股,但A股此时已经掉头向下,渝开发的定向增发遥遥无期,股价在半年内也下跌了16.28%。
进入2008年之后,渝开发股价更是一泻千里,仅2008年上半年,跌幅就达到50%。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获利无望的王亚伟无奈斩仓,亏损近30%。
渝开发似乎跟王亚伟开了个很大的玩笑,就在王亚伟无奈斩仓之后,2009年伊始,渝开发股价再度大幅上涨,2009年一季度股价就已经翻倍。
心有不甘的王亚伟在2009年二季度率领旗下5只基金大举进入,大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建仓期间,渝开发均价大约为11.55元。
就在王亚伟介入之后不久,地产股大幅回调,2009年三季度,渝开发股价从最高20.42元下跌至最低10.51元,跌幅近半。三季度华夏系基金整体减持渝开发,但王亚伟执掌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精选却逆势加仓,再度增持944.24万股,建仓期间渝开发均价为15.30元。
今年一季度,趁着渝开发小幅反弹,王亚伟旗下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减仓了部分股份套现,但截至一季度末,华夏大盘仍持有渝开发700万股,华夏策略精选也持有300万股,除此以外,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鹏华盛世创新和景顺长城内需增长也在一季度新进,建仓均价为14.55元。目前,仍有6只基金占据渝开发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席位。
截至6月25日,渝开发收盘价为9.82元(复权后),6只基金的亏损幅度接近30%。
两江新区概念或助力脱身
6月18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两江新区”成立,当日,渝开发尾盘异动,盘中一度接近涨停,带领重庆板块一路上攻。当天晚上,渝开发随即发布停牌公告,宣布其停牌3天讨论重大事项。
在此前两个交易日,受房地产板块拖累持续下跌的渝开发忽然走出两日上涨12.82%的爆发式行情,有业内人士曾猜测,此次重大事项或许为渝开发的控股股东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资产注入甚至整体上市。交易所盘后交易数据显示,机构和重庆当地营业部在停牌前大举进场。
眼看王亚伟即将吐气扬眉,一举收复失地的时候,6月24日渝开发的一纸公告宣布该公司重组再度夭折。但当天渝开发走势依旧坚挺,交易所盘后交易信息显示,重庆本地营业部依然持有大量该股筹码,其中,中国银河证券重庆建新东路营业部是在停牌之前进驻渝开发的本地营业部之一,虽然当天卖出448.76万元,但再度买进323万元,位列买方第三;另外一个中信建投重庆龙山路营业部也是在卖出262.43万元的同时买进285.52万元。
“主力资金拉高出货的意图很明显。”广发证券(33.97,-0.28,-0.82%)一位分析师指出,在重组消息夭折之后,短期内渝开发股价很难有太好表现。
这是否意味着王亚伟将二度在渝开发上遭遇滑铁卢?
“不一定。”广州一位私募基金人士指出。渝开发此前的下跌主要是受到大盘和地产板块下跌的拖累,这波下跌中成交量很小,而作为两江新区板块中的重要公司,渝开发在股价超跌和具备区域投资价值的情况下,会再度受到资金的关注,重组消息夭折只会影响渝开发股价短期表现。
“接下来渝开发股价筑底之后,很可能迎来一个圆弧形的反弹,王亚伟解套是没有问题的。”上述私募基金人士指出,目前,从技术形态上看,渝开发的主力几乎都被套住了,这两天也没有资金大量出逃的迹象,目前仍然具有投资空间。
天相投顾分析师石磊也指出,从浦东、滨海开发区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为土地升值赋予了相当广阔的上升空间。两江新区规划的形成必将推进重庆的城市化建设,从而提升重庆的住房需求。对于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企业来说,土地的增值和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正是渝开发实现快速增长的契机。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100628/02588189160.shtml
2010年6月26日
"造谣者"郎咸平
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大师”郎咸平频频出镜,对国内外的经济大势指指点点,并且出版了新书《新帝国主义在中国》。然而不管在书中,还是见诸媒体的各种论调,郎咸平的观点很多都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学历,都值得推敲。 |
铁矿石谈判:华尔街操控国际铁矿石价 |
碳关税:中国人要向美国缴纳“呼吸税”? |
|
|
转基因:广西转基因玉米是美国的基因武器 |
|
|
郎咸平简历存疑 |
|
|
|
我们要当心了,美国人是这样搞垮日本的
好了,我请问你,美国究竟是如何逼迫日本就范的呢?日本可不太好对付,日本人很狡猾。那美国人又是怎样最终做到让日本开放金融市场呢?
各位,当时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它的农业和服务业。但是日本人很难开放农业和服务业。以农业为例,因为部分日本议员的议席是按照一个选区农民的数量确定的。城市化之后,农民变少,但是这种选举制度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声音左右了政策,迫使日本政府很难开放农业。举个例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是很古怪的:政府统一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廉价小麦,以高价在国内市场出售,再用挣来的钱从农民手里高价购买大米,然后平价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实际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而且是美国粮食最大的进口国。读者可能觉得很奇怪,日本政府何必这样瞎折腾呢?日本农民的利益受到保护在于它有一个叫做"农协"的半官半民的基本组织,这个组织用选票做武器,威逼利诱政府给他们优惠政策,然后用各种优惠政策做武器,威逼利诱农民们抱成一个团以统一的价格在规定的市场上购买农业生产设备和资料,出售农产品。如果政府开放美国农产品进口而伤害到日本农民的话,其必然结果就是内阁倒台。此外,日本的服务业也很难开放,以零售业为例,日本的零售业有一个《大店法》,它限制大超市的数量,这就使外资很难进入日本的零售业。
美国人难道不知道日本无法开放农业和服务业吗?美国人当然知道。既然知道,那为何又要求日本人开放呢?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声东击西策略。本来美国人想跟日本人要的就是金融市场开放,却拿日本的农业和服务业说事。美国人当然知道,日本这套农协制度在那里,谁伤害了农协的利益谁就得下台,所以,美国人偏偏先对农业问题纠缠不休,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纠缠日本的制造业问题之前,70年代末美国就要求日本开放进口美国的牛肉和柑橘。等到日本人说,这样吧,我们各退一步好不好?美国人就说,好呀,那我不逼你开放农业了,你给我开放金融吧。
日本人没办法,所以只有开放金融业。那么,日本人是怎么同意放开金融业的呢?因为日本人信心膨胀,觉得自己是举世无双的财阀体系,大的银行背后都有大的企业集团,大的企业集团下面也都有大的银行,同样,什么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都是有大财阀背景的。比如,美国《商业周刊》对世界上的商业银行做了排名,前五名竟然都是日本的银行。在这种虚幻的排名影响下,日本人感觉特别良好,像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一样,因为我们四大银行在全世界也是高居前几名。但是我们和日本人所不知道的是,金融大战靠的是水平,而不是排名。这方面,我们和日本一样差劲。
当然了,美国人说服日本人还是相当有一套的。美国人搬出来日本开放金融市场的三个理论,我们发现这三个理论和一些所谓的学者,比如陈志武,在中国兜售的理论也都差不多。
第一个是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所以必须放宽监管。美国人就吹牛说我们美国华尔街这套上市啊、企业债的融资模式,比你们日本传统的模式有更高的效率。甚至就是炒股票,我们的操盘手也比你们的更有技术,背后都有计算模型的。所以,你应该开放给我加入你的交易所,允许我开展投行业务。此外,美国还分析日本的财阀模式,美国人说什么呢?说你这个都是内部自己胡乱定价,怎么能有效率呢?其实,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只是用来忽悠日本人的,美国人真正想干的事就是希望日本放松监管,允许引入一些日本人不懂的金融产品,以便美国人上下其手大赚一把。
