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东阿阿胶和云南白药年报简析

云南白药

2010年在政府的要求下冲击100亿,实际刚好完成100亿,估计对业绩有所透支,对2011年业绩形成一定影响。这几年在政府引导下吃下一堆普药,分散了资源。地方强势企业被政府干预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茅台同病相怜,在省政府的干预下不断放卫星,组建大茅台集团,比较幸运的是多元化暂时在集团层面运作且规模尚小。

1、药品事业部收入增长25%,但盈利反而减少,应该是透皮与药品合并后费用计算口径改变所致。透皮上年净利率16.2%,今年34.7%,部分费用应被算到了药品事业部。药品+透皮净利润从去年5.6亿增长至7.4亿,增长37%,还算不错,但由于普药占比提高,难以估计中央产品的增长。

2、健康事业部增长乏力,收入增长17%,净利负增长。牙膏增长大幅放缓,养元青处于投入期,费用较高,侵蚀利润,牙膏产品结构调整也可能带来一定影响。
3、大量使用票据结算货款使现金流变为负值,带来一定风险,估计是普药和流通竞争激烈,放宽信用所致。

未来在基本药物放量的情况下,中央产品应能保持稳定增长,健康事业部今年表现一般,牙膏未来可能维持10-20%的增长,未来看点在急救包、养元青和新上市化妆品。

 

东阿阿胶

1、提价60%后的销量下跌不足惧,年初再度提价说明销量已无大碍,未来缓步提价是大趋势,同时量也可能缓步下滑,让有限资源利润最大化。
2、阿胶浆是未来两年最重要的看点,量价齐升可期。
3、保健品高速增长,但竞争比较激烈,真实盈利能力尚难以确定。现阶段处于推广期,营销费用较高,盈利能力有限,净利率只有5%左右。未来投入期过后量上去如果净利率能大幅提升,则是中期又一大增长动力。
4、与白药相反,阿胶剥离不相关资产专注主业,是个好趋势。

5、未来竞争会趋于激烈,但在做大蛋糕以及原材料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阿胶作为龙头应该无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vas.html

长期投资的压力最大也最轻

作者:鲜克有终

 

节选

 

    有非常少的人他们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盈利一次以后全身而退,最后永远不再进来的,大多数投资者都会长期生活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有一种生活的区域和空间--何况还可能带来收益。

任何人都不可能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交易中,每一次交易交易的是投资者的现金,高强度的交易唯一的好处就是---增加券商的收益,养活了太多的您也许还不认识的人。唯一的坏处就是--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和资金---最后不得不离开市场---没有一个人记得---在一段时间之后。

    参加高风险交易的投资者有一部分是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但是他们就是惟利是图,急功近利,利欲熏心。并有一个理论作为他们的信念支持---搏傻理论,相信还有更加傻的人会加入他们的投机。这样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不断寻找可能的退路,可是手里有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操作是一个自己和自己较量的过程,同时还希望后面有更多的人参与投机。

    高亏损的交易者是以上这些交易操作中最让我们可惜的人,坚持到了胜利的前一分钟倒下了,根本原因是是高额的亏损和严重的心理压力,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局部的环境信息污染制约了控制了投资者的理智。彻底溃败的信心和可能的严重后果将投资者比如绝境,由于长期的下跌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投资者最后带着忿恨,绝望纵身一跳解脱了自己的苦痛,将头掩埋在沙子了,作了鸵鸟--事实上后面的上涨将这些投资者彻底的打进了地狱。

 

    证券投资市场里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利润分配比例就是7亏2平1盈。对于长期可能亏损或者说绝对大多数人可能亏损的地方,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加入呢?试想一个行业如果其中70%投资者都出现亏损,这个行业已经不太可能存在了,也许就已经消失了,但是证券投资行业不但没有消灭,相反还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开设证券交易市场的国家已经遍及全球,在我们亚洲越南等国家也开市了。

一个长期发展下来亏损面达70%的市场,还有投资者在投资,什么原因?我们觉得其实这是个大大的误会,大大的偏差性的结论。从一个经济周期发展和国家政策调整的经济态势看,确实无论是1年还是10年统计,这个数据比例是存在的。但是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市场里出现的亏损在长期经济发展大趋势背景和推动下已经不存在什么实际的亏损了。

我们提出的长期投资理论是建立在下面基础上的投资---长期投资基础理论。[这是黑马理论相关的一个原则]

一所有长期投资收益的基础是企业的实际价值不断的增加。企业价值的增加又有三个指标---净利润,总资产,行业前景。[这里的指标是最基础的指标]

二所有长期投资收益的基础是企业所生存在大的经济环境可能保持稳定的状态。经济趋势的稳定又有三个指标----gdp,cpi,政治稳定。[这里说讲得指标是最基础的最简单的考察指标]

三所有长期投资收益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受到支持,是可能将来的发展龙头。这里又有三个指标---市场占有率,市场平均利润。市场的同业竞争优势。[这里的指标同样是最直观的东西。

我们把上面的指标和考核简称为三三制度。

如果我们选择的股票可以同时满足上面几个条件,我们的经济趋势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我们为什么不可能长期投资,或者说长期持有一些优质企业的股票呢?

为什么在我们的证券市场坚持长期投资是非常困难的?[注意这里我们不是说长期价值价值投资]我们试探分析其中原因;

一波段投资的眼前利润由足够的吸引力。我们的证券市场每年的震荡幅度都比较大。即使在长期下跌趋势比较明显的1993-1994年,1996-1998年,2001-2004年都有比较实际收益可观的波段收益。这个收益是非常让人满意的。让人兴奋的,让人跟随波段进行操作。

二我们的证券市场毕竟太年轻了,先前说过的开始开设时候就有先天不足问题,加上后来1996年以后,为了一些所谓的目标我们有部分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过度的包装,出现了一年平,二年亏,三年st,五年就没有了的奇特现象。我们的一位朋友在当初一个所谓的好股票叫做粤金曼上血本无归尤其让我们震惊。

三政策时的样子和不规范资金的运作使得市场往往丧失自身的调节能力,有一些香港的朋友说投资a股最简单,天天看看新闻联播就可以了。说起来开心,听起来伤心,做起来痛心。

四企业的为了自身利益本身就是缺少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

以上这些可能性和实际存在的其他问题让我们长期投资者心里没有底,手里很犹豫,嘴上没有力气。不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情形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发展的必然阶段还是以后的常态。

我们说,以上这些客观的事情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一些而已。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事情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事情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回到前面的那个比例,投资的收益7亏2平1盈利。我们其实只要找寻到市场中个10%优秀企业就可能解决上面的问题。

