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9日

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

作者:咨询公司Simon-Kucher & Partners董事长 赫尔曼•西蒙
 
当谈到全球市场竞争,尤其是出口领域的竞争时,中德两国正越来越多地发生碰撞。自2003年至2008年,德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坐上了头把交椅——而且中国将继续保持这一地位。

2010年,两国双双再次显示了强劲的出口增长,并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在出口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由于中德出口商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之间的竞争将相当激烈。

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

为什么德国这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在出口方面表现如此强劲?原因在于其“隐形冠军”:几乎不为人知的中型全球市场领军企业。我估计,全球范围内此类企业的总数量约为2500家,其中1200家来自德国。它们在德国出口中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

令人吃惊的是,我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构。中国68%的出口,来自那些员工总数不到2000人的企业,而非大企业。同样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已拥有远超100家的隐形冠军企业,可能高于法国、英国或日本等高度发达国家。

雄心万丈

这些企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全球市场领导权方面极为远大的抱负。正是这一目标,推动着中德两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家们。在中国的多次谈话中,我曾向听众提问:“谁想成为全球市场领袖?”总会有半数以上的人举手,与德国的情形非常相似。这些雄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性碰撞。

德国要成为低价竞争者

全球化通常始自出口和销售。接着是制造业,而后是研发,再以后是全部管理职能。多数德国企业处于这一过程的末期。它们不仅在中国建立庞大的制造业基地,还把较为廉价和简单产品的研发转移到那里。在这条道路上,西门子(Siemens)和博世(Bosch)遥遥领先。工业称重和测量设备的全球领军企业申克集团(Schenck Process)甚至将其整个矿业技术支持中心移师北京。德国企业要在低成本、低价格领域保持相对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变成中国企业”。

塔塔(Tata)Nano 是“德国”车?

近来我强烈支持的一种看法是,德国企业应开始在成本方面向中国竞争对手发起进攻。这需要极为简化的产品(称之为超低价产品)和成本最低地区的制造业。它们通常都位于中国以外,在印度、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印度的塔塔Nano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款德国车,涉及到9家德国供应商,其中最大的是博世。来自德国的零配件在印度开发和制造,而非德国。

中国成为高价竞争者

但我们也看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中国将其称之为消费升级(trading up)。大约一年前,当我第一次参观位于中国长沙的三一重工(Sany)混凝土泵工厂时,我被惊呆了。在这个超级现代的工厂(只有我不久之前在斯德哥尔摩附近参观的Scania工厂可与之媲美),我首先看到的是梅塞德斯(Mercedes)和沃尔沃(Volvo)载重汽车地盘。在我表达了自己的吃惊之后,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要把我们的混凝土泵装配在全球最好的卡车上。”接着,我看到了道依茨(Deutz)柴油机、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液压机和西门子的控制器。三一重工明确表示,他们只使用世界级的供应商。

几个月后,我在科隆遇到了三一重工欧洲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目前正在科隆附近兴建“绿地”(greenfield)工厂,这是德国的第一家中国工厂。当我问及原因,得到的回答同样有趣:“三一重工必须处于世界级的制造业地区。如果我们想成为世界级企业,那么我们必须直接接触到全球最优秀的制造业和工程人才。”2009年,三一重工超过德国的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成为混凝土泵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

三一重工不是一家典型的中国企业,但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我认为,中国是德国未来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但由于在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德国企业已为即将到来的竞争做好了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5b6b90100qi34.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