这些理论日本人听起来觉得相当有道理,于是就答应让美国的财政部和日本的大藏省对接起来搞一个机构――日美间日元美元委员会。而且非常巧的是,日本的大藏省本来只是负责对内财政预算和审计的,跟我们的财政部一样,里面一个外交人员都没有,也没有太多懂国际金融的人,在此之前从来不直接参与对外谈判的,他们根本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直接影响是什么呢?举例而言,1984年4月,放松对日本国内投资的限制;1984年12月,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包销日元债券业务;1985年4月,批准创新的金融产品;最后1987年10月5日,大藏省实施一连串的金融自由化措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融资融券。
第二个是平衡理论。美国人说,你看看美国从日本买了很多东西,所以,日本得到了巨额外汇储备。但是这个储备没有用来买美国东西,反而被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太多钱买国债,肯定影响了国债的价格和利率,这样不就搅乱了美国的经济和金融秩序了吗。如果你日本人不愿意改革汇率,那么,你就多买点美国东西吧。可是美国也不产铁矿石,也不产石油,好不容易农业和服务业都搞得不错,你还都不开放。那么,你就多买点美国的股票、房地产、金融产品吧。日本人非常听话,1989年9月27日,索尼收购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股票;10月31日,三菱宣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地产项目。那么,美国究竟卖了什么金融产品给日本呢?这个就是1988年卖给日本人的股指期货,1989年再度卖给日本人的股指期权。
第三是金融发展关涉国际竞争力,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而且美国人话说得非常漂亮,1983年11月11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事后披露了一个谈判细节。"日美经济的中心支柱应该向金融、服务等领域转移,在这些领域里美国的竞争力超群,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有希望成为这样的国家,所以,美国敦促日本早日开放资本市场,以便日本未来也得到充分的回报。"你看看这个概念――"日美经济",比现在的什么G2概念还亲密无间,简直不分彼此了,而且俨然一副分享成功经验的老友之谈,就像我们的有些无知学者热谈的"中美国"概念。具体来说,美国人透过日美间日元美元委员会撰写了一篇长篇报告书,在日元的国际化、国内利率的自由化、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和信用秩序等问题上给日本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询意见。
直接影响是什么呢?1983年7月5日,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和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达成合作意向设立投资信托公司,随后在1984年的3月25日真的把公司成立了,但是日本大藏省就是不批准。作为补偿,日本大藏省1984年批准了摩根士丹利成立东京分行,并且授予了证券业务牌照,但是这时候因为摩根士丹利还不是交易所会员,具体交易还要透过日本的券商交易席位来操作。
更难以想象的是交易所会员准入,因为这意味着美国金融炒家就可以直接进入日本股市上下其手了。可是,1985年11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竟然就批准美国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等六家外国证券公司加入,随后在1986年摩根士丹利就一马当先正式开始了证券交易,更在1987年和1989年先后获得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证券交易所――大阪交易所和名古屋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其中大阪交易所的角色最重要,因为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就是在这个股市交易的。为什么说难以想象呢?因为这本来是触动日本政治体制的问题,要知道,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本来有一个政治捐款基金会,这里面的资金都来自于各个交易所会员,而日本的《政治资金规正法》是明确禁止外国来源的捐款的。这么棘手的事情,竟然这么迅速解决了,除了高层明确支持,还能有什么原因?实际上,日本内阁大臣的确是把日本证券局的负责人藤野公毅直接派到华盛顿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要知道,这些还只不过是跟日本券商在交易所里竞争的机会,而不是抢夺投资客户的机会。随后在1987年,摩根士丹利首先获得了这个资格,成立了摩根士丹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这样摩根士丹利就可以在日本发售和管理基金,用日本人的钱来玩弄日本股市。到这个阶段华尔街基本获准全面进入日本的金融市场操作金融工具。
"轰炸三部曲"第一部曲融资融券、第二部曲股指期货/期权和第三部曲华尔街获准进入日本操作于是完成。现在就等着美国人来炸毁日本的泡沫了。
家族理财室正成为西方超级富豪们的新选择
家族理财室正成为西方超级富豪们的新选择
近几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巨大波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了超级富豪们的理财理念。
据报道,金融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富有家族抛弃大规模的全球性银行,转而求助于家族理财室。量身定做的资产管理方案,对受信贷紧缩冲击的投资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专项小组“沃顿全球家族联盟”估计,全世界共有约1000家家族理财室。咨询机构FAMILY OFFICE EXCHANGE伦敦分支的董事总经理普拉特认为这个数字估计得过低,“更接近真实的估计是,可能仅欧洲就接近1000家”。一个家族要相当富有才能考虑设立自己的理财室。瑞士一家私人银行的理财室负责人瓦夫尔说,要真正在投资产品上获得划算的定价,并雇上最好的员工,根据经验,5亿美元的资产或许是一个门槛。
美林公司和CAMPDEN RESEARCH一项针对欧洲家族理财室的调查发现,运营理财室的平均成本约为所管理资产的0.6%。调查报告说,理财室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仅人员成本就可以达到每年数百万美元。通常来讲,一个完整的家族理财室会有一位首席执行官,一位首席财务官,一位首席投资官,至少两位投资分析师,四位会计师,一位审计师和五位行政管理人员。某些理财室可能还会雇一位律师。而从投资理念上来看,家族理财室的投资眼光常常比传统财富管理机构放得更远,预计自己长期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MARCUARD合伙人加斯特说,我们喜欢黄金和农业用地等实物资产。
备注: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
2010年6月25日
中国“出口”人民币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就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这个政策出台看似不起眼,但如果和近期人民币汇改政策背景结合起来看,可以认为,人民币开始窥伺全球信用体系的王者宝座了。
当一国货币被当作全球贸易结算货币的时候,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而言,这实在妙不可言。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从外国居民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财富。现如今电子化,印钞机加班费都免了,指头敲几下键盘,一切搞定了。不用辛苦劳作,就能奔小康,这么爽的生意,谁不想捞一票?但你得有这个本钱。这生意,不是猫猫狗狗都能干的。要想成为全球贸易的结算货币,起码有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这个国家经济规模得在全球排名前10名左右,因为钞票是拿来买东西的,经济块头太小,你发行的钞票,没人敢要太多,结算云云更是无从提起。譬如瑞士法郎一向坚挺,但瑞士经济总规模在全球算是小不点,大家没法拿瑞士法郎作结算货币,这不靠谱;其次是这个国家要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国防强大,别今天是八国联军进来打砸抢,明天是日本鬼子进村,后天,说不定是满大街不明真相的群众搞群体性事件,再要不哪天军队搞政变。这样的国家政府发行的钞票,你敢放在自家床垫下面过夜吗?最后是资本账户和外汇管制放开。我想要你发行的货币,我得能买得到啊,我卖东西给你换得的货币,我能很快汇出去,如果不能,我要你货币做什么?
