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个月前曾研究过一家公司金螳螂,这是一家主要以公共装修为主的公司,属于轻资产运营型的公司,行业的空间相对于公司来说是大的没边,而公司也有些相对竞争优势(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的),因为对于研报上介绍的公司的各类竞争优势比如设计、施工管理、品牌、资质等 在我看来相对于其真正的竞争对手而言比较难以短期复制的是人才如设计人才、项目管理人才。而对于以人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企业各投资大师大多都是觉得不太稳定的,当然 并不否认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一直 对于其竞争优势比较疑惑,因为人 作为一个 自由个体不像别的无形资产有所有权,人相对于企业来说是没有所属权的,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就显得相当重要 了 ,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我研究的不深,但是从设计收入/设计师数量这个独立指标来看它是不如洪涛股份的,当然这也不一定有可能他正处于人才培养高峰期新手较多,而洪涛在 成熟期新手较少也会产生这种状况。当然现在行业的成长较高,个体相对较小,因此各个企业似乎都还活的不错,但是这种水涨船高是的增长我还 觉得并不踏实,它身上似乎没有我能较快发现的结构性竞争优势,不知拍兄有否研究过这个 公司有些什么看法?
还有个金风科技也是个轻资产运营型企业(我较为偏好此类企业)属于零部件外包,自己 主要负责研发、销售和组装 。对于我来说也没有发现其相对竞争对手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就是风机研究历史较长一点,但由于风机的科技 进步并不很快且欧洲存在 大量 出售风机知识产权的公司,因此其研发上相对于同行的优势并不明显,同样在制造和销售环节也没有发现明显 优势。从总体上来看风机应该是属于一种标准化产品,且其面对 的又是企业客户,并且风机价格对于客户的运营有很重要,因此这类企业的竞争优势应该主要来源于低成本。问题是这个行业是否能产生一种难以使竞争对手复制的结构性的低成本优势,从其现在的生产流程看不会产生成本优势,接近销售地的产能布局会较低成本 但是不难 复制,至于规模优势对于这种轻资产和低毛利、低期间费用率 的公司 也看不出来 有什么太大的好处 。因此我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行业较难产生高价值企业,不知博主如何看?
博主回复:
看得出007兄下了一番功夫。我对这2个也都看过,因此提供一些想法供参考。
我觉得轮竞争优势首先要放在一个行业环境中来看,不同的行业特点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必然不同的。比如金螳螂,处于建筑装修领域,如你所言行业需求几乎大的没边儿,而且几乎不可能产生绝对的垄断者。那么基于这个前提和装修行业的特点,我们可能可以归纳出几个突出的竞争要素:
1,资质和品牌。对于一般小项目当然马路游击队都可以做,但是几千万上亿的大项目(洪涛,金螳螂的定位)则必然是要有资质和品牌门槛的。
2,设计水准。设计即是装修的灵魂,也是带来后续业务的最重要的关联器。
3,运营效率。这类企业必然是规模庞大但净利润微薄,且同时开工的项目数量的极限就是这个企业的天花板。
从上面3点,我们可以延伸出资质数量及行业口碑(有什么资质)、设计及施工经理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人才)、设计能力证明(设计大奖情况)、项目管理能力(信息化或者其它什么经营诀窍)、产业链整合(工厂化施工或者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等等重点考察的因素。金螳螂和洪涛都是此种佼佼者,但我也认为他们很难有什么阻挡他人进入的结构化优势,但他们的未来可能也不太需要“让别人都没有单可接”,他们需要的是通过上述能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运营极限”,比如从同时接单50亿到500亿的能力,可不可能?这才是思考的关键----即便他们几个巨头都达到500亿的能力,也不过2000亿多的市场额,不过是当前1万亿公装市场和2万多亿建筑装饰市场份额的20%和10%。人才我也认为是个很难估计的因素,可以定性为不稳定。人才和项目管理能力,可能是未来他们几个产生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
金风科技,对这个企业我比较认同你的看法,从根本上说专业设备制造行业的集中度会逐渐很高。这就要求企业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与金螳螂们正相反。金风与其他单纯的风机制造企业相比,有规模优势,技术上似乎也比较好,但我也不认为这是牢靠和不可动摇的。他比较区别的地方是也大力介入了风场运营,虽然这会一定程度上提升未来业绩的稳定性,但到底会占多大的比例以及由此带来多大的利益我觉得也并不确定。结合过去 2年资本蜂拥而入风机制造领域的情况,我认为金风科技要面临的挑战可能是很大的,就我个人来看似乎还没有看到具有说服力的牢靠的“排他性”要素。
诚如兄所说金螳螂处在一个幸运的行业,如果真的能实现10增长应该说还是具有较大价值的,但是有一点象兄所说它的09年收入仅有41亿,即便行业前10名相加最多也不超过400亿元,仅占公装市场总额的4%,这当然一方面说明行业龙头的增长潜力,但公装市场上单个项目金额过千万的项目应该是有不少的,即便我们假设其份额占整个公装市场 的50%,那么行业前十 也仅占千万级别以上项目的 8%,也就是说90%以上的金螳螂的目标市场是由一些小企业在运作。因此就会使我产生一个疑问既然现在由于某些原因金螳螂的份额很低 ,将来这种份额较大幅度的上升是否实际,就是说预测其未来的收入增长的量级及实现时间是否现实?一个侧证是08年时金螳螂是将企业的项目选择标准从千万级降到几百万级的,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我认为行业危机还是一个企业较为可靠地炼金石,就像兄所说的行业特性很重要,那么这个行业的特性是否支持金螳螂较大幅度的提升自己的份额呢?我自己 对于金螳螂的行业特性还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乐观。一点浅见还望指正。
