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8日

林彪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指挥艺术

林彪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指挥艺术(/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林彪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指挥艺术(zhuan)

一。林彪在战略方面的贡献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1、东北初期,中央和东北局都认为国内和平是可能的,命令林彪集中主力与敌人决战,而林彪认为与蒋介石的和平是假的,建议作长期打算,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林彪1946年1月5日9时一封电报:中央并东北局:“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们在东北部队目前应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仍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明年之进攻。盼复” 显然,林彪对和平,对“最后一战”,是怀疑的和有保留的。1月6日,中央在复电中说:“国内和平有希望,保卫热河的战斗是带着决定性的。目前阶段中并可能是最后一战。”1月26日,中央在《对东北和战方针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完全不应该怀疑东北问题有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实行和平合作的可能。”  林彪不但仍然怀疑,而且致电中央,据理力争,说明战争的危险性。“如我在这方面停战,而让敌自由攻击东北,则对我党的后果是很不利的,华北之暂安局面也决不会长久的。因此我们对现在所谓和平的实际收获,须清醒考虑之。” “和平在蒋介石的脑筋里根本就没有这两个字, 他只是在进行欺骗时才偶尔使用它.”“全国的和平是否有可能我们不了解情况,不好说,但在东北肯定没有和平!”当时在“东总”工作过的老人,都说林彪从未讲过“最后一战”(但在四平保卫战期间,为了宣传和鼓舞士气的需要,林也配合毛泽东说过“化四平为马德里”.但林彪从未讲过“最后一战”)。秀水河子战斗前,林彪给1师和7旅营以上干部做一次报告,讲东北形势,讲建立根据地.林彪说:“没有自卫战争的胜利,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对这一点不保持警惕,就会陷入被动。”实践证明,在东北初期,林彪对“战与和”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

 

    2、在1946年8月份的东北局会议上,林彪对于东北局势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战略意见。即:“东北战局的发展大体上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敌人进攻,我们运动防御并主动撤出一些地区;第二阶段:敌人占领了城市,进攻迟缓下来,我们则在运动中伺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开始局部反攻;第三阶段:我们发动全面反攻,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剩余敌人孤立在几个点和线上,最后加以消灭。在第一、二阶段,林彪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敌人过早的决战,不与敌人计较一日之长短,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坚持集中兵力消灭分散和运动中的敌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东北形势变被动为主动,并率先夺取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共产党军队进入东北的军队少于国民党派到东北的军队。但是,林彪在战略决战前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压倒优势,到了战略决战时,敌人就是换了神仙来指挥,也无法挽回败局,用象棋的术语来说,是“中盘获胜”!

 

    “过强无损,过残则可致命”(美国军事家兰沙),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擅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打胜仗的将军不打无把握之仗,充分了解敌情,有了进攻敌人的机会才会出战。林彪依靠的是正确的战略,使自己处于胜利的战略地位,是大智慧。充分表现了林彪作为一个成熟军事家的的战略眼光。在淮海战场,我军在战略决战前还处于劣势,虽然最后在决战中获得了胜利,依靠的却是我地下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战场起义(打黄百韬时张克侠起义,打黄维时廖云周起义)和在国民党最高层的情报,以及蒋介石、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屡犯低级错误。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这个结果,不足为训。作为棋手,一个是依靠大智慧在“中盘”稳获胜利,另几个是在“尾盘”时才侥幸取得胜利,哪一个更高明,只有呆子才分辨不出!

 

    3、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林彪不失时机的提出南北满联军合二为一,以便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实践证明是有战略眼光的!

 

    4、1948年初,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战的意见,避免了对我不利的过早的战略决战。在1948年7月,林彪主动提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此次南下最后演变成了辽沈战役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是林彪战略的胜利!与粟裕力谏毛泽东“华野一兵团暂缓渡江”性质上相当。毛泽东要林彪春天南下是错误的,这一点毛泽东在后来也认识到“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同意了林彪的意见,说明毛泽东比现在一些人懂打仗!英国军事家利德尔。哈特说:“军事知识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有能力区别哪些是能够办到的和哪些是不能办到的。”

 

    5、辽沈战役后期,林彪建议中央暂不攻打太原,“围而不打”以拖住傅作义也是有战略眼光的!