就目前而言,以上三项条件全部符合的货币,只有美元。欧元本来也很强劲,但主权债务危机让大家看到它的致命要害――财政权和货币主权的分离。这货币让人不放心,谁知道哪天它会散架子?日元其实也凑合,但日本经济至今为止"失去了"近20年了,别说这个国家政府债务高得离谱,就是日本金融体系的严厉管制,也让人望而生畏,拿日元作结算货币,麻烦不是一般的大。因此,欧元曾一度被视为窥伺全球货币信用体系王者宝座的王子,但现在人们担忧这个货币王子哪天夭折。而日元,是人们现在近乎用怜悯的眼光看待的日暮西山货币。
数来数去,剩下有点王储相的货币,只有人民币了。但这是一只自认为绵羊的狮子,也许是经历太长时间的落后,也许是对自己货币发行能力的不自信,中国经济决策者就喜欢将人民币挂在美元在内的一系列货币篮子中。是的,如果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对于中国外贸生意来说,确实不是福音。但我们追求汇率稳定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一方面不断囤积2.3万亿美元的外储,一方面却又发行4万多亿的票据回笼外汇占款管住通胀。如此大的代价,试问现在的联系汇率政策和外汇管制政策有什么意义呢?
但外人却对人民币需求甚殷,近日,尼日利亚央行表示,正在考虑持有人民币作为部分外汇储备,以实现尼外汇的保值。尼央行目前所持的外汇多为美元和欧元,比例分别占80%和15%。由于近期世界多种主要货币币值发生剧烈波动,带来巨大外汇风险,尼央行希望通过此举避免所持外汇的大幅贬值,保持本币奈拉的汇率稳定。非但尼日利亚如此,其他国家,如俄罗斯、海湾产油国在内的国家央行都对人民币看好,都希望有机会搞点人民币放在床底下备战备荒。因为现在大家都看出来,欧美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迟早有一天,会通过货币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所以现在各大央行在黄金市场上没事就抢购黄金。
人民币的价值,现在大家逐步认识到了。尽管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现在让市场对此大呼小叫,但中国地方到中央乃至企业、家庭的总债务对比GDP的比例,和欧美日等国比,简直是抠门的地主土老财!"中国制造"就像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日本制造"一样,横扫全球,但规模更大!中国的经济和市场乃至人口规模,都是全球其他国家目前为之震惊的对象。中国社会政治的前景,因为处于发展中的转折期,固然比不上欧美等国那么明朗,但也不至于像拉美或者非洲一些国家那样不靠谱。最后的麻烦,就是中国严厉的外汇和资本管制。2009年4月,中国央行就搞人民币结算贸易结算试点。但既然是"试点",那么人家就会认为你随时都会改变政策。你要是中国的贸易对手,这时你会选择人民币结算吗?所以这政策出台后一年来,结算额度小得可笑。现在中国央行算是豁出去,干脆全部铺开!此时,人民币方显王者之气。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跨境人民币结算指将人民币直接使用于国际交易,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这个,要是全部放开,再加上人民币汇率逐步和美元脱钩,基本上,我们会看到人民币逐步成为其他国家央行的贮备货币。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人民币开始有窥伺全球货币信用体系王者宝座的蠢蠢欲动。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
2010年6月24日
都业华老师亲自传授弱势中的生存之道!
作为一名益盟操盘手用户,相信在强势中的操作方法会比较多一些,例如找龙头、找热点板块、跟着操盘手的BS点操作或者更多的操作方法等,那弱势中,我们到底该用什么策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都老师的步伐一起来看下。
首先我们知道,做股票判大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炒股的第一步,在任何趋势下,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当日线、周线都是处于持币状态,并且k线都处在20日均线的下方,表明目前处于一个弱势状态,此时仓位应尽量保持空仓,为后续好行情的到来保存实力;反之,当日线、周线处于红色持股状态,并且k线处在20日均线之上,则表明目前处于强势状态,仓位可适当加大或满仓。根据目前行情来看,还是处于一个弱势区域,那弱势中到底如何操作呢?接下来将给大家着重讲解下弱势状态下的2种短线操作方法。
方法一:
打开操盘手软件,在上证指数的k线图上,用键盘打99回车,出现了上证指数的60分钟图,然后在K线图上鼠标右击,选择设置MA参数,打开后把里面的参数设置成20,最后点击应用于所有股票,再按退出。(如下图1、2)设置完之后,我们可以回到60分钟k线上,此时我们必须记住两个要点:1.连续三根k线在20小时均线上站稳,2.20小时均线必须拐头向上,记住这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找到标志性的k线,然后从当天的强势板块中,找出强势股,最后按照操盘线60分钟小时线的买卖信号操作。
(图1)
(图2)
方法二:
每天在开盘至9:30分到9:35分左右,在操盘手软件上打60回车,出现了整个A股板块的分类报价(或者打开您的自选股),然后把最上面一排的菜单中任意一个你不需要的内容,把它改成“量比”(如下图3),
(图3)
(具体方法:例如在“昨收”上鼠标右击——左击基本行情——左击“量比”即可),根据“量比”排序,找出数值大于3,并且当天高开的个股,但此方法必需满足两个条件:
1.大盘k线上穿20日均线
2.通过板块监测,选择强势板块中的强势股
3.根据操盘线的买卖信号操作
有了这两种方法,相信在弱势当中对您的操作一定会非常的有用,不论您用的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都会是您在弱势中的生存之道!
