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6日

讨论:再论银行地产(二)

花都巴菲特

 回来看看国内的银行,估值如此低廉的原因大部分您也提到了,前两年天量信贷所生的可能性潜在坏账,天量信贷后新增贷款量可能下降,还有利率可能市场化。不过这三个宏观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看看招行数据,2009年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总贷款额6%(大中型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达10%~15),其中非自偿性平台贷款不良率0.07%,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短期贷款占40%,中长期占60%,马蔚华表示“招行对政府平台融资一直非常谨慎,长期以来介入很少,就我们自己看,这方面的风险不是很大,即使这样,我们也在加强信贷管理,对于一些风险隐患,该退出的就退出,没有退出的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招行非常重视政府平台的选择条件,一般选择地方财政比较充裕,而且选择有现金流有还款能力的平台,主要是投向长三角等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比较强的地区”
   对于一向风控稳健的招行,看不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在哪
2 对于天量信贷后新增贷款量可能下降
09年,10年半年报显示,招行的贷款总额都是是同比环比上升的,不存在新增贷款量下降。
而且从宏观上说,中国经济要保持8%的增长,贷款增速不应低于20%,这一点已经足以保证新增贷款增量。
从微观上说,招行网点大概七百多个,而工行两万一千个。而且招行具有国际发展实力,已经在香港和纽约拥有办事处,招行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

从内生性看,招行的贷款结构很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零售贷款占比总贷款还很低。具体不铺开讨论,不然变成长编大论。
3 利率市场化 这个问题大宏观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宏观。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工具,不可能随便开放市场化,特别对于奉行凯恩斯主意的中国。而且利率的市场话对于招行这种高度适应市场化的银行也会是好事,具体可以研究招行的两次变革:零售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
 综上三点而论,所谓的风险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投资的是企业而不是行业。
对于地产
房屋空置率,保障住房的推出,政策的打压,对行业是个不小的打击,而且未来一两年内房价不涨或者下降都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调控对于万科保利从来都是成长的良机,还是那句话,投资的是企业而不是行业。
万科保利的房屋产品地段、质量、品牌号召力、资金实力、管理执行力等都不是一般房企可比拟的,定位不同竞争对象不同,可以看见,在2010年半年报大部分房企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同比下降的同时,万科保利确仍然实现双同比增长。
如果细心观察保利2010年半年报,保利截止2010年6月30日已经锁定2010年营业收入的131%,未来业绩的保障可见一斑。

二 预期收益率问题

假设一个稳定的消费型企业如果前十年能以20%的复合增长率成长,如果以47倍市盈率的价格持有,未来如果依然能保持47倍的高市盈率,那么收益率最多也就20%。但如果未来只给以略高于增长率的25倍pe,到时收益率会降到12%左右,不好的价钱持有得到的很可能是不理想的收益率
反观,如果以20倍市盈率买入复合增长率20%的企业,未来收益率能达到20%,而且20倍不是一个高估的市盈率。
而且,因为大家都不看好,价格已经反映了企业悲观预期,就算企业发展真的遇上短暂困难,也不会遭遇戴维斯双煞,而太热门的高估白马股确如果发展不如预期般理想却很可能享受戴维斯双煞。

第一种 确定性得到1000元
第二种 80%可能性得到1500元,20%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面对确定性收益人对概率不理智
反过来再做一次试验
同样两种选择
第一种 确定性失去1000元
第二种 80%机率失去・1500元,20%机会一分钱都不用失去
再选一次,会选哪个?
大部分人会选后者
这就是矛盾,理性选择还是第一个
80%*1500+20%*0=1200元,机会成本比第一种高
同样的试验只是一个确定获得和一个潜在损失,人性的弱点立刻被放大,很好的解释了现在对医药消费的过分追捧和对银行地产的过分打压
这个实验就是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确定性效应

 