 

    6、平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两头直取中间”,实践证明其是正确的。毛泽东开始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略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芦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包围歼灭。对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彪却对这一战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弃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大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平、天津的敌人重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行突围,以图侥幸之成功。”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毛泽东立即同意按林彪的要求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50余万人团团围住,一着“臭棋”在落子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一步就“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只好举起了白旗,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

 

    打仗就是要抓重要矛盾,只要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就抓住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切忌面面具到因小失大。实践证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因为抓住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而迅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些暂时逃跑的少量敌人最后大部主动投降了,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暂时逃跑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说明林彪“抓大放小”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瑞士军事家约米尼说过:“一位主将能够迅速而连续地运动他的主力,而又能保持着正确的方向,那么他对于获取胜利和确保而后更大的成果,就可以具有很大的把握了。”林彪就是这样的“主将”。

 

 二。林彪在战术方面的贡献 

    “一点两面”和“三三制”

 

    林彪的战术是逐步提出来的。 1946年 2月,林彪曾对随行人员说:“我们的部队很勇敢,就是散不开,集团冲锋,伤亡太大。”罗荣桓也在一份克报中曾经指出,部队多采用正面进攻而不善于侧面迂回,队形过于密集,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和采用灵活队形。为此林彪提出“一点两面”和“三三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罗荣桓支持按照这些战术组织练兵。所谓“一点两面”是指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方向突击敌人,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

 

    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步兵班内划分三个小组,每组三人左右,在班长指挥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一点两面”的作战原则。这是在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的过程中,林彪总结了“沙岭战斗”、“秀水河子战斗”正反两个战例的经验教训之后首先提出的。

 

    “ 四组一队”

 

    “ 四组一队”、“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战术”等等,这些产生于黑土地而又用之于黑土地的军事作训练弱变强,由“土八路”转变为正规兵团,越打越精,越战越强。为了解决攻坚突破以后进行巷战的形问题,林彪还提出了“四组一队”。“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是突击队。为实现大兵团、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指挥机关的建设和改进,东北野战军分别召开了参谋工作会议、政治工作会议、后勤工作会议,提高领率机关的科学工作效率。从春末到复名东北野战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练兵运动。针对下一步攻势作战的目标,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提出“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长春,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战略据点之一,敌人在此设置重兵,以牵制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力量。因此,东北野战军决心拔掉这颗钉子。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攻坚战战前练兵。阵地和工事,都是按长春布防情况设置的,部队按“四组一队”编配。白天,练射击、刺杀、投弹、冲锋、翻院墙、爬城;晚上,练夜行军和村落、街道攻防战斗。村头地尾,到处都挖掩体、交通壕,人人练捆炸药包、安雷管,接导火索。坡土地庙、烂房子、破与坎都成了“地堡”,爆炸的响声此起彼伏。怎样穿墙打洞、土墙怎么炸、石墙怎样掏,反复研究、演练。一些刚刚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部队,得从头练起;一些打过硬仗却战绩不佳的部队,则重新补课,加紧练习。林彪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罗荣桓说:加强训练就是战斗力!因而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

   “四快一慢”

 