10%的盈利是说明投资中10%的企业是长期可以持有的。那么找寻这样的企业就是我们的工作。

下面需要说明一个关于投资收益的问题了。来到市场就是为了赚钱,赚多少钱可以让我们满意呢?我们制定的原始计划是年增长20%左右。20%左右多么小的一个数据,在连续的上升市场中,最快2天就可以达到了。但是保持稳健的年收入增加20%是非常不容易的,所有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太高的要求。年增加在好一些时候有25%,差一些市场中有20%我们就非常满足了。将这个盈利要求带入上市公司中,我们只要寻找一个年收入和利润可能保持复合增加25%左右的公司就可以了。我们相信长期稳健增加利润的企业市场一定会给与高一些溢价。

    我们前面非常细致的分析过长期投资的问题和可能性。上面的第一章提出的操作问题和实际市场的运作一定是受到各种压力制约。长期的投资的压力是所有投资中最大的,当然也是最轻的。我们试着分析一二;

    一长期投资的资金压力。无论何种投资以累计累进的方式是最合算的【这个非常类似基金定向投资,但是实质不一样】我们认为长期投资的实际收益是来源于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企业的稳健发展,业绩不断提高,市盈率不断降低,在合适的时机出现牛市时候,股票价格可能出现明显的市场溢价和高估。其二是可能的定时分红和企业融资。对于长期发展非常看好的企业,再融资是个非常有利于长期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的实质是赚取更多的股票。如果通过再融资可能不断的增加持股数量,是一件最省心的好事情。【毕竟二级市场融资的成本是最低的,作为希望企业稳健发展的投资者,当然希望企业成本越低越好】

    作为长期投资者为了回避风险有时也需要后备资金的投入,但当然最大的资金压力是准备或者已经长期投资的资金不能回收。所有当您觉得需要进行长期投资时候,长期持有以一只或几只股票时候,您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资金的长期稳定和封闭性。

   第二长期投资的心理压力。短期投资的心理压力是短期的,无论如何当您卖出股票时候,压力暂时解除了,当您买进股票时候,压力有开始了,但是长期投资不行,我们是一直持有股票,一直承受压力。没有一天的心理缓冲。所有想要进行长期投资的人需要做到准备。这样的压力是长期的,需要长期适应这样的压力。

    以前有一篇文字专门说明长期投资者的,他们【她们】是最痛苦的人,最可怜的人,最贪心的人,也是最了不起的人。

    第三,长期投资必须放弃一些其他的机会。放弃机会就是放弃利润,长期投资的最大问题就是必须放弃一些可能的机会。

    作为长期投资者需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有过一系列的分析,那长期投资的收益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认为长期收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发展,股票价格的恢复正常的估值过程。二是长期的固定的股息收益。三最大限度减少了在单一投资品种上的时间。四长期投资回避了市场的经济政治的系统风险。

    大江东去,在市场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趋势之时,几乎没有股票可能可以完全的对抗这样的趋势。市场的趋势是上升过后的下降,下降过后的上升。我们长期投资者在大江东去的趋势面前似乎没有长期投资的意义和必要。但是我们觉得既然大江东去了,我们就需要在浪淘尽中找寻优质的股票,并且在相对低估价格上持有这样的股票。

   

我们还将通过下面一个简单分析说明长期投资的态度【反证法】

    在全世界开展股票或者其他投资投机交易市场的地方非常多,我们看看一些历史的统计资料就可能的得到下面结论---

    几乎所有长期可能在市场中获得投资收益的人都是长期投资的人。

    几乎所有投资收益超过平均市场收益的投资方法都是买进价值低估的股票并且长期持有。

    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都是在企业发生短暂困难和长期看好的时期勇敢的进入获得超高的投资回报。

       我们不怀疑有太多的办法从市场赚到钱,或者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们也不反对任何的投资手段和办法,我们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说说而已。您千万不要和我们较真。真的!我们的分析基础是非常自我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y7.html

2012年3月26日

FT社评:梁振英的历史使命 Leader_Hong Kong’s vote

 

梁振英(Leung Chun-ying)凭借689张选票当选香港特首,票数是不久前台湾大选中马英九(Ma Ying-jeou)得到的689万张选票的万分之一。与民主的台湾不同,一个仅由1200名“精英”人士组成的选举委员会决定由谁执掌香港。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自1997年以来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尽管有精英阶层的支持,但梁振英目前所受到的压力,也许比他在赢得民主选举后面临的压力更大。香港可能成为一个媒体关注的温室,正如本次丑闻不断的特首选举所展示的。与主导香港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富豪们关系密切的公务员唐英年(Henry Tang),就是因为媒体曝光的一系列丑闻而落选的。这迫使北京方面在最后一刻更换支持对象。

常被称呼为CY的梁振英,也有几个需要驱散的鬼影。他被指是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他本人对此一贯否认),并被指支持对示威者动用催泪瓦斯。他的当选由于警方对抗议者施放胡椒喷雾而被蒙上阴影,这件事既不幸又带有一些讽刺意味。

因此,香港新特首需要在很多方面证明自己。他应当重点关注三个领域。首先,他的竞选纲领是社会正义。这使富豪们不安,担心梁振英可能限制他们赚钱的能力。梁振英的看法是正确的:目前香港过于照顾大企业的利益。竞争法相当无力。卡特尔被允许主导土地交易。公屋不足。梁振英面临的挑战在于,既解决一部分问题,又不至于采取可能损害香港活力十足的资本主义的干预政策。

其次,梁振英必须尽力捍卫香港的各项自由。目前有人怀疑,他对西方式的自由不那么注重。香港若要保持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必须不惜代价地捍卫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司法独立。

最后,梁振英负有让香港在2017年实现特首普选、2020年实现立法会普选的使命。香港人对北京方面会否允许这样的安排表示怀疑,这种疑虑是合理的。梁振英应当证明他们错了。他应当争取实现一人一票、且候选人不受预先筛选的制度。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他也许理应再度当选——并得到远远多于几百张的选票。

译者/和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843#s=d


 

Leung Chun-ying won the election to become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with 689 votes, one ten-thousandth of the 6.89m garnered by Ma Ying-jeou in the recent Taiwanese presidential election. Unlike in democratic Taiwan, an election committee of just 1,200 “elite” personages determines who runs Hong Kong,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and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since 1997.

