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0日

均值回复:投资中的物理学

    约翰・博格先生对均值回复(RTM)原则理解得很独到,他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之看成一种反趋势策略。博格先生认为,这条来自学术界的理论原则在实际金融市场上是完全适用的,不论是整个股市的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都证明了这个定律。均值回复代表了金融市场上的某种“万有引力定律”,因为通常收益会很神奇地回到某种均值水平。投资者为了获得长期超额收益,是不是一定要投资于股票市场某几个业绩比较好的板块呢?不是,没有一个持久的系统性偏差会支持某个特定的板块。即使时间长,均值回复也会使得每个板块风水轮流转,只不过每个板块持续的时间不一样而已。

    先看成长股和价值股。传统的投资理念认为价值型投资哲学优于成长型投资哲学,这是因为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投资历史。市场记录显示,在1937-1968年间成长型投资策略完全占支配地位,是明显的赢家。那时投资于价值型股票所获得的收益只有成长型股票的62%。接下来到1976年左右,价值型股票才开始有了巨大的转机,几乎全部弥补了早期收益的不足。然后又是成长型股票在1977-1980年占据了优势,而1981-1997年是价值型股票业绩突出的时期,到1998年成长型股票又开始崭露头角了。在这整个60年的周期性波动中,投资于价值型股票上的最终收益相当于在成长型股票上的90%。在整个60年的时间中,成长型股票的复利总收益率是11.7%,而价值型股票的复利总收益率是11.5%,差别微乎其微,双方刚好打了个平局,博格认为,这就是均值回复的一个证明。

    再看大盘股和小盘股,通常认为小盘股的收益一定会超过大盘股的收益,这好像是一个牢不可破的投资神话。实际上小盘股的高收益也是间歇性的。从1925-1964年的39年中,大盘股和小盘股的收益是相同的。接下来的4年中,小盘股的收益是大盘股收益的2倍多,但是在其后的5年中,小盘股的优势却丧失殆尽。到1973年时,小盘股的收益和大盘股的收益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是差不多的。小盘股收益高的名声主要是在1973-1983年这10年间建立起来的。紧接着均值回复又第5次开始起作用,1983年以后又轮到大盘股的高收益了。在这整个期间,小盘股的复利年收益率是12.7%,而大盘股是11.0%。这一差异导致小盘股的终值是大盘股的3倍。博格认为,如果没有小盘股在1973-1983年10年的短暂上扬,那么大盘股的年收益率是11.1%而小盘股是10.4%。无论如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算不受均值回复规律的完全控制,也会受到市场万有引力的影响。

    由此可见艾萨克・牛顿的第三定律“每个力都有着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也许更加适合解读金融市场的现实。虽然均值回复有时可能几十年才会发生作用,但它是一个历史客观存在的原则,即使再聪明的投资者,一旦忽略它就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因为它将持续存在。因此博格先生说他总是将投资押在均值回复的定律上。彼得・林奇先生在他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是最善于运用这个定律的投资家之一。

    均值回复的学术研究,也就是历史统计数据表明均值回复是一直有效的,它几乎表现在投资的每个方面。博格先生建议,如果我们在理论上接受这一点,就应该适当地进行资产分散配置。比如,如果在退休前有更长的时间(15-40年),应该持有更多的股票(即90%的股票与10%的债券或现金),而那些更保守、投资期限更短(1-15)、积攒的资本相对较少的投资者,或许只要35/65。这种平衡策略在几个世纪中都一直有效,不是因为它能够提供了最高的收益,而是因为它提供的长期收益比较稳定,并且没有增加额外的短期风险。博格先生偏好跟踪整个美国股票市场的指数基金。博格先生认为,这些基金因为其投资组合包括了大盘、中盘和小盘等各类股票,最终对股票市场的均值回复做出了最佳的反应。

    就像苹果会落到地面一样,股票市场中疯狂的板块最终会落到均值水平——今年涨多了意味着明年可能要跌,反之则反是。与此同时,即使是获得最好的收益最终也会落到正常的水平——今天的好收成意味着明年可能是坏收成,反之也反是。博格先生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适用于各种金融市场上的均值回复,将有助于我们深思熟虑地制定明智的投资策略,然后再用简单的常识来执行它。当我们积累资本的时候,千万要从运用这一概念中受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17h5d.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