    1947年夏季攻势中,攻打四平受挫以后,部队有一些干部有害怕打大的攻坚作战的情绪。林彪本人对此也有一些发怵。为了解决攻坚问题,林彪又提出“四快一慢”。所谓“四快”指的是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是指确定总攻的时间要慢。“四快一慢”是攻四平的教训的总结。攻四平时,由于事先侦察不仔细,以为守军只有两万,一打,是三万五。进攻兵力不足,以后虽然逐次“添油”,终于未能打下。直到1948年春天才打下四平。林彪认为进攻四平发动得太匆忙了,没有做到“一慢”。“四快一慢”可以说是毛泽东提出的“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的原则的具体化。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这是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的原则。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退,这是三种基本不同的情况。如果敌人守,就应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而我方准备好了再打敌人则会跑掉,而不准备就打又没有把握时,则应该将敌人围起来,等待我方准备好了再打;如果遇到敌人撤退,则要猛追,不要等待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追上了便是胜利。“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的原则,纠正了不少指挥员“打莽撞仗”的陋习,使情况的判断、处理和指挥决策更具科学性。

三。林彪的作战指挥艺术

 

    1,林彪的“超前意识”。1948年10月23日,林彪致电各纵及东北局、军委:“各级干部,每次攻击之前均须走在部队的前面,迅速侦察地形。指挥员勇敢积极的标志,是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亲自侦察地形和布置攻击准备,但不是指随便暴露目标,或在部队冲锋时也跑在前面,这仅是个人勇敢,对战斗指挥无大益处。”林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求下级做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林彪这种“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的举动有记录的就有多次:长征途中打青石嘴敌人骑兵前,林彪行军在所有部队包括前卫团之前,紧跟在军团侦察队后,身为军团长却走在师长、团长、营长、连长之前面,结果把敌人的骑兵消灭在浑然不知中(见中将刘忠回忆);在陕北东征前,当时上有毛泽东,彭德怀,下有参谋长左权、红一师长陈庚、红二师长陈光,还有平级的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等,可是只有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亲自先到黄河边侦察,为东渡黄河选择渡河点,此时中央甚至还没有决定东征(见中将曾思玉回忆)。在平行关大战前,林彪虽然后于部队出发,但却急速追赶部队,结果在先头部队到达平行关前已经化装侦察了地形。在这些重要的关头,林彪都表现出了这样的超前意识。

 

    这种举动在高级指挥员中不说元帅,就是大将中也并不多见,这是林彪常打胜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条,它可使“遭遇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初期,同样是遭遇战,115师是袭击敌人,129师(771团)却是被敌人袭击。林彪当115师师长时,115师总是主动去打击敌人,林彪负伤离开后,115师就被动挨打(陆房战斗)的重要原因。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前,如果彭德怀也有林彪那样的超前意识,能在部队出国前去实地勘测地形(不是仅去与金日成会谈),为美军选择一个好的坟场,精心组织战役,那么第一次战役就很可能由“遭遇战”变成“伏击战”,“击溃战”变成“歼灭战”,整个朝鲜战争的结果都可能改写。

 

    因此,如果林彪到朝鲜,决不会轻易的把开始敌我双方的“遭遇战”打成击溃战,而是努力把它打成歼灭战。林彪1934年在黄陂,1937年在平行关和广阳都把“遭遇战”都打成了歼灭战! 林彪是个经常创造奇迹的人,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无准备的遭遇战, 到了林彪那里往往成了精心组织的歼灭战, 差别在于指挥员的超前意识,在于战前的思考和准备。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特别是第一次战役,美军根本不知道我军已经参战,骄傲自大,盲目冒进,疏于戒备,与抗战初期的日军非常相似,遭到打击后是惊慌失措,一泻不止,比日军表现差远了。可惜彭德怀没有很好的认真筹划,利用这个时机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打成了击溃战。几个回合下来反被敌人摸索出我军的规律和弱点,在第4、5次战役中,敌人是有组织的撤退,这时的仗就不好打了。如果彭德怀也能象林彪在抗战初期打日军那样,初战时就进行认真细致的组织和筹划,完全可以在敌人还没有了解我军特点的情况下彻底打败敌人。

 