Despite this elite backing, Mr Leung may be under more pressure than if he had won in a democratic election. Hong Kong can be a hothouse of media scrutiny as the scandal-tainted election for chief executive demonstrated. Beijing’s presumed favourite, Henry Tang, a civil servant close to the tycoons who dominate the territory’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fe, was felled by a series of press scandals. That obliged Beijing to switch sides at the 11th hour.

Mr Leung, better known as CY, has a few ghosts of his own to slay. He has been accused of being a closet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 something he has always denied – and of favouring the use of teargas on demonstrators. It was unfortunate and a little ironic that his victory was marred by police firing pepper gas on protesters.

The new chief executive, then, has much to prove. He should prioritise three areas. First, he campaigned on a platform of social justice. That is what rattled tycoons, who fear he could limit their ability to make money. Mr Leung is right that Hong Kong leans too heavily towards the interests of big business. Competition law is weak. Cartels are allowed to dominate land transactions. Public housing is insufficient. Mr Leung’s challenge is to fix some of these problems without resorting to dirigiste policies that could damage Hong Kong’s vibrant capitalism.

Second, Mr Leung must defend Hong Kong’s freedoms to the hilt. There are suspicions that he is less finicky about western-style liberties. If Hong Kong is to preserve its status as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freedom of the press, freedom of speech and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must be preserved at all costs.

Finally, Mr Leung is charged with bringing in universal suffrage for the chief executive election by 2017 and for parliament by 2020. Hong Kongers are rightly sceptical that Beijing will ever allow such a thing. Mr Leung should prove them wrong. He should press for a system of one person one vote in which candidates are not pre-screened. If he accomplishes that, he may even deserve to be re-elected – and with considerably more than a few hundred votes.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843/en

2012年3月25日

梁振英当选香港特首 修补裂痕任重道远 Hong Kong Elites Select Leung as Leader

振英周日当选为香港新一任特区行政长官,凸显出该前英国殖民地与北京之间越来越紧张的政治关系,以及香港富人与劳工阶层之间越来越大的裂痕。

Associated Press
2012年3月25日,在香港会展中心投票站,梁振英向选举委员会成员招手致意。
在经历了同主要竞争对手唐英年之间相互揭丑的选战之后,警察之子梁振英在香港精英人士的第一轮投票中便赢得这次选举。选举地点在1997年举行香港回归仪式的闹市区会展中心,外面聚集了数百名示威者。

这位58岁的政治家在民意调查中一直保持持续领先,但直到北京在离选举仅剩数日之时暗示他们倾向于梁振英时,他的胜利才算有了十足把握。在那之前,人们不知道梁振英是否会获得当选必需的多数票。如果拿不到多数票,就必须重新进行选举,到时候可能就会有新的候选人加入竞争。

虽然梁振英和唐英年这两位候选人都得到了北京支持,但梁振英被认为同中央领导层有更密切的关系。唐英年则受香港富豪支持,他们控制着香港多数私有土地和大产业。

随着选举之日越来越近,中央政府在选举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尴尬,因为唐英年曾被认为是受中央支持的候选人,但一系列丑闻使他在民调中的支持率滑落到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水平。在前几届选举中,因为都有一个明显领先的候选人,北京也就无需公开自己的想法。

当北京上周通过多次与选委举行会谈的方式介入选举时,香港居民被触到痛处。他们已经越来越在意内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施加的影响。近几个月,香港人对来访内地人的怨恨越来越深,指责他们大手笔开支推高房价、在洁净的地铁车厢里吃面条,内地人在港动辄得咎,两地间的关系变得相当紧张。

梁振英在胜选感言中感谢支持者,承诺要做一名"服务市民"的领导人,并将在激烈的选战之后将香港政界和商界团结起来。

但梁振英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他曾迫于压力一再澄清自己不是中共党员)是周日抗议活动的一个主题。他曾是一名测量师,后来在政途扶摇直上,1999年成为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此外,他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全国政协常委。


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教授成名(Dixon Sing)说,北京让梁振英担任特首,可能是为了尽量减少香港可能给中国的一党制带来的政治威胁。成名说,梁振英在政治上是一个极端保守派。

尽管梁振英提出的建造更多公屋以及缩小贫富差距的计划可能为他赢得了公众支持,但香港的商业巨头们却依然对他的民粹主义政纲表示高度怀疑。

相对地,包括亚洲首富李嘉诚在内的商业巨头们一直支持唐英年,这令香港当地居民大为不满,公众认为政府与香港当地商业利益关系过密。唐英年本人就是一位富有实业家之子,他因一系列丑闻失去了公众的支持,这些丑闻包括婚外情、在一处住所违规建造巨大的地下室(这个地下室里似乎还有一个酒窖)。

就这一点而论,梁振英的获胜体现了在一个政府缺乏强大话语权的城市中民意的转向。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的政治分析人士戴高礼(Michael DeGolyer)说,他不欠房地产开发商任何东西,商业巨头们将不会有太大的能力来抵抗迫使他们让出更多利益的举措。

香港特首选举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在一个拥有一切民主表象的城市中的一次非民主选举。民意调查跟踪候选人的支持率,显示出在选举几周前唐英年的支持率大幅下滑。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说,香港能够选出一个为多数港人所拥护的特首。

梁振英周日的得票率为58%,而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为39%;唐英年在周日的选举中得票率为24%,而民调显示的支持率为22%;反对党候选人何俊仁周日的得票率为6%,民调显示的支持率为11%。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日的投票中,仅有12%的选委投了弃权票、白票或废票。一般来说,投出这类选票表示不支持任何候选人。而民调却显示,高达21%的受访者对所有候选人都不支持。在上周末举行的模拟民主在线投票中,54%的自荐选民拒绝对候选人做出选择。这次模拟公投由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组织进行,有近22.3万人参加,规模是主办方估计的五倍。

此外,周日的投票还具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因为五年后的下一届特首选举应该是民主选举,不过香港市民对中央政府是否允许香港进行自由选举持怀疑态度。

中国内地禁止媒体报道这次香港特首选举,不过新浪微博等内地社交媒体网站对此却非常关注。周日下午梁振英当选的消息成为新浪微博的最大热门话题。

内地对香港选举的浓厚兴趣与今年1月对台湾选举兴趣高涨如出一辙。当时,数千名社交媒体用户都在关注台湾民主表决的情况并纷纷做出评论。同样,本月初乌坎村选举也引发了一轮类似的热议。乌坎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村子,村民在就官员涉嫌强占土地和其它违规行为进行抗议后,获得了民主选举的机会。

当选香港特首的梁振英将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摆在香港面前的问题,包括污染严重、教育体系过度扩张和全球经济不利因素等。记者出身的政治评论人士Johnny Lau说,香港的经济基本面看起来还是稳健的,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隐忧正逐渐浮出水面。

Lau说,如果梁振英处理不好与香港企业巨头的紧张关系,香港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梁振英将于7月1日接替曾荫权担任香港特首。

国际商业领袖立即对新当选的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支持。花旗集团(Citigroup)亚太区首席执行长鲍史汶(Stephen Bird)说,梁振英的强力胜出搭建了一个做实事的平台,这对香港以及香港在大中华地区和世界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来说应该是个利好消息。

数百名抗议者在投票地点外高呼口号。一些人步行来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不过这次抗议没有形成气候。周日早间,几十名亲民主选委放弃投票,谴责香港选举搞"小圈子"。

Te-Ping Chen / Chester Yung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The selection Sunday of Leung Chun-ying as Hong Kong's next chief executive highlighted the growing political tensions between the former British colony and Beijing, and the deepening divide between the city's rich and its working class.