2010年6月23日
国泰君安怎么了:员工频跳槽 09年IPO零笔收场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王珏
一边是创业板开板带来的创业型公司“上市井喷”,不仅仅是那些策略积极的中小券商赚得喜笑颜开,直接的一线保荐人队伍也是盆满钵满,引起同业者羡慕;一边又是上海部分本土老牌券商的尾大不掉,激励机制僵硬—位列四大券商“探花”的国泰君安,不仅在过去三年里只承销了7家IPO业务(其中有3家未能过会),2009年更是以零笔收场。
国泰君安到底怎么了?
从业人员频跳槽
“我们这边的项目提成比较低,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把你的项目介绍到其他投行,这样大家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王珂(化名)是国泰君安一研究员,因为工作缘故,与一位私募的投资经理关系很好,这位经理经常将工作中接触到的创业板IPO项目介绍给王珂,而王几乎每次回答都是“建议转投他处”。
事实上,该中间人也通过王珂的引荐向多家券商投行部的负责人“询价”,确实发现很多中小券商对IPO项目介绍人的分红奖励,非常具有吸引力。
王珂此举,显然是对国泰君安投行业务的内部激励机制颇有微词。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理论上给国泰君安介绍投行业务都是有奖励的,但自己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拿到过”。
火爆的IPO市场和相对冷清的国泰君安投行业务,以及整个2009年里上海券商投行部的整体“日落”,加速了这些上海老牌券商的人员流动。在国泰君安从事研究工作的李立很快选择了跳槽,转投一家阳光私募,而与李同期跳槽的,还有一些研究员,以及下属营业部相当数量的管理层。
“自己离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待遇一般,还有个人发展问题。有些人想去做基金,有些人想去做投资,这种跳槽的情况每个券商都有,只不过国泰君安最近显得稍微多些,最主要还是因为待遇比较低。”
李立是国泰君安资深研究员,也是逃离国泰君安队伍中的一员。“现在很多券商都在提薪水,比如中信整个公司、申银万国研究所,它们的机制就比较灵活。”李立介绍,国泰君安的问题在于,领导觉得要先作贡献才能给回报,不可能因为其他公司涨薪水而你又没作贡献就给你涨薪,“公司认为这不是涨薪水的理由”。
“但中信证券(13.77,0.20,1.47%)就要求保持在业内平均薪酬的两倍左右,这样才能始终保证薪酬上的优势,国泰君安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它的薪酬设计主要是和绩效考核挂钩的。如果绩效考核还不错,那么年终奖还是不错的。这就是一个‘先吃饭,还是先干活’的问题,国泰君安就是让你先干活,干好了,才有饭吃,薪酬体系确实比较僵。”王珂进一步解释。
2009年IPO零笔收场
而作为券商业务中极为重要、也事关品牌形象的投行业务,国泰君安在证券市场风云变化的近几年里,却鲜有成绩可言:不仅在过去三年里只承销了7家IPO业务(其中有3家未能过会),2009年更是以零笔收场。
据一位曾给国泰君安介绍过业务的私募人士介绍,除了国泰君安自身在IPO项目的选择标准之外,对介绍人较为僵硬的奖励机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去年创业板红火时,该人士通过自己熟识的一些国泰君安研究员介绍创业板的IPO业务,一些研究员直接反应就是将业务转介绍给其他券商,“国泰君安能给的奖励比较少,对创业板项目也不是很积极”,这些研究员对该人士解释,可以将项目引荐给其他券商,大家都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与国泰君安的“冷淡”区别明显的是,一些很重视创业板项目的券商投行负责人非常热情。前国盛证券投行部总负责人吴立新表示可以马上与介绍人面谈,至于具体的提成比例,“肯定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果项目大,提成会很高”;而信×证券投行部业务总监也是直接面谈,并称要视项目介绍人对该项目的控制能力给出较高的提成比例,“如果介绍人在项目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的话,比例会非常高”。
而一位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担任南方证券投行部高管的投行界元老级人物表示,可以在自己曾经从事过的券商那里,将介绍人的提成比例最高给至45%,“几乎是券商收入的一半了”。
当被问及国泰君安的奖励或提成比较低是否影响了公司在2009年相关业务的开展时,李立认为自己不把业务介绍给国泰君安,也是因为自己“没兴趣,毕竟职责不是做这个(投行)的”。
“理论上给国泰君安介绍投行业务都是有奖励的,不过自己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拿到过。应该说曾经有过很多人介绍业务给国泰君安,但大多数都没拿到过奖励或提成,”李立解释,“也许公司兑现过奖励的承诺,但毕竟好事不出门,所以我们都不知道吧。”
一个客观事实是,虽然2009年承销排行榜上依然进入了前十名,但国泰君安没能收获一个IPO项目。直到今年1月21日,正泰电器(19.16,-0.01,-0.05%)(601877.SH)挂牌上市,才让国泰君安稍稍挽回颜面。
时代周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泰君安投行部总经理刘欣,他表示“自己不太清楚这个情况,研究员也没和自己联系过。这个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应该是有提成的”。
国盛证券投行部副总孙盛良表示:“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种主动把业务介绍给其他券商的情况。除非有些券商自己内部机制出现问题、管理出现问题或者员工感觉自己公司没什么希望了,对公司的前景不看好,有时候就会把项目拿给其他人做。”
“有的大券商规矩多,还有机制问题,所以反应节奏比较慢。他们反正也人多,是老大,不缺项目和人才。而现在找工作也比较难,所以有这种情况发生。”吴立新认为,跳槽和把送上门的业务“转投”别处,基本都与公司内部制度缺陷有着重要关联。
投行版图重回“战国”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从国泰君安跳槽的王珂,也向记者描述了目前券商业内挖角、跳槽的“盛况”。
“现在各券商里因为薪酬待遇问题而导致人才流失是比较普遍的。基本趋势是从大券商流向小券商,从国内券商流向外资券商。因为小券商的待遇比大券商要高一些。小券商底薪给得不一定高,但分成很高。其实这种现象这两年一直都存在,只是因为最近IPO 业务很火,毕竟能赚很多钱,所以各券商包括外资券商都在扩充人手,四处挖角。”