    2、运动战的水平共产党的将领都比较擅长打运动战,粟裕是他们当中打运动战比较出色的战将,他的主要特点是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粟裕这一套玩的的很好,但与林彪比较就会发现,粟裕打的运动战,如苏中“七战七捷”、孟凉崮战役,莱芜战役,直到淮海战役中打黄伯涛兵团,黄维兵团,杜律明兵团,粟浴的运动战最后几乎都打成了“阵地战”,粟裕是通过“运动”进行兵力转移和集中以取得战场局部的兵力优势,然后在绝对优势的兵力下用“阵地战”消灭敌人,用准确的军事术语说是一种“运动阵地战”,很少有真正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例。林彪则不仅有粟裕那样的“运动阵地战”,更有彻底的“运动战”。即不仅在“运动”中完成兵力转移和集中,最后还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中。林彪在抗大当校长时就说过“要勇于穷追。因为把敌人打垮以后,追击是解决战斗,扩大战果,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林彪有意识的把追击战看作是“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就是要努力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林彪的“三猛战术”中的“猛追”和“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其实质都是强调要抓住机会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粟裕之所以把运动战都打成“阵地战”,主要是他还缺乏消灭敌人于运动中的指挥意识。

 

    要获得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 指挥员就必须有意识的去发现甚至是创造。林彪创造这种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的方法就是强调运动的“突然性”或“速度”。林彪特别重视速度,善于利用速度。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打击敌人的战例:在红军时期打宜黄,开始强攻硬打打不下来,伤亡不小。后林彪设计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结果一半的敌人跑出城被林彪指挥的部队追垮后一网打尽,原本是一场“阵地战”却被林彪打成了“运动战”;长征中的遵义大捷,吴奇伟的2个师也基本是被林彪的一军团用“突然性”打乱了阵脚又被“快速”的追击追跨后被消灭在运动中的。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打沈阳,都是林彪有意识的用“速度”去追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典型战例,在湘南起义的“二打耒阳”中击溃敌人一个团,在大渡河指挥部队昼夜兼程都是用速度去打击敌人。

 

    林彪多次出现用速度打击敌人的战例,这绝不是偶然的,说明对“运动战”、对“兵贵神速”林彪比其他人的理解要深刻和到位的多!林彪不仅要用“速度”追上敌人,还要用“速度”去消灭敌人。因为 “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组织降低敌人的作战效率;“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构筑工事,以便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减少作战时我方的伤亡;“速度”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速度”可以使敌人惊慌失措兵败如山倒。“速度”在林彪这里就是战斗力!这就是对“兵贵神速”不同层次的理解,这就是指挥艺术上的不同境界!

 

    如果粟裕到朝鲜,由于我军在朝鲜的兵力远超过敌人,我军在各个方向都有优势兵力,几乎无需再通过转移兵力来取得局部战场的兵力优势,这使粟裕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特长无从发挥。因为我军在朝鲜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而是在兵力远远超过敌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消灭敌人。因此,粟裕如果在朝鲜,他也将和彭德怀一样(可能比彭德怀做的好)能够包围敌人,但他那种“运动阵地战”却很难迅速消灭敌人,就象在淮海战役上打黄百涛兵团、黄维兵团和杜律明兵团一样。在国内,不论打多长时间和付出多少牺牲,靠着老百姓的小车维持物资供应,靠俘虏补充自己伤亡,最后总可以消灭敌人,但如果是在朝鲜,面对有火力和空中优势的美军,粟裕的“运动阵地战”在不能迅速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很可能被敌人逃脱,甚至反被敌人打败。但是,任何军队包括美军只要遭到象廖兵团那样的迅速分割和猛烈打击都一样会彻底完蛋。因此,从指挥艺术和特点来说,只有林彪到朝鲜,我军才有可能彻底打败美军,其他将领到朝鲜在军事上最多只能打成现在的平局。当与强大的敌人交锋时,就可以看出,林彪在战役指挥上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将领,是一个质的飞跃。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美军一旦被抓住包围后,林彪也会象打廖兵团一样立即进行分割围歼,打乱敌人的建制和指挥,不会给美军组织防御的时间和机会,林彪可利用近战、夜战和短兵相接的肉搏使敌人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就象他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在平行关和广阳打日军一样,敌人的优势火力很难发挥出威力,再多的飞机也无法支援地面作战。在敌人被打败后,林彪也会象打辽沈战役中打锦州,打廖兵团,打沈阳,打营口一样,一气呵成连续作战,一口气把美国人赶下大海。

