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闲话投研之三:奥马哈杂感

1. 孤独的价值

 

伯克希尔股东会恐怕是奥马哈小城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大小股东们不远千里万里携家带口前来朝圣,泱泱数万众齐聚一堂聆听教诲。

 

半小时的短片映毕,巴菲特和查理在淡淡的光晕中走上蓝色主席台,简单对经营情况作出介绍后便一唱一合的开始答题。有那么几个瞬间,在熙攘的会场上,我却暗暗觉得二老其实是孤独的。他们年复一年说着同样的话题,无数次清晰地告诉我们投资的本质。然而,听众们虽纷纷喝彩,散会后却并无几人能真正去践行。

 

是的,格雷厄姆-多德都市中的公民人数,从来就没有急剧的增长过。正如在某年股东信中巴菲特自嘲说,尽管他们谈价值投资谈了这么多年,大家还是会问你今天买了什么股票?

 

前两天跟一个前辈聊天时也谈及这个问题,他说“假如市场上理念和我们都一样,我们的价值又在哪里?”真的是如此,圣经早已告诉我们:“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14)

 

当然,走窄路并不必然引向成功,唯有这条窄路合情合理、走路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坚持做下去时,成功的概率才会大大提高。巴菲特那套东西无疑是条窄路,但它无疑也是合情合理的。

 

把股票回归到最原始的“权益凭证”的功能,把股票投资视为买入某个“生意”,即简单又美好。

 

我承认,实施巴菲特那套东西确实需要一些客观条件,或许大部分投资者并不具备,但这可能不是学习这套东西的主要障碍。主要的障碍来自于人性的弱点,绝大多数人很难真正去相信一些事情(我有时候也会如此),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的从众,因这让我们感觉到安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个信仰或许会有帮助。除此之外,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决策,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冲动不盲目。这种过程,通常是孤独的,但别担心,孤独是有价值的。

 

2. 生意的模式

 

把股票投资视为买入某个“生意”的策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看懂“生意模式”。关于生意模式的命题显然是在我目前的能力范围之外,但倘若不把这个功课做起来,号称要学习巴菲特就是一句没有根基的空话。因此,尽管不那么太懂,还是尝试在这里谈谈一些粗浅认识,欢迎批评指正。

 

简单来看,生意就是通过向特定需求者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以交换货币的行为。那么,好的生意至少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一、被需求者持续需要且很难被替代;二、需求者愿意为之付费且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大部分时候,第一项成立时,第二项也会成立了。

 

因着这两点,没有拥有生意经验的业余投资者,也未必不能尝试去评价一个生意。前提是,这门生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你能作为直接需求者的。接下来问问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是否对它有足够的粘性/为何会有粘性,愿不愿意为它付更高的价格,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弦易辙等。这种评价方法尽管可能因为样本集不够充分而无法必然指向正确的结论,但在避免把坏生意看成好生意上还是能起到一点作用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要考虑,就是生意换取货币的现金转化率是否高,并且每新增的一部分货币收入,能不能建立在更低的投入(包括资本支出和费用开支等)上,只有这样的生意模式才能在投资角度也被认为是好的。

 

一个生意大体上由工业环节和商业环节(通过渠道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需求者)组成,企业可以选择实施工业战略或是商业战略。工业战略的核心是降低生产成本,但成本的降低是有极限的,而商业战略的核心在于创造用户价值,这个理论上可以无穷的大。因此,能够持久的好生意应当是将竞争力建立在商业环节的,尤其是在当下总体来说供过于求的时代,依靠工业战略的生意在大部分时候不是投资优选。

 

如何在商业环节建立竞争力?创造出能给用户带来不可替代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或许是核心。当然,不可否认,在过去这些年,有些企业不走这条路,却是通过强有力的营销和渠道推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个人还是隐隐觉得这样不易长久。

 

那么,如何提供不可替代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容易实现差异化的品类,可采用差异化+品牌战略,而不易实现差异化的品类,则可以把力气放在做品牌、获取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上。

 

产品和服务如何做到有效的差异化以及如何建立品牌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打法是不同的,没有必然成功的方式,照搬照抄教科书上的案例未必有好结果,更需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所以不应该有“哪一类”生意该如何做的说法,只有“哪一个”生意如何,而一个生意的成功往往是很多方面的“合奏效应”。

 

另外,关于信息化对旧有生意模式的冲击,现阶段更多的是体现在营销和渠道上,所以我们看到了媒体行业和零售行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以往把竞争力建立在营销和渠道上的生意也将会面临一些挑战。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总之,看懂生意实在是艰难的事情,还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经历、学习和积累。想起前阵子的一篇帖子“40岁前没有价值投资者”,这个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08f7670102e2x7.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