而中信之所以“超标”加薪,也是因为今年他们被很多外资投行挖走了不少人,包括保荐人,“被挖走的那些人去了之后基本上待遇都是翻了三番,所以现有薪酬对人才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而出现部分大券商员工因为项目提成比例的问题而将一些项目转投中小券商的现象,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吴立新认为: “这种情况很正常。券商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品牌很强,可以做大项目,所以前端的工资比较高。券商要么是前端低后端高,要么是前端高后端低两端肯定是平衡的。”(前端是指固定工资,后端是指奖金、提成等)
“如果做不到平衡,那么该公司的激励机制肯定就有问题了。”
不过国盛证券投行部副总孙盛良认为大券商在业内具有品牌优势,上述现象尚未蔓延成大趋势。“作为投行,公司品牌非常重要。有些小券商许以高职、高薪以及高提成的确会吸引到一部分人,但比例不大。至于人才从国内券商流向国外券商也不尽然,曾经是这样,但如今也有很多人才从外资券商回流到国内券商,不会像以前一样一边倒了。”
在创业板公司上市潮所带来的“短平快”收益背景下,中小券商迅速崛起,外资券商虎视眈眈,重新将投行势力争夺拉回战国时代。
“(这一现象)倒逼国内券商与外资券商的种种待遇条件和激励机制日趋接近”,在券商整体都意识到薪酬问题并加以改变的时候,人才从国内券商流向外资券商这种流动确实存在,“但已不是大趋势”,孙认为。
上述现象也在倒逼国泰君安以及与国泰君安同处一个阵营和一个尴尬境地的上海本土券商发生积极改变。
对于员工频频离职的问题,国泰君安方面也有所察觉,并积极地改变。“去年国泰君安的投行部走了三四个保荐人。今年的情况很好,截至现在不仅一个人都没走,还多招了几个保荐人。主要也是因为今年的业务情况比较好。2010年以来,已经有了三四单业务,比如农行的IPO、工行的再融资项目,总的来说今年的情况非常好,预计能进全国前五名。” 一位要求匿名的国泰君安现任投行部人士介绍,“由于之前就传出有员工因为待遇问题频频离职,已经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并且也意识到自己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有问题,所以公司已展开了薪酬改革。”
该人士还解释,2009年国泰君安IPO业务惨淡收场,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上市公司几乎都是创业板,而国泰君安的目标都是大公司,由于战略上的差异,使得国泰君安去年没能收获一个IPO项目。
吴立新指出,不能对上海券商投行业务“一棒子打死”。“对于上海地区券商的问题,主要是看它反馈和决策的机制快慢问题了。但不能笼统地以区域划分。有些上海新成立的小券商做得也挺好的,深圳的大券商也做得不一定行。中小券商机制要比大券商灵活,提成肯定要高一些。比如一般提成是30%,小券商至少也是30%以上,有时会达到40%。有些公司对待保荐人,是把给他们的钱放在项目里,有些是给他们工资养着,即使亏钱也要先把投行做出来。”
上海投行何去何从
2009年,与国泰君安一起在投行业务上“没落”的,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不肯放下“身段”的沪上老牌券商。自从去年6月份IPO重启以来,上市的绝大部分是中小公司,而这些中小公司都是由中小券商承接,融资规模达到了4000亿元左右,该年里中小券商高歌猛进。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认为:“大券商不会看重中小公司,从佣金的角度来讲,100个小公司等于一个大公司。所以很自然大券商会选择做大公司的业务。”
正是这种惯性思维的作祟,2009年沪上大型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表现,一度被市场质疑为沪上券商的投行“日落”;而与不愿意“接小活”形成鲜明对照的,“只揽大活”的沪上投行,保荐项目通过率却成业内最低。
作为老牌四大投行中的“探花”,国泰君安的行业实力仅次于中金和中信,但是其最近三年来却只承销了7家IPO,并且其中还有3家未能过会,通过率仅为57.14%。另外,同为上海本地券商的东方证券和海通证券(10.59,0.03,0.28%)的通过率,也仅有70%和70.86%,其中海通证券7家未过会数量是所有券商未过会之最。
而最近三年里,国信、平安和广发证券(35.65,0.15,0.42%)保荐数量占据所有券商承销数量的前三甲, 且通过率也位居行业前三,分别为90.48%、92.31%和89.66%。
而2009年国泰君安IPO数量甚至为零。“2009年里,沪上投行业务一片萧条,国泰君安并非个例,”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上市公司高管说,“2009年海通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承销总额列全国第11位,其中首发、增发和债券的排名都在第十二名前后,而申银万国的情况更让人唏嘘,承销总额排第22位。”
以前、现在以及将来都将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过,在中国证券业突飞猛进的近年里,沪上券商投行却突然整体“没落”,似乎总令人唏嘘,却又难觅其解。
上述高管介绍,其公司上市时就选择北京大券商,主要是因为 “一行三会”总部皆在北京,北京券商的政府关系比较紧密,而北京大券商本身实力及品牌又足够强大,所以很自然地选择了北京券商。数据显示,中金、中信及银河等北京券商称霸大盘股的IPO。
而深圳券商灵活多变,借着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东风迅速崛起,重新将投行势力版图拉回战国时代。据今年前五个月最新IPO数据统计,一共有55家券商分享了高达3450亿元的大蛋糕,承销收入达65.7亿元,比2009年全年高出24%。只不过,在继2009年失语之后,上海本土券商依然表现不佳,而国泰君安仍未能挤进前10。创业板潮起和中小券商的快速反应,正在将中国投行版图的势力划分,重新拉入战国时代。
既拿不到大项目,又放不下“身段”去做中小板及创业板小项目,遭受“南”“北”夹击,腹背受敌的上海投行将何去何从?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qsth/20100624/06108167917.shtml
揭秘站在最牛女散户背后的男人
许言若,王冠
近日,最牛女散户杨荔雯的身份随着本报记者的解密,渐渐浮出水面。
虽然最牛女散户杨荔雯与戴志康领衔的上海证大集团所架构的“证大系”关系紧密已不言而喻(详见本报2010年6月21日第7版《“证大系”打造最牛女散户》),但其与吴玉美、施辉、王萍等“证大系”公司的高管身份不同,杨荔雯与“证大系”之间除出资共同成立投资公司外,与“证大系”看似没有更深入关系。
那么杨荔雯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数年前,“证大系”为何会选中当时不过30余岁的一介女流作为其“代言人”?杨荔雯与“证大系”之间到底有何更深层次的瓜葛?