新浪网友

说老实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搞懂了银行,否则的话,就不会不满仓银行,或者成天提心吊胆了。问题是,就这样已经是我的能力圈的最大边际,别的我就更加搞不清楚了,投资连想都没想过。所以,说可不是为了说教,主要是自己信心不足想搞清楚,想看看别人有什么实质的东西。银行可是个大家伙,历史悠久在经济领域参与程度之深不可想象。因此客观上属于业务复杂的范畴,不是简单行列,也因此不属于好的投资领域。我因为搞不懂,也因为它的复杂;所以并不是那种投了就可以睡大觉的行当。但是投了怎么办?只好天天跟着搅合,天天看着,以求能多了解一些,也求能够老天有眼,在他处出现问题时能够早日的感知到:能逃之夭夭。更期望老天保佑能给个五年十年。阿弥陀佛。

 

fanwy

以民生银行为例做的压力测试:
        如果贷款坏帐升至10%,产生坏帐总额为872.28亿,坏帐额与股东权益的(888.94亿)相仿,减值后剩余资产为13391.64亿。09年负债总额为13374.98亿,减值后将近产生资不抵债情况,流动性缺失,集团无法运营。如获得注资继续运营,剩余资产则每年可获得74亿的收益,按2010年7月16日收盘1405亿的市值计算,回报期为19年。
          其中09年利润计算剔除了出售海通股权收益,根据2010年民生银行运营情况(贷款息差状况分析),2010年的利润会超过100亿(减值后),以此计算回报期为14年。
          以最坏情况计算,坏帐10%,流动性缺失,四大行进行注资或收购(四大行国家信用不可能破产),会以多少钱收收购呢?如果坏帐率仅为5%以下呢?(20101季报坏帐约为0.8%,货币资金净额为49亿,09年同期为-420亿)

地产业:
         卖地的趋利性表现为楼价的刚性,非重大危机至导致的悲观预期很难让开发商主动降价,政府的高压调控最终表现为楼价的疆持(楼价高估,楼价未必能快速下调)如果楼价的趋势性下跌,幅度超过30%~40%,楼市刚性需求出现(空置率与无产率相当,国人买房欲望从来未停止过)。这种态势,有利于万科这类“主动性”企业扩大市场份额。
         银行业:楼市的疆持对银行形成利润压缩态势,地方政府的卖地不畅无法形成现金流支撑其过高的债务,楼市的快速调整,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快速周转,流入现金是关键,促使新一轮良性周期。若银行业压力测试可支撑楼价下跌30%,则商业股份制银行无大碍,不会形成大面积坏帐。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银行业加速转型,民生银行这类在细分领域具有优势的中型银行具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银行的主要风险在于,整体经济的下行(GDP<8~7%),是这种恶性循环,由于企业间三角债务关系,会导致大量企业破产,经济面表现为通缩,新一轮经济危机出现,破坏力更强,银行亦会破产。政府凯恩斯主义,如进行更大规模经济刺激,必拉长战线,恶性通货澎涨不可避免。
         经济转型必然痛苦,成功转型定是盛宴。在人均消费上,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个人融消费亦有非常大的差距,行业总量上看,招行,民生等中等规模银行,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投资僧

老兄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岂不知官多大,奴多大。宰相家奴七品官。而京沪广集中着全国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总部,有人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钱少。中小城市看是好混但是一辈子闹个副处,哪的累折了腰,主坟烧高香。县城混个副科都是杨棒的。工资就可想而知了。几十年来人们向往大城市已经成为几代人的生活习惯,改之难上加难。凡是中小城市考上大学的几乎没有回来的,回来会被亲戚朋友邻居看成没有出息。就是在外边混也得混着。这在蜗居里说的很清楚。这些是刚性的东西,对投资因数来说,是不变的因数。

 

