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股并非运行于大牛市运行中
赵迪:现在市场当中有一个不太好的风气,好象一谈指数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很多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也会在公开场合讲“我不看指数,我只关心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选股”,其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每年报告的第一页都是关于投资收益与标准普尔指数的对比,可见无论你是做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都免不了跟指数的评判。首先我想和唐雪来进行交流,唐雪来应该是从媒体转型作为加入私募比较成功的案例,而且也在公募历练过。对于当前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性走势,请你首先为我们做一个分析?
唐雪来:整体来看,我对市场后期比较乐观。理由有两点,全球通胀加上中国经济成长触底反弹,企业业绩处在改善通道中。不过,短期指数盘整的可能比较大,理由是从4月份跌下来,刚好到星期五回补缺口,相当于下跌和上涨对称,在这个位置可能会挣扎一段时间。
赵迪:唐雪来对后市整体上还是趋于乐观的判断,可能震荡后还会向上。第二位嘉宾是郑晓军,来自广州长金投资管理公司,郑晓军是做实业出身,他是智光电气的实际控制人,而且今年的业绩也不错,从产业资本角度,对目前整个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以及未来的走势,能否为我们做一个分析?
郑晓军:我们除了在二级市场投资之外也做了很多PE、包括VC,从目前来看,现在中小板市盈率已经是40倍左右,而创业板是70、80倍左右。简单从市盈率来看,应该讲投资市盈率肯定比我们做PE要差很多,因为我们现在的PE项目(市盈率)也就是10倍左右。我们认为中小市值的个股即使由于市场短期炒作可能还会往上走,但相信随着解禁股的开放,以及未来中小板、创业板新IPO家数的推出,这两个板块的股价应该会调整到比较合理的区间,相信未来一两年可以看到。
从蓝筹绩优股来说,我们认为下行空间不是特别大。最近股市从2000多点反弹到3000来点,很多人认为是大牛市的来临,但对此观点我不同意。大家可以想一下06、07年的牛市存在较大背景前提,一是股权分置改革导致流通股价值的增厚;二是在06、07年,特别是07年,1500多家上市公司是处于过去十几年来业绩最好的一年,从内在价值来看已有基础条件。从资金供需来说,0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值是3万亿左右,流通市值是1万亿左右,大家回去看一下当时中国在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大概是15万亿左右,我们把中国股市一千多只股票当做一只股票来看,也就是说银行有15个亿的现金存款等着进来,所以它很轻而易举的把一只股票炒高到6000点,这是当时的大背景。具体到现在,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总市值已达三十几万亿,流通市值十七万亿左右,银行的人民币存款是二十万亿左右,现在推动大盘往上走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
新兴产业或将迎来结构性牛市
赵迪:郑总讲到了两个部分,一是A股市场的二元结构,大蓝筹和创业板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估值体系,差距非常大。另外,随着解禁的到来,A股市值肯定成倍增加。所以郑总的观点比较谨慎。下一位是普邦恒升总经理陈文涛,他是公募基金出身,做过融通基金的研究总监。沿着刚才郑总讲的话题,现在两种估值体系,一个是创业板、中小板这么高,另外一个是大蓝筹这么低,这也反映出两类投资者,包括游资、私募、主流基金关注的领域也是完全不同的,你是一位从公募转型私募的,你会怎么处理两个板块如此大的估值体系的差距?