随着记者的追踪,谜团渐次解开。
“贤内助”杨荔雯
不得不承认,整个“证大系”布局中,杨荔雯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005年起,“证大系”淡出资本市场数年后筹划回归之初,杨荔雯便以“先头部队”的身份出现在山东威达(10.10,0.12,1.20%)(002026.SH)、大族激光(12.25,-0.05,-0.41%)(002008.SZ)、天奇股份(12.69,-0.01,-0.08%)(002009.SZ)、一汽富维(18.94,-0.15,-0.79%)(600742.SH)、大众公用(7.36,0.02,0.27%)(600635.SH)、风神股份(11.38,0.17,1.52%)(600469.SH)、亨通光电(30.10,0.48,1.62%)(600487.SH)等当年牛股中。
2007年后,“证大系”为阳光私募发售信托基金后,杨与“证大系”其它高管账户一道配合“坐庄”南京高科(11.88,0.04,0.34%)、福建南纸(4.62,0.00,0.00%)、商业城(12.20,0.01,0.08%)、长城信息(8.10,0.00,0.00%)等股票。
2010年,由其实际控制的上海天誉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天誉)紧随证大系另一投资公司上海天臻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天臻),又开始在增发中攻城拔寨。
但杨荔雯这个关键角色,却并非如吴玉美、施辉、王萍等人,在证大集团任要职。
神秘的杨荔雯,到底是谁?有传言称,其与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关系非浅;又称,杨或有更大背景,来自政府高层。记者调查发现,杨荔雯与“证大系”中的元老级人物朱南松关系非同一般。
公开资料显示,朱南松,现年44岁,其与戴志康一样,皆为江苏人,且都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也就是金融界赫赫有名的“五道口”学院攻读研究生。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证大投资)的网站如此介绍朱南松:“上海证大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1994年开始从事期货投资,1995年开始进行股票投资。”
早在1992年,戴志康创建上海证大资产管理公司(即证大投资的前身),开始其建立“证大系”的第一步。1993年,朱南松受戴志康的邀请,加盟并设立证大投资上海业务部。1994年,朱南松开始全面负责证大投资的投资工作。
近20年来,戴志康与朱南松这对商业合作伙伴,一起架构起庞大的“证大系”。
2000年前后,资本市场中颇有名气的“证大系”私募开始借道房地产业上岸。由此,戴志康建立起的证大集团开始以房地产为主、金融业为辅的发展模式。
“外界看来,戴志康与朱南松在集团中的分工很明晰,作为董事长,戴似乎更多地把心思放在房地产等实业上,而金融投资业主要由朱南松负责。”一位接近于戴志康的知情人士透露,凭借戴与朱在资本市场中的近20年合作,以及戴对朱的信任,朱南松几乎一手支撑起证大集团中的资本运作业务。
那么朱南松和杨荔雯是什么关系呢?
有关知情人向记者证实,杨荔雯其实是朱南松的夫人。
据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杨荔雯,上海人,1970年出生。2005年频频出入各大牛股之前,杨为上海某著名媒体的财经记者。据杨以前的同事证实,大约2002年前后,杨便已离职不知去向,该媒体内部也传言其与某金融集团高管之间关系非比寻常。
上述事实证明,杨荔雯,曾经的财经记者已从昔日资本市场中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者,摇身变成资本市场大鳄的“贤内助”。
特写朱南松
“朱南松看起来很儒雅,说话明显带南方口音。”一位接近于朱南松的有关人士向记者描述。
2007年,在朱南松掌舵下,当年证大投资旗下的平安证大一期以111.77%的累计净值回报率和125.14%的年化回报率摘得私募业绩排行榜冠军。
事实上,在其掌控下,证大投资13年来取得增长200多倍的业绩神话。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证大平安信托基金出现的股票中,杨荔雯及其他证大高管便会以个人名义尾随或同期而至。
“当年使戴志康一战成名的坐庄‘苏常柴’和‘四川长虹(6.18,0.02,0.32%)’,其大部分功绩也应归于朱南松名下。”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真正让朱南松成名的并非股市投资,而是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
当年,全国上下都在为政府是否保值贴补“327”国债争执不下,各路巨资也纷纷下注豪赌时,朱南松未卜先知做多。
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贴息传闻得到证实,朱南松在开盘短短1个小时快速赢利近千万元后马上平仓,这次超额收益为上海证大赢得了第一桶金。
对于朱南松,市场最熟悉的是其“烟花理论”。“朱认为一般的牛股要放3次‘烟花’,其见好就收,在下一次‘烟花’绽放出来前择机进入。”上述接近于朱南松的有关人士坦言,这一点似乎就不难解释为何最牛女散户杨荔雯在许多股票中时隐时现,但问题在于,这种以突出“波段”操作的“烟花理论”的操作难度极高,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如何踏准节奏呢?
朱南松是否真的依靠分析和判断使其掌舵的金融投资赚得满地开花,我们不得而知,但“杨荔雯”的出现,似乎正在揭开证大投资的另一面。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100624/03118167236.shtml
从Burt博士谈到供应链的战略转型
北美大学使用很广的《供应管理》(第八版)的作者David Burt博士已经退休,在加州的一个海滩上整天晒太阳去了。四月份去圣地亚哥参加ISM的年会,碰到他在圣地亚哥大学的同事,才知道的。
说起来凑巧,前几天Burt联系我,让我帮他买本他的书的中文版。不料中文版(第七版)已经脱销(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看了我的推荐买的 - 在我的网站上阅读这篇文章的人现在应该超过20000了,阅读网上流传的还不算)。我只好让国内一个朋友把他的寄给Burt。顺便问他对给中国公司做点咨询或培训什么的有没有兴趣,他说只对供应链转型转型感兴趣,即他书中的Burt-Lynch 五阶段Supply Chain Evolution Model。该模型跟The Hackett Group的采购的五个阶段模型类似。
他说,这样的转型需要CEO层次的人的鼎力支持才能实施。以前他在Avery Dennison做过。过程很昂贵,需要公司投入大量的力量,但是别无捷径。他还说,很少有公司愿意花那么大的精力来做这样的转型。如果在"unlikely event"(不大可能的情况)下有中国公司愿意这样做的话,请让我跟他联系。
这没错。采购与供应链转型是大动作,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去一年里,我介入国内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的供应链转型,深知CEO层的支持的重要性。但是,光有高层支持还不够。很多公司的CEO知道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也愿意全力支持,但离开真正懂得怎么转变的操盘手(主要指首席采购官层次的管理人员),也会一败涂地。举个例子。一家北美几亿美金销售额的高科技公司想通过生产外包来实现供应链转型,CEO非常支持,而且一直介入。但是,操作层(主要指首席采购官层次)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转变,对转变的复杂度认识不足,低估潜在的风险,结果转型后的质量、交期都大幅下降,客户的抱怨成立CEO的噩梦。
再就是教授们毕竟是教授。讲课、培训,帮助理清思路可以,真正做起来,还得靠真枪实弹做过资深专家。就上面提到的国内公司的供应链转型,我们引入两个前首席采购官,他们在三个欧美公司实实在在地转型过供应链(十几亿到三十几亿美金的销售额),把采购从围绕订单、价格转的"小采购"提升到战略地位的供应链管理,打造一流的供应商群,让他们成为公司的有力互补,从而使这些公司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其中一个首席采购官Mike Katzorke。Mike退休了,自己在犹他的深山老林里造了个房子,同时兼任ICR Group的Chairman,做些供应链转型的战略咨询。最近专门写了本书,讲的就是他职业生涯里供应链转型的亲身经历,我在想着翻译成中文。四月份跟他在ISM的年会期间吃饭,谈的大都是以前他转型大公司的供应链部门的事。好汉不提当年勇,那还提什么?我一直在想着对他做个深度采访,写篇专访,都酝酿半年了,希望今年能够成行。