安全投资

以下是转载的评论:
从1988年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的时间为起点,比较22年来(时间已经超过了A股的长度)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美国银行、BRK-A、PG这5家公司的股价走势图及市值,我们发现:
可口可乐市值从150亿美元到现在的1300亿美元,市值增长8.7倍;
宝洁PG市值从近200亿美元到现在的1700亿美元,市值增长约9倍;两家消费品差不多的成长比例!
富国银行增长约16倍;
巴菲特的BRKA增长超过20倍;(对市值的贡献,可口可乐是拖了BRK的后腿的!)
美国银行增长近30倍。
(每家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比例一般为股价(也就是总市值)的2%左右,差异并不大,所以不考虑分红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现在,国内基金经理热炒各类消费品股票,PB高达10倍左右,其实其本质还是急功近利、浮躁的表现!
巴菲特协助玛氏收购箭牌的价格是230亿美元,箭牌公司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市值为1-2亿美元,经过约80年的发展,这一世界消费品牌市值增长了100倍左右,期间原始股东权益还不断稀释,即使只算公司市值的增长,80年下来,复合增长率也就6%左右。加上2%左右的红利,8%的长期收益已经算优秀的公司了。

对于金融股,巴和芒格的一些看法供参考:
1991年股东大会,芒格:“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得不决定哪些事情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哪些要粗略判断。这些年我们发展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继续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谁会为了购买某只银行股而东奔西走考察每一笔贷款。这种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难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对这些公司的判断是通过分析其管理层的思维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们的文化间接得到的。”
2003股东大会,芒格:“银行业一直是一个完美的金矿(Perfect goldmine),就象我在不同的Berkshire会议上多次说过的那样,沃伦与我在这方面都搞砸了。或许我们应该在银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资金。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后来变得比我们起初的判断要高得多。尽管我们在银行业上做得不错,不过或许我们在该行业上的仓位应该更重一些,银行业的赚钱之道简直可怕。” 
印象中,后来Birkshire持有的银行还有美国银行和Suntrust,最近才把suntrust卖了因要资金买铁路公司。巴的2009年末私人组合持有的是富国和美国银行。
富国是佼佼者,常被看做案例,所以谈行业不谈具体企业恐怕没什么意义,国内有的银行,即使关注类全算上,拨备也是足够覆盖。不过真有问题,恐怕不仅限于关注类了。
1996年芒格回答过为什么Berkshire寿险业务很小:“在人寿保险业,你需要为浮存金支付代价,并且这个代价相当高昂。我们并不象其它人那样那么喜欢人寿保险行业的会计处理。我们喜欢非常保守的会计处理。我们觉得会计师让人寿保险公司变得有些乐观。因此,大体上,我们的人寿保险业务并不大。”

 

Laoba1

对于美国这样消费、医药行业发展放缓,优质大企业年增长率只有个位数的国家,优质零售银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中国的消费医药行业方兴未艾,优质企业的增长率远高于银行业而且确定性极高,则银行只是次优的选择。

 

新浪网友

现在买银行地产是正常人的思维
胆子放大买就是了,不用太讲究
讨论一个行业是不是值得投资是个极其无聊的话题
股市处于底部区域时,大部分的行业或者股票都是具备投资价值的
海油工程在10块钱以上时全是负面因素,而到了4.5元时,所有的负面因素都不存在了
因此,你得分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讨论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股票
地产现在是众矢之的了
但你不能不承认,地产股比起那些个竞争激烈的医药股要好赚钱的多
投资要获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认准的事情坚决做,而全然不管别人说什么。

 

 

fanwy

中国资源结构,人口基数,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文历史,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全球化环境中的角色特征决定了现阶段中国经济还可持续发展。当巴比芒中国行时,有人提到“中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青黄不接”的问题时,芒好像是这样回答的:我没有认为传统产业发展不继,新兴产业你们不是也发展得很好吗?当然,这些信息也只是飘荡在空气中的传说,因为没见芒格先生。只是,无论从自己观察的结果,还是传说中芒格的意见,都是深以为然的,姑且就这样结论吧。股市里总喜拿新兴行业,传统行业来说事。行业肯定有兴衰,有周期,果树都还有大年、小年之分呢。
         至于银行业,在贷款大跃进中,产生部分坏帐是肯定的,但肯定不会是致命的。开放的中国,也是学习型国家,而且学得比任任人都快(我想这点没有人会反对),但是中国却不是创新型国家,那是因为教育的僵化。所以,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中国也会学习,并且还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应用。经过这些年如此起落,教训总是有的。人人谈价值投资,在企业经受非致命风险而变得廉价时,却不敢买进!个人认为是十分讽刺的。用数年眼光展望未来,当经济又是欣欣向荣时,不晓得银业业的估值水平又是如何?