陈文涛:要谈到这个市场形成的估值结构及对市场的看法,首先要了解大背景,这个大背景就是经济从08年下来,经过一轮震荡以后,开始处于探底回升的过程,中国经济因为遇到资源、环境等瓶颈以后,还要进行结构转型,而外围市场,欧美进入老龄化,经济增速处于低位,在这样的状态下重新进入牛市的可能性较低,经济只是处于探底回升、逐渐向上,但增速不会很快的状态下。
在此情况下,特别是中国市场这一面形成的估值结构分化,原来的传统产业全部被压到了低估值,虽然近期有所恢复,但仍然在历史低位,消费品行业和新兴产业行业的估值提到相对比较高的位置,这实际上是市场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预期反映,这种结构在今年形成了一个拐点,如果经济环境不出现大变化,在未来两、三年甚至五年都维持这么一个结构状态,这里面反映了市场预期的变化,后面如果经济稍微好转一点,出现收流动性的情况时,估值又会出现变化。
在这个估值结构下怎么去做投资?怎么取得绝对收益?我是这么想的,指数可能是缓慢向上,因为毕竟经济还在增长,企业利润还在缓慢向上,推升股市底部向上走,这里面有一些行业、产业机会需要我们把握,这里面可能会产生结构性牛市。
在我看来,确定的投资风格,选择一个新兴的行业,去选择里面竞争优势最好的企业,然后长期持有,进行一些大波段的操作,增加超额收益,就我的投资经验来说,这种股票每年增长20%、30%,三、五年下来股价涨三、五倍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公募基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核心组合会有这种收益。
赵迪:陈总讲到了估值比差异,他认为这里面包含了大家对未来的经济转型,新兴产业会出现增长的预期,其实这种预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十年前 “5.19”行情时其实也包含了大家对网络股背景的预期,后来网络股泡沫破灭了。现在的新兴产业可能和当时有些不一样,至于有多大不一样我们还要看。有一些老牌的私募基金经理人讲,花了几年时间从传统技术分析或题材炒作转到了价值投资,好不容易转过来,发现市场又变回去了,现在股票的炒作不正是十年前所用的方法吗?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请下一位嘉宾,来自南京世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士衫先生来说一说。他今年的业绩在阳光私募中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波动也非常大。是不是市场造就了这样一位成就的基金经理人?
常士衫:我们曾经是犯了很大错误,当时净值最低时跌到4毛钱,是6月份的事情,还要感谢和讯,当时和讯采访我,我们从那次采访到现在涨了很多。
一个是运气好,另外一个是我们把握了一些投资策略,我是半路出家,我做产业资本十二年时间,自己做股票十五年,在投资过程中屡败屡战。
我有三个体会,一是像我们这种既不是公募,又不是私募,我也不懂什么PE、PB,现在锂电池、新能源、新材料都很高,为什么还有人蜂拥而上?热钱滚滚而来,在2300-2400点,我用了一句歌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基本上到目前为止我都是满仓,很少轻仓位,但我每天都是很高的换手。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表个态,因为我们没有研究团队,没有公募实力强,也不像大的私募团队很强,连我这个董事长才十二个人,但我们的规模到50个亿也不超过十五个人。我们投资的第一个策略是先机策略,最近比较疯狂的容华股份,我是9元进去的,一个月翻倍,我觉得投资市场不在乎你是公募还是私募,或是半途出来的,只要能赚到钱就是好的管理人。当然,一定要有持续盈利,这也是我现在对世通管理体系的要求,我们一共十二个人,但有四个是做风控的,几乎大盘跌10个点,我们跌5个点就砍仓了。我跟员工讨论时说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比同行好一点的成绩?除了运气以外,就是我们一共只做过22只股票,但成功概率也很高。
量化宽松政策推升资产泡沫
赵迪:谢谢常总对于投资经验的分享,私募正是这样一个市场,它应该能够包容多元化的投资理念,这也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像07年不提价值投资就很丢人,我想可能也标志着当时市场的不成熟。下一位嘉宾是来自香港展腾投资管理公司的胡文先生,我们也想听一听海外的私募基金的观点,现在A股市场回到了 3000多点,但美国市场已经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对于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差异,能否帮我们做一些分析,A股作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市场,后期会不会有较好表现?