另一位首席采购官是Ron Nussle,是ICR Group的主席。他跟随Katzorke多年,很多东西是从Katzorke那里学到。他有一本书,说的是如何整合供应链管理、价值分析/价值工程和六西格玛,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主要是对他在霍尼韦尔十几年经历的概述。
Nussle师从Katzorke,我则师从Nussle,都七八年了。这七八年间,我在Nussle亲手打造的供应链部门供职,亲身经历了一个部门从行政文秘向战略管理的转变,也证明了有远见、有魄力的领导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是的,CEO层的支持对任何供应链的战略转变都不可或缺,但首席采购官层次的领导力也不容忽视。上层的支持难得,真正能够引领变革的首席采购官更难得。如果自己公司没有这样的人物,那只有借助外来力量来实现变革。事实上很多欧美公司采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变革:公司赋予的地位权威(例如你是首席采购官),加上外脑专家的支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合方式。
笔者注:我是ICR Group中国分公司的一部分,所以评论可能不中立,请读者明鉴。
作者简介
刘宝红,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专修供应链管理,现在硅谷从事供应链管理。他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六西格玛黑带,并通过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CPIM)。联系方式:bob.liu@asu.edu。更多文章,参见其管理专栏"硅谷客"www.guiguke.com和"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
©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书面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巴菲特赌球:法国出局股神赚钱
作者:杜博
“股神”原来还有做“赌神”的潜质。法国队在争取世界杯小组赛出线权的背水一战中不敌东道主南非,结束了本届世界杯之旅。巴菲特却因此赢得3000万美元的赌注
【中国企业家网】据彭博社报道,98年世界杯冠军被东道主南非队扫地出局,使得沃伦・巴菲特赢了一场不小的赌注。
法国队在争取小组赛出线权的背水一战中以1:2不敌东道主南非队,因此早早结束了本届世界杯之旅。早在今年3月份,巴菲特就对CNBC表示,如果法国队最终夺冠,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将向一名保险客户支付3000万美元。
“我想一旦法国夺冠,我们会输掉3000万美元”,巴菲特当时这样说道。但他并未透露这位客户的身份,巴菲特的助理对此亦未置评论。
据巴菲特透漏,这份保单是负责伯克希尔一个保险部门的Ajit Jain售出的。在2月27日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当有不同寻常的大事需要投保时,Ajit Jain就是应该找的那个人。
美国一位金融教授杰拉德・马丁(Gerald Martin)表示,“32支球队中任何一支的胜算都很小,所以只要对可能性作出判断,然后看回报前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看,这个打赌对他有利。我相信看到结果时他会喜不自禁的。”
马丁表示,伯克希尔的投保客户可能是任何对赌法国队胜利的公司,该公司的支出将与法国队的胜利密切相关。
欧洲最大的零售商家乐福曾在网站上公布了一项促销计划,如果法国队最终获胜,那么购买纯平电视的消费者将得到退款补偿。如果法国队杀入决赛但未能取胜,消费者将得到半数退款。
家乐福发言人对此未予置评,因此目前不能确定家乐福就是该投保客户,但可能性很大。
但是巴菲特也并非没吃过这种赌注的苦头。2007年,波士顿红袜队获得棒球世界巡回赛的胜利后,伯克希尔旗下的连锁家具商店Jordan’s Furniture曾向3万名顾客退款。可见“赌场无常胜”,只要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劳埃德公司也参与足球赛事的投保。CEO理查德・沃德(Richard Ward)承认,该公司为许多球员投保,包括前英格兰队长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00623/14528163535.shtml
2010年6月21日
5月以来逆势加仓 险资尚有4000亿元弹药
□ 本报记者 傅苏颖
进入5月以来,保险资金一改之前幅度较大的减仓态势,掀起大举购买指数基金和股票入市的“旋风”。近日,一贯对银行股情有独钟的险资更是大手笔参与了农行IPO上市的认购。
与此同时,从监管层还传出险资入市比例或将放宽的好消息,监管层的顺势推舟之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遐想空间。
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于6月9日审核通过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据了解,曾试图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主农行的中国人寿(25.07,-0.14,-0.56%),这次将以战略配售投资者身份参与农行A股发行。同时,相关负责人于近日已经向媒体确认了与农行联姻的消息。
同时,以战略配售投资者身份与农行联姻的保险公司还不止中国人寿一家。据报道,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也正在于农行承销商团队接洽。此外,另一大保险巨头中国平安(47.15,0.13,0.28%)表态也会捧场。
实际上,保险资金积极入市要追溯到今年5月份,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超级主力之一,一贯以其先见之明为业内津津乐道。在5月份的第三周,中国人寿就开始申购基金和买入股票,而且疯狂地买入了银行股,投入资金大约有200亿元。虽然,200亿元的规模与中国人寿上万亿元的资产总规模相比,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当前沪市每日800亿元左右的成交额来说,它的进场规模确实不容小觑。同时,据了解,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22.94,0.15,0.66%)等其他保险公司也都有试探性的买入。
与此同时,监管层面也传递出一些信息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一些鼓励。据悉,保监会相关部门5月底曾召开多次专门会议,讨论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对于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例限制的上调。
按照保监会此前的规定,股票和基金投资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资产的20%,现拟上调为25%;股票与股票型基金投资余额调整为20%,合计考虑,不再单独针对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设限;单一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不超过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和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1%的,需另外报批;投资锁定期超过3个月的余额,不超过可投资股票资产的30%。
