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的新浪微博可谓平地起波澜。先是当当网CEO李国庆爆粗口大骂帮助其上市的投行,接着就引来了三位号称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的女员工的反击。双方在微博上你来我往,大战了几十个回合,言语越来越不堪入目。这场论战也让围观者颇受震撼:没想到这些亿万身价的富翁富婆们,骂起街来也很剽悍,生意不再仁义不再,甚至可能还要彼此之间比刻薄。
到底是什么事情使得双方撕破脸皮,不惜使劲往对方身上泼脏水呢?导火索是李国庆认为大摩故意给当当的IPO价格定低,并以此来谋利。由于定价偏低,当当网上市当天开盘即大涨53%,收盘时更是上涨了87%。
而在上市当天,李国庆以16美元的发行价出售了130万股ADS。如果按照当日收盘价29.91美元来计算的话,仅仅这笔交易他就少赚了1800万美元,还不算他由于IPO被稀释的更多的未抛售的股份,他怎么能够不气愤?
其实从成功上市后的第二天,李国庆就在一些场合不停地骂骂咧咧,先是骂投资当当网的VC们,如今又骂到了投行。用别人的话来说,文青和愤青出身的李国庆确实发飙了,但是这飚发得有点“二”。
李国庆的“二”主要表现在他没有搞清楚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其实,公司的创始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复杂。创业初期,双方更多的还是鱼和水的关系,表现得比较融洽。但是,创始人和投资人对于公司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创始人往往希望将公司做成百年老店,至少也要增加自己持有股票的账面资产,他们不会太在乎短期收益;而大多数投资人只在乎短期收益,只要被投资公司成功上市,往往就会套现走人,之后就是桥归桥,路归路了。而且,投资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往往还会采取签订“对赌协议”、投资竞争对手“双面下注”等创始人看起来“不地道”的方法,像陈晓的永乐电器也是因为与大摩对赌失败而不得不卖给了国美。
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很多公司创始人都会陷入投行精心打造的陷阱,最后追悔莫及。但是商场本来就是利益之争,不可能什么都是温情脉脉,投行本来就是靠这些不对称来赚钱的,你怎么能够指望它把所有的Know How都教给你?还好李国庆的夫人兼创业伙伴俞渝也是投行出身,通过恰到好处的股权结构设计,即使在上市之后夫妻俩仍然能够牢牢掌握住当当网的控制权。也正因为如此,虽然“耿直”的李国庆对投资人破口大骂,投资人对他却无可奈何。而那些缺少资本运作专家的公司创始人,往往会发现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自己逐渐被投资人清洗出公司。
谈到上市的问题,笔者也为中国本土资本市场对新经济产业的不给力而感到遗憾。中国民企要想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华尔街代言人谈何容易?
其实,李国庆应该感到庆幸——如果当初他选择在国内上市的话,可能现在已经被折腾得七荤八素,上市却仍然还没有眉目。看看国内创业板上的那些垃圾公司,再看看去年国内新经济公司在美国上市如过江之鲫的盛况,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创业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山寨创业板。中国证监会什么时候能够把本来就属于市场的权力交还给市场,让它自己去优胜劣汰?
与国内创业板公司相比,当当网等赴美上市的公司的基本面算是好了不少,不过也依然出现了麦考林这种过度包装的情况。即使没有过度包装,中国公司与他们的对标公司比起来也是有差距的。以当当网为例,它被称为“中国的亚马逊”,可是实际上与亚马逊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亚马逊早就走过了卖书的阶段,开始卖电子产品,开创了Kindle这种崭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还开始为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而当当网呢?仍然还是一家以卖实体书作为最主要业务的公司。李国庆既然很有理想,就不要整天只是骂骂咧咧,而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公司运营上面,早日成为真正的亚马逊。
当然,大摩这样的国际大投行也不是省油的灯。过去这些年,他们已经多次利用中国人对国际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不熟悉,在中国做成不少盘满钵满的大买卖。前不久,另一家资本大鳄高盛也难逃操纵中国股市的嫌疑,其手法也是充分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而且,即使信息对称了,渠道也是完全不对称的:几家国际大投行已经垄断了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工作,你要想上市,不找这家就得找那家,最后挣大钱的仍然是那几家大投行。
国际大投行对海外上市渠道的垄断是个客观现实,你不喜欢它也好,不接受它也好,都是个现实。要打破它,就需要建设和完善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鼓励更多的中国公司在本土资本市场上市。除此之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出一批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投资银行,而这个就更是任重而道远了。
有从业人士说,中国制造业出了很多世界级的企业,为什么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就出不了世界级?我觉得,这是两码事。制造业在美国属于夕阳行业,在很多领域美国人都不玩了,而金融业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则属于最高端的产业,美国人必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要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自己有竞争力的本土投资银行,难。在本土资本市场上市,难;要摆脱国际大投行的定价权,难。对于李国庆等本土的创业企业家来说,他们还得承受这样的现实,虽然他们心不甘情不愿。
但更为重要的是,李国庆们还需要做好成为一个公众公司的公众人物之全部准备。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曾任《IT经理世界》首席记者,专注于企业商业模式及企业家管理能力的研究,曾深入报道过联想、华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英特尔、微软等知名企业。知名财经作家,著有《华为的世界》、《狼战》、《平台征战》、《头寸》等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