 

    大概是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长征途中打吴奇伟都打的太漂亮了,一些人居然由此得出了林彪只会打“乱战”的结论,这不荒唐吗?林彪擅长打运动战,其实共产党的将领都擅长打运动战,只是林彪打的更绝、更有激情!他指挥部队的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变化都堪称一流,打的既稳准很又迅雷不及掩耳。他无论是打伏击、打追击还是组织撤退,无论是突击敌人中枢要害、还是长途奔袭迂回包抄都有很多出色的战例,堪称力量速度变化与准确细腻的完美结合!一件件都是令人荡气回畅,充满阳刚之美的运动战艺术精品!但林彪不仅会打运动战,他也是共产党将领中征战最全面的战将。“湘江阻击战”,“四平保卫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都是共产党军队打的最著名、最惨烈、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阻击战。林彪红军时期“攻漳州、克乐安、战宜黄”、解放战争时期“血战锦州”、“激战天津”也都是各个时期共产党军队打的最成功、最漂亮干脆的城市攻坚战。林彪擅长打“运动战”、打“伏击战”不假,但打“阻击战”、“攻坚战”同样打的漂亮,同样打的惊天泣鬼干脆潇洒。林彪在军事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他指挥打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胜仗,还表现在他把自己所带过的部队都培养成了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刚进东北时,当时的主力3纵一个纵队都挡不住敌人一个团的进攻,经过林彪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心调教,四野各部队都逐渐成为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其他将帅谁有这种本事?不要说林彪的战功、他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指挥艺术无人可比,就是他领兵训练部队的本领其他将帅也是望尘莫及!林彪不仅在军事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从增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后两条,到红四军“七大”和“古田会议”对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支持,到60年代“我军政治工作的决议”(至今仍是指导我军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他对我军的政治工作的贡献也超过了其他任何元帅!林彪是罕见的非常全面的军事家,古今中外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也不多!他是中华民族的军事家!军事家就象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一样,是一个民族的无形资产,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没有理由不珍惜!

 

    附:

 

    林罗刘的四野主力简介:

 

    第三十八军李天佑上将指挥最早的前身为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主力和徐海东的红25军一个团抗日战争中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一师,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曾四战四平(两胜两败)入关后担任天津战役主攻在朝鲜战争中初战因顾虑敌机,行动犹豫,但在第二次战役中该军113师敌后穿插,断敌退路,为扭转朝鲜整个战局做出巨大贡献。奠定“万岁军”地位。在第四次战役中,该军112师背靠即将开冻的汉江顽强阻击占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胜利完成任务。在阵地战时期,该军在与韩国军队争夺白马山战斗中因轻敌失利。韩国第9师从此被称做“白马师”(为后来韩国经济起飞做出巨大贡献的朴正熙总统当时任该师参谋长) 该军的侦察部队在东北剿匪作战中涌现出著名战斗英雄杨子荣 电影《林海雪原》就是这个部队的战斗历史。

 

    第三十九军刘震上将指挥最早为徐海东的红25军和刘志丹的陕北红26军,抗日战争中先后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新四军三师,由黄克诚大将洪学智上将刘震上将指挥。该军116师是东北我军战斗力最强的头等师,师长是“中国的巴顿”钟伟将军。该军在朝鲜战争中首先在云山战斗中击败华盛顿开国部队美骑一师,影响巨大。日本自卫队防卫大学将此战例收入教科书并高度评价。

 