Mr. Leung, the son of a policeman, won the vote by Hong Kong's elites on the first ballot after a mudslinging campaign between him and his main opponent, Henry Tang. Hundreds of protesters gathered outside the site of the vote, the same downtown convention center where the British handed over Hong Kong to China in 1997.

The 58-year-old politician was consistently ahead in public-opinion polls, though his victory wasn't assured until Beijing signaled just days before the vote that he was their favored candidate. Until that point, it was unclear whether he would get the majority necessary to win, potentially forcing a rerun of the election with new candidates.

While the candidacies of Messrs. Leung and Tang were supported by Beijing, Mr. Leung was considered closer to the Chinese leadership. Mr. Tang, meanwhile, got the backing of Hong Kong's tycoons, who control most of the city's privately held land and its biggest industries.

The role of China in the race became increasingly awkward as the vote grew closer because Mr. Tang had been considered its favored candidate, but a series of scandals pushed his poll numbers into the low teens. Hong Kong's previous selections had a clear leader, so Beijing didn't need to make its views known.

When Beijing weighed in last week in a series of meetings with electors, it touched a sore spot with Hong Kong residents, who are increasingly sensitiv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land, both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China-Hong Kong relations have been particularly strained in recent months amid growing resentment over visiting mainlanders, who are accused of everything from driving up property prices with their big spending to eating noodles on the city's immaculate subway cars.

In his victory speech, Mr. Leung thanked his supporters and vowed to be a leader 'for the people,' working to unite the local political and business community after a very heated campaign.

But his close connection to China─he has been forced to repeatedly deny he is a member of China's Communist Party─was a key subject of Sunday's protests. A trained surveyor, he had a speedy rise through the ranks of power, becoming Hong Kong's cabinet head in 1999. Mr. Leung has also for years been a senior memb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 advisory body to China's parliament.

'Beijing likely put Leung in place to minimize possible political threats that Hong Kong may pose to China's one-party rule,' said Dixon Sing,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scribing Mr. Leung as 'extremely politically conservative.'

Still, Mr. Leung's plan to build more low-income housing and address the wealth gap likely won him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though the city's tycoons have remained highly skeptical of him for such populist rhetoric.

Instead, the tycoons, including Asia's richest man, Li Ka-shing, have supported Mr. Tang, angering residents who see the government as being too closely aligned with local business interests. Mr. Tang, himself the son of a wealthy industrialist, lost his popular support in a series of scandals, including an extramarital affair and the illegal construction of a huge basement that appeared to contain a wine cellar, at one of his homes.

As such, Mr. Leung's victory represents a reversal in a city where there hasn't been a strong government voice. 'He doesn't owe the property developers a damn thing,' said Michael DeGolyer, political analyst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he tycoons aren't going to have much ability to resist moves to force them to share more of the pie.'

The leadership race was unique in that it was a nondemocratic election in a city with all the trappings of democracy. Public-opinion polls tracked the popularity of candidates, showing Mr. Tang's collapse in the weeks before the election.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recently that the city should choose a leader who enjoys the 'support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Mr. Leung took 58% of the vote Sunday, versus 39% in the most recent polls. Mr. Tang got 24% versus 22% in the polls, and opposition candidate Albert Ho got 6% Sunday versus 11% in the polls.

Notably, in the Sunday vote, just 12% of voters abstained or cast blank or invalid ballots, generally indicating support for none of the candidates, though in the polls, a far higher 21% rejected all the candidates. In a mock democratic online vote over the weekend, 54% of the self-selected voters refused to pick a candidate. The civil referendum,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corded nearly 223,000 participants, five times the organizer estimate.

Sunday's vote had added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next chief executive election five years from now is supposed to be democratic, though Hong Kong residents are skeptical that China will allow a free election.

In mainland China, where coverage of the election was banned in the media, there was deep interest in the race on social media sites such as microblogging site Sina Weibo where Mr. Leung's victory was the top trending topic on Sunday afternoon.

The deep interest in Hong Kong's election echoes the surge of interest on the mainland in Taiwan's elections in January, during which thousands of social-media users followed and commented on the island's democratic vote. Likewise, earlier this month, elections in Wukan─the southern Chinese village granted a vote after an uprising over alleged land grabs and other official misdoing─spurred a similar wave of commentary.

As chief executive, Mr. Leung will have to confront a raft of issues currently facing the city, including high levels of pollution, an overstretched education system and global economic headwinds. 'It seems the economic fundamentals of Hong Kong remains solid, but hidden concerns are emerging amid the global slowdown,' said political pundit and former journalist Johnny Lau.

If Mr. Leung can't handle tensions with big business in the city, Mr. Lau said, 'it will add uncertainties to Hong Kong's economy.' The new chief executive takes over from Donald Tsang on July 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eaders were quick to add their voices of support to the newly selected leader. Mr. Leung's 'strong win' creates a 'real platform to get things done, which should be good for Hong Kong and its role in greater China and the world,' said Stephen Bird, Citigroup's Asia-Pacific chief executive.

Several hundred protesters shouted slogans outside the voting site. Some marched off to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liaison office in Hong Kong, though the movement failed to gather strength. Early in the day, dozens of pro-democracy electors walked out of the vote proceedings, condemning the 'small-circle' nature of the city's elections.