胡文:我想先讲一讲我们对流动性的看法,现在美国已推出量化宽松第二轮,量化宽松这个金融武器,如果以药方做治病的比喻的话,我想这是一剂猛药,量化宽松有很大的后遗症,量化宽松的潜台词是希望美元贬值,另外是量化宽松这笔资金肯定会被投到证券市场,为什么这样会刺激经济呢?如果资产价格上升,那也是财富效应,老百姓花钱就可以刺激经济。
资金肯定往成长方向流,最近巴菲特来到中国,索罗斯刚刚在香港落地,来了近一百亿,到香港炒港股,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从中国内部流动性来讲,资本出路无非是几条,要么做实业,要么存在银行,要么炒房地产,要么做股票,对大部分人做实业不是一个好选择,放在银行利,利率是负的,房地产又在打压,那么只有往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上一轮06、07年大牛市,有很多驱动因素,其中一个是股改,我想你如果把人民币的走势跟人民币走势放在一起看,人民币升值肯定在里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认为A股有很大的机会,但是不是就会重回到06、07年的疯狂呢?我也认为可能是结构性牛市,美国80年代也是传统经济走到了尽头,汽车行业被日本人打的一塌糊涂,美国人叫苦连天,但你看那个时候的美国股市,七、八十年代是美国中小股票历史上表现最好的一段时期,也就是那个时代出现了微软这种新兴产业,新兴产业跟传统行业不一样,科技股的确有二十年的牛市,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中国很多中小股,一些新兴产业的股肯定会在未来这一轮流动性宽松、经济转型和政府支持下有非常好的发展。
行情系统性机会接近尾声
赵迪:胡总认为量化宽松政策从美国政府的角度就是为了刺激消费能力,但新兴市场可能会因此受益,包括中国市场。我这里准备了一些问题,就各个嘉宾不同的风格进行提问。常总,您有十五年以上的投资经验,我们注意到现在市场的上涨属于短期非常快速的上涨,而且成交量是创天量的走势,以往一个是94年从300多点快速上涨到1000点,仅一个半月时间,还有一个就是“5.19”行情,两次都非常快,短期快速上涨从以往的历史来讲基本上就是一、两个月,从10月份的上涨,短期已有一个多月了,短期爆发性增长能量的释放是不是已经趋于尾声,后面的走势会不会更加复杂?
常士衫: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虽然我认为市场行情肯定没有结束,但存在几个方向的问题,一是大盘到底有没有交易性机会?二是新兴产业、“十二五 ”、主题投资行情的接力棒能否继续存在?市场必须要有一个主线,主线就是主流资金,主流资金就是主流热点,这个行情很清楚,从生物医药到物联网,然后到煤炭、有色,再到现在的“十二五”,一轮主线下来围绕三个方面,一是抗通胀预期,二是人民币升值,三是主题性投资。
目前这个市场,我比较支持赵迪的观点,这个行情的“鱼中段”已经没有了,下面靠什么来赚钱?就是靠你能不能拿到牛股,无论市场好坏,无论市场未来怎么样,我们心中要有一个大方向。3100点之上,如果再猛冲的话,大调整马上就会到来,不要去怀疑。盘面、资金、市场主流资金的动向都是我关注的。总之,一、行情系统性的机会已经结束;二、个股的结构性机会还存在;三、资产重组类股票会有较好的表现。目前应该是半梦半醒,什么叫半梦半醒?这个市场已经如火如荼,这个水的温度已经很高了,如果你一定想把它烧到100度,青蛙不是被烧死就是被烫死。
赵迪:留一半清醒一半醉。常总认为现在系统性机会接近尾声,至少“鱼的中段”已经过去了,这种判断既有对盘面的分析,也有他十几年投资经验的盘感在里面。唐雪来今年他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离开了新价值,自立门户,成为独立的私募基金经理人,因为你是媒体出身,我看媒体报道对你都非常客气,但我们还是想听一听你的看法。为什么离开罗伟广?是投资理念的分析还是其他原因?你在投资理念上,和新价值有什么差别?怎样体现自己的风格?
