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中国第一基金经理"王亚伟最终还是要离开工作10多载的华夏基金。他的离职被称之为中国基金业一个时代、一个传奇的结束。
基民对其辞职原因、以及去向,进行了各种猜测,直至5月7日,华夏基金专门举行了王亚伟离职新闻发布会,笔者见到了这位最牛基金经理。他依旧谦和低调。他自爆了离职的内幕和去向:离开公募很不容易,离开华夏很不容易;不认同华夏基金股权的转让,以后不做公募,只想休息。在未来投资选择上还会主动投资。
笔者不由想起,2009年盛传王亚伟辞职时候,王亚伟曾对媒体所言:"如果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的发展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它的发展途径。"
王亚伟投资风格的显著特色是投资重组、冷门股等。比如,投资央企背景的重组股;大多数情况下,他能够选对行业板块类型,比如2007年末投资农业股、新疆股,2009年的煤炭医药股,而这些精准的选股能力,是其他公募基金经理望尘莫及的;另外,通过独门重仓小盘股提高收益等。
"亚伟投资以上题材股票,是对中国A股市场比较适应的策略,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这种突发事件逆向交易机会,即投资重组、突发事件题材,需要强大资源支撑。"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
重组题材带来重大收益的同时,也招致了对王亚伟的质疑。坊间的微词是,华夏基金公司的其他基金为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华夏精选两只基金托盘,王亚伟在公司内部投资交易方面享有一些优先权,才造就了这样的卓著的业绩,是华夏在有意识包装王亚伟这个明星经理 ,明星效应下,华夏基金公司也获益匪浅。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认为,"王亚伟不是被包装的明星,民间其实不乏王亚伟这样的投资高手。也有私募基金经理6年来的业绩和他相差不多,不过作为买方通常要很低调。"
"他对投资的确做得很到位,对各行业积累人脉也较多,但私下也做了很多功课,这是业内公认的,不完全靠华夏基金支持。"上述人士认为,王亚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对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特性有比较深刻的把握,以及对自己投资理念的坚守和坚持,被圈内广泛认可。他的交易手法,反转策略也让同行佩服。
然而,随着证监会近日"改革新政",力推蓝筹股价值投资,积极推进退市制度,二级市场的投资氛围甚至游戏规则巨变,打乱了王亚伟原来的资源的配置,重组概念的命运如今是风雨飘零。
上述公募基金经理看来,中国市场每次变化,基金的盈利模式都要随之调整。另外,当市场发生大的变化,只靠单一投资策略是有限的,不同的市场时间,要有不同策略应对。而王亚伟投资的模式不一定适应未来的市场;而未来市场,比如,可能加上对冲、量化等手段。
但业内一位基金经理认为:环境是渐变的,像王亚伟这样的投资顶尖高手,总是能以更快的速度"进化"。
王亚伟寻求"进化",并不是容易的一条路。当前的公募基金制度下,王亚伟恐已遭遇事业发展的瓶颈。
在从业期间,王亚伟确实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获取了相当可观的收益,但是公募基金所受的种种限制,使其无法将其可以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例如,在股市即将趋势性下跌之际(例如2011年7月-10月),最优的选择显然是清仓。但是大多数公募基金必须至少持有60%的仓位,导致基金(从而基民)不得不承担相应的损失。而私募基金则不受此限,能够更好地为基民保值增值。
也就是说,在公募基金,永远无法把投资做到极致,获取最高的收益率,即便王亚伟亦是如此。再如,一个公募基金持有同一股票的仓位、同一公募基金公司的全部基金持有同一股票占全部股份的比例都有严格限制,也导致基金经理无法把盈利能力发挥到极致。因此,众多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包括王亚伟,为了使自己的境界更上层楼而投身私募,也有情可原。
王亚伟离职的轰动效应表明,基金业里,基金明星的存在是多么重要,当明星陆续离去,而基金业人才又青黄不接时,人们对明星经理辞别那极端复杂的情怀,对此,王亚伟在离职新闻发布会上奉劝投资者:这暴露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股民不应该追捧王亚伟概念股,跟风会影响自己的投资。
华尔街有1000多家超过百年历史的私募基金 ,公司团队很稳定,与投资人的关系稳定、且投资关系代代相传 ,这是市场尊敬的基金体系;而中国打造这种不担心明星经理离职、成熟的代代相传的基金体系,路漫漫,任重道远。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楚江,ftchinese.editor@f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