Te-Ping Chen / Chester Yung

2012年3月22日

闲话兴业低价增发

    总有人问兴业低价定增的事,我的观点是:股市低迷,董事会干啥股东都不会满意。直到股价乱涨时日,你董事会干啥股东都满意,与干的事是什么没有半点关系。

    如果兴业配股,股东说你TM该定增;现在兴业定增,股东又说你TM该配股,这就是兴业董秘唐斌的悲惨境地:

 

爷爷和孙子赶着一头毛驴到集市上。路上有人议论道:“这爷儿俩多傻呀,有驴不骑,却偏要步行。”爷爷一听有道理,就让孙子骑到驴上继续赶路。这时又听有人言:“这孙子太不孝了,怎么能让老人走,自己骑驴呢?”爷爷听后便让孙子牵驴,自己骑上去。刚刚走了一段,又听有人说:“这老汉也忍心,自己骑驴,倒让小孩子走。”爷爷一听,满面羞红,赶紧让孙儿也骑了上来。却不料又有人说:“多么残忍啊,俩人压在一头小毛驴身上!”爷儿俩想来想去决定抬着驴走。结果又惹得众人大笑:“哈哈哈,这爷俩真是太愚蠢了。有驴不骑,却要抬着走。”

德国阿尔迪超市:体会零售的真正本质

德国阿尔迪超市:体会零售的真正本质

德国阿尔迪超市:体会零售的真正本质

2012-2-5 17:14:13

  我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因为联商网而研究零售业,在全球的无数的零售商中,德国的阿迪,对我的影响最大。

  早在2002年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这家公司,非常的吃惊。我在互联网上尽量将关于他们的材料找出来。还和一个阿迪公司前董事进行了沟通。这家公司让我对企业经营的理解,甚至对人生的一些东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阿迪是一家德国的超市连锁零售商,创始人是两兄弟。阿迪开的店非常小,500700平方米左右,单店的单品数量也有限,大概是500个。沃尔玛推崇一站购足,一个门店的单品可能超过了20万。

  2009年度的福布斯的富豪排行上,第一是比尔盖茨,第二是巴菲特,阿迪他们两兄弟都进入到前十位。我记得2009年比尔盖茨个人财富是400亿美金,他们两兄弟加起来超过了比尔盖茨。小小的阿迪所创造的财富是惊人的,但是他们公司非常低调。他们公司有一个原则,就是禁止公司最高层到最底层的人接受媒体的采访。所以,如果你去互联网上搜索他们两兄弟的照片,几乎是没有的。福布斯杂志当年为了拍两兄弟的照片,在德国待了两个月,还是一无所获。从这家企业上,我体会到企业真正的本质。

  第一是关于价廉物美。

  整个商业的本质价值所在就是物美价廉。物美这个概念,肯定是指商品品质非常好。价廉就是价格便宜起来。那么两个东西统一起来就是价值,而价值公式的分子是质量,分母是价格。如果你质量越好,价格越便宜,性价比一定越好,这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很朴素的常识。

  我们很多做零售的有时候会忘记这个分子,就是关于质量的定义,而去关注价格。我们有很多的价格竞争,包括今天很多的零售商在做自有品牌。我会尝试去买自有品牌,我穿的牛仔裤就是沃尔玛的自有品牌。其实中国企业做自有品牌的时候,放弃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质量原则。自有品牌的质量非常糟糕,只关心价格,做自有品牌就要价格便宜。错了!

  首先你必须要有好的质量,在这个前提下,你再去追求价格。阿迪就是这么做的,他500个单品,每一个单品的质量跟在德国市场上卖的一流品牌产品一样好,乃至是更好。因为德国是商品质量检验非常严格的国家。第三方独立的质量检测往往表明阿迪的东西比一流产品只会好不会差。在一流质量的基础上,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把价格降下来。阿迪将这样的经营准则坚持了几十年,无人能敌。沃尔玛以前进入德国,后来又退出,因为竞争不过阿迪。

  物美价廉。低价是杀手锏。我们来分析价格构成。假设一罐可乐的市场零售价格是4块钱,其实是由4个部分来构成的:第一进货成本;第二运行成本(包括人员店铺等等);第三税收(被国家拿走);第四股东分红。简单起见,假设一罐饮料采购成本1块钱、运营成本1块钱、税收1块钱、股东分红1块钱。为了寻求真正的低价,阿迪这四部分都在降。这跟传统的商业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背离。MBA的课堂上告诉我们太多的商业逻辑和方法,但是阿迪几乎都说了“NO”

  首先,降低进货成本。阿迪只卖自有品牌的东西,不卖品牌的商品。阿迪在全球范围寻找生产商,按照一流品牌的产品品质生产,但是贴阿迪自己的品牌。阿迪认为1块钱进价的饮料,真正的生产成本可能只有2毛钱,更多的成本其实不是生产环节的:可能是被CCTV拿走了2毛钱广告费、被姚明代言拿走了1毛钱、公司高管的飞机头等舱五星级酒店、形形式式的市场活动等等,最终都会加到这罐可乐的进货价格上去。阿迪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顾客不应该为CCTV买单,不应该为姚明买单。所以,他希望采购的是裸体产品,他要的是产品本身,不附加任何品牌溢价。所以阿迪商品的进价成本就天然地比其他零售商要低。

  其次,降低运营成本。

  比方说MBA课程告诉我们,零售商最重要的是选址,位置是第一位的。他说不,他觉得那些租金是不对的,最后都会加到那罐饮料的零售价格里。所以,他选偏僻的地方,把租金降下来,阿迪的门面装修也非常的朴素,同时把零售价格降下来。

  比如信息技术。他们早期甚至没有POS机,他认为这样会增加商品的成本。所以阿迪的收银员需要记住所有500个商品的价格。后来经过测算工作效率,所以增加了POS系统。阿迪是没有货架的,他认为货架也会增加成本。他所有的商品都是直接用箱子堆在那里。我们现在所有的商品包装箱都是严严实实的,他所有的纸箱包装只有一半,也就是半截商品露在外面,不用花人工时间去切那个箱子,而且箱子只有一半,所以成本更低。

  比方说他的物流,商品都是自己直接从生产厂商那里去运。乃至运货的车辆,所有的轮胎定期打磨,这样可以跑更远的路;甚至修改挡风玻璃的倾斜角度因为这样减少风阻降低油耗。

  比如他们拒绝市场推广,他们没有广告,认为广告都会增加商品的售价。包括他的创始人,从不接受任何采访,他认为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还不如去理货,我坐在电视镜头前夸夸其谈几小时,这都会增加到商品的成本上。

  比如退货这个领域,如果你想退货,他肯定会退。他认为如果纠缠,要客服要律师,就会产生成本,就会加入到商品的零售价格当中。他不提供顾客门店的咨询电话。消费者你有问题不要打电话,直接拿东西来都给你退,装电话接电话都要成本。

