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但斌钟兆民“分手” 七年之痒源自理念之争

博主按:回头看看但斌、林园等股神,曾把安全边际不当回事的人这几年业绩都不怎么回事
 
2011-04-12  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中国最早一批坚持价值投资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深圳东方港湾的团队已经一分为二。公司总经理但斌与董事长钟兆民“分手”,后者新组建一家公司。不过这对7年的合作伙伴并没有“割袍绝义”,而是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保持合作关系。此外,钟兆民成立的新公司依旧命名为“东方港湾”,只是后面加上了“资产管理”这几个字。

  导致二人未能躲过“七年之痒”的原因,可能既包括公司发展模式的理念之争,也有投资风格上的分歧。而关于理念之争,则一直困扰着包括公募和私募在内的整个国内基金行业——到底是要销售规模,还是追求长期业绩增长。

  “七年之痒”

  本报记者昨天致电但斌,其向记者确认了公司合伙人分开这一事实。但斌介绍说,钟兆民新注册了一家公司,但保留了东方港湾20%的股权,同时但斌在钟兆民的新公司里也拥有20%的股权。

  另据记者了解,东方港湾的投资团队以及管理的产品也因此一分为二。投资总监杨云、研究总监孔鹏去了钟兆民的新公司,另一位在香港负责研究的周明波与但斌一起留在了东方港湾。公司在内地发行的两只信托产品仍由但斌管理,在香港发行的一只基金“东方马拉松中国”则由钟兆民带走的团队继续负责。此外,东方港湾现有的香港团队也由钟兆民管理。

  东方港湾成立于2004年,由但斌担任总经理,钟兆民担任董事长。和许多深圳最早的阳光私募人士一样,他们都是老君安出身,但斌曾在老君安担任市场策略首席研究员,钟兆民则是君安证券营业部总经理。

  离开君安之后,但斌在投资圈一度颇具名气,曾以忠实“价值投资者”的形象被称为“中国巴菲特”,一直负责东方港湾的投资。钟兆民则更多负责公司的外部拓展,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公司发展客户。知情人士称,钟兆民较少直接管投资,此次他带走的香港基金过去实际上也是杨云打理的。

  成立近7年的时间里,东方港湾只通过信托途径发售了两只产品。其中,中融东方港湾1期成立于2010年12月31日,两人“分手”就发生在新产品发行前后。有知情人士称,分手的导火索是两人在新基金的管理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昨天,钟兆民在电话中对记者强调,他与但斌的投资风格有很大不同,这是他们选择分开各自发展的主要原因。

  数据表明,从成立以来的业绩计算,2007年成立的“东方港湾马拉松”的收益率为27.39%,2010年成立的中融东方港湾1期至今仍有4.84%的亏损。反倒是东方马拉松中国,成立时恰逢2008年8月的较低点,迄今为止获得了72.16%的收益率。

  理念之争

  但除了新产品管理问题这一导火线之外,两人“分手”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我希望走一种内生式的增长道路,通过现有资产的增值来实现规模增长。”但斌对记者表示。钟兆民可能更希望通过开拓新客户来实现规模增长。销售理念的不同是两人分歧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这一理念之争并非只存在于东方港湾内部,它更广泛地存在于整个私募基金行业中。

  2010年,一些阳光私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业内的领军者上海重阳一度传出规模突破50亿的消息,引来颇多争议。有人对此心驰神往,认为这是私募做大做强,进而与公募分庭抗礼的一条道路;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私募更应该追求业绩,而非规模。

  一位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曾对记者表示,阳光私募本就是小众产品,收入来自绝对收益带来的业绩提成。较之大规模基金,保证长期稳定的超额收益才是更可持续的道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5b6b90100rl1l.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