 

投资僧

我重仓银行股,详细说百分之九十是民生,百分之十是北京。所以我当然非常重视银行的价值和风险。理性的看,我更应该关心的是有关的风险,也就是坏消息。为什么?反正我已经买了,并且全仓了,好消息对我有什么用?我已经没有钱再买了。而坏消息则不然,它能使我了解我的资产的风险所在。而且只有了解了才能规避。这样的话才更加合乎道理和逻辑。持有银行股的人应该感谢看空的人。
我很重视银行业的负面消息。我最为上心的是巴三新规,但是了解了具体内容之后,我还是放下心了。十年后的事现在已经要求在做了。为此烦恼,杞人忧天。
政府贷款,房地产调整,这些对我来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银行经营的历史长河中,你也许不会就碰到这么一回。这次过去了以后还会有的,要么怎么说: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我的理解,银行的百年史,银行的成长史是包括这些必然的内容的,你的容忍这些。容忍这个你才能得到较好的收益,否则会是高得不合理的收益,那是不可以的。
第二个,是降低利差。老实说我最最不愿意的事是这个。这就是从银行股东的兜里往外掏钱。去年末今年初就见过这个,不对称加息。但是银行的盈利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而且是普遍的。这是为什么?没有看到有人解释。我的理解是上帝关上一扇门,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别以为制定政策得人都很糊涂,不是的。所得税由33%减到20%;银行业的非息收入放开口子,大幅增加,你就是白捡钱啊?有办法对付你。不对称减息。那么不对称减息怎么办呐?同样啊?开别的口子。
有人害怕利息市场化,我则不同。银行业的竞争是有限的竞争,这是由他们的本质所决定的。银监会就是管制竞争的。(你不要这边肯定他能管得了利息;又不承认他管得了不正当竞争)而银行对客户的强势是永恒的。从这点看利率市场化肯定不是坏事。我既不期待也不惧怕。
那么银行的风险在哪里?你别太小了,小的不会引起什么。你别太狂了,狂的什么都敢干,净他妈的做蠢事。

  

花都巴菲特

房地产开发行业从一个吃香行业到一个光芒黯淡的行业(需要持续不断高投入才能生存的行业从来不是个好的投资对象,好的投资标的基本是低投入高产生或者一般投入高产出)

这句话不同意
所谓投入要看是什么性质,不能一概而论
资本性支出也分维持性资本支出和扩张性资本支出
前者是你的企业要运转就不得不从赚回来的钱中抽取相当一部分去
更换衰老的机器等设备,也就是所谓的折旧
中国房地产行业其实从某个角度看并非一个制造业,因为它本身并不负责房屋的建筑,那是建筑公司干的事,而房地产公司的主要工作是买地和规划设计、销售,算是一个服务性的公司
大部分人眼中的房地产行业需要不断融资投入,所融的资金只不过是要来不断买地扩张,然后支付建筑费,然后销售回款。
而并非像钢铁那些行业把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利润折旧掉了。
如果不是为了高速的成长,买更多的地来保持成长性扩张,房地产企业同样可以不需要那么频繁的融资,靠自身的利润再投资同样可以过得不错。
所以,当成长到成熟期,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速度同时盖更多房子,你就会发现房企不会再需要怎么融资了,那时候的经营性现金流也会变正。
所以,这是对房地产企业的一个很大的误解
当然,不需要融资就能高速发展的轻资产企业是最好的,而具备这种优势又企业通常都是品牌性消费企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la.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