  比如人员上,一般的零售商一个门店可能要6个人,阿迪只要3个人。员工的效率非常高的,但是薪水是同行的150%,他愿意付出比同行更高的薪水。

  再是减少税负和分红。阿迪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税负,不过这个借鉴意义不大。至于减少股东分红,这不仅仅涉及到商业问题,而涉及到创始人的价值观。

  他们兄弟两个是在二次大战以后,接手了父母留下的一个小卖部。他们秉承了德国那种严谨执著的精神。阿迪所有的一点,就是把物美价廉发挥到极至。物美就是我商品的质量是一流的,价廉就是追求成本更低。他们偏执地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顾客着想,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一直这么做,从二次大战以后到现在。凭着阿迪坚持不懈的高性价比的商品,最后不仅德国消费者接受了他,后来开到欧洲其他国家,现在开到美国,开到澳大利亚,在很多国家,也非常具有竞争能力。

  第二是上帝的方式。

  创始人是近乎以上帝的方式在运营管理阿迪。上帝是怎么管理这个世界的,管理人类、鲜花、大象、蚯蚓等等世间万物?我琢磨上帝只做了两样事情,第一是提供了一个环境:有春夏秋冬,有风雨雷电,有高山流水,通过变化的环境来让适者生存。第二是提供了竞争,生物之间有竞争,会有食物链。羚羊和狮子要竞争奔跑速度,狮子和狮子要竞争配偶,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除了上述两件事情之外就是无为而治,他从来不用管我庞小伟到底是去做老师还是从事风险投资;是生活在杭州还是到

  伦敦;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理什么发型,给儿子起什么名字,都不去管。

  阿迪的方法就是基于环境和竞争的无为而治。比如今年公司应该做多少销售?他从来不说,一般做企业到12月份就要做年终计划。他们企业是没有年终计划的。他有8千多家店。他怎么做呢?比方说每家门店都有电的损耗。他把8千多家店的用电量统计出来。比如平均化费了5万,可能表现最好的店化了1万块,最多的花了10万块。花了10万钱的人自然而然就感受到,平均是5万,为什么我是10万。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去省电费,可能就降到7万。当他降到7万的时候,平均线可能就从5万降到4万了。所以这相当于没有时间刻度的竞争。大家那么多店一直在比拼这个指标,不需要目标电费达到5万了,我完成了5万就可以停下来了。所以,他这样的无为而治,反倒是持续的进步,而不是说今年达标了,给明年留一点余地。你做得不好的人可能就淘汰了。

  阿迪的无为而治是基于竞争这样一个平台去做的。我觉得这是做企业非常重要的一点,一个好的管理者,就是要授权授权再授权,监督监督再监督。授权到最后就是无为而治,但是一定是有监督,这个监督其实是有一种氛围,一种竞争的机制。你表现好的人留下来,不好的人自然会被淘汰掉。阿迪对竞争的推崇,甚至到了股东层面,阿迪一分为二,南北阿迪,兄弟各管一块,相互比较经营效率和业绩成果。

  第三是企业为何?

  继续把零售价格降下来的话题,最后一点是股东分红。当经营者股东为了将顾客的一罐饮料售价降下来,都愿意把属于自己的分红砍一半,这时竞争对手几乎是绝望的。绝大多数商人绞尽脑汁去想省钱,其实是为了自己多赚钱,去过上甜美的生活。阿迪是为了给顾客真正省钱,将自己的分红也省了,这兄弟俩本来要的就是清教徒式苦行禁欲的生活。

  省到最后就是省自己。这不是商业上的问题,这是价值观和哲学的问题。阿迪的创始人本身就不追求名,不追求利,但是到最后在市场竞争中能力越来越强,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今天的中国也在导入类似资本主义这样的模式和道路。今天在这条道路上,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原始资本主义的味道,或者原始资本主义夹杂了很多权贵资本主义的味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资本主义是非常罪恶的,万恶之源,是指原始资本主义。今天的资本主义已进入到现代资本主义的阶段。资本主义从原始到现代,发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基督教尤其是清教的影响,这些清教徒在做企业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苦行禁欲的操行。上帝把那些财富交给我,这个财富终究回归给大众,而不是花天酒地耗费在自己的身上。最后比尔盖茨最终会把财富捐出去。巴菲特比比尔盖茨更牛,他钱不如盖茨多,但是他勇于将毕生的财富捐给盖茨基金会,他不仅把钱捐出去,连名都不要了,那不是更超越了吗?

  所以,阿迪对我们的最大的启发,是一些从竞争中留下的成功企业,他们有着非常朴素的价值观。这些朴素的价值观,使得有内在的持续的力量在驱动他们去奋斗,而不仅仅是拼命赚钱拼命消费。

  相同的,这样的观点在阿迪得到了很好的贯彻。阿迪公司从来不上市,不想上市。因为上市以后,个人财富可以倍增很多,但是他认为上市会增加成本。上市是要成本的,要有无休止的会计费用、法律费用、公告费用等等,他觉得这都增加了成本。

  所以反过来说,一个商品最终的零售价格能不能降下来,也包括你的股东是不是一个好的股东,是不是一个愿意为顾客去牺牲的股东。如果你是这样的股东,你是这样的创业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非凡的。

  有很多的创业者都以获得风险投资为骄傲。事实上,对这些风险投资,你也要判别他是不是好股东。这些风险投资需要回报,过高的股东回报一定会增加到这罐饮料的零售价格上去。一个不好的股东就会使你的零售价格涨上去,这样你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入贪婪的风险投资,长远而言不仅无助于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建立,可能还削弱。

  所以,一个真正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从采购到运营,到创业者内心的价值心愿,都坚持着服务用户回馈大众,最后就做出一流企业来。

  阿迪文化是它最核心的竞争能力。阿迪文化所有的关注点都在于最好的质量,最低的价格。企业文化跟朴素真理不应该是背道而驰的。顾客到店里,就是要优质的东西,更低的价格,企业文化也应该是服务于这个,而不要讲那么虚的东西。阿迪没有那些标语式的企业文化,一切就是首先确保物美,然后尽可能的价廉。他们老板开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灯关掉,看看在关灯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开会。

  所以,无论你是做零售商,还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开一个路边的小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作者:庞小伟)

 

 

posted @ 2012-3-21 16:04:00 陈理

2012年3月21日

做信仰坚定的少数派--信璞投资总经理归江访谈

做信仰坚定的少数派

 

http://epaper.stcn.com/paper/zqsb/page/1/2012-03/19/B004/20120319B004_pdf.pdf

 

 

值得投资界和私募界好好学习。

 

posted @ 2012-3-21 16:12:00 陈理

巴菲特2011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发表2012年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公开信

