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Andrew Leckey

国沉重的政府债务负担会让它变成另一个希腊吗?如果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取代,它能接受吗?美国是不是正在慢慢地变成一个保护主义的国度?

问这些问题好像是别有用心,想套别人的话出来,但如果被问的是一位接受中国电视台采访的美国人,这并没有违反游戏规则。过去几年,我接受中国电视台采访就不下十几次。毕竟你是在中国的国土上回答问题,在这里,“美国”是一个充斥着分析与批评的话题,正如“中国”在美国一样。

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关系这类话题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它们关乎经济增长、投资潜力和国家荣誉。相比回答其他跟中美关系没多大关联的问题,谈论这些话题需要在政治上更加圆熟。所谓其他问题,比如有关俄罗斯经济,比如有关英国石油公司(BP)的管理。

中国拥有如许多世纪的王朝历史,而把它标为“新兴”国家,好像是挺奇怪的,但在这个古建筑与摩天大楼共存的国度,拥有全球经济影响力却是相对晚近的一件事。在中国选择发展道路之际,发达国家被怀疑是在阴谋阻碍它的前进,或者是通过20国集团(G20)这样的组织,或者是通过单个国家的政策来阻碍。

中国的市场肯定还会波动,并像其他市场影响它自己那样去影响世界。中国的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生气蓬勃,其增长可能已经过甚、过快,而周期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中国即将从一个低成本组装产品然后出口到西方的国家,转变成一个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消费者,和一个把产品销售给全亚洲不断崛起的中产阶级的国家。

这个转变过程可能将更少地依赖于发达市场,而更多地依赖于那些对日常消费品、信息技术和汽车存在需求的新兴经济体。虽然中美之间在意识形态、贸易、汇率、政治和环境各方面会不断地出现分歧,但是会看到新兴经济体的急剧增长。

中国想要什么

不管是投资、经商还是辩论,同中国打交道都需要相互尊重:

──很多中国人觉得,对政府政策的批评就是对他们人格的批评。虽然我们经常大声批评自己的政府,但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包含他们自身在内的统一整体。外人对中国的批评,事实上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华文明的不尊重。一定要和他们保持和谐。讨论冲突话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其实不管对方是哪个国家,这样做都没有坏处。

──他们对我们的了解,甚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我们的衣服和科技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但我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仅限于新闻报道。他们看我们的电影,追随NBA,在肯德基(KFC)和星巴克(Starbucks)吃喝,开别克(Buik)车,并且在商店里张贴美国演员和运动员的海报。他们隆重地过圣诞节,只是不履行其中的宗教部分。不过,很难说这就是美国和美国人的真实再现。

──美国政治家对中国的负面言语,常常被中国人当真,正如美国体育教练正儿八经地对待竞争对手留在更衣室留言板上的负面言语。很多国会议员蓄意发表一些措辞其实是为了取悦选民,但中国人对此并不是很了解。

──出现重大争议时,中国各个年龄的人士都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成就,哪怕他们的前进道路并没有完全勾划出来。缩小贫富差距,将是最重要的经济任务之一。

──国家和父母对中国年轻人取得成功的要求,远远超过美国年轻人承受的这种压力。中国的父母成长于一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他们要求子女学习要更刻苦,工作要更努力。独生子女政策使年轻人更需要取得成功。全中国的购物广场里,主要都是30岁以下的人,这显示了年轻一代的经济实力。

──一般来讲,中国人确实更愿意和熟人打交道。这种现象在任何国家都不鲜见,但在中国通过友谊建立起的纽带,肯定会带来生意和共享信息。匆匆会面不会有多少结果,而经常拜访是十分有用的。

当今美国人研究中国跟他们20年前研究日本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看到自己好像马上就要被人家从经济上超过,所以在研究的时候是带了一种担忧和紧迫感的。最后,我想告诉你,在为纪念美国传奇电视新闻记者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的一档特别访谈节目中,中国主持人最后问了我一个与经济无关的问题,我把这给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来回答:

为什么美国就没有一个具有克朗凯特那种地位的记者,能够像他结束越南战争一样结束伊拉克战争呢?

这听起来别有用心。但对于一位在中国接受采访的美国人来讲,懂得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毕竟我自己也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问题去问中国人。

(编者注:作者Andrew Leckey为雷诺兹全国商业新闻中心(Donald W. Reynolds National Center for Business Journalism)主席,经常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

本文译自MarketWatch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