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大国之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6日 04:11  第一财经日报

  秦朔

  大风起兮云飞扬。风云之间,变化之中,中国再飞翔。

  这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不再是1840年代起的110年间,山河犹在国门已破的中国;不再是1949年的秋天,生机勃勃但一穷二白的中国;不再是1978年冬日的北京,穿着灰色棉袄却把目光放在世界经济起跑线上的中国。

  这是一个对伟大复兴越来越充满信心的中国,也是被全球寄予越来越多希望的中国。

  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更清醒地辨识大国的逻辑。

  大国有大国的机遇,也有大国的挑战。世易时移,机遇并不总是大于挑战。

  大国有大国的力量,也有大国的弱点。力量像拳头一样容易握紧,弱点像病菌一样分散于无形。

  大国有大国的优势,也有大国的矛盾。优势往往是暂时的,矛盾常常是积累的。

  大国有大国的雄心,也有大国的盲区。雄心诚可贵,盲区亦可怕。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告诉我们——

  团结乃大。四分五裂,外侵内乱,则大国如散沙。

  有容乃大。愈开放愈包容,则教条与僵化愈少,创造与活力愈多,大国之风遂起,大国气象遂生。

  高效乃大。孙中山尝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个“尽”字,就是让各种资源潜在的效用、效率得到最大的利用和最充分的发挥。而这端赖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公共治理环境的发育水平。

  不团结的大国,终将四散而去;不开放的大国,注定陈腐没落;不高效的大国,也会丧失竞争能力。大国逻辑的关键正在于此,要造就一个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受尊敬负责任的大国,必须不断优化制度的供给,不断激发文化的力量。今日中国,虽然还有诸多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但复兴大势已然确立,关键也在于,她已经初步但牢固地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制度和文化上尊重每个人的创造权利,激发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忱,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或许,这才是大国的真正力量——国家的意志能够和每个人的梦想连结起来,国家的动力与潜力能够和每个人生命力、创造力的释放连结起来——大国之大,恰恰表现在,她能让每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变“大”,并且能保障他们在一个稳定、和谐、强大的国度里自由生长,自由生活,自由创造。或者说,大国,就是能够为每个国人赢得尊重、实现梦想,提供更大可能性的国度;就是能帮助每个国人创造出比在其他地方更高价值的国度。

  如果能这样界定大国与国人的关系,我们就会说,大国之大,还在于她是人民最忠实和高效的公仆,是最可靠的天平,是最公正与清明的秩序,而不在于拥有最大规模、最多种类的官职与管制;我们还会说,大国之大,不仅在于她能一遍又一遍地修建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更在于她能保证在这路上日夜奔波的国人,无论富豪还是农民工,都能享有同样的迁徙权利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大国在历史的记忆中,更在当代的创造里。“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人总是从自己的创造实践中,赋予历史他们的理解。面对同样的儒家文化,陈独秀、鲁迅的一代喊出的是“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今天,在没有谁大力提倡的情况下,“国学热”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开始远涉重洋走向世界。这种民族自信正是改革开放的文化衍生物。

  大国自有大国的精神格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光明正大,而绝不剑走偏锋。

  大国自有大国的精神气度。自尊自强,仁者爱人,谦卑亲和,永远不失自省反思能力。

  第一财经日报五周年特刊组文:

  四海之内

  未来亚洲经济巨变中的中国角色

  龙永图:我认为中国并不想以区域合作来替代全球化

  郑永年:中国应当首先在亚洲崛起

  美前国家安全顾问博格:美应向中国保证“希望中国成功”

  文明突围

  每一个地球人都有义务回答的问题

  未来世界战争的基本根源

  三个视角看中国之蜕变

  潘家华:哥本哈根是个开始不是结束

  低碳文明:哥本哈根成败要看各国诚意

  江平:法治文明与经济成长再反思

  中国道路

  两岸基本趋势是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

  从“刘易斯转折点”到“二次人口红利”

  蔡�:如何延续人口红利

  对城市化前景有信心,基于体制改革

  中国农民的出路:渐进式城镇化

  余斌:城市化将成中国经济“发动机”

  迟福林:海南之鉴

  迟福林:建立服务型政府

  赵树凯:政府改革要靠民主力量推动

  李玲:让公立医院真正“公立”起来

  朱清时:高校应该把重心放在追求学术卓越上

  李实:关注“穷二代” 避免贫穷代际遗传

  王小鲁:尽快将垄断利润纳入公共财政

  王震:中国要从能源供给管理转向供需管理

  张燕生:中国制造转型要抓住未来15年

  主动性外交博弈与“惩罚性外交”

  金融强国梦

  孙立坚:“后危机时代”中国更应该“做强金融”

  陈志武:如何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

  孙建一:国际化标准_本土化优势

  傅伟民:基金走国际化道路没错

  潘英丽: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陈东征:创业板建设将是长期进程

  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

  哈继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有利于资产价格

  纽曼: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连平:中国银行业从形似到神似

  祁斌: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路径

  谢国忠:监管的核心是资本充足、场内交易、透明

  金融监管需要世界各国“联合作战”

  宋敏:金融监管严是优点也是缺点

  新立国之本

  把握弯道超车的机会

  施正荣:中国不能走低价低质之路

  新能源契机:中国的产业机遇

  中国新能源驶入“快车道”

  同一起跑线出发 中国电动车能跑多远

  王传福:电动车的梦想还很远

  新能源应用前景未明 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

  政策的“破”与“立”

  危机带来生机 地产业扛起拉动内需大旗

  新居住:奸商蜕变地产化蝶

  郁亮:万科不再孤单

  华为崛起:不仅仅是价格屠夫

  马云:十年打造全世界没人愿意做的生意

  让我们在“云”里相遇

  实力为王 中国企业笑傲移动互联网时代

  中国式管理的文化基因

  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奥秘

  跟着宏�微笑曲线向右走:中国制造要升级

  制造业升级中国式管理将成体系

  文化新灵魂

  “中国道路”与世界史问题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VS西方文明的排斥性

  杜维明:我是儒家文化的守望者

  包容性为文明对话提供平台

  李乾朗:古代建筑的文化核心

  林怀民:今天的生活已没有传统和非传统

  传统文化中的超越性价值

  阿拉善生态协会:绿化企业家心灵

  廖晓义: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潘文石:在最偏远的野外发现奇迹

  魏英瑛:以平和和乐观面对世上最悲伤的人和事

  壹基金:每一个人分担一点点

  乔直:在中国有很多言语难以形容的收获

  斯宾塞-约翰逊:东方诵经声让我感到灵魂被洗礼

  CBN与中国

  国运因我们而改变

  五周年

  我们与世界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16/04116967914.s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