2012022609:33  来源:和讯网

北京时间225日晚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公司网站发表了2012年致股东的公开信,总结了公司2011年度的业绩表现和功过得失。摘要部分翻译如下。

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

2011年我们的A类股和B类股每股账面价值增长4.6%。过去47年中,即目前管理层掌管公司以来,账面价值从每股19美元增至99860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8%

我和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我的合伙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都对2011年公司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以下是2011年业绩亮点:

董事会的首要工作是确保让合适人选来经营我们的公司,确定好下一代领导人并让他们做好随时就可以接管公司的准备。目前我在19个公司董事会任职,在继承方案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伯克希尔的董事们。不仅如此,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2011年初,库姆斯(Todd Combs)作为投资经理加入了我们,在2011年结束后不久,韦施勒(Ted Weschler)也加盟本公司。他们都拥有卓越的投资技能,以及对伯克希尔的责任感。2012年他们都只掌管数十亿美元资金,但他们的智慧、判断力和魅力,足以使他们在我和查理不再经营伯克希尔后能掌管我们的全部资产组合。

董事会对于谁会成为我的继任者,出任公司CEO抱有同样的热情,他必须是一个董事们充分了解,管理技能和个人品质得到董事尊重的人。我们还有两个出色的超级替补。一旦责任交接的时刻来临,我们可做到无缝传承,而伯克希尔的前景将依然光明。我个人财富净值的98%以上都是伯克希尔的股票,这些财富将转入各种慈善事业。将如此多财富集中在一只股票上不符合传统的投资智慧,但我依然对这样的安排感到满意,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业务既质量好又多元化,管理企业的人也有良好素质。坐拥这些资产,我的继任者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不要就此讨论我和查理会去哪里。我们的健康状况依然良好,我们依然喜欢我们所做的事。

2011916日,我们收购了路博润(Lubrizol),这是一家生产添加剂和其他精细化学品的国际公司。2004年汉姆布雷克(James Hambrick)出任CEO以来它表现良好,税前利润从1.47亿美元增至10.85亿美元。在精细化学领域路博润还会有很多后续性收购机会。实际上,我们已同意进行三起收购,总计4.93亿美元。汉姆布雷克是一位自律的买家和出色的经营者。查理和我都迫切希望他能管理更大的领域。

我们的主要业务去年表现良好。实际上,我们五个最大的非保险类公司,BNSFIscar、路博润,Marmon和中美能源的运营利润都创下了历史纪录。2011年它们总计的税前利润超90亿美元。而在七年前,我们只拥有五家公司中的一家即中美能源,当时其年税前利润为3.93亿美元。除非经济在2012年下滑,我们这五家卓越公司的业绩有望再创新高,利润总额将轻松超越100亿美元。

总的来说,我们经营的所有公司2011年在房地产、工厂和设备方面投入82亿美元,比之前的最高纪录高出20亿美元。其中约有95%的支出都处在美国境内,这可能会让那些觉得我们的国家缺乏投资机会的人感到意外。我们也欢迎海外投资项目,但预计未来伯克希尔大部分资金还是会投在美国。2012年这方面的投资会再创新高。

我们的保险运营继续为无数其他领域的机会供应着宝贵的资本。这一业务产生的是浮游资金”(float),它们不属于我们,但我们可以将它们投资给伯克希尔带来收益。此外,如果我们的理赔额和开支比我们收入的保费要少,我们还将获得承保利润,这意味着浮游资金的成本要低于零。虽然我们时不时有承保损失,但到现在我们已连续9年都获得了承保利润,它们的总额约170亿美元。过去9年中,我们的浮游资金从41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创纪录的700亿美元。保险业务一直为我们带来好处。

最后,我们在可上市证券方面做了两项重大投资:1、以50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6%优先股,同时获得可在202192日前以每股7.14美元价格购买7亿股美银普通股的权证。2、收购6390万股IBM的股票,成本为109亿美元。算上IBM,现在我们已拥有四家非常优秀公司的大量股份:其中美国运通占比13%,可口可乐8.8%IBM 5.5%,富国银行7.6%(当然,我们还拥有很多金额小一点但同等重要的在其他公司的投资。)

我们将这些股份视为在伟大公司里的合伙人权益,而不是基于短期前景而收购或出售的上市证券。这些公司的利润属于我们份额的大部分还未体现在我们公司的利润中。只有我们从这些公司收到的分红计入了我们的财报。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这些公司未分配的利润中,我们应占的部分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利润将以各种方式来加以利用,增加投资对象未来的利润和分红。它们也可用来回购股票,这将提高我们在这些公司未来利润中的份额。

如果我们去年全年都持有我们现在的仓位,我们从这四大公司中可获得8.62亿美元分红。这些其实都已出现在伯克希尔的盈利报告中。但是,我们在四大公司利润的份额会要高出很多,达到33亿美元。查理和我相信,我们账面上没有报告的24亿美元至少将为伯克希尔创造同等的价值,因为它可以增加未来数年的利润。我们预计2012年这四大公司的利润及分红会继续增长,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都会增长。十年之后,我们目前持有的这四家公司股份可能为我们带来约70亿美元利润,其中包括20亿美元分红。

我的好消息说完了,接下来是2011年伤害我们的一些事情:

几年前,我花了约20亿美元购买能源期货控股公司(Energy Future Holdings)发行的几种债券,这是一家服务于德州部分地区的电力公司。这是一个错误,非常巨大的错误。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家公司的前景与天然气价格联系在一起,而气价在我们购买债券后不久就下跌且持续低迷。尽管自购买债券后我们每年收到约1.02亿美元利息,但除非气价大幅上升,这家公司的支付能力很快将告罄。我们在2010年对这笔投资减记10亿美元。去年又增加减记3.9亿美元。

去年底,我们将这些债券的价值按其市值8.78亿美元计入账目。如果气价维持在目前水平,我们可能面临更大亏损,甚至可能全部抹杀目前我们认列的账面值。相反,如果气价大幅回升,我们将会挽回部分甚至全部减记。无论结果如何,我购买债券时都误算了收益/亏损概率。依照网球术语的说法,这是你们的董事会主席我一次及其重大的主动失误。

2011年,三项大额同时也极具吸引力的固定收益投资被其发行人赎回。瑞士再保险,高盛和通用电气(GE)在赎回证券时共向我们支付了128亿美元,这些证券此前每年给伯克希尔创造约12亿美元税前利润。这么一大笔收益需要接续,尽管我们对路博润的收购填补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去年,我告诉你们房地产复苏很可能在未来一年左右内开始。其实,我的这一判断错得厉害。我们拥有5家业绩受房地产业显著影响的企业。这种影响直接与Clayton Homes相关,Clayton是美国最大住房建造商,2011年建造份额约为7%