    第四十军韩先楚上将指挥该军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精锐部队,被蒋介石五大主力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称为可怕的旋风部队,就是这个军。在刚入东北时以九个团攻击廖耀湘部的一个团部两个营,伤亡超过敌人一倍却战斗失利。但后来进步很快,从鸭绿江边一直打到海角天涯。在朝鲜战争中首先打响,这一天(10月25日)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第四十一军吴克华中将任军长韩先楚上将胡奇才中将任过副军长前身是八路军胶东军区主力。在东北战场新开岭一仗在韩先楚指挥下全歼号称“千里驹”的远征军25师,创东北战场全歼美械师的首例。辽沈战役中由胡奇才指挥,打了漂亮的塔山阻击战,该军曾参加对越作战。现任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在这个军的塔山英雄团从战士当到团长。

 

    第四十二军吴瑞林中将任军长。该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出色表现,在对越作战中主攻凉山。现任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在这个军从宣传员当到军政委。

 

    第四十三军洪学智上将指挥该军127师是南昌起义上井岗山的老28团,林彪曾任团长。该军在辽沈战役中,当机立断,不顾巨大困难,切断了廖耀湘援锦兵团的退路,当时任军长的黄永胜上将在最前沿阵地向部下宣布“我的指挥位置就在这里,老子今天就死在这里”。张万年曾任127师师长11年并指挥该师参加对越作战,而且他也是这个军最后一任军长。

 

    第四十四军邓华上将指挥该军是晋察冀部队和新四军三师的三个特务团编成。先后参加了四平街锦州天津等战役,军部后该为南海舰队。该军130师编入第54军入朝作战,回国后又先后在甘肃青海西藏平叛,并在对印自卫作战中取得“瓦弄大捷”。

 

    第四十五军黄永胜上将指挥该军最早是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为冀热辽战区我军头号主力以弱胜强取得辽西三战三捷,在锦州战役中,由段苏权少将接任军长,因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入关后黄永胜上将调回该军任军长。该军在天津战役中十分出色,南下以后在衡宝战役中 135师(师长丁盛)大胆插入敌后拖住敌军主力,为全歼桂系四个主力师起了关键作用。被刘伯承元帅称为“腰斩七军”(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队) 。抗美援朝中改称54军(丁盛少将任军长) 参加了金城战役,回国后在大西北和西藏剿匪,在对印作战中使印军号称参加过二战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荣誉部队威风扫地。

 

    第四十七军梁兴初中将任第一任军长该军139师前身是长征中的红六军团(萧克上将王震上将指挥),抗日战争中变为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抗战胜利后其南下二梯队进入东北曾解放哈尔滨,并在合江剿匪,但在正规战场一度表现不佳。该军编成后立即参加辽沈战役,取得著名的大黑山阻击战的胜利,南进后进行了著名的湘西剿匪。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和故事片“湘西剿匪记”就是反映该军这段战斗经历。

 

    第四十八军贺晋年少将任军长该军143师在解放河北省隆化县的战斗中涌现出战斗英雄董存瑞第144师430团前身是红军长征时强渡天险大渡河的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杨得志上将) 抗日战争中编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第一团,在粉碎日寇扫荡中,涌现出了“狼牙山五壮士” 。1997年7月1日编为步兵旅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进驻回归后的香港。该军军部后改为第55军军部,由陈明仁上将任军长,参加了对越作战,在白万大裁军中军部被取消。

    第五十军曾泽生中将任军长该军最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编练新式陆军后的云南军阀滇军部队,北伐战争中编为北伐军第三军。朱德元帅当时任该军教导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编为第60军代表中国政府赴越南接收日军投降,后海运东北参加内战,其184师于海城地区率先起义,开东北国民党军起义先河。辽沈战役中该军在长春起义,电影《兵临城下》就是这段历史的反映。起义后部队改编为第50军。在朝鲜战争中,该军在第三次战役中在汉城以南消灭英国军队一个坦克营,在第四次战役中,与第38军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南汉江阻击战,以重大代价完成了任务。彭德怀元帅曾高度赞扬和嘉奖该军,并表示将优先给该军换装。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该军149师出马百万大裁军后虽然该军建制撤销,但149师仍作为主力保留。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