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家附近的天虹商场买些日用品。在货架前端的促销架上看到了杏仁露,汕头露露的。跟椰树摆在一起,但数量上多过椰树,主推利乐包,价格是2.3元,罐装是2.4元。另外,明显看出货架上的被买走了不少,不管是在促销架还是原来的货架(右图)。
之前关于露露的帖子我同时发在了一个论坛,坛子里有网友说:巴菲特也转型了?
网友这样说,让我想起了巴菲特一个经典投资案例:喜诗糖果。
老巴买喜诗的时候,喜诗只是一个在西部有些名气的糖果制造商,他们觉得糖果的味道不错(苏珊的至爱)、企业不错并且创造现金的能力还可以。
我不想把露露跟喜诗比,这样估计要引来无数板砖。不过客观来看,两者之间似乎还是有小小的相似性,同样是特定区域销售还不错的产品,创造现金的能力很强(经营现金流长期高于净利润),并且控股股东万向,也是值得尊敬的企业。
另外,投资喜诗是让老巴重新思考“买入价格”问题的一个契机。喜诗最初的报价是3000万美金,而其净资产是500万美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一个PB水平了(而且是一级市场,喜诗一直没有上市)。老巴随即表示,3000万不买,2500才买,喜诗答应了。事后老巴有些后怕,因为如果喜诗不答应,而他又坚持2500万的报价,可能就会错过一笔perfect的交易。
另外,还有一些人觉得露露不好喝,认为产品没有竞争力。
在我看来,在快消行业,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可能是个伪命题。脑白金有竞争力么?王老吉呢、香飘飘奶茶呢,或者是可口可乐、喜诗,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因此,这类公司主要的竞争要素可能真不在“产品”上,这个“产品”是否有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而需求,又是可以被创造和引导的。
就说口味,像王老吉,口味跟十年前已经天壤之别。而可口可乐,产品上市以来,配方也改了很多次。
另外,还有一组数据: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全年营业额的92%,1901年为83.3%。这样的巨额投入,让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喝多了又对牙齿不好的)卖了个世界第一,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