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

中恒集团:无形资产已经登峰造极了吗(下)?

中恒集团:无形资产已经登峰造极了吗(下)?
中恒集团:无形资产已经登峰造极了吗(下)?

【几点随谈】:

与步长的合作其实疑问是很多的。比如双方联合成立管理团队,而且中恒有否决权。这貌似主动权在中恒手里,但是仔细想想不奇怪吗?如果中恒在营销上有足够的能力,何必依靠步长?而如果对步长的决定做审核,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后,谁承担最终的结果?如果是中恒否决了,那么自然是中恒承担结果。但是由此导致销售额度未达到合约标准,那么还需要步长赔偿吗?

 

在整个过程中,步长没有损失任何东西(所谓的3亿保证金,如何支付没有细节,而细节正是关键),卖的好很好,卖不好拍拍屁股走人也没啥大不了。而中恒则不一样了,将占公司毛利接近80%的生意押宝在了另一家企业的身上,则前面的路是:只需成功,不许失败。但这个成功与否,却并不是由中恒自己就能决定的了(反观天士力,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标准品质及研发,下游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发展,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由这个决策,我更加能够理解了中恒的老板许淑清的商业性格:借势与果敢。从她的履历上,我们看到其背景与医药完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是自06年以来短短5年间将中恒做到市值超过200亿的大企业,完全在于其“巧妙”的借助中恒集团资产重组的机会介入,而这次她又将未来5年高速发展的势,借到了步长的头上。

 

另一方面,我们从其入主中恒果断剥离资产,年报中每年都对于增长率的极高要求表述,以及这次将最核心的生意全面托付给另一个企业,都可以看到这种做事的果敢干练和进取心。

 

这种商业气质,毫无疑问是难得的,但是长期来看其风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更加强调对不同机会的判断,且每次都是下大赌注)。与闫希军相比,对于一个竞争才刚刚开始的长期行业而言,2者的格局就高下立判了(与许淑清相反,闫希军考虑更多的是510年后的状况,并且从现在就开始准备。不喜欢冲刺跑,而强调小步快跑但是永不停歇,特别强调可控性)。实际上,如果我们现在不去看财务报表上花花绿绿的数字,只看2个企业的各自在行业内所拥有的竞争优势时,中恒的单薄就表现出来了。那么我的问题是:企业是因为增长所以就增长吗(也就是因为阶段性报表的优秀,所以接下来自然而然的优秀)?还是因为企业创造的竞争优势的稳固和强大,才带来持续的优秀?

 

有趣的是,这可能对于投资者而已,也带了不同的投资机会。如果有投资者可以具备非常敏锐的“机会捕捉能力”,类似中恒这样的企业可能会在短短2年里带来极高的收益率(其实2010年才发现中恒已经不算敏锐者了,之后的股价飙升只不过是幸运而已,特别是年末借助步长合作消息的一波飙升,更属于“意外之财”)。而类似天士力这样的企业,对于机会捕捉者而言可能味同嚼蜡,因为他只是10年如一日的按照一个目标在前进,永远不会停下但也从来不会“天上掉下大馅饼”,但是对于那些迷恋于长期持有某种优质资产,对于商业结果的“过程逻辑(由什么竞争优势导致的结果,以及这种结果的可持续性是否清晰)”非常看重的投资人而言就可能非常认同。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引出2个认识:

第一,   就是对于一个长期而言才刚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行业而言,什么样的企业是长期来看更加可能持续带来优良业绩而能更大程度上分享行业盛宴的企业,值得我们一再思考(实际上这点才是最重要的——试想,如果只是青春期的小孩子,谁今天多踢进了一个球,对于谁才能成为10年后的联赛冠军成员而言还重要吗?;如果你的判断已经是壮年时代了,那么视角自然将截然不同)。

 

第二,   投资往往就是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企业和企业家,所以不同气质或者欣赏角度的人就会选择不同的企业或者企业家,这也很正常。

 

      ps:关于本文,我并不是站在所谓成长性,前景,财务数据等等当前最多被提及的方面的分析。事实上我想探讨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是什么?企业的无形资产最终要落实到哪些地方?等等更大范围内的一些思考。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投资上的某种价值观的反应,不是什么标准,作为一家之言拿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而已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0sr3a.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