唐雪来:在股票投资上,首先我觉得要与时俱进,具体落实到我成立的新公司的运作上,7月份成立公司,8月份发行第一只产品,目前有一定的收益,主要的方式方法是现在证券市场变的非常快,对大盘的看法有时候悲观,有时候乐观,我基本上是随大众的想法,对后市看不清楚,这也涉及到我第二个看法,所有股票都有机会,关键是它是不是比市场想象的要好,到目前为止我新公司投资比例还是假定未来会跌的思路来做,结合大家的预期,应该去抓长期持有的品种。
至于我的投资理念跟别人有没有什么不同,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与时俱进,比如不同的市场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二是所有股票都有机会,它是不是比市场预期的要好;三是在目前状况下有可能震荡向上或下跌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应该去挖掘一些长线持有的品种。
量化宽松源于美联储不想重复过去的错误
赵迪:谢谢唐总,唐总的投资理念给我印象最深的四个字就是“与时俱进”,我想一个基金经理人去适应市场,按照市场的变化来变化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思路,有些基金经理,尤其是岁数稍微大一点的就会讲“我四、五十岁了,变不了了”,我想年轻的新锐基金经理还是可以跟随市场调整的。胡总,刚才您讲到量化投资政策,第二轮政策有6000亿,大概分七、八个月进行投放,第二轮之后我们估计是没有第三轮了,如果只有七、八个月时间的话,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再有一点提前反映,对量化宽松行情反映得是不是已经比较充分了?
胡文:这个问题非常好,看之前的行情,市场的确有很强的反映,从短期来讲,市场会有一个缓解过程。
我是从比较中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美联储不想重复以前犯的错误,这一轮比市场预期要多一点,但如果达不到效果的话还会有。欧美国家最忌讳政府直接入股市买股票,因为这有一个不公正的问题,日本当年股市见底的时候,日本入市买了日本银行的股票,如果以后美国真的启动量化宽松不产生效果的话,我想极端措施还是会做的,它想把资产和价值拉起来,人民感觉有钱,进而促进消费。
在这种环境下,最重要的是规避风险的问题,市场波动性还是很高的,包括股指期货的出现,对市场波动性的放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来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利用股指期货类型的工具来规避风险的话会越来越多。
赵迪:胡总觉得如果第二轮没有改善美国经济的话,不排除会有新政策,所以尽管市场对量化政策已有了充分预期,但该走的行情还是会走下去。陈总,我们也看到很多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人到了私募后分化的比较厉害,有些人个人能力很强,但依赖于公募的集体团队,而到了私募之后没有这样的团队了,能力发挥就不如以前。请问陈总,在没有公募研究团队支持的情况下,如何把业绩做好?
陈文涛:出来以后,说没有完全的支持也不是,我出来一个月,跟原先各个券商也都有联系,他们很支持私募的,研究报告也没有什么时差,各个券商,包括大券商,对私募的发展都很重视,也专门的销售人员、专门的研究人员对口服务,这是一点。
我们现在有五个研究员,要逐渐地带自己的研究团队,从带研究团队这一点来说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因为我是招商证券出来的,先做研究,也带过团队,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当时带出的研究员覆盖了整个消费品行业的前几名,这个鲜明的特点令我在公募投资时也比较喜欢投这样的产品。
第三,我本身是研究员出身,做了这么多年,研究能力很强,在业内交往、信息也很多。
赵迪:陈总虽然没有公募团队的支持,但还是有很多来自券商的支持。最后问一下郑总,您是做产业出身,我们看到很多创业板的高管在解禁之后选择离开上市公司,的确50倍的市盈率,可能他奋斗五十年也只能达到这样的财富,但现在一夜之间就获得了,这也导致团队不稳定,出现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一现象吗?
郑晓军:任何投资都有退出的过程,我相信这些高管都是经过了长期投资过程的,也就是现在这些公司的高管,事实上在他们上市之前已经有三到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投资。举个例子,我投智光电气是2001年,当时以VC的形式进去,进去后控股了这个企业,到07年上市时,我们当时一千多万的投资,现在已变成了十个亿,从投资时间来说已经相当长了。我认为可能在适当的时候,这些高管由于个人消费的需求,这样做也很正常。至于如何对高管的持股行为进行约束,我认为锁定的举措也有利于市场、股民对管理机制的认同或信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