博主回复:
我个人认为你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充满不确定性,比如金螳螂的异地扩张是近2年才开始的,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全国的市场很大,但是不确定的是到底他们是否具备没有天花板的成长能力,毕竟连国外好像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大装修巨无霸。所以我同意不要太乐观的观点,但也并非没有机会,我认为小企业的竞争对金螳螂们的威胁是不大的,装修是笔一次性投入较大且使用周期很长的消费,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金螳螂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关键还是他自己能摸到多高的天花板----我不怀疑他可以同时拿下500个项目,但是是否能运作协调好这些项目,则是数量级提升一大截的复杂程度了。
虽然金螳螂们在作很多在逻辑上而言比较有利的措施(比如高度标准化的项目管理,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工厂化部件提高标准性等等),但是实践结果是什么就只能是未来回答的了。其实任何企业都是类似的,未来总是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愿意为这种成长的不确定性支付多高的价格也很重要。
我们在做企业分析的时候特别需要搞清楚的一点是,这个公司的老板到底是个“企业家”还是个“商人”?2者的差别可以从理想、视野、道德规范、成就感等各方面分化,并进而潜移默化的改变企业的最终命运。
至理名言。
关于金螳螂,我想补充几句:在建筑房地产浸泡16年,装修这行业,市场空间很大,但进入门槛也低。简单说吧:1、竞争有害健康,金螳螂的护城河在哪里?,是逐年加宽吗?2、未来拿下500个项目有多大意义。中建总公司大不大?但你愿意投资它吗?3、建筑施工行业在我看来——和航空业一样是糟糕的行业:人员流动大、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没有稳定的客户、高不确定性(中铁日前在海外亏损几十亿)。
金螳螂和洪涛都是此种佼佼者,但我也认为他们很难有什么阻挡他人进入的结构化优势,但他们的未来可能也不太需要“让别人都没有单可接”,他们需要的是通过上述能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运营极限”博主这番话一语中的
博主回复:
对装饰建筑类企业是这样的,无规模一切免谈。有规模未必转换成高利润结果是对的,但是没有规模啥都没了,这点是确定的。所以我说第一要务是有没有突破运营天花板的能力,达到500亿的营收规模绝对是必要的。但第一要务未必是唯一要务,这就是说通过什么方式来增加规模的同时,提升盈利能力,维持总资产周转率,这2个是相辅相成的“and”关系。有前面没后面,就是低效能低价值的生意;有后面没前面,就是高单位价值但是长不大的公司。
拍兄和007兄,对于金风我有一点看法,想和两位交流下!
一、目前风机市场的集中已经较高,09年,前三甲占据了整个国内市场份额的近六层,今年还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且今年国家发布的一些文件,提高了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对于现有的几大巨头都是好消息。目前开始的海电项目几乎被华锐和金风瓜分。
二、关于行业的增长。能源需求是整个人类社会永久的话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在不断上升。再加上目前环境问题,对于风电来说正当时,看看过去几年发改委不断修改的风电装机容量的数据,就可以看出这个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个人感觉2020年的装机规划几年后可能马上要修改),所以目前的企业并不需要非常强的排他性来获得市场份额,只要不产品不输竞争对手,就能获得很好的市场份额。
博主回复:
也许吧,对于风电行业我没有什么感觉,只能说这是个新兴的市场,很旺,也比较同质化。如果仅靠行业推动而不是竞争优势上的推动,我个人比较不踏实。
因工作关系,对风电行业有一点了解。毛估估国内一年装3000万千瓦,10年30000万千瓦,很不容易了,超过规划1倍。目前大概每年装机近1500万千瓦。最乐观的预期,每年装机还有1倍的空间。
不过国内厂家风机较国外便宜15%左右,技术上差别也在缩小,类似国内其他制造业如美的、三一等,未来抢占国外市场还是有可能的,但不确定性很大。
在进军国外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初估2013年达到设备制作量的顶峰,11年、12年应该是最好的卖点。
博主回复:
谢谢提供行业经验及信息
本人以前就是学流体机械的,对风机、压缩机等流体机械深有研究,国内现在在这块,无论是设计水平、还是工艺水平,都非常非常的....唉,我记得当时上我们那个课的教授、博导,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国外70年代的东西。所以,对什么金风啊、汉钟精机之类的公司,呵呵,窃以为没任何壁垒,不用被忽悠
价值投资:
博主回复:
噢,降低成本的话,我也做,但不强求。就是某长期持有股突然受市场情绪暴跌的时候,我可能会择机做一把正T,以降低成本,当然这个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细腻。但做这个就怕上瘾,一旦上瘾,丢了好东西是迟早的。
我其实觉得,这个东西完全不是必须的。以我为例,今年翻番的那个股票,我也做了2-3次T,成本不过降低了几块钱额外不倒2万的差价,对我最终结果的贡献度太小了,其实就是闲着没事儿玩玩而已,不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策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