对此,有分析人士计算,以一季度末保险业资产总额4.29万亿元计算,保险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总资金量由8580亿元上升到10725亿元,增加了2145亿元。而一季度,险资的权益类投资总额为4072亿元,其中还包括大量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由此计算,理论上至少将有4000亿元的险资直接或间接地投资股票市场。
的确,随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激增,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还指出,目前“预计有超过1.5万亿元保险资金需重新配置”。
那么,监管部门此次在如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放宽了险资投资股票的闸门,不仅有利于放缓险资的投资压力,也为有些“疲软”的股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zldx/20100622/05038152063.shtml
汇金首度出手大行再融资 承诺全额认购建行配股
□本报记者 张朝晖 牛洪军
建设银行(5.00,0.03,0.60%)(601939)22日公告,近日接到控股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认购本行配股股票的承诺函。汇金公司承诺按持股比例以现金全额认购公司董事会2010年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配股方案中的可配股票。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汇金此前缺席中行400亿可转债发行,已经引起部分市场人士的疑问。所以,此次汇金首度承诺参与大行再融资,无疑对提振银行股信心带来重大利好。“其实周一的A股市场对该消息已经有所反映,截至21日收盘时,金融指数暴涨5.22%,其中建设银行涨幅达到3.54%,位居大行涨幅首位。”
因农行IPO和工中建交等银行再融资交叉重叠,从今年以来,A股市场就一直笼罩在大行再融资的阴霾之下,而汇金不再置身事外,既表明了汇金对大行融资的积极态度,而增持建行的承诺也为农行上市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
公司表示,该认购承诺需待配股方案获得本行股东大会、类别股东会议及有关监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履行。
4月30日,建设银行通过配股议案,拟按每10股配售不超过0.7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A股和H股配股比例相同。配股价格根据刊登发行公告前A股和H股市场交易的情况,在不低于发行前本行最近一期经境内审计师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审计确定的每股净资产值的原则下,采用市价折扣法确定。年报显示,汇金持有建设银行1332.62亿H股和1.45亿A股,占建设银行总股本的57.09%。
该分析人士称,如果按照目前A股价格的80%确定配股价格,汇金将为增持建行股权斥资约为370亿元人民币。这回击了市场对汇金资金不足的质疑。
从历史经验看,在银行股的历史估值底部,为了防止银行股出现非理性情绪主导的恐慌性下跌,汇金都会选择出手增持银行股。此前汇金曾前后两次通过二级市场买入三大银行股。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zldx/20100622/01558150961.shtml
理念随笔之五十:弱势行情的生存之道
近来天气逐渐闷热起来,尤其是南京这种火炉城市,无论窗外有没有出太阳,都让人觉得胸口压抑并难以呼吸。所幸笔者因为个中原因而闲赋于住所,开着空调,拉紧窗帘,倒也可以消暑解闷,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调子。虽说成为无业游民会坐吃山空,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应对闷热梅雨天气的生存之道。
然而,世界杯赛程越来越火热,大有与窗外天气一争冷暖的样子,此时此刻,A股市场却是坠入了冰窖,颇有刺骨的寒意。端午长假期间,美股走势其实还算是不错的,尤其是周二,更是上涨了百分之二点多。再加上中报业绩连连报喜,IPO发行速度放缓等消息,按理说,A股市场即便是不像美股市场一样出现强势上涨,好歹也不应该出现大跌。
失望往往是因为有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如果说昨天的调整看起来像是理性的洗盘,那么今天的调整似乎就是恶意的杀跌了。罪魁祸首,就是笔者一直深恶痛绝的创业板,这些打着“创业”旗号的中小企业,就像是贪得无厌的练武者习得了吸星大法,疯狂地吸了一堆内功,却终于遭到了反噬。今天创业板全线飘绿,近十只股票跌停,如此一来,带动着数十只中小板股票往跌停方向奔,进而使得众多的中小盘个股被齐齐打入冷宫。前一段时间大盘虽然表现不怎么样,但是由于中小盘个股时有热点涌现,市场的人气还没有溃散。如今大盘再次逼近前期低点,中小盘个股纷纷无来由地暴跌,市场的人气瞬时被冰冻。
对于股民而言,今年的夏天,真是火与冰的纠缠交战。笔者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跟大家说到一个观点:笔者不相信什么世界杯魔咒,但是纵观中国股市二十年的历史,六月份确实属于股市的淡季,一般不会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我们总要在股市中活着,我们仍然对股市的征战充满着希望。那么,在当前这样的弱势行情中,怎样做,才是生存之道呢?
笔者近来经常进聊天室,跟很多的股民朋友聊天,笔者经常会说到这样一番话:马无夜草不肥,但并不是说马必须就要吃夜草。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股市,尤其是中国这种投机性很强的股市,赚钱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如何还能要求或是希冀能够赚大钱呢?我们首先问问自己,是否具备赚大钱的资本呢?在笔者看来,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让自己的资金不受到损失,保住本金,就是最大的胜利,赚点小钱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当然,能够大捞一笔就是夜草了,保住了本金,自然就有这种机会出现。因此,笔者的操作方法是,不是大牛市行情,绝对不会满仓,一般都是半仓左右,这样的操作方法,进可攻,退可守,比之于满仓操作,风险小得多。
除此之外,笔者觉得,在当前行情中,追涨无疑是很危险的事情,买跌卖涨才能降低风险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笔者有位朋友前两天追高买的浪潮软件,6月7日买的,6月8日他问我该怎么操作。我的回答是,追涨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代价往往很惨重。6月8日这天放量下跌,笔者让朋友卖出股票,并关注首开股份这样的低位低市盈率股票。事实证明,首开股份这样的低位低市盈率股票在弱势行情中相当抗跌。虽然利润不会很高,但风险却小了很多,这不就是弱势行情中的生存之道吗?
说实在话,看着大盘的走势,笔者也甚为迷惑,不知道前期低点是否能够守住。虽然笔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前期的低点可以支撑一两个月,但是大盘的走势往往控制在管理层和机构手中,当指标股发疯或是发傻的时候,任何的可能性都会出现。笔者只是能够确定的是,当前行情属于弱势行情。那么,在弱势行情之中,我们控制好自己的仓位,尽量半仓以下操作;我们不要追高,我们要买跌卖涨;我们要选择低位低市盈率的股票,这些股票抗跌性强,让我们规避风险的同时小有收成。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避暑方法,比如有人到山间去避暑,比如有人到南半球去避暑,比如有人关在家里吹空调;同样的,股市中的弱势行情生存之道也有很多种选择,比如空仓,比如轻仓,比如盯着一只股票来回做波段,比如选择一些抗跌的股票,比如用金字塔式的买入法和倒金字塔式的卖出法,等等。相信各位朋友,你们也能找到属于的弱势行情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