此外,Acme BrickShaw(地毯)Johns Manville(隔热层)MiTek(建筑产品,主要是用于屋顶的连接板)都受到建筑活动的极大影响。总的来说,我们的5家房地产相关公司在2011年税前利润为5.13亿美元,与2010年相当,但明显低于2006年的18亿美元。

房地产市场会复苏的,你应该确信这一点。随着时间推移,房屋的数量会与家庭数量相当(此前当然应考虑容忍通常比例的空置率)。然而,在2008年前的几年中,美国增加的房屋数量高于家庭数量。这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建造了太多房屋,泡沫的猛然破裂冲击了整个经济。这还给房地产业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在衰退初期新家庭形成的速度放缓,在2009年这种放缓极为明显。

这一毁灭性的供求关系式如今被逆转:每天新产生的家庭数量要多于新生房屋数量。人们可能在不确定时期推迟购房,但最终荷尔蒙会接管一切。在衰退期间,一些人最初的应对措施可能是暂时同处一室,但与对方父母同在一片屋檐下很快会失去吸引力。

目前我们年化的房屋开建量为60万幢,远低于新形成家庭的数量,买家和租客正在消化此前遗留下的过度供应。(这一进程在美国各地已以不同速度展开,而不同地区的供需情形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当这种市场康复启动时,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却应对不足,如今它们的雇员只有43315名,而2006年员工数字为58769名。作为经济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房地产相关产业不仅包括建筑业,还包括所有赖其为生的行业,目前房地产业仍在经历其独有的衰退。我相信,这是导致该领域的就业复苏远落后于其他几乎所有行业稳定且显著复苏的重要原因。

明智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缓解衰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些工具不会创造家庭,也不能消除过剩房屋。幸运的是,人口构成因素和我们的市场体系将会修复必要的平衡,很可能不需要太长时间。当那一刻来临时,我们的年均住宅开建量将再度达到100万幢甚至更多。我相信,一旦这种局面发生后,那些专家将对失业率的下降速度感到惊讶。届时他们将再度意识到一条1776(注:美国建国)以来就存在的真理:美国最好的日子还在前头。(全文完)

编附注:英文全文可见伯克希尔官方网站——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letters/letters.html

posted @ 2012-2-27 7:07:00 陈理

2012年3月20日

价值投资的逻辑

                              价值投资的逻辑

 

    很多人说中国不适合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从逻辑的起点上它追求的是共赢。以茅台为例,2001年上市当年净利润3.42亿,2011年估计约80亿净利润,当一个企业的净利润从3.42亿到约80亿,未来可能更多的时候,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赢的,企业赢、投资者赢、国家赢、老百姓赢,所有的人都有利益。这是价值投资的一个基石。

博弈呢?如果把资本市场理解为相互博弈,就是把它当成一个零和游戏,与澳门和拉斯维加斯的赌博类似。如果一个市场是一个博弈市场的话,全世界允许它生存的很少,但是为什么资本市场所有的国家都想大力发展?主要是源于共赢的逻辑。价值投资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都通用,投资好的企业,所有参与者长期共赢,符合逻辑,它不仅符合美国的逻辑,也符合中国的逻辑,这是一个本源的问题。所以在美国坚持价值投资和在中国坚持价值投资,或者在巴西坚持价值投资,它的逻辑起点是一样的。所以,从哲学上来说,价值投资追求共赢的特点,是最启始的原点,也是它的高度所在。价值投资的根基就在它的哲学体系里面。这才是保持成功的根本!否则,就是偶然事件!成功也是偶然事件,不可复制。逻辑合理,投资哲学与逻辑体系成立,在中国成立,在巴西也成立,在印度等所有国家和地区也成立,否则的话,它不是普遍规律。

当然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发展的历程,宗教、文化、习俗、传统等有所不同,但其特性不能否定普遍规律。在理解价值投资是否适合中国,我觉得不应该有怀疑。中华民族非常智慧,一百多年一直在革新自我之中,也有对自由、民主、平等精神的追求。也很勤劳,中国人每天工作8小时,十几个小时,中国人创造财富的愿望和想法某种程度上近似于宗教信仰。也许是隐藏的基因作用,而且历史上也证明了,中国在有记载的历史当中,90%的时间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比如在北宋时期,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70%。未来中华民族集聚全世界20%30%、甚至50%的财富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都是很可能的。但很遗憾历史上中国每隔100年、200年,就会被战乱、动荡给打断。假设中国像瑞士一样,500年、1000年不打仗,我们这个民族积累的财富,肯定占有全世界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寄希望于未来,希望中国能够持续500年、1000年的和平发展。

只不过很多人怀疑中国能不能有500年,甚至100年,200年的和平期,所以这么多人移民。但就我所经历的岁月,假设你是在76年、89年、或任何一年你都很可能会觉得中国要完了,但是中国走过了艰难的岁月,改革开放34年,加入世贸整整十年,并走到了2012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全球第二。如果再过30年、60年、100年,可能中国更有成就,但是在每一年的坚持都不容易。投资是比谁看得远,看得准,敢重仓,能坚持。但是看得远,你为什么能够看得远?芒格曾推荐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尝试着解释:为什么一个民族消亡,另外一个民族衰败?我觉得一个投资家,他思考国家或者民族的未来,其洞察力,应该不亚于政治家。

大约100多年前,李鸿章说“中华民族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也曾说过:“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中国衰败了近100年,他们看对了。然而比李鸿章更伟大的拿破仑皇帝,在约200年前说过“中华民族像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将会让世界震惊”。今天中国人用34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世界震惊。凭什么一个皇帝200年前说的话,今天验证了?那就是因为他看得比民众要远得多。“政治家看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老百姓看脚底下的土地”。作为一个政治家需要远见。像芒格,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家,也一定要思考很多很多东西。在人类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在这个思考点上,这个洞察力上,真正的投资家和政治家的思考应该一样。我们的思考应该不亚于那些政治领袖,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穿越变化,看到更遥远的未来。如果我相信我的洞察力并能据此相信中国的未来的话,我认为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5000年文明的大变局之中,而其转折的方向是向上的,我相信此时,是中华民族最好的历史机遇期,中国一定有前途,并会承载巨大财富、也会有企业承载这种财富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在中国坚持价值投资,没有理由不坚持。

 

                                         但斌  2012年2月